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高效课堂——以《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9课堂观察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牛津论文,课堂论文,高效论文,为例论文,教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观察现象一:课堂节奏无章,缺乏张弛跌宕 镜头回顾:整堂课教师语速单一,无论是过渡语、提问、评价、重点单词发音的示范都是在同一音调与响度上,这无疑使三年级的学生产生听觉疲劳,而且学生无法从教师语言的轻重缓急中,体会出学习的重难点与师生交流的情感,而且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明显不合理。 解析:古人曾精辟地指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有节奏发展的普遍规律。恰当的课堂节奏能始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听讲热情,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张弛有度,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课堂用语的功能性进行再斟酌。 如课伊始,教师手拿有趣的卡通笔与学生进行亲切的交流,之后用稍慢的语速说出过渡语:“The pencils are very nice.I can buy them in the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2686a8584ca5a5efec61371.jpg)
.”(重读,并拿出shop的单词卡片及中文)“I like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7804be20e8cac02cc5c9ac7.jpg)
.”(重读、重复并出示本课课题及中文)教师这样的节奏处理,能使学生从free talk的氛围中,慢慢过渡到本课的情境“shopping”中,不会使人感到突兀,学生能从教师的语气中理解本环节的活动任务。 课堂教学节奏的控制,还应体现在板块时间长短的控制上,这要求教师要依据教学重点来定。凝聚重点的板块时间,既要“泼墨如水”,又要“惜墨如金”。要精心策划,做到程序井然、方法多样、示范规范、目的明确、指导扎实。如宋老师试教后,重新调整了整堂课各环节时间的分配。 该教师利用单刀直入的方式,直切本课主题“shopping”,未作过多的渲染,让学生迅速入情入境,果断地删掉了之前无关的热身对话,使课堂节奏顿时明快起来(3分钟);在新课学习中,她又一改之前语言点铺垫操练过多的缺点,减少机械跟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新课文的学习及重难点的突破(8分钟);课文对话学习约12分钟;学生跟读录音、表演读对话、为文章配音等巩固活动约8分钟;最后用了7分钟左右进行了全课总结以及一个拓展性练习,即出示宠物店和文具店,让学生把语言运用于真实生活情境中。如果在课堂观察的结构量表上这样安排,全课的时间就踩在了节奏点上,保证了重点知识学习的时间,抓住了难点突破的时机。 课堂观察现象二:忽视课堂思维,感悟空间不足 镜头回顾:本课对话文本中有一处难点“What about the red one?”,教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句中的one指代的就是上文所提及的vest。 T:(出示PPT,见下图)Here,“one” means the vest.Does David like it? Ss:Yes.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d7537b32a0e9b2666fa02dca.jpg)
教师采用了灌输的方法解决了难点,但难点是否真的突破了?课后,当笔者询问三四位学生,此句中的“one”指代的是什么时,他们均露出迷惑的表情。可见,虽然教师教案中关注到了这一难点,课上教师也进行了讲解,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 解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通常人们把“认知”和“思维”作为可以互换的概念,但许多研究者对认知与思维做出了区分,把为了解决一个明确的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定义为“思维”(thinking)(龚亚夫,2012)。而这种思维需要时间,所谓的“留白”也即于此。目前英语教学中很少有系统的思维培养设计,这是学生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龚亚夫,2010)。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进行自主的补白和再创造,使知识点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那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应当如何操作呢?我们何不这样一试: T:(同上出示PPT)Mum wants a vest.What about the red one? What is “one”? T:(给出两个选择)What about the red cap? Or what about the red vest? Why? (给学生20秒思考讨论的时间) 这一环节操作的调整完全颠覆了原先的结果,学生利用教师留白的时间,观察了书本插图,进行知识内化,65%的学生都自信地举起了小手:“‘one’指的是vest,因为营业员指着red vest”;“因为Mum先说‘A vest,please.’”多么精彩的回答啊!由此可见,学生的“知、情、意、行”都需有个“悟”的过程,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在布置完一个任务后必须为学生留下“悟”的空间和时间。 课堂观察现象三:评价形式单一,课堂管理松散 镜头回顾:“show time”环节是对话内容教学完成后读并表演对话的环节。教学预案如下: T:Now it's show time.First let's read after the tape.Who is the best? Let's wait and see. 1.学生跟录音读,标升调,教师指导朗读。 2.分角色朗读,看谁模仿得最棒。 3.先师生个人示范,小组练习,学生表演。 4.自由读课文、讨论、小结、生成板书。 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确按照此流程来操作,但是课堂却在此环节特别是学生表演的阶段乱成了一团。如小组练习时学生有的很认真,但更多的却在说笑,或用中文对话等;又如在个别学生表演时,其余的学生随心所欲地干自己的事,根本没有去听。 解析:笔者曾看到过一则这样比喻:如果高效课堂是“汽车”,那么评价机制就是“高速公路”。高效课堂要改革,评价机制要先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为主导评价思想,从建立学生自我评价机制、建立小组合作互评机制,以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性、宽容性评价机制等方面出发,目的在于真正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高效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来做事情,并获得成就感的地方。 笔者认为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设计以竞赛为评价手段,其中可以是师评生,也可以是生评生,更可以尝试学生自评。方法如下:课前在黑板上画两个商店的轮廓,上面分别标明“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e53b841e7285ad553fbf747f.jpg)
's shop”和“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7263a5ff6d5c21d2a722e516.jpg)
’s shop”。如果学生表现得好(回答问题、上课纪律、倾听习惯、与同学合作等),就可以得到一样商品的小贴纸,最终这两个商店里的货物还可以作为课的延伸活动的语言素材,让学生作为店主人进行真实的对话,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高效参与,教师对于课堂管理也不会如此头疼了,因为学生正在为他们的小店加油呢! 课堂观察现象四:教师示范欠缺,语音教学走样 镜头回顾:下面是上课教师试教时有关语音教学环节的纪实。 微镜头1:在教学词汇cap时,教师虽知道教案中的要求是由cat的发音迁移到cap,但具体操作时却是先教会了学生读cap,再去蜻蜓点水般读cat一词。 微镜头2:在教学词汇vest时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教案中是要求学生由desk迁移到vest,由于教师示范不到位,很多学生把vest读成了west。 微镜头3:本课内容是发生在营业员与顾客之间的对话,其语气应该是相当有角色特点的,课件上也清晰地标明了读升调的句子。可教师只是让学生跟着录音刻板地跟读了一遍,学生根本未入情入境去体会角色,何谈下一环节的表演呢? 解析:语音教学是入门阶段英语教学的关键。语音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示范发音,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口型、听教师的示范发音来感知英语的语音、语调。示范时,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示范表演者”,学生的角色是“被组织者”和“观察、模仿者”,教师要求学生要认真听,仔细观察,做到听得清、看得见、仿得像。 试教后,教研组集体为上课教师把脉量方,把有关语音教学的规范、方法和细节都悉数地做了深层次的探讨,建议该教师在上课时做以下调整: 1.对于语音迁移的教法,应先让学生读并体会旧词,如cat,再让学生尝试读新词,可叫两三个学生站起来试试,教师最终提示正确读音并进行进一步的操练。 2.教师在教学新词时应让学生注视教师的嘴型,有时甚至可以用中文提醒他们舌位如何摆放等,学生读错时应及时纠正。对于学生错误的发音,不要重复,不要给予强化,以免引起错误的模仿。 3.在跟读文本的过程中,当遇到要读升调的句子时,教师加以上扬的手势,引导学生读出正确的语调,让其体会角色感,读出营业员与顾客的语气。 通过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一些观察目标进行课堂观察,可以有效地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我们在课堂观察中还可以更深入地使用四个维度的课堂观察框架。总之,只要我们平时多精心设计预案,多观察教案实施过程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好课堂观察,那么我们便可以在优秀教案与高效课堂之间画上等号。
标签:牛津小学英语论文; 英语论文; 课堂管理论文; 数学论文;
优秀的教学计划--≠高效课堂--以“牛津小学英语”3B单元9课堂观察为例_牛津小学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