杨蕊菊[1]2003年在《小黑麦抗旱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小黑麦是小麦和黑麦之间人工合成的新型作物,不仅产量潜力高、营养品质好、粮饲兼用、而且对不良环境有很好的适应性,近年主要在国内外高寒地区扩展种植。小黑麦抗逆性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抗寒、抗病、耐盐碱、耐酸、耐瘠薄等方面,对其抗旱性的研究报道很少。 本研究选用26份小黑麦材料,在甘肃河西高海拔地区(海拔2400~2500m)旱地和灌溉条件下(水、旱地各两点),采取和小麦对比的办法,进行了小黑麦重要农艺指标对环境敏感性和抗旱生态适应性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 小黑麦产量在基因型间、环境间、环境与基因型互作差异均极显着。小黑麦产量潜力高,和当地小麦品种相比,在两种旱地条件下小黑麦平均较当地小麦(对照)增产55.36%,较统一对照(小麦)增产47.03%,其中在严重干旱条件下,较当地小麦对照平均增产38.59%,较统一对照增产17.96%;两种灌水条件下小黑麦平均较当地小麦对照增产22.52%,较统一对照增产66.41%,其中在限制性供水条件下,小黑麦较当地对照增产37.52%、较统一对照增产56.27%。 小黑麦不同基因型间产量差异大。在严重干旱条件下,小黑麦不同基因型间最高产量和最低产量相差150%,在旱地丰雨年份,最高产量和最低产量相差121.7%,而旱地小麦(全国区试13个点)不同基因型间平均最高产量和最低产量相差75.61%,表明旱地小黑麦基因型间产量的变异幅度远大于旱地小麦,这与小黑麦特殊的遗传背景及对环境的敏感性有关;小黑麦在水地和旱地4种环境下,基因型间产量平均变异系数为73.48%,而小麦在旱地13个试点基因型间产量平均变异系数为59.71%。 静态和动态产量稳定性分析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小黑麦品种平均稳定性和适应度明显高于统一对照品种(小麦);小黑麦在水、旱四种环境下平均适应度为55.77%,Shukla变异系数为53.04%,而小麦在13个水分差异更小的旱地环境下的适应度只有50%,但产量稳定性较好,其Shukla变异系数为32.39%。综合分析各种稳定性参数,可以将小黑麦基因型分为丰产不稳产型(适合水地种植)、稳产不丰产型(适合旱地种植)、中间过渡型(有些可水旱兼用)叁个基本生态型,前两种特殊适应类型的基因型约占供试小黑麦基因型群体的25%左右。 抗旱系数分析表明,产量是小黑麦对水分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因子,其次为株高和亩穗数,小黑麦产量平均抗旱系数0.17,平均抗旱指数0.94。各指标的平均抗旱系数大小顺序为:叁粒小穗率》二粒小穗率》总小穗数)主穗粒重》穗重>一粒小穗率)主穗粒数》千粒重>生物产量》单株秆重)亩穗数>株高>产量。环境变化首先影响生长指标,而库结构指标则相对较稳定,干旱会提高二粒和叁粒小穗的相对比例。 环境条件对小黑麦不同性状的表现影响差异较大。因子分析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基因型间活跃的变异因子不同。严重干旱和正常供水条件下,最活跃变异因子是生物产量,主穗粒数变异适度,千粒重在不同环境下一般惰性较强。简单相关、偏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不同环境下性状间的各种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遗传力、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变化很大,这一方面表明小黑麦不同性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性状间这种较大的环境敏感性差异、也许正是小黑麦绝对籽粒产量高、适应范围广的一种生态适应(或补偿调节)机制。
杨俊海[2]2006年在《CIMMYT小黑麦在西北旱农区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黑麦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新作物。小黑麦从发现到现在才一百多年,在生产上试种推广还不到40年,世界小黑麦种植面积2002年已达327.50万hm~2,遍及欧、亚、非、美和大洋州,面积和产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了亚麻、芝麻和绿豆。小黑麦可以作粮食、饲草、啤酒、保健品、和生物能源。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小黑麦抗病,抗逆性强、耐酸碱、适应性广,生物产量高和营养品质好,相对节水、省肥,不打或少打化学药剂,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比较好的绿色食品和饲料。试验以我院2002年以来,从CIMMYT引进的第34届、35届、36届国际小黑麦选种圃和35届国际小黑麦产量圃中的41个小黑麦新品系为供试材料,着重对引进小黑麦新品系的产量、农艺性状、抗旱性、籽粒灌浆特性、抗条锈病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我省中部引进、推广应用CIMMYT育成的小黑麦品种(系)提供一些初步的理论参考和依据。通过试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小黑麦新品系的产量明显高于当地对照,在叁年旱地、两年水地品比试验中,其产量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在旱地增产的品系多于在水地增产的品系。在2004年参加旱地品比的10个小黑麦品系中,8个较定西24号增产,增幅为1.70~27.20%,6个与定西24号的产量差异显着,其中3个差异极显着,参试小黑麦品系中60%的较定西24号显着增产;2005年参加旱地品比的9个小黑麦品系,均较定西35号增产,增幅为11.82%~24.05%,6个与定西35号的产量差异显着,其中3个差异极显着,参试小黑麦品系中66.67%的较定西35号显着增产;在2006年参加旱地品比的23个小黑麦品系中,22个较甘啤4号、定西35号增产,较定西35号的增幅为0.680%~32.819%,6个与甘啤4号的产量差异显着,其中5个差异极显着;16个与定西35号的产量差异显着,其中8个差异极显着,参试小黑麦品系中69.56%的较定西35号显着增产。在2005年参加水地品比的20个小黑麦品系中,19个较陇春23号增产,增幅为1.321%~33.207%,3个与陇春23号的产量差异显着,其中1个差异极显着,参试小黑麦品系中15%的较陇春23号显着增产;在2006年参加水地品比的23个小黑麦品系中,19个较甘啤4号和陇春23号增产,较陇春23号的增幅为1.281%~35.207%,3个与甘啤4号产量差异显着,其中1个差异极显着;3个也与陇春23号产量差异显着,其中1个差异极显着,参试小黑麦品系中13.04%的较陇春23号显着增产。对供试品种(系)株高、穗长等8个性状的差异分析表明,旱地、水地均差异极显着。在旱地参试的小黑麦品系在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上均明显优于定西35号,但容重、千粒重明显差于定西35号,在穗粒数、穗粒重、容重等性状上也明显优于甘啤4号。在水地小黑麦在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等性状上明显优于陇春23号,在穗粒数、穗粒重、容重等性状上也明显优于甘啤4号。对供试品种(系)在旱地、水地的产量、株高等九个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在旱地产量与穗粒重呈显着正相关,产量与其它性状均相关不显着。在水地产量与株高、容重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穗粒重呈显着正相关,产量与其它性状均相关不显着。抗旱系数、指数分析表明,小黑麦品系间产量抗旱系数、指数差异极显着,小黑麦品系的抗旱系数为0.426~0.652,抗旱指数为0.223~0.416。抗旱系数与抗旱指数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其它性状的抗旱系数平均值的大小依次为:容重>千粒重>穗粒重>穗粒数>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株高,说明株高、结实小穗数对水分反应最敏感,容重、千粒重对水分反应迟钝。水旱地平均灌浆速率,小黑麦均低于大麦,水旱地10个小黑麦品系中均有6个高于小麦;水地平均灌浆速率均高于旱地,大部分小黑麦品系的旱地灌浆时间长于水地。小黑麦品系单株穗粒数多,百粒鲜重体积大,小黑麦的库大于大麦和小麦,应通过水肥等管理增大光合器官和延长光合器官的光合时间。小黑麦新品系的抗条锈性明显强于定西35号和陇春23号。2005年田间鉴定定西35号和陇春23号反应型均为3-4型、严重度和普遍率高;参试的小黑麦新品系反应型为0或0;、严重度很低、普遍率明显低于对照。2006年抗锈性鉴定结果为:田间抗条锈病鉴定定西35号为3/5/20,陇春23号为3-4/15/45,甘啤4号为0;,34ITSN-99为3/5/30,其余小黑麦品系均表现田间免疫。苗期混合菌接种鉴定,1个小黑麦品系免疫、4个近免疫、7个近免疫到中抗,10个反应型为3,但严重度、普遍率均较低。成株期接种鉴定:23个小黑麦新品系对混合菌都免疫,分小种鉴定中只有34ITSN-98对条中32号表现为0;/5/5,其他22个小黑麦品系对所有的小种都免疫。34ITSN-25、36ITSN-154、36ITSN-39、36ITSN-37、34ITSN-96等在叁年旱地试验中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在定西等地的旱地作为精饲料作物进行生产示范推广。36ITSN-96、34ITSN-56、34ITSN-79、36ITSN-37、36ITSN-39等在两年水地试验中表现突出,可一边进一步试验,一边在定西等不能保灌的水地进行生产示范推广。
张舒芸[3]2018年在《小黑麦和黑麦的抗旱性与抗寒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比较小黑麦和黑麦的抗旱性与抗寒性,筛选适应中国北方地区的抗旱、抗寒优质牧草,本试验以黑麦材料(甘引1号黑麦品种,黑饲麦,黑麦品系C15、C33、C39、Z7和Z27)和小黑麦材料(石大1号小黑麦品种,小黑麦品系C31、P2、P4)为试验材料,利用防雨棚遮雨法控制降雨,测定了上述材料在干旱胁迫第7 d、14 d、21 d、35 d、49 d、63 d的形态指标(株高,分蘖数,叶片数,根系干重,地上干重)和生理生化指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以及不同低温处理(0℃,-10℃,-20℃,-30℃)的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得到以下结果:1.随着干旱胁迫天数增加,小黑麦的相对分蘖数、根系和地上干重和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下降,相对株高、可溶性糖含量和CAT活性逐渐上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4个小黑麦材料抗旱性强弱依次为:P2:中抗旱型,P4:中抗旱型,C31:干旱较敏感型;石大1号:干旱较敏感型。2.随着干旱胁迫天数增加,黑麦的相对株高、分蘖数、根系和地上干重、相对含水量也呈下降趋势,叶片数、可溶性糖含量、SOD、POD活性上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个黑麦材料抗旱性强弱为:C15:强抗旱型,C33:中抗旱型,甘引1号:中间型,黑饲麦:中间型,C39:干旱较敏感型,Z27:干旱较敏感型,Z7:干旱敏感型。3.随着低温胁迫加剧,小黑麦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可溶性糖、SOD、POD先升高后下降,CAT一直升高,运用隶属函数法对小黑麦材料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个小黑麦材料抗寒性强弱排名为P_4>C31>石大1号>P2。4.当胁迫温度为-20℃时,黑麦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SOD和POD活性最强;黑麦叶片的CAT活性随低温胁迫的加剧不断升高。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个黑麦材料抗寒性强弱排名为,C15>C33>黑饲麦>Z7>Z27>C39>甘引1号。5配对T检验表明,小黑麦的抗旱、抗寒性强于黑麦,小黑麦更适合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气候条件,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雪, 田新会, 杜文华[4]2017年在《饲草型小黑麦苗期抗旱指标的筛选》文中认为本试验采用高渗溶液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生理干旱,通过测定饲草型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苗期叶片的含水量、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叶绿素a和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可溶性糖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研究干旱胁迫对饲草型小黑麦生理指标的影响,并筛选饲草型小黑麦苗期抗旱性鉴定的最佳模拟条件。结果表明,1)适宜于饲草型小黑麦苗期抗旱性鉴定的生理指标为叶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叶绿素b含量;2)饲草型小黑麦苗期抗旱性鉴定的最佳模拟条件为:用30%PEG-6000胁迫28d,此时大部分生理生化指标与对照差异显着(P<0.05);3)干旱胁迫处理后,饲草型小黑麦幼苗生长缓慢,叶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增加。饲草型小黑麦苗期抗旱性鉴定的最佳模拟条件为,30%PEG胁迫28d。适宜于饲草型小黑麦抗旱性评价的生理指标为叶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和叶绿素b。
王金玲[5]2006年在《小黑麦抗旱生理特性及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黑麦是小麦和黑麦经过属间杂交,人工合成的新型作物,对不良环境有很好的适应性。小黑麦抗逆性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抗寒、抗病、耐盐碱等方面,对其抗旱性的研究报道很少。在全球水资源日趋紧张之际,研究小黑麦抗旱的分子机理,对于培育抗旱小黑麦新品种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本实验选取抗旱性较强的小黑麦品系H01-4为材料,以较抗旱的春小麦品种新春2号作参照,用30%PEG-6000高渗溶液模拟干旱环境,对幼苗进行干旱处理,分别于0h、24h、48h、72h、复水48h、胁迫48h取样,进行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包括叶片相对含水量(RWC),脯氨酸(Pro)含量,芽鞘长,主胚根长;采用SDS-PAGE研究干旱胁迫下全蛋白的变化,为差异显示提供理论依据,进而进行DDRT-PCR。研究的内容和结果如下:1.30%胁迫浓度对小黑麦和新春2号影响均达显着水平,本实验采用胁迫剂浓度为30%PEG-6000。2.水分胁迫明显抑制了胚芽鞘和主胚根的生长。从胚芽鞘长度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小黑麦胚芽鞘长相对变化率高于新春2号,小黑麦主胚根长受胁迫的影响较小,表明小黑麦的抗旱性较强。3.脯氨酸的积累能力与抗旱性成正相关,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抗旱性强的小黑麦脯氨酸含量积累高,其保水能力强,则能够维持较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4.通过对不同胁迫时间下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小黑麦H01-4有5条带发生了变化,随胁迫时间的延长,一条带消失,一条带含量增强,并且诱导出3种新蛋白带,新春2号两条带只发生了量的变化。5.用3种锚定引物,8种随机引物组成24种引物组合分别对小黑麦和小麦两种作物的对照及24h、72h胁迫下的叶片进行DDRT-PCR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引物组合,不同作物共产生出了104条差异片段。
唐娜[6]2009年在《矮秆基因在小麦抗旱节水选育中的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干旱缺水已成为世界农业生产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制约中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的加剧和全球气候变暖,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及灌溉水资源,提高作物的抗旱节水性,发挥其生产潜力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选择抗旱节水的小麦品种,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在减少灌溉量或完全雨养的条件下获得较高的产量,对中国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等的有效利用,对全世界小麦产量的提高起了关键作用。应用矮秆基因降低株高,提高抗倒伏性、收获指数和产量潜力已成为培育高产和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主要策略之一。小麦矮秆和半矮秆品种主要应用于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然而,中国60%以上的小麦生产面积依赖自然降水,因此,研究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抗旱节水相关性状的效应,选择利于抗旱节水性提高的矮秆基因,对选育适于旱地和有限灌溉地区生产利用的矮秆和半矮秆小麦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研究利用部分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结合系谱分析,对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的部分小麦品种及品系中的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进行了检测,对这叁个矮秆基因在不同麦区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按照品种中所含有的矮秆基因对测试品种进行了分类,对这叁个矮秆基因对小麦抗旱节水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效应进行了分析,以期选择有利于小麦抗旱节水性提高的矮秆基因,促进适于旱地和有限灌区生产利用的小麦矮秆或半矮秆品种的选育。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分子标记并结合系谱分析,对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的129份供试品种或品系的矮秆基因组成检测表明,含有矮秆基因Rht-B1b的小麦品种58份,含有Rht-D1b基因的24份,含有Rht8基因的73份;其中35份品种含有两个矮秆基因Rht-B1b和Rht8,16份品种含有Rht-D1b和Rht8基因。本次实验未检测到同时含有Rht-B1b、Rht-D1b和Rht8叁个矮秆基因的品种,以及同时含有Rht-B1b和Rht-D1b的品种。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的检测结果与系谱分析一致。系谱分析表明,矮秆基因Rht-B1b来源于意大利引进品种St2422/464 (Rht-B1b+Rht8)和韩国引进品种水源86 (Rht-B1b+ Rht-D1b)。矮秆基因Rht-D1b来源于辉县地方品种辉县红和韩国引进品种水源86。矮秆基因Rht8来源于洛夫林10、St2422/464、阿夫、阿勃、中农28和中国小麦品种碧蚂4号。2.根据129份小麦品种(系)的分子标记检测和系谱分析结果,对我国北方不同生态区的小麦品种(系)中Rht-B1b、Rht-D1b和Rht8叁个矮秆基因的分布频率分析表明,矮秆基因Rht-B1b和Rht8在北方麦区分布频率较高,分别占45.0%和56.6%,矮秆基因Rht-D1b的分布频率相对较低,为18.6%。不同生态区育成品种中Rht-B1b、Rht-D1b和Rht8叁个矮秆基因的分布频率显着不同。本研究中矮秆基因Rht-B1b多集中在黄淮冬麦区,矮秆基因Rht-D1b主要集中在西南冬麦区,Rht8基因在不同的生态区都具有广泛的分布。造成这种分布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育种所用矮源和矮秆基因本身或与之紧密连锁的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有关。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1b多集中在生育期降水量相对较多的黄淮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而Rht8基因分布较广,在每个麦区都有相对较多的分布频率,表明Rht8基因在不同的生态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3.按照对赤霉素敏感性不同,矮秆基因分为赤霉素反应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对供试材料的赤霉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同时含有两个矮秆基因Rht-B1b+Rht8或Rht-D1b+Rht8的小麦品种多数对赤霉素反应不敏感,含有矮秆基因Rht8的小麦品种多数对赤霉素反应敏感。4.按照品种所含有的矮秆基因类型对小麦品种(系)进行分类,对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抗旱节水相关性状,如株高、胚芽鞘长度、苗期根系长度等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1b降秆能力强,分别为24.6%和30.4%,但同时会缩短品种的胚芽鞘长度、对旗叶长度和苗期叶长都有显着的不利影响;而赤霉素敏感的矮秆基因Rht8尽管降低小麦株高和穗下各茎节的效应较弱,但对小麦胚芽鞘长度、苗期根系长度以及苗期叶长都没有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可以降低小麦倒伏的风险,保持小麦有较大的生物量,同时也提高了其抵御不利环境的能力。5.按照品种所含有的矮秆基因类型对小麦品种(系)进行分类,对不同矮秆基因对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如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赤霉素敏感的矮秆基因Rht8对小麦品种的小穗数,有效穗数以及千粒重没有不利影响,同时还增加了穗粒数,相对于其它赤霉素不敏感的矮秆基因,Rht8基因的穗上部和穗下部结实粒数都较高,从而增加了产量潜力;赤霉素不敏感的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1b对小麦的小穗数、穗上部穗下部结实粒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也没有不利影响,其中Rht-D1b基因显着的增加了穗粒数。综上分析,矮秆基因Rht8对小麦抗旱节水相关性状没有不利的影响,同时还增加了产量潜力。因此我们认为赤霉素敏感的矮秆基因Rht8是旱地小麦改良中比较理想的矮秆基因。
赵方媛[7]2017年在《饲料型小黑麦新品系的抗旱性评价及在干旱半干旱灌区的生产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小黑麦(Triticale)作为由小麦属(Triticum)和黑麦属(Secale)物种经属间杂交人工培育成的优良禾本科饲草,在我国饲草中占有重要地位。小黑麦的籽粒营养价值丰富,可作为家畜精饲料;其秸秆的粗蛋白含量也较高,可作为粗饲料,进行有效利用。为确定18份小黑麦新品系(Z1,Z3,Z5,Z6,Z8,Z9,Z12,Z19,Z21,Z23,Z30,Z35,Z36,Z41,Z48,Z49,Z50,Z55)的抗旱性,并筛选出高产优质并适宜在甘肃省中部地区种植的品系。本试验以上述小黑麦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以甘农1号小黑麦(CK1)和新小黑麦5号(CK2)作为对照品种,研究了上述材料苗期的抗旱性以及在甘肃省中部地区(临洮县)2个生长季的种子产量、秸秆产量、以及籽粒和秸秆的营养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30%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后,参试小黑麦材料苗期叶片的叶绿素(CHL)、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及相对含水量(RWC)相比正常灌水处理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将参试小黑麦分为5类(A,B,C,D,E),其中D类的抗旱性最强,包括Z1、Z5和Z50;C类的抗旱性最弱,包括Z9、Z12和Z30。小黑麦种质间、年份间及种质×年份交互作用间的种子产量及籽粒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参试小黑麦种质间,Z8的种子产量(9114.08 kg/hm2)最高,Z48的粗蛋白含量(13.92%)最高,Z50的赖氨酸含量(0.55%)最高,Z50的粗脂肪含量(2.37%)最高,Z21的粗淀粉含量(68.69%)最高;年份间2015年的平均种子产量高于2016年,粗脂肪和粗淀粉在年份间差异不显着,但2016年的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高于2015年;从种质×年份交互作用看,2015年品系Z49的种子产量(11133.5 kg/hm2)最高,2016年Z55的粗蛋白含量(14.82%)最高,2016年Z50的粗脂肪含量(2.52%)最高,2个生长季Z21的粗淀粉含量相同(67.65%)且最高,2016年Z50的赖氨酸含量(0.65%)最高。参试小黑麦种质间、年份间及种质×年份交互作用间的秸秆产量及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种质间Z12秸秆产量的平均值(14040.42 kg/hm2)最高,Z36的粗蛋白含量(8.43%)最高,Z9的粗脂肪含量(2.46%)最高,Z6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48.89%)最低,Z8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71.96%)最低,Z8的干物质消化率(37.08%)最高;2015年小黑麦种质的秸秆产量高于2016年,两年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间差异不显着,2015年的粗蛋白、粗脂肪及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2016年,干物质消化率高于2016年;从种质×年份交互作用看,2015年Z12的秸秆产量(14280.83 kg/hm2)最高,2016年Z6秸秆的粗蛋白含量(9.45%)最高,2015年Z9的粗脂肪含量(2.90%)最高,2016年Z6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46.88%)最低,2015年Z8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67.02%)最低,2016年Z8的干物质消化率最高(42.38%)。基于小黑麦种质的种子产量及籽粒的营养价值、秸秆产量及营养价值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Z8、Z48、Z49、Z50的综合生产性能好,品质佳,适合在干旱半干旱灌区进行推广种植,以生产高产优质的小黑麦饲料。结合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Z1、Z5、Z48、Z50适合作为饲料型小黑麦在雨养农业区种植。
柴守玺, 常磊, 杨蕊菊, 杨德龙, 程宏波[8]2011年在《小黑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及产量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选用26个小黑麦品种(系),在西北高寒农牧交错区的不同试点和供水条件下,利用GGE双标图法研究了小黑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以及稳产性。结果表明:在自然干旱条件下,小黑麦平均籽粒产量为1805.5 kg/hm2,较普通小麦对照增产54.6%;在灌水条件下,小黑麦平均产量为7196.1 kg/hm2,较对照增产67.2%。基因型间、环境间及G×E存在着极显着的差异,环境和G×E对产量的影响远大于基因型,分别为基因型效应的25.9倍和2.1倍。不同小黑麦基因型的产量稳定性、对水分的敏感性和生态适应性差异很大,抗旱性强的基因型约占7.7%,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特性的基因型占15.4%。同时也发现有些基因型对特定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筛选出了适合旱地种植的基因型7个,适合保灌条件种植的基因型9个。
郭莹, 杨芳萍[9]2018年在《六倍体小黑麦饲用特性及应用前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六倍体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的发展历史、形态习性、饲草产量、营养品质、抗逆性、生产现状及应用前景,发现小黑麦产草量高,茎叶蛋白质、赖氨酸、粗脂肪含量高,粗灰分、无氮浸出物、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低,饲用品质较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燕麦(Avena sativa)、高粱(Sorghum bicolor)好,籽粒和饲草经济效益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小黑麦作为饲草在畜牧业中具有更广泛的利用价值,特别是在高寒牧区需加大其研究和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赵丹[10]2014年在《小黑麦新品系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及生产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黑麦既可以生产籽粒,又能够获得大量秸秆,同时也能生产优质饲草,解决农牧业精饲料、粗饲料和青饲料短缺的问题。本研究以进入鉴定圃的59份小黑麦新品系为供试材料,通过研究其遗传多样性,以及甘肃省临洮县和玛曲县的生产性能和品质表现,旨在探明新种质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以及适宜播种期和种植区域,从而为进一步利用奠定基础。主要结论如下:利用L16(45)正交设计优化出小黑麦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为dNTPs0.4mmol/L,Mg2+2mmol/L,引物0.5μmol/L,Taq聚合酶0.5U。小黑麦ISSR-PCR扩增程序为:94oC预变性7min;94oC变性30s,Tm退火45s,72oC延伸1min,35次循环;最后于72oC延伸7min,4oC保存备用。根据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6处把59个小黑麦品系分为8个类群。品系J2、J7、J12、J14、J15、J30和J51为第Ⅱ类,品系J10和J24为第Ⅲ类,品系J28单独为第Ⅳ类,J11、J26、J27、J37、J45、J46、J47、J57和J58为第Ⅴ类,品J5、J17、J23和J38为第Ⅵ类,品系J16和J19为第Ⅶ类,品系J18、J20、J21和J22为第Ⅷ类,其余30个小黑麦品系聚为一类(第Ⅰ类)。59个小黑麦品系在临洮试验点春播时,J1、J3、J5、J8、J10、J11、J12、J14、J15、J16、J17、J18、J23、J24、J28、J30、J32、J33、J34、J35、J37、J38、J40、J41、J42、J43、J44、J45、J46、J47、J48、J49、J51和J55的种子产量显着高于对照(北联5号小黑麦),可作为饲料型小黑麦进一步利用;干草产量和3个营养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品系的综合性状均优于CK,可筛选J2、、J44、J21、J28和J10等综合性状较优的品系作为饲草型小黑麦审定、登记和利用。59个小黑麦品系和CK在临洮县春秋季播种时,其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不同。要获得较高干草产量,J3、J6、J9、J15、J20、J31、J34、J37、J50、J53、J56、J58和CK春秋季均可播种,J4、J5、J7、J13、J16、J17、J18、J19、J23、J32、J38、J49、J54和J57适宜于秋播,其余品系适宜于春播;进行种子生产时,J5、J8、J22、J23、J37、J43、J44和J45适宜于春播,其余品系秋播可获得较高种子产量。根据53个小黑麦品系和CK在甘肃省玛曲县的生产性能和饲草品质,J57、J32、J33、J29、J28、J41、J44、J54、J59、J26、J31、J27、J58、J24、J45、J43和J21的综合性状优于CK,可作为饲草型小黑麦在该区推广种植。53个小黑麦品系的适宜种植区研究表明,品系J14和J16在玛曲和临洮均可种植,品系J2和J10适宜于临洮播种,CK及其余品系适宜于玛曲播种。
参考文献:
[1]. 小黑麦抗旱生态适应性研究[D]. 杨蕊菊. 甘肃农业大学. 2003
[2]. CIMMYT小黑麦在西北旱农区生态适应性研究[D]. 杨俊海. 甘肃农业大学. 2006
[3]. 小黑麦和黑麦的抗旱性与抗寒性研究[D]. 张舒芸. 甘肃农业大学. 2018
[4]. 饲草型小黑麦苗期抗旱指标的筛选[J]. 李雪, 田新会, 杜文华. 草业科学. 2017
[5]. 小黑麦抗旱生理特性及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D]. 王金玲. 石河子大学. 2006
[6]. 矮秆基因在小麦抗旱节水选育中的利用研究[D]. 唐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7]. 饲料型小黑麦新品系的抗旱性评价及在干旱半干旱灌区的生产性能研究[D]. 赵方媛. 甘肃农业大学. 2017
[8]. 小黑麦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及产量稳定性分析[J]. 柴守玺, 常磊, 杨蕊菊, 杨德龙, 程宏波. 核农学报. 2011
[9]. 六倍体小黑麦饲用特性及应用前景[J]. 郭莹, 杨芳萍. 草业科学. 2018
[10]. 小黑麦新品系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及生产性能研究[D]. 赵丹. 甘肃农业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