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化思潮的主要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潮论文,主要特点论文,西方文化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0)02-0021-05
当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自始自终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科学技术的革命,不但促成了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更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更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代科技革命,不但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生活上的进步,同时也造成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给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还会危及人类的生存。“人的问题”在现代西方社会中的凸现,引起人们去思考科学技术革命的负面影响。人们开始从人身上寻找问题的答案,力图通过人性的剖析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正是在这样一些现实问题的推动下,当代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尽管各种文化思潮的观点和角度有各种差异,但在总的趋向上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检讨和反思理性,关注人的现实生活
自18世纪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理性成为主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价值尺度。理性不但成为认识事物真假的标准,而且也成为社会和人的进步的希望所在。但是科学理性精神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科学理性的批判和创造精神激发了人的创造性,鼓励人们冲破宗教迷信的束缚,去争取生存和创造的自由;但另一方面,科学打破了宗教迷信,却又代之以自己的科学迷信,科学主义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理性,使人们在摆脱上帝的奴役之后又重新沦为科学技术的奴隶。所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给人类造成的切身危害,使人们对科学理性的检讨与反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本主义思潮作为20世纪影响较大的文化思潮之一,它是以非理性主义的思想倾向为特征,带有十分强烈的反现代工业文明的思想立场。他们强调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力图回到作为生命个体的人本身。他们或者以非理性的“孤独个体”的心理体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或者倡导“权力意志”和“超人”的人生哲学,或者宣称人是绝对自由的。它们都抛弃了传统的哲学本体论,建立了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核心的生命本体论。它们力图用生命的存在来对抗工业文明的机械化存在,用主观化的自我来对抗商业社会的整齐划一。它们对现有社会采取了否定和怀疑的态度,并且将科学技术作为工业文明危机的根源。如尼采提出了权力意志论、永恒轮回思想和超人学说,并依据这些理论,对现存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展开了无情的文化批判,宣称要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将20世纪人类反思检讨理性的触角延伸到人的社会文化生活,揭露了现代西方社会的弊病,提出了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文化学所碰到的一系列新的问题。霍克海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该社会的思想文化的批判。他的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表现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该书批判的核心是“文化工业”。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体现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精神。他从三个方面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与资本结合起来,并服从于资本的商业利益,文化工业使文化产品得以大量生产和迅速传播,把文化变成了一个具有商业性质的消费领域,使文化产品成为人人都能享用的消费品,这样,同其他产业一样,文化工业也必须以商业利益为最高目的,把文化当作一个赚钱的机构。第二,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文化与技术结合起来,并服从于技术的统治。现代大众文化是一种技术化的文化,电影、广播、杂志、音乐等依赖于新科学技术的发明。本来技术应该为文化艺术服务,使之更好地表达自己,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艺术反而为技术所统治,其发展和繁荣为技术所支配,这样,文化工业所做的就是证实“技术理性对真理的胜利”。第三,文化工业打破了休息和工作的界线,利用闲暇时间为生产服务,使娱乐从精神享受变为工作的延长。霍克海默对当代的西方社会的这些揭露和批判是十分深刻的,它对于人们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视角全面地把握西方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实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更表现了当代西方思想家对于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潮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文化的转型,试图探索出一条更加开放的社会发展之路。它要彻底否定启蒙运动以来的独断论,即关于科学技术至上和历史不断进步的主张,宣告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的来临。
从文化哲学层面反思科学理性,其重大使命就是对科学发现与创造的人文价值进行重新思考。20世纪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否定因素,使人感到理性的非至上性,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人类的文明活动不可以被完全视为一种纯理性的知识化现象,科学理性不应向反人类的方向发展,要建立一种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理性意识。
2.凸显了文化在社会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有意识地思考和研究自身和历史,是人类的特点。但人类对自身历史的关注,直到上个世纪,都未明确地与文化联系起来。19世纪末人类文化学的兴起,带来了对文化研究的重视,因而出现了从文化方面研究历史的的力作。
20世纪初,在西方史学界出现了一个“文化形态史观”学派和思潮。其主要代表是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和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斯宾格勒于1918年发表了《西方的没落》一书,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历史哲学的发展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问世,开创了一种历史研究的文化形态学说,他主张以文化的新视角去重新理解历史。它把文化(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人类文化生、长、兴、衰的传记,并试图比较各种文化的兴衰过程,以此建构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图景。继后,汤因比将文化形态史观发展到一个高峰阶段,在《历史研究》一书中,他将文明作为研究历史的起点,通过对26个主要文明的分析,探索了历史发展的规律,预测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前景,得出了死亡是每个文明面临的一种并非必然的可能性的结论。
由斯宾格勒和汤因比所创立的文化形态学是一种宏观的历史理论,它一反西方史学界研究国别史和断代史的传统,把文化视为一种高度自律、有着生、长、兴、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并通过对各文化间的横向、纵向比较,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德国的宗教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他运用比较学,探讨了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对文化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给人们以重大的启示,并引发人们对文化与经济和社会关系的深层思考。第一,他提出,选择现代化的道路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内在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问题,因此,战后各不同国家在思考和选择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时,都不能不与文化问题联系起来。第二,韦伯关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研究,特别是中国儒学与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关系的研究,对提出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极富启示。第三,韦伯从文化学的角度,揭示资本主义起源的新教伦理的文化背景,特别是提出资本主义本质的“理性化”界说,开阔了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的视野。
在文化哲学人类学思潮中,以德国哲学家兰德曼和卡西尔为代表,他们吸收了生物哲学人类学的积极成果,把人置于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宗教、神话之中加以思考,把人看成是文化的存在物,并以此说明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卡西尔的《人论》,就是通过考察人运用不同符号创造各种文化,从而成为一种文化的动物的现实,力图论证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而不是从被动接受实在世界直接给予的“事实”而来。
总之,在20世纪的各种文化思潮中,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凸显出来,人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的。首先,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危机背后是人的精神危机,因此,调整人的生存态度和价值观念,对于真正克服人类生存危机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精神文化的作用突出出来。无论是信息的开发和利用,高科技的争夺,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提倡,企业文化的兴起,无一不说明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文化体现了人的本质,要了解人,就不能无视人类的文化发展历史,只有透彻了解人类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我们才能更自觉更有效地把握人类文化创造的应有价值取向。
3.文化观念从一元模式向多元模式过渡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是西方民族,相信他们的文明就是人类的当然文明,或者叫西方文明是切合所有人的文明,而且许多非西方民族的精英人物,也跟着相信,自己要想富强起来,就应该亦步亦趋,甩掉先前的一切,踏着西方的足迹走。这里,可能有客观的和主观的、世界的和民族的因素在起着作用,但至少有一个因素是共同的,那就是对“一元”的追求和崇尚。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方文明代表人类文明楷模的神话漏出了巨大裂痕,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将它推到破产边缘。此时,一元论信誉全面动摇。许多西方人和非西方人,都在转变自己的思路。
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强调文化发展是有个性的,批判了传统的理性主义的理想的文化模型所导致文化发展的单线论。提出任何一种文化类型都有无法最终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他种文化的头上,它们可以毁坏或扭曲落后文化或邻近文化,但往往难以使这些文化变成属于自己的类型。文化的本质是多元的。
汤因比也强调文化的同时代性和等价性,反对欧洲中心论。在他看来,一切叫做文明和各种社会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平行的和同时代的。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长和相对的真理,不承认古典文化或西欧文化相对于印度、巴比伦、埃及、中国、阿拉伯文化而言,有何特殊的地位。他反对单线前进论,认为各个文明的发展之间有明显的共时性和差异性,文明的发展没有统一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美国哈佛大学的亨廷顿教授,在90年代所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中,也强调了世界存在着多种文明,文明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类的发展。虽然他预设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将导致冲突的结论,但他也提出,所有文明的人民都应探寻并努力扩展与其他文明在价值观、惯例和习俗方面的共性,人类在今后的生活中必须学会如何在复杂的多极的多文明的世界内共存。他的文化观是多元论的,摆脱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的窠臼。
随着“科学理性”神话的破灭,相对主义文化观念在全世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这客观上也助长了多元论文化模式的生成。在人类信息一体化的时代,更带来了文化接受上的机会均等性,客观上助长了人们的平等意识。
4.文化趋向于大众化并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0世纪,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文化工业”应运而生。“文化工业”的特点就是批量性、复制性,从而形成了与高雅文化、精英文化、书斋文化正好相对的大众文化。可以说,大众文化的兴盛,标志着20世纪西方文化的新的裂变。它体现了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表现出了形而下的、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
当科学刚刚取代宗教的时代,科学要求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倾向主导着各个学科和领域,因而精英文化占据着社会的主要地位。但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以来,伴随现代工业化城市的形成,便逐步生成着一种体现市民大众情趣追求的大众文化。市民大众的这一追求,是适应商品化经济的发展及文化传播方式的改进和提高。古典时代的口头传播、书面传播进入到现代的电子信息传播。电子计算机、电视机和人造通讯卫星的发明,使文化通过声音和图像的方式,并以时间的同步性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标志着人类信息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现代的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改变了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固有品性,传统的文化垄断被打破,在市场机制运作下文化可以成为产品而根据人们的需求进行批量的复制和制造,从而形成了文化接受上的平民性、平等性、广泛性等特征。
西方社会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社会的历史发展是同步的,所以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它是以商品化经济发展为背景,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于人们的感性娱乐的文化。它是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方便、时髦、流动的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
20世纪60年代,许多西方学者提出,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从而引发了关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文化的思考,这也就是风霏西方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这一文化思潮,正反映了学者们对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后,西方社会文化大裂变的深层探索。许多学者对此作了阐述。
如当代美国著名文化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其名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就明确地指出,时至本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已同大众文化、商品生产合流,完全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传统文化统治,并迫使守旧的“公司阶级”让位给标新立异的先锋艺术家。原来局限于少数精英之中的艺术自治也发展为渗透时代意识和大众生活方式的文化楷模。
美国学者杰姆逊也集中概括了后现代文化的特点。在他看来,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
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文化大有向大众文化渗透和扩张之势。因为从当代的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来看,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冲突和争论愈加尖锐和激烈。虽然这两种文化都还在发展,并且大众文化同杰出人物的精英文化有合流的趋势,但通俗文化的发展是主流,势力越来越大,大有取代精英文化之势。
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思潮的流变和趋向,对于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因为从文化的同时代性上来看,多数国家都处在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和进程中,所以各种文化思潮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渗透和表现。在我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西方文化思潮也大量的涌入,“文化热”也曾席卷中国大地。在各种文化论争中,许多学者致力于中国的现代文化建设。所以研究和探索西方文化思潮的特点和趋向,借鉴和吸取西方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转轨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都会大有裨益。
收稿日期:1999-09-20
标签:文化论文; 理性选择理论论文; 西方社会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社会思潮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现代文明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