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先考四道必答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答题论文,风险投资论文,四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举办了一次风险投资报告会,美国瑞峰风险投资公司营销副总裁林奇先生应邀作了一场题为《风险投资:您不知道的秘密》的报告。报告中林奇先生介绍了美国风险投资商通常要向寻求风险投资的创业者提出的四道必答题:1、你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解决了市场上的难题?2、市场上是否有人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3、你的产品或服务是否有产权保护,是否有很快被取代的可能?4、你的产品或服务能否带来足够的利润?
也是最近,笔者看了中央电视台的一次“实话实说”节目,是有关创业者和中国风险投资业者对话的节目。两个资深创业者详细陈述了他们创业的“十分”艰难与疲惫。而代表中国风险投资业上场的一位先生在对他们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同情的同时,提出了和美国风险投资者大异其趣的四道必答题:你的项目能不能赚钱?什么时候开始赚?能赚多少?能赚多久?
一中一美,四道必答题为我们提供了比较中美风险投资差异的绝佳标本和绝好角度。
第一,态度
客气一点说,美国人的态度比较实际,中国人的态度比较现实。
尖锐一点说,在对待创业者的态度问题上,美国人比较成熟、温和和科学,他们更注重从市场和法律的角度引导和帮助创业者思考、解决问题;而中国人太直接、太急功近利、太咄咄逼人了,难怪创业者被问得可怜巴巴,哑口无言,难怪中国高新技术领域难觅风险投资的芳踪,更少看到风险投资的杰作。
当一些风险投资业内人士一股脑儿用根本无法回答的难题轰炸“我曾经满怀疲惫”的莘莘创业者的时候,可曾想过富裕优越的西方人在想赚钱想得过了头的部分中国人身上发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和答案?他们的答案也是四个:人口最多、资源最少、欲望最强烈、道德最……道德最什么我们就不说了。然而,欲望最强烈在中国的一部分风险投资精英身上太昭明彰著了。
物极必反,过于强烈的赚钱态度或者说是意识肯定是不对的。
第二,专业
只有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创业,才有资格从事风险投资,才有可能搞好风险投资,这是任何人也无法辩驳的一个最基本的专业问题。对四道必答题稍加分析,完全可以看出美中之间风险投资的专业与不专业之间的极大反差。
风险投资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创业投资,实际上国内外很多人都把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视为同义语。美国人的四道题真正体现了美国人对创业、进而对
风险投资或者说是创业投资的非常专业和精道的理解。关于创业,笔者最近看到了一个比较准确和全面的定义:“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业的两个最核心的概念是‘新颖’和‘价值’。”(李志能等著《创业学》)。美国人四道题的第一道和第二道恰恰表达了美国人对创业行为最核心概念的确认和关切。“你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解决了市场上的难题?”实际上就是在确认创业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新颖”;“市场上是否有人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实际上
就是在确认创业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实现其潜在价值的可能!在同心协力与创业者找到“新颖”和“价值”这两块坚实的基石之后,美国风险投资轰轰烈烈地直上青云便不足为奇了。
美国的风险投资业者是真正的资本家而不是慈善家,他们的最终目的也是
赚钱,而且最终赚很多很多钱,比呀呀学语的中国风险投资多很多很多倍的钱。但专业的美国人没有把赚钱的事儿一秒钟也不离地挂在嘴上,而是放在了最后。放在最后并不等于不重要,相反,是把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关键、最合适的时机解
决。在此之前,他们是在实实在在地按照市场经济运作机制,帮创业者理清和解决问题———市场、销售、知识产权,事无巨细。他们也“深深知道”,在把这些专业问题搞清楚之前,坐在沙发上逼问创业者“你的项目能不能赚钱?什么时候开始赚?能赚多少?能赚多久?”没有任何意义。
相形之下,急功近利和不专业的中国风险投资业者的思维显得过于简单和
幼稚了,他们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要赚钱,之后一个猛子扎到底,一直在赚钱的问题上顾盼自雄,振振有词,直到创业者自认低能退避三舍。
毫无疑问,他们满脑子确实是只考
虑赚钱的问题,而把所有有关创业的前前后后的一切问题一股脑儿全部丢给了创业者自己。
笔者以为,风险投资基本上可以归类于科技服务业,而且是众所周知的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服务业。高回报来自于专业的和全面周到的投资服务,而不来自于姜太公钓鱼式的老大作派和在赚钱问题上穷追猛打的、不知道什么作派。中国风险投资业者和创业者始终成不了庆家,症结在此。
再从风险投资的具体操作来看,打个通俗的比方,美国风险投资之专业与中国风险投资之不专业,与美国电影之专业与中国电影之不专业大有异曲同工
之妙。抛开制作技术不说,美国大制作优秀影片如《生死时速》、《纽约大劫案》讲究的是情节的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本以为电影到此结束它们却又节外生枝,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结局之后的惊彩结局,让你荡气回肠,叹为观止!而太多太多的中国电影一开场便煞有介事地气势磅礴,电影中脸谱化的男女主人公更是个个自以为是,如同一辆辆除了铃铛不响哪里都响的破烂自行车,情节极其枯燥无聊,对话极其肤浅粗糙,直让人觉得味同嚼蜡,不忍辍看。
中国风险投资应该从美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的正反教训里好好学点什么。
第三,眼光
在态度和专业水准问题之后,美中风险投资的根本差距还在于眼光。
美国人搞风险投资的眼光无疑是从容、广阔和深远的,他们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先从市场和法律的大环境正确引导创业者,最终才走到是否有“足够的利润”这一步。而我们中国的风险投资业者有意无意之间,或者说是在无赖中似乎把风险投资理解成了不见兔子不撒鹰、赚一笔是一笔的“一锤子买卖”,眼光短浅到了和农贸市场讨价还价差不多的地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美国人的从容、广阔和深远奠基于雄厚的资本这个“巨人的肩膀”上,而这个巨人又是站立在充分和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大地上。
中国风险投资的短视有其无赖的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不过二十年,推行市场经济不过十年,尝试资本运作更不到十年,与老牌资本主义相比,搞风险投资没经验、没魄力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之二:大规模原始资本积累还没有完成,风险投资的资本实力还不够雄厚,底气还不够足。
没经验、没魄力与底气不足导致了中国风险投资的短视与谨小慎微。
短时间无法超越的短视与完全出于自我保护的谨小慎微都情有可原,但它们绝对不可以是可以对更弱势的创业者
装腔作势、飞扬跋扈的理由。
第四,博弈
风险投资是一种专门玩钱的高级博弈。还没有人从博弈论的角度认真剖析过中国风险投资,中国风险投资目前确实深深陷于可怕的“囚徒困境”中,风险投资业者与创业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零与博弈”,即双方都是从完全利己的目的出发,谁也不相信谁,谁都想在对方身上敲上一笔,大家都精明过了头,结果自然是屡谈屡败、达不成任何合作的“两败俱伤”。
美国风险投资也并非“人之初,性本善”,同样走过了从“零与博弈”到“非零与博弈”的痛苦蜕变过程。可能还有很多
人不知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风险投资还在上演着“人吃人”的残酷游戏,最典型的一例是著名的KPCB公司把创立硅谷最成功的思科(Cisco)公司的那对斯坦福大学夫妇炒了鱿鱼。思科公司的女创始人最后落了个卖指甲油的下场。时过境迁,如今已十分成熟的美国风险投资步入了“非零与博弈”的良性循环,竞争合作的双赢局面随处可见,由风险投资塑造的世界级企业不胜枚举。
博弈论这个话语再次证明了林奇先生的大度、友善与少数中国风险投资业者的猜忌、矫情之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风险投资业者也有其为难处的
一面。吴敬琏先生对此有深刻的谅解,在上海召开的“风险投资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研讨会”上他曾这样说道:“但在我们这里,许多投资人只想取得高回报,却不愿意承担风险。美国的风险投资从进入企业到退出,也就是把一个企业从幼年培养到成熟,平均时间为5到7年。但是现在我们有的投资人要求风险投资刚一投入创业企业就退出变现,取得高额回报。这就使得一些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人有很大的压力,很难选项目,因为投资人天天逼着他们赶快拿回报。”
看样子,在分析评判中国风险投资成败的问题上,还须将投资人与投资管理人分别对待。
看样子,在促进投资人、投资管理人、创业者三者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方面,
还须做大量的工作。
尽管没有美国人搞风险投资的丰富经验和强劲实力,经济迅速升腾的中国依然要将风险投资进行到底。进行的前提唯有虚心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