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学对于我们广大的教师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因为快乐教学法多年以来在我们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是尽管是这样一种使用得如此频繁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师仍有很多人用得不好,用不到点子上,有时可能还会画蛇添足。那么,在我们的小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快乐教学法,又怎样才能将快乐教学法运用好呢?下面,我就自己亲身的教学经历来谈一谈在一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快乐教学法的运用情况,在此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要将快乐教学法运用好,需要我们教师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氛围
在2012年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对数学教学基本理念的阐述中的一个小片段,我们可以通过字里行间透给我们的信息中看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所起到的作用是多么大。上文中提到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这句话我认为很关键,因为这句话旨在让我们的教师运用好教学方法,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上好课,教好我们的学生。而针对一年级学生,我们最常用的应该就是快乐教学法。这种方法运用得好不好与老师是否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氛围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如在教学“整十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时候,根据孩子年龄小的特点,我设计出这样一段教学:
师:开学了,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一定给你们买了好多的新铅笔。打开文具盒,快来数一数自己有多少支铅笔吧。同桌两个人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呢?同桌合作数一数。
师:小朋友们数得真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手中事先准备好的小棒,一根一根数出10根来。
师:好,都数完了。那谁能告诉大家,我们数满10根小棒可以怎样呢?
生:可以捆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师:那么一捆小棒是几根呢?
生:是10根。
师:海绵宝宝看到小朋友数小棒数得又对又快,就拿出了许多铅笔奖励给你们(师此时出示两捆铅笔)。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海绵宝宝带来了多少支铅笔?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生:是20根,因为一捆小棒是10根,所以两捆小棒就是20根。
师:你回答得太好了!派大星也带来了许多铅笔(出示3捆铅笔),你知道这是多少支吗?章鱼哥也带来了许多铅笔(出示10捆铅笔),你知道这是多少支吗?请小朋友们围成圈数一数,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
师:章鱼哥有几个10支铅笔?10个10支是多少呢?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了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有10个十。因为孩子都喜欢动画片,都喜欢海绵宝宝,所以我把海绵宝宝等孩子们都熟悉的角色引入了我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和这些他们喜欢的角色面对面交流,此时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而这种快乐是建立在教师对课堂学习氛围精心创设基础上的,所以我说,要将快乐教学法运用好,需要我们教师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二、要将快乐教学法运用好,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操作中学习
就像低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中所说的那样,“欲知河水深与浅,需要亲自下河试一试才行”,学生要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要将表象的东西变得深刻,需要自己动手去操作操作,这样才能记忆得深刻、理解得透彻。
比如我在教一年级比较大小这一节的时候,让学生亲自动手用小剪刀剪出很多小圆片,剪时要注意安全。剪完后,让学生在桌子上动手摆一摆,上面摆5个,下面摆6个,上下要对齐。学生通过摆小圆片一眼就能知道5比6小、6比5大,这样对大小的概念一下子就懂了。那么接下来就会出现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5比6少几呢?
生:1。
师:在这里这个“1”是怎么来的?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解答呢?
生:6-5=1。
师:6比5多几呢?
生:是1。
师: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答呢?
生:6-5=1。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充分将学生喜欢剪纸、喜欢动手操作的习性带进了数学课堂,其实这也是快乐教学法的充分运用。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级的教学设备,仅仅是一支粉笔,学生手中的一把把小剪刀,就让整节数学课充满了童趣和快乐。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做到了优化课堂。所以说,要想将快乐教学法运用好,就一定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操作中学习。这样手脑并用,既开发了孩子的智力,又锻炼了孩子的思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总之,在一年级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做个教学的有心人,精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我们的学生手脑共同参与到课堂上来,那么我相信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必然会是一片光明。
论文作者:朱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7月总第1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7
标签:教学法论文; 学生论文; 快乐论文; 铅笔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氛围论文; 《教育学》2019年7月总第18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