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合作学习论文,小组论文,物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物理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学科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新课程理念强调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那种教师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改变那种学生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取而代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一种新课程理念下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趋于理性,富有成效呢?我们认为首先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树立生生互动观
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合作学习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其间必然涉及上述四种信息互动过程和模式,缺一不可。从目前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实践来看,合作学习还是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了生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因为这是当前教学实践中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案例1:某位教师在上“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公开课时,在引入课题时让学生分组合作一起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提供下列器材:2mL菜籽、一只10mL量筒、一把塑料尺、一段铁丝,并提出问题“怎样测出菜籽直径,请提出多种方案”。同时说明以下几点:
(1)测量的方案可以是近似的。
(2)提供的器材供选用,可用可不用。
(3)每小组只研究讨论测量的方案,不必测出结果。
(4)每小组自定一个组长,将测量的方案列出。
(5)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方案既好又多。
上课的教师将全班54位学生按6人一组分成9个探究小组,每组男生和女生、物理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同时由于教师对每组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时非常热烈、认真,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大多数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形成了浓厚的积极探究的气氛,小组之间形成了积极的竞争氛围。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通过小组合作感受了成功的快乐,感受了合作的愉悦。
案例2:某位教师在上一节“楞次定律”公开课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把书本上的演示实验改成随堂的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感应电流方向遵循的规律。由于上课的老师没有做好前期的引入教学和组织工作,结果虽然实验室里看似很热闹,但真正能动手研究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看着实验器材不知所措,有些小组甚至在互相嬉闹,小组汇报时也只是几个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设想是好的,但如果老师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不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科学家用了大量时间才探究得到的结果,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在一课就探究出来呢?试想,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能学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生生、师生之间互动合作进行到了什么程度?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因为如果教师把自己看作是工作者的话,那么他就不会把学生看作是人,而是工作的对象,予以机械刺激。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二、应选取合适的物理内容,要避免只注重形式未注重实效的形式性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式之一,并非适合所有的物理教学内容,并非所有的物理教学内容都需要用或都必须用合作学习来完成,要防止合作学习的泛化论。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各学科教学目标设计和内容均不相同,即便是同一学科,不同章节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内容形式的组织也是不同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合作学习选取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合作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可评估性等特点。如有的物理教师在上“摩擦力”时,让学生分组完成“测定长木板的动摩擦因数”。有的教师在上“电阻定律电阻率”“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学习。选择这些内容进行合作学习都是很恰当的。选取合适的内容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有效的发展。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会想办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感性体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多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显然不够,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案例3:在一节高三物理复习实验课“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中,我将学生带到实验室,给每一实验小组提供了多种实验器材,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索测定E和r的方法。要求每组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想出了多种测定方法。每个小组结合桌上的实验器材,都想出多种实验方法。接下去的环节就是利用实验器材进行测定。由于多种方法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无法完成上述任务,此时我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其中的某两种方法,讲明20分钟后派出代表进行交流,于是各个小组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进行思维加工,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真正发挥了物理小组学习的功效。
三、合作学习小组的目标必须具体明确,组内、组间要有一定的分工
合作学习是有着明确目标和分工的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总体方案,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应将合作学习的总目标分配到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各个小组的成员间为了完成组内目标,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如果目标不够明确,分工不落实必将导致合作学习费时、费力,难见成效。事实上,在合作学习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有没有进行合作学习,而对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没有充分的考虑,较少关心或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具体目标的实施,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则更少过问,以至于合作学习的目标不能达成,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很差。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为学生增加了不少参与的机会,但在日常的操作中,往往发现优秀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常常以小老师的角色出现在小组中,若长期让少数学生独霸讲坛,那么胆小的、内向的、表达不流畅的、思想较易开小差的、基础相对薄弱的“听众”就会渐渐在集体中落伍。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在一个组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鼓励每个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同学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杜绝“搭便车”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案例4:某位教师在上一节“电阻定律”公开课时,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把书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导体的电阻R与它的长度L、它的横截面积S及导体的材料的关系。教师将实验器材发到每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课本电路图连好电路后开始做实验。但存在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教师没有做好前期的组内分工指导,每个小组进行合作时都比较混乱。另一个是组间又没有分工,而实验需要测量的量较多,学生又不熟练。由于组内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合作,每个小组又要独自完成整个实验,结果一节课的大半时间过去了,仍然没有一个小组完成所有实验,眼看要下课,上课的教师只得让所有学生停止实验,匆忙将结论告知学生,探究式合作学习的目标根本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如果改变一下方式,,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9个小组,其中1~3小组研究导线的电阻R与它的长度L的关系,4~6小组研究导线的电阻与它的横截面积S的关系,7~9小组研究导体的电阻R与不同材料的关系(如果学生基础较差,还可以将每个小组的任务分得再少些)。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明确分工、明确具体的小组目标,就不会出现前面的匆匆收场的尴尬局面。当全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组织、合作下得到电阻定律时,每个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就感,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体会到的合作的愉快、合作的成功,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
四、合理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保障
在建立物理合作学习小组时,一种是学生自愿组合,另一种是教师按照学生物理素质(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好、中、差比例分配、平衡。一般采用后者更合理,以利学生共同提高,达合作学习之目的,否则会形成两极分化严重,影响整体发展。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以“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作为合作学习的目标,使每一位学生的成绩都能获得认可(或奖励)从而使学习积极性越来越浓厚,这样可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每个合作小组的人数多少为宜,应根据课堂所讨论或探究的问题情况来定。例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可由4~6人组成。以4人为例,其中1名是优等生,1名是差生,2名是中等生,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全班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应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典型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其小组活动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也有着重大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小组(如兴趣小组)往往是同质小组,而合作学习小组则主要是以异质小组为主。异质小组通常是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性格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