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升级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空间_农民论文

职业趋高级化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空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化与论文,高级论文,农村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2)05-0200-08

中国正在发生着的职业趋高级化,既表现为高层次的职业位置数量大幅增加,①即所谓的“向上流动的潮流”②,又表现为具体职业工种的技术密集化③。世界银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每增加1年,创造的GDP可增加9%。中国学者对制造业企业的分析表明,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④个人的教育程度和那些先赋性要素,在社会成员的职业获得上的作用力大幅度地此消彼长。不同的职业地位决定了社会成员在多种社会资源的获得和占有上的差异,不同的教育类型因为通向不同职业而形成分层。中国职业的趋高级化特点决定了入职门槛逐步提高,在农民心目中具备较高声望的职业获得需要个体具备较高和适切的受教育资质。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产业工人和第三产业劳动者,这些职业岗位在职业声望排序中处于中下层,并不是农民子弟在职前教育阶段的第一选择;并且由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层次低,毕业生只能流向中初级技工,在产业工人中的位阶并不高,加上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需求没有很好匹配,专业的适切性差,毕业生的基本就业越来越困难,这样的境况自然引发了我们对农村职业教育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忧虑——如果继续以农民子弟为主要培养对象,按照全日制办学,那么在学校教育体系内部客观分层的格局下,农村职业教育就很难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有效动力。在职业趋高级化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路向,找到自己真正的“主顾”——农民,以提升农民的职业能力(包括针对涉农职业的专业化与非农行业的初级就业能力培训),减少传统意义上的耕作农民,使更广大的农民融入现代产业链条,从而为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一、职业趋高级化挤压传统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空间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80年代末,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与吸引力相互因应,经历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到1990年代中后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境况有了很大变化,招生规模不断下滑,社会认可度也渐显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随着中国的职业趋高级化,整个职业教育层次高移,中等职业教育发生了从地位教育到生存教育的蜕变,在次级劳动力市场遭到高职毕业生的挤逼,在初级劳动力市场又要与有工作经验的技工竞争,就业不畅加上升学受限,吸引力不断下降,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日渐逼仄。

1.入口紧缺:可供生源进入下跌周期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已有了相当大的规模,2008年中国中职教育入学率首次与普通高中持平。在为这样的可观规模欢呼的同时,在客观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我们不由得产生这样的忧虑:这样的发展能否持续?

从可供生源来看,中国初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总数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减少,“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减少。2011年3月发布的《教育蓝皮书》显示,当前中国学龄人口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未来10年学龄人口规模将保持每年860万的平均降幅。2010-2015年间,初中阶段学龄人口规模将保持每年4.1%的下降速度。⑤甚至有学者说:到“十二五”末期,就是中职学校不招一个学生,普通高中按照现有条件和容量,全部招收也绰绰有余。⑥

在学龄人口不断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2358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比上年增加53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61.76万人,比上年增加22.27万人,⑦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的比率一路攀升,已从1995年的45.9%迅速增至2010年的83.3%。⑧普通高中生升入大学的机会大为增加。

从潜在生源的角度看,他们常常会根据不同教育类型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的遭遇作出判断: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职业高级化,职业高中毕业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简单职业技能很快会被淘汰,而他们的通用人力资本只有初中阶段,这预示着拥有简单专项技能的人在未来的工作流动中将面临很大风险。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将有极大的可能获得更高一级文凭,从而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排在前列。

总而言之,学龄人口的减少与高校的大幅扩招,有效地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这对于提高全民的受教育程度是有益的,但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招生来说,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和损害。

2.出口不畅:毕业生获得中高级职业岗位难度增加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当时整体的教育办学规模较小,拥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农村职业教育毕业生相对需求旺盛的劳动力市场来说,属于“卖方市场”中的“卖方”。农村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通过国家分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工作。由于“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很多中等专业学校学历的学生可以进入管理层,农村户籍的学生能够就此获得城镇户口。在这一阶段,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相对初中及以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大专、高专)相对于普通高中,在获得中高级职业岗位时具有明显的优势。“铁饭碗”加上“市民户”,职业教育成为变换身份和地位的可靠路径,农民对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很高,与这种认可度相呼应,农村职业教育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此后随着中国经济由工业化前期向中期推进,各行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快速提高,因应这种时代要求,整个国家的教育规模尤其是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由于高层次教育人才日趋充实,就业分配制度也相应变化,绝大部分专业教育的学生由以前的国家统一分配转变为双向选择和到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在正规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排挤下,农村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进入传统就业领域时的优势地位开始下降,持有中等职业教育文凭的应聘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机会减少,进入中高级白领阶层的机会更少,不得不从事蓝领工作。从地位教育的角度看,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失去了改变身份地位的能力。

相关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教育文凭在不同阶段对受教育者进入中高级职业阶层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见表1)。

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的总体趋势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这种职业的趋高级化形势使得就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生产一线对技能人才的要求逐渐高移,大力发展以培养高等级技术和工程人员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必然趋势。具有更高学历、更深厚专业背景的高职学生与农村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相比,显然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就业市场的各类招聘中,用人单位普遍要求应聘者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专门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的岗位很少。尽管存在一定的人才高消费现象,但从总体看来,由于接受教育训练不足,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很难跨过中高层白领的门槛。

3.吸引力不足:培养目标与受教育者预期背离

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在农村地区,以农民子女为主要对象,对农业和第二三产业中的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进行的中等程度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制度化教育和培训。⑨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初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也包括技术工人和从业者。⑩

夏金星等通过对2838名农村职高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发现,打工成为农村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见表2)。但他们大多数进入了第二三产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及纺织、制衣、制鞋、玩具等以手工操作为主、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行业。上述调查还表明,农村职业教育毕业生改行的比较多,平均收入比较低。按毕业生去向统计收入情况,成为专业户的毕业生人均年收入过万元(人均月收入1040元),位居第一,其他依次为打工、干部、教书、务农;按所学专业统计,非农科类专业毕业生的收入要明显高于农科类毕业生,专业对口的平均收入低于改行的平均收入。这说明农村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总体收益较低。

农民子女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11)在农民眼中,什么样的职业是好职业呢?研究表明,农民对不同职业群体的声望评价有明显差异。从总体来看,白领职业(脑力劳动者)的声望高于蓝领职业(体力劳动者);同时,在白领职业中,具有较高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高层白领(拥有管理权的人和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人)的声望高于中低层白领;在蓝领职业中,技术工人的声望高于非技术工人。(12)

农民的择业观一方面建立在对社会阶层地位的差别权衡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又和传统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概括来说,对农民和工人“身份”的背弃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择业观念。首先是“逃离”农民,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种植业难以为继,城乡差距沟壑幽深;其次是不情愿做蓝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原来属于公益性质的教育、医疗、住房发生了制度变革,减少了蓝领工人获得公共资源的份额。可以说蓝领工人的权力、地位和收入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有了显著跌落,这对农民的择业判断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杂志与中青在线联合发起的“2005中国技能人才职业声誉调查”,52.7%的人认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46.3%的人为自己不是蓝领而庆幸;48.4%的人不愿意成为技能人才,另外高达67.7%的人表示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技校学习。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认识到,要想让子女获得声望较高的职业,必须提高其受教育程度,让子女具备充裕的文化资本。由于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职业直接体现着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我们不难发现,在职业获得过程中,文凭最低,排在“等候队伍”之尾的人将最后接受服务(他们甚至被排在劳动力市场之外)。(13)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定位在中、初等技工人才的培养,从受教育者个体来看,选择职业教育首先意味着职业目标的“矮化”——与国家机关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医生、律师、大学教师等声望较高的职业相比,产业工人和第三产业服务人员显然处于较低的位阶。出于对就业前景的理性考虑,为了取得更高的教育投资收益,农民在和子女进行教育选择时通常不会将职业教育作为首选。

二、农民的现代化要求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对象调整

现在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农村青少年进行的全日制教育,这样的教育虽然办学地在农村(现在的农村职校主要是县级职教中心和县职业高中,绝大多数设在县城,所以这里将县城也作为城市—农村两元中的农村),但从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到教学方式、实验实训基地,都秉承着工业化的宗旨,整个办学体系围绕现代化大生产对劳动者的技能需要展开。客观地说,我们不能指望那些经历过工业教育、一心想离开农村的学生毕业后为农村服务。显然,要发展真正“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我们需要新的思路——将农民作为教育对象。这不仅是基于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1.农村的人力资本提升需要农村职业教育

超过一半的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仍然常住在农村。2009年,在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大约51.5%仍然常住在农村。(14)未来劳动力的供给主要来自于农村。因此,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城镇劳动力相比,中国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明显偏低。以农民工为例,51%的人仅受过小学及以下教育,41%的人受过初中教育,8%的人受过高中教育,仅有不到1%的人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而城市劳动力中,25%的人受过小学及以下教育,39%的人受过初中教育,22%的人受过高中教育,13%的人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15)由于教育水平偏低,农民就业竞争能力弱。在农村劳动力当中,受过培训的只占3.4%,受过中级教育的是1.3%,50%以上的农民缺乏一技之长。据2003年统计,农业方面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只有23.5万人,获得国家职业证书的只有21.5万人,分别占全国劳动能力的3.4%和3.6%。职业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2.13万人,占高技师的1.2%,只有平均人口的1.4%。(16)

据有关调查,(17)中国的农村科技人员严重缺乏,每万人中只有专业技术人才21人,仅占农业劳动力的0.71%,而其他行业的比例是17.26%,两者相差23倍;7000亩土地平均只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员,7000头牲畜只配备1名兽医,万亩森林均摊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不仅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增加向城市转移和管理的成本。(18)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主题是农业科技,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19)作为与农业科技最为贴近的教育类型,农村职业教育在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适切性,应当在这一过程中承担主要任务。

2.农民具有接受职业教育的强烈愿望

从工业化对人的要求看,从现代农业对经营者的要求看,劳动者的技能训练将成为从业的必要准备,这是时代的要求。农民无论进城打工或者在乡务农,接受职业教育将成为必须,尽管这种要求有时体现为强烈的主观愿望,有时还在潜伏。

国务院研究室关于农民工的调查显示,(20)目前,只有20%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3.4%接受过初级培训,0.13%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达76.4%的农村劳动力完全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建筑行业尤为突出,只有320万员工参加过培训,仅占行业总劳动力的10%。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在2006年所做的调查发现,农民工中只有7.4%的劳动力接受过进城打工培训;有43.4%的农民工认为,就业难是因为自身没有一门过硬的技术。(21)从调查结果看,接近半数的农民工劳动者对自身接受培训的现状不满意,并且清醒地认识到缺乏培训是使他们遭遇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尽管有着接受教育的强烈需求,但农民要进入农村职业教育的“围墙”却是件说易行难、很不容易实现的事。造成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以全日制为中心的普教模式。首先从招生体制来看,农村职业学校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农民作为游离个体根本不可能进入正规学校系统;其次是时间冲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学制较长,通常在两年以上,而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则是多样性的,随意性较强,常常要随市场和农业技术的变化不断调整,封闭式的长学制教育很难适应这一需要。另外全日制教育的教学时段是固定的,一般在春、秋季开学,这也与春种秋收的农忙时节形成冲突;再次是现行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地方农业发展需求脱节,与农民生活脱节。农民最关注的是“名、特、优、新”技术知识,他们对切实能提高生产力的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信息求之若渴,热切盼望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新材料、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以及农业现代化生产设备等,需要的是面向实际、操作性强、有实用实效的教育培训。当前的农村职业学校沿袭惯有的办学普教化、课程学问化模式,师资队伍里缺乏来自一线的行家里手,普遍实践技能差,讲习的技术常常落后于生产一线的水准,更谈不上示范性和推广性。农民的技术进步往往更多依赖邻里的口耳相传,这种沿袭千年的传播方式自发低效,只适于简单技能的学习。农民准备在农业以外的其他工种就业前大多数选择了学徒式训练,他们只能依靠民间的师傅,却不能去正规的农村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虽然存在着界限和壁垒,我们还是能清楚地看到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教育需求的高度契合性。与以开展通识课程为主的基础教育和不定期临时组织的成人教育相比,农村职业学校的师资更有实践经验,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更接近农民培训的实际需要。很多农村职业学校是从过去的农业技校、农业中专转型发展而来,大多开办过涉农专业,有着丰厚的“农”基因。要使农村职业教育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需要充分挖掘利用原有的资源,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主动适应调整。农民注重实效,无论在家务农还是进城打工,只要看到某项技术能够带来实际收益,就会强烈希望有机会学习掌握。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一定要建立在农民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并考虑到培训计划可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实效。当前为了获取较好的就业机会,农民普遍希望能够接受卓有成效的职业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说适逢其时。

3.福斯特的思想主张

福斯特在国际职教理论界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他的观点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农村职教发展模式,他的主张还是世界银行指导各国职教发展的政策核心。他提出的面向农民进行农业教育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厘清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1)农业教育的对象应由学生转向农民。福斯特认为,正规的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不大,农业教育的主体应是农民,学生实际上是不稳定的对象。针对农民子女开展强制性的职教,最终可能导致学生选择与农业无关的职业,他深刻地指出:“如果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其求学目的是为了离开乡村的话,那么任何学校中的农业课程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22)正是由于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福斯特主张教育分流要考虑农民子女的个人意愿,没有必要让不愿从事农业的农民子女接受农业教育,农民才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

(2)职业教育在农村的重心是向农民推广农业生产的新知识、新技术。关于办学方向,在福斯特看来,农业教育应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心,“因为农业是农村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领域,也是最难以变革的领域”(23)。在开展这项工作时,福斯特主张技术培训要与农民的收益直接相关,那些能让农民立竿见影看到实效的新技术、新作物会得到更快地推广和应用。这也等于说,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有效激发农民的学习动机。

三、推动农村职业教育转向的策略

要让农民跟上职业趋高级化的步伐,使他们不因能力贫困而被拒斥于现代化之外,农村职业教育需要作出系列调整,而首要的是办学路向的调整,“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本质的问题在于农民的受教育权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尊重”(24)。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对象最终要落实在农民身上。

第一,要树立农村职业教育分类发展的思路。对于留守务农的纯粹农业劳动者,应通过创办有农村特色的职业学校开展与农民发家致富相关的实用技术培训。这样的学校不仅专业、师资和课程是涉农的,关键在于教学方式是人性化的——农民不因上学而耽误生产,上课更多的是教师在田间地头身体力行、以身示范,而不是在教室里坐而论道。真正突出农村特色,在形式、内容、时间、效益、效率上赢得农民的认同,推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对于准备进城打工的农民,要根据输入地的产业要求设置专业,与城市职业教育有效联动、合理分工,科学分解目标,农村职业学校负责农民工进城前的较为通用宽泛的职前初阶教育培训,城市职业学校承担更接近岗位职业需求的专项高阶技能培训;对于希望继续升学的农村青少年,则应开设比例较大的通识课程与较宽口径的专业课程,尤其是数学、英语等基础课,以便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具备更好的迁移基础。

第二,要加强政府的投资力度。提出这样的建议,不仅是因为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从绝对值到增加幅度都低于同等级的普通教育,还在于由于教育对象的转变,依靠学校收费和政府少量的拨款来组织农民接受职业教育是不现实的。农民的劳动大多是分散的个体劳动,要在农耕间隙、田间地头为农民展示新机器、新技术,聘请通晓理论、实践经验过硬的行家里手组建师资队伍,离开政府的强力支持很难进行。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大投入,需要的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推动,可以试行面向全体中国农民的职业教育券制度和送教下乡计划。我们可以借鉴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办夜校进行扫盲运动的经验,这在世界上被称为人类奇迹,其成功的要领在于政府推动。为农民教育投入的效果将会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来,从价值的角度看,为农民提供教育是一项良心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第三,政府要发挥主体统筹作用。一是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目前,中国农村职教资源分属于教育、劳动、经济(业务)三大部门,它们相对独立、布点分散,招生办学、推荐就业各自为政,常常是局部有序,整体无序,条块、部门、地区分割相当严重。因为连接不畅,缺乏统一规划协调,近年各地虽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实际效益并不高。要推动职教资源的整合和重组,仅依靠教育部门唱独角戏不可能实现化“零”为“整”的目标,政府要强化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统筹作用,对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的职业教育机构进行整合,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二是要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中,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应处于中心地位。相应的政策设计中,应该把农村职业教育与其他建设事业有效衔接。通过与农村成人教育、文化教育的统筹,使农村职业学校成为农村的技术和技能培训中心、创业和就业指导中心、市场信息服务中心。

现在的农村职业教育实际上沿袭着学历教育的模式,是以农村青少年为主体的职前教育。这样的教育既与受教育者的预期目标不符,又受学龄人口减少的影响,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农村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针对学龄人口的职前教育,甚至可以拓展至全部农村人口的职业化培训。概而言之,农村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农民,将农民的生产技能培训和进城就业培训作为办学宗旨,高度契合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才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分内之事,将自身的发展空间与带动农民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农村事业的发展。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0年同1982年相比,在中国的职业结构总量中,初级层次职业即产业工人和农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了8.17个百分点,而中层职业的比重则增加了7.2个百分点,中国的职业结构正在趋向高级化。详见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0-108页。

②Seymour Martin Lipset and Reinhard Bendix,Social Mobi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9.p.2.

③中国自1993年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累计已有1500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在社会上明显增强。为了推进相关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国家计划通过3至5年的努力,要在技术复杂、通用性强、涉及国家财产、人民健康安全和消费者切身利益的职业(工种)中,全面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见“职业资格证书”,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50.htm,2011年7月17日。

④第一战略专题调研组:《教育发展总体战略研究》,《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⑤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1页。

⑥何文明:《生源高峰期过后中职教育的应对策略研究》,《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24期。

⑦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⑧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计算。

⑨张力跃:《受教育者视界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困境与破解》,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0页。

⑩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职成[2000]1号)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11)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组的调查,93.65%的中职学生、95.93%的中专学生来源于中等以下收入家庭。详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挑战》,《职业技术教育》2007第21期。

(12)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78页。

(13)玛丽·杜里-帕拉、阿涅斯·冯·让丹:《学校社会学》,钟启泉、赵中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5-51页。

(14)(15)丁向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意味着中国整体人力资本的提升》,《中国人事报》2010年7月2日。

(16)洪绂曾:《职业教育:农民就业的最佳选择》,http://www.stdaily.com/oldweb/gb/stdaily/2005-12/29/content_472269.htm。

(17)潘晨光、娄伟:《中国农村智力回流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5期。

(18)盖尔·约翰逊:《中国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和前景》,《经济学家》1999年第6期。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2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教育调研报告之七: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与转移的建议报告》,内部,2007年5月。

(22)P.J.Foster and J.R.Sheffield,Educ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London:Evans Brothers limited,1973,p.8.

(23)P.J.Foster and J.R.Sheffield,Educ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London:Evans Brothers limited,1973,p.6.

(24)徐长发:《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预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标签:;  ;  ;  ;  ;  

职业升级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空间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