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性格视阈下清初闽南地区科举冒籍现象论文

人文性格视阈下清初闽南地区科举冒籍现象论文

人文性格视阈下清初闽南地区科举冒籍现象

林小芳,吴巍巍

(福建师范大学 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人文性格是一个族群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较为稳定性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及精神气质的总和。人文性格影响着该区域的民众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人文性格的角度看,清初福建闽南地区科举冒籍兴盛的原因,主要归结于闽南人勇于冒险与拼搏的精神。虽然福建闽南到台湾的单向冒籍移民,增进了两岸家族文化的互动,增强了台胞对闽南的亲情友情,但也破坏了台地区域配额的公正性,影响了台湾士子的进取之途,从而波及科举考试制度的公正公平。

关键词: 人文性格;清初;科举冒籍;闽南地区

清代初期是闽南地区向台湾移民的高峰期,移民迁台的缘由应当说相当的复杂,他们中既有因自然灾害、生存压力而被迫渡台谋生的生存型移民,也有为了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而渡台的发展型移民。其中,以求取功名为目的科举移民占了很大一部分。清代前期台湾地区的科举冒籍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目前学术界对于闽南地区向台湾科举移民的原因,大多着眼于现实层面,而从人文性格角度探讨闽台间科举移民的影响分析较少。

一、清初闽南地区科举冒籍概况

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人才,历来是众多士子重要的进身之阶。科场就像一个大磁场,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紧紧地吸引过来。科名集政治、经济利益于一体,完美地诠释了“学而优则仕”这一儒家理想。在此社会心态下,科名成了科举时代全社会追逐的对象。清代科举实施分省取士制,即根据各地的文化发展水平对各地考生的录取名额进行定额分配。由于各省经济、文化之间有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考生利用各地区录取机会的差异进行冒籍跨考。所谓冒籍,即假冒籍贯,是科举考试的舞弊手段之一。《中国考试大辞典》对其下了定义:“唐宋的解试,明清的童生试及乡试,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规定:各州、县的举人或童生,一般情况下必须在原籍报考。考生在报名时,必须如实填写姓名、籍贯、年龄、三代履历等。如以外州、县籍或外省籍而冒充本州、县之籍或本省籍者,称‘冒籍’。冒籍之原因,或因有劣迹,本地难容;或‘出身卑微’,图他地人不知;或才学低下,而寻易取之地。凡冒籍者,不得参加本州、县或本省的考试;如已通过报名而参加考试者,一经发现,即除名,不予录取。”[1]320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湾地区开始推行科举考试制度,冒籍现象随之产生。伴随着“科举必由学校”制度的实行,清代对冒籍下了更严格的定义:“以外县之籍贯冒认本县之籍贯曰冒籍。”[2]8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假冒籍贯。

根据W6盖梁施工权重及风险值计算与排序,可算出其他作业分解项各风险因素的风险值与权重值,并进行排序,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的防范措施,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工作指导.

清代福建文风颇盛,而科举名额有限,因此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闽南沿海各府县。而清初的台湾草莱初辟,文风尚不发达,清廷还给予台湾士子政策照顾,录取名额较多,但本地能够参加科举的人不多,因而科考的竞争相对没有那么激烈。由于两地考试名额分配而导致录取机会的不同,且两地的科举制度、语言、风俗习惯相同,冒籍中式的概率大,因此不少闽南士子冒险渡台读书、冒籍应试以求取功名。加之,清初台湾地方官员对此采取默许的态度,这使得清初闽南地区的科举冒籍现象泛滥成灾。据周钟瑄《诸罗县志》卷五“学校志”载:“诸罗建学三十年,掇科多内地寄籍者。庠序之士,泉、漳居半,兴、福次之,土著寥寥矣。”[3]157这说明了清代初期台湾地区的科举冒籍现象十分泛滥。并且直到乾隆年间(1711—1799),这一现象依旧泛滥。据乾隆初年的《台湾志略》载:“台地旧日郡邑之中颇知读书,乡僻鲜能力学,其作为文章,又多因陋就简,无甚色泽。故每逢应试,他郡之人得以冒籍侥俸。”[4]42御史李宜青曾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指出:“台湾四县应试,多福、兴、泉、漳四府之人,稍通文墨,不得志本籍,则指同姓在台居住者认为弟侄,公然赴考;教官不及问,廪保互结不暇详,至窃取一衿,辄褰裳以归。是按名为台之士。实则台地无其人”[5]114-115。此外,从已考取生员的籍贯中也可以看出来。以文科考生为例,新竹县210名生员中有94人是闽南籍,约占4%;15名举人中有11人是闽南籍,约占73%;43名贡生中有25人是闽南籍,约占58%;3名进士中有2人是闽南籍,约占67%。[6]从这些数字基本上可以看出,当时闽南士子冒籍成功的数量。他们有的是考试前先到台湾攻读一段时间,有的则是临考前才渡海往台湾,然后,均冒充台籍童生参加童试,以便较容易地取得秀才资格。参加科考入泮后,再回闽省参加乡试。在童试中已冒籍台湾入学的士子,如果继续以此字号参加福建乡试,则可以说是在童试冒籍基础上的一种再冒籍现象。

付玉将一张照片丢地上,照片是前些日子,她和李叔和在海边乌桕树林里的合影,那天,他们碰上了老梅,老梅好像有事,只打了个招呼就匆匆离去。除了遇上老梅,他们没有遇上任何人。付玉跟老梅是老朋友,她做传销的时候,还有拉保险的时候,老梅都是她的客户,她和老梅是每个月都在一起吃上一顿饭的朋友。

从地理角度看,闽南人是福建的一个民系,泛指居住于福建南部的民众,如厦门、漳州、泉州及其毗邻地区。闽南地处东南海隅,地势险峻,地形封闭,受地形和地势的影响,先住民尚武好斗,民风极其剽悍,史称“闽越悍”。这种强悍的闽越土著文化沿袭下来,逐渐养成了闽南人强悍、冒险和好胜的性格特质。也正是由于闽南地处东南海角,长期脱离政权中心,“山高皇帝远”的边缘性特征,培养了闽南民众的自我意识,表现为敢干、不顾一切地去冒险。

二、闽南人文性格与科举冒籍

清代初期,闽南籍民向台地单向冒籍应试的缘由应当说相当复杂,既有科名利益诱驱、区域竞争的差异,还有闽台两岸特殊的关系等。此外,笔者认为闽南人文性格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关于闽南人文性格,学界已有关注,然而对于闽南人文性格与清初科举冒籍的关系,则鲜有论及。笔者不揣冒昧,拟从闽南人文性格视角出发,对清初闽南地区科举冒籍的现象作一探讨和分析。对于人文性格的概念难以精确界定,笔者只能从学术界已有成果基础上进行概述。郑镛认为,“人文性格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概指某一民族或族群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生存理念和行为模式。”[11]80-85谢重光则在《客家人人文性格刍议》一文中指出,“人文性格的概念与‘民性’相类似,主要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族群系特殊文化方式中社会心理和精神气质方面的内容。”[12]83-91因此,笔者认为人文性格就是类似于“民性”,指一个族群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较为稳定性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及精神气质的总和。而人文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该族群所处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

(一)从人文环境看,历史上的福建是蛮荒之地

2.清初的福建是传统家族制度最为兴盛和完善的地区之一,整个地区的家族风气是以考取科名为荣。在家族制度尤为兴盛的闽南地区,家族对于中式的士子,除了给予物质奖励外,还将其姓名写入家谱,甚至立传、撰写墓志铭、绘制遗像并附像赞等予以精神上的表彰,以此增强族人的荣誉感,激励族中子弟考取功名,从而促进家族的科举事业更好的发展。福建泉州籍士子张士箱渡台冒籍中士后,其家族为其修谱即为很好的例证。正是闽南人这种勇于冒险犯禁、趋利与铤而走险的精神以及以科名为荣的家族风气的诱导下,闽南人在渡台冒籍时无所畏惧。

(二)地理环境是人文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也可以从一些族谱资料中找出闽南士子渡台冒籍应试的例子。譬如泉州府晋江县石壁乡林氏家族,据《玉山林氏宗谱》载,十三世林宏训,字孙铎,号鼎斋,学名廷槐。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718),卒于乾隆七年(1742)。其自传曰:“……于是往游东宁,蒙学道吴昌祚取入诸罗学第五名,号廷槐,其时年三十五……厥后奉旨归籍”;其族弟林宏礼,字孙敬,号省庵,官名名世,乾隆七年进士,候选儒学。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卒于乾隆二十年(1755)。传曰:“……迨屡试晋水,久困莫售。于是登堂拜别,羁迹台湾,凡御史观风月课,以逮府县两试,其夺矛试艺,几于累牍,果也,文宗吴昌祚公岁取人泮。夏讳之芳,文宗食饩,始言旋故里。”[7]31康熙四十一年(1702),泉州府晋江县张士箱冒籍进永春学失败后。他转而东渡台湾,寄籍凤山县。最终,于雍正十年(1732)成为岁贡生。[8]110-111另有泉州府南安县“陈慰萱,多学能文,壮时累困科场,中年始游东都。最终,于同治年间取进嘉义县学第七名”[7]242;还有陈宝璋“甫弱冠列本邑前茅,未获见售宗匠,而功名念急,遂买棹东游”,后考取第七名。[7]251范古树,“住泉城佐材巷,笃志力学,冬夏不辍,在晋久不遇,年三十四游台,越明年康熙戊戌(1718),梁文宣宗师岁试取人诸罗县学第六名”。[9]462当然,漳州府冒籍应试的例子也不少。据现存谱牒统计,清代南靖县科举冒籍进泮登第者有25人,其中南靖县刘益显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因冒籍应试考取台湾府学第一名是为很好例证。[10]20-22由以上史料可知,当时冒籍台湾应试的闽南士子极多。他们有的是考试前先到台湾攻读一段时间,有的则是临考前才渡海往台湾,然后,均冒充台籍童生参加童试,以便较容易地取得秀才资格。参加科考入泮后,再回闽省参加乡试。在童试中已冒籍台湾入学的士子,如果继续以此字号参加福建乡试,则可以说是在童试冒籍基础上的一种再冒籍现象。综前所述,基本可以得知清初闽南地区科举冒籍的现象十分泛滥。

(三)闽南人热衷于财富追求、勇于冒险、拼搏进取的人文性格

(165)折叶顶鳞苔 Acrolejeunea recurvata Gradst.李粉霞等(2011)

3.清初闽南人的这种勇于冒险打拼的人文性格,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传统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

学生在实验时配置6种质量分数的杀虫剂溶液:1.25%、2.5%、5%、10%、20%、40%。学生在实验时配置4种质量分数的洗涤剂溶液:2.5%、5%、10%、20%。

闽南人是魏晋至隋唐以来,南渡的中原人与当地原住民的长期融合;又经宋元时期,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的大量融合;以及明清时期,广东、浙江等周边省份和海外的迁徙和联姻逐步融合而形成的。因而闽南的人文性格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的人文性格,必然会衍生出某些超越传统规范约束的心理,它表现为叛逆、勇于冒险犯禁、勇于进取的精神。

1.闽南人渡台冒籍有两重困难:首先是渡台的风险。闽南与台湾虽只有一水之隔,但渡台却并非易事。在那个用小木船打鱼的年代,靠季候风一年来回一两次的远洋航行,可以想象先民要过台湾海峡可谓是九死一生。从福建到台湾最短的距离大约是130公里,但中间却隔着难以跨越的“黑水沟”。黑水沟是澎湖水道的俗称,也是台湾海峡的海域之一。由于该海域水流湍急,水色深暗如墨染般,故称黑水。据记载:“黑水沟有二,其在澎湖之西者,广可八十余里,为澎厦分界处,水黑如墨,名曰大洋,其在澎湖之东者,广亦八十余里,则为台澎分界处,名曰小洋,小洋水比大洋更黑,其深无底。”[15]62先民若选择从厦门到台湾,必经“大洋”;若选择由澎湖中转到台南鹿耳门,则必经“小洋”。“大洋”和“小洋”导致横跨台湾海峡十分困难。因此,该海域海难频发,极为艰险,故俗语称:“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再加上当时朝廷明令禁止民众私自渡台,因此先民只能靠偷渡赴台。由于沿海有海防官兵稽查,偷渡者只能藏在船底,十分艰辛、饱经风浪颠簸。运气好,则顺利抵台;运气不好,可能遭遇海难,如果遇到官船,偷渡者只能任凭官兵捉拿。因此,渡台的艰辛有如歌中所唱“劝君切莫过台湾,台湾恰似鬼门关,千个人去无人转,知生知死都是难。就是窖场也敢去,台湾所在灭人山,台湾本系福建省,一半漳州一半泉。”[16]24这首无名的《渡台悲歌》,凄惨悲切,唱尽了先民渡海和开拓台湾的血泪与辛酸。其次,冒籍应试属于违法行为,终清一代,朝廷都是明令禁止的,并且为此还制订了相当严酷的惩处制度。康熙十六年(1677),清廷制定呈首政策,“凡监生、生员有冒籍行为者,许本生赴部自首,改归原籍,免其斥革”。康熙三十九年(1700),御史郑维孜奏请“冒籍举人,令其自首”,并规定了自首的期限为两个月,主动自首者则放宽处置,改归原籍,逾期则照例黜革。[17]550-552到了雍正三年(1725),惩罚措施就更加严厉了,“嗣后有未经呈首者,一概不准改归,察出照例黜革”。乾隆二十一年(1755),清朝政府加强了惩处力度,“冒籍中式之举人,若仅令首明改归,实不足以示惩,应俱罚停会试一科,以儆冒滥”,对于冒籍成功入仕者,“照违令笞五十私罪律,罚俸一年,仍令查明各原籍,照例改归,以清户籍”,冒籍中试者,若能在限期内自首改籍,就不追究责任,否则予以斥革和议处;而未中试者,则令各级官员及各学教官详查,并勒令限期改归原籍,否则予以斥革。[17]1276此外,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徇私舞弊,清廷还强化官员的责任,对于包庇、袒护生员冒籍应试,以及审察不详的地方官,降级调用。据以上史料可知,清廷制定的对于科举冒籍的惩罚制度相当严酷,冒籍应试的风险极大。渡台冒籍风险相当大,既有九死一生的“黑水沟”,还有惩罚严酷的科考禁令,但这都阻挡不了闽南人渡台冒籍的决心和勇气。两岸宗亲还在“光宗耀祖”的光环下,互助冒籍科举,以期博取功名。清初闽南地区的人口并不比其他地区多,但当时闽南地区却是科举冒籍的大省之一。其中区别于其他省份的重要原因是,闽南人勇于冒险拼搏的社区性格。勇于冒险犯禁、进取不息是闽南地区所特有的人文性格,在这种人文性格巨大同化作用之下,众多的闽南士子纷纷涌入渡台冒籍的大队伍中来。

科举冒籍不仅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而且是一种违反科举考试规定,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违反法律的行为。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科举考试制度的衍生物,闽台间从福建闽南到台湾的单向冒籍移民,冒籍的士子获得科名后,往往会以各种形式(如共修族谱)维系与祖地宗亲的关系,给家族带来荣誉。这既促进闽台两岸宗亲家族文化的互动,也增强了台胞对闽南的亲情友情。此外,冒籍中仕的不少闽南士子留下来,在台湾定居谋生,提升了当地文化教育水平,改善了台湾地区人口的文化结构。但科举冒籍也对台地的科举取士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伴随着科举冒籍的深入发展,闽台两岸家族互动逐渐增多,闽台两地的宗族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大陆祖家的宗亲为了考取功名,不惜冒认在台的宗亲;另一方面,在台的宗亲,也将亲情置于朝廷王法之上,不惜冒着被牵累而付出沉重代价的风险,极力为祖地宗亲帮忙,违反清政府的冒籍禁令。在“光宗耀祖”的光环下,两岸宗亲互助冒籍科举,纵容宗亲违法科考。这使得家族的界限扩大、宗族观念变异,与此同时还破坏了台地区域配额的公正性,影响了台湾士子的进取之途,引发了土客间的冲突和对抗,也波及科举考试制度的公正公平,这也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余 论

冲击。许多闽南籍士大夫对于民众渡台冒籍的行为往往采取默许的态度,甚至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庇护乡人。由于冒籍属于违法行为,包庇和纵容乡人渡台冒籍的举措并不比光彩,许多官方的文献对此没有记载。笔者就目前查找的资料而言,还未找到有关闽南籍士子在台冒籍应考而被查处的案例,这多少也能反映当时闽南士子渡台冒籍比较顺利。这也就激励了越来越多的闽南士子冒险渡台冒籍。至此可以认为,人文性格是促使闽南人源源不断地冒险渡台冒籍的重要推动力。

闽南人的人文性格还表现为热衷于追求财富,勇于冒险打拼,甚至不惜漂洋过海,“过番”到异邦开天辟地。自唐宋以来,闽南人就利用靠海的优势,甘冒风涛之险,向海洋发展,进行国际贸易。[13]224明清以来,本地的生产生活空间随着人口的增长更显得日益狭窄,人稠地狭的矛盾愈发突出,出现“闽中有可耕之人,无可耕之地”[14]76-761的现象。加之战争破坏及其自然灾害,迫于生活,闽南人唯有背井离乡、出洋谋生,他们扩迁的足迹遍及国内外。正因闽南人普遍具有冒险开拓、进取的性格,时至今日,闽南籍的华侨华人仍然遍布海内外。此外,《爱拼才会赢》这首广为传唱的闽南经典歌曲,“拼”和“赢”将闽南人敢拼、敢闯、勇于冒险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谓唱尽了闽南人爱拼的心声,同时也是闽南人勇于冒险、拼搏进取精神的很好例证。

注 释:

①这里的清初主要指康熙二十三年开始推行科举考试制度直至雍正、乾隆年间。

②代表性研究成果有: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谢重光:《客家人人文性格刍议》,《华侨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8 年第2 期;郑镛:《论漳州人的人文性格》,《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5 年第 4 期等。

③这句俚语的意思是大约是平均十人中,就有六个会死在海上,只有三个能平安到达,最后一个转头放弃渡海。

导师:徐军(1963-),男,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成像、光电对抗和强激光武器. Email: yujun63@sohu.com

参考文献:

[1]杨学为.中国考试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

[3]周锺瑄.诸罗县志[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5.

[4]尹士俍.台湾志略[M].李祖基点校,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5]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清史料戊编(第二本)[M].中华书局,1994.

[6]杨齐福.移民与清代台湾科举制度[C].闽台文化研究,2006.

[7]庄为玑,王连茂.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8]尹章义.台湾鉴湖张氏族谱[M].张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员会印行,1985.

[9]陈支平.整江范氏家谱[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10]林嘉书.南靖与台湾[M].香港:华星出版社,1993.

[11]郑镛.论漳州人的人文性格[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2]谢重光.客家人人文性格刍议[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3]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14]谢杰.玄览堂丛书续集.虔台倭纂.卷下[M].台湾图书馆,1947.

[15]上海书店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台湾府县志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16]黄荣洛.渡台悲歌 台湾的开拓与抗争史话[M].台北:台原出版社,1989.

[17]索尔纳.钦定学政全书[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中图分类号: G623.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891(2019)02-00020-04

收稿日期: 2019-02-05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岸关系族谱资料数据库建设”(17ZDA214)。

作者简介: 林小芳(1994-),女,福建宁德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亚太区域史;吴巍巍(1981-),男,福建顺昌人,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闽台地方史。

责任编辑:谢雪莲

标签:;  ;  ;  ;  ;  

人文性格视阈下清初闽南地区科举冒籍现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