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经验_理论体系论文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经验_理论体系论文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领论文,点上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宣言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8)01—0005—14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高举旗帜、继往开来、求真务实,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大会充分肯定了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高度评价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五年来的工作;要求全党同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大会通过了胡锦涛总书记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通过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十七大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坚持一条道路和一个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十七大的灵魂,是贯穿整个报告的主线。用这面旗帜来统一全党的思想,这是十七大作出的一项历史性的重大决策;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进行深刻阐述,这是十七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学习十七大精神,关键要把握好这方面的内容。

(一)深入学习和把握大会主题,充分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的一开始,就郑重地提出了大会的主题,讲了三层意思:第一,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是我们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问题,即大会主题所说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几句话。第二,紧紧地抓住了我们党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的四个主要方面,即“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四句话。报告强调,“解放思想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第三,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即“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这是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任务。我们知道,十六大明确提出本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十六大以来我们已经干了五年。十七大以后,还是继续干这件事,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主题讲的这三层意思可以看出,主题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回答了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党如何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最紧要的问题,也可以说是集中回答了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

主题这三层意思,核心是举旗的问题。

十七大为什么要这样突出地强调高举旗帜这个问题呢?如果用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来统一全党的思想,引领中国的未来。

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就是说,只有这面旗帜才能引领中国的发展进步,才能团结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报告强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而没有什么别的旗帜能够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回答和解决中国的问题。过去我们取得改革发展的成功是靠举了这面旗帜,今后要取得更大的成功,还必须继续高扬这面旗帜。

旗帜问题十分紧要。旗帜就是讲我们党要坚持什么方向、什么道路,坚持什么指导思想的问题。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曾鲜明地强调举旗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次党的十七大,党内外、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仍然是这个问题。特别是,我们现在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处在继往开来的新的历史关头,又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外各种势力和思潮都在试图影响中国的走向、影响我们党的决策和决心。在这个时候,尤其需要我们对这个根本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十七大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决心。

十七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进行了充分的深刻的阐述。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明确提出并阐发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思想。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的论述,关于高举这面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论述等,就是对这面旗帜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的精辟阐发。

第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提法过去就有,最早是邓小平在1984年6月30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讲话中讲的。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总的说来,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相信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关于这条道路的内涵,我们党过去也有过论述,就是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些主要的成功做法都不断总结到这条道路中。但是这次可以说是第一次对这条道路的内涵做了全面的明确的概括。这条道路包括六个方面的要点,即:这条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道路,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道路,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的道路,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为总体布局的道路,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道路。这六个方面,就是这条道路的主要内容,也是这条道路的主要特色。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的特色就在这里。所谓中国发展模式的主要点就在这里。报告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这条道路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也精辟地揭示了这条道路的实质。

第三,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实质和特征进行了深刻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新概念、新概括。报告指出,这一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就明确地讲了它的内涵。报告还指出了它的实质,即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报告还指出了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第四,报告把“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个概念科学地整合起来、一致起来。这是十七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建树。

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句话,最早是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讲的,以后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概念。他当时讲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那就是,经过拨乱反正,我们党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搞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深刻认识到,搞社会主义一定不能照搬国外模式,而是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进行探索。邓小平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就是说,要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出一条在中国搞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句话的本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一直干的事情、今后还将长期干下去的,就是这件事情。所以,它是我们全部工作、全部事业的主题,既是实践的主题,也是理论的主题。我们看到,自从十二大讲了这句话以后,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题目中,就都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比如,十三大报告的题目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次十七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我们知道,邓小平理论最初就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围绕这个主题,从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两个方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也都是在回答这个主题。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它们共同的本质,即它们都是成功“结合”的科学成果,也是它们共同的实践与理论主题,即它们都是在这样同一个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又都是在回答这样同一个问题。因此,用这一概念来整合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整合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是十分恰当、准确的。这样,既满足了表述上语言简明的要求,又满足了内涵丰富、体系开放的要求;同时,鲜明地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句关键的话,便于全党从根本上来把握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这些,都有利于全党学习和理解,有利于高举旗帜统一思想,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总之,十七大庄严地作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宣示,精辟地对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作出这样意义深远的概括,这是十七大的重大政治贡献和理论贡献,在党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深入学习和把握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科学总结,坚定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和坚强决心

高举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这是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得出的根本结论。要深入理解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问题,就必须深刻领会报告对这段历史所做的科学总结。

报告高视点、全景式、大跨度地回顾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这成为报告的一个亮点。

为什么要全面地总结和回顾这段历史呢?

改革开放已经29年了,这是一段不短的历史。我们从建党到现在共86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28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是一个29年,以后又是一个29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由这三段组成的。而与前两段不同的是,改革开放这一段历史,一直是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走向辉煌的历史。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的发展。所以,这段历史很值得总结。200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现在,国内外都在研究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你不总结,别人也会总结,说什么的都有。在这个时候,我们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郑重地作出这样一个科学的全面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意义重大。报告专门用一个部分来论述这个问题,就是要通过这一总结,进一步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那么,报告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总结,得出了什么样的重要结论呢?笔者认为,可以用五个“深刻总结、精辟概括”来加以说明。

第一,深刻总结、精辟概括了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句话是在讲它的性质。就是邓小平说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场革命。报告接着说,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三个“就是”,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三个角度,来概括改革开放的目的。对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作出这样明确全面的概括,还是第一次。

第二,深刻总结、精辟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报告用三个“我们要永远铭记”,饱含深情而又实事求是地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以及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功绩。第一个,就是我们要永远铭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他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二个,就是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的开创者,即这一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第三个,就是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报告还指出,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报告中这些生动的论述,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带领人民不断向前推进的。

第三,深刻总结、精辟概括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报告用“三个最”进行了高度概括,并用“三个面貌”和“三句话”生动地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变化。“三个最”就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三个最”,对这段历史的成就概括得非常精辟和准确。“三个面貌”,即: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具体说来,就是展开讲了“三句话”。第一句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第二句是,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三句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报告的这些论述,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而辉煌的成就和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读起来令人激动、令人振奋。

第四,深刻总结、精辟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就是报告所说的“十个结合”,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等等。这“十个结合”具有很重的政治分量和很丰富的理论含量。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有过几次总结。这次总结的特点是在“结合”二字上。这十个“结合”,就是十个重大关系,即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时,在理论和实践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一些重大关系。比如第一条,讲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又如,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等。应该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功,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了这十个方面的重大关系。这确实是我们重要而宝贵的经验。

第五,深刻总结、精辟概括了改革开放的根本结论。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以及二者共同组成的“一面旗帜”,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得出的根本结论,也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上述这五个“深刻总结、精辟概括”,充分说明了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无比正确性和伟大意义。

报告在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的深刻阐述中,特别强调了我们党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态度和坚强决心,表明了鲜明的政治立场。报告讲了一些很重要、很有分量的话,一些是关于改革开放的。比如,报告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报告还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还有一些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如,报告指出:“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报告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上述这些精辟的、铿锵有力的话,对于回应一些人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糊涂认识,以及在改革开放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糊涂认识,都是最好的回答。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十七大报告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进行阐述,目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毫不动摇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统一全党的思想、凝聚力量。

(三)深入学习和把握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清醒地认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报告在引言部分讲完主题后,讲了这样一段话:“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十七大的精神非常重要。

在我们高举旗帜继续向前迈进的时候,要先明确两个问题。一个是,决定我们事业继续向前发展的最根本最紧要的问题是什么。这个主题已经做了回答。另一个,就是要找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搞清楚我们是站在什么起点上向前发展的,搞清楚我们现在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是什么样的。这两个搞清楚很重要。

首先,要搞清楚历史起点的问题。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这句话很响亮,很鼓舞人心。大会公报中说: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那么,什么是新起点呢?新起点就是新开始,是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向着下一阶段更高目标迈进的开始。在我们向前迈进的时候,认清这个起点很重要。就是说,要清醒地认识我们已经具备了什么样的发展基础、什么样的发展条件。

那么,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起点上呢?我们应当看到,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我们现在是在改革开放29年来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在十六大以来五年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向前迈进的。与29年前相比,我们各方面的基础都大大不同了。以下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一个是,从我们党对一些重大理论的认识方面来看。29年以前,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认识到过去那种社会主义的路走不通了,但今后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并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根本的理论问题严重地困惑着我们。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实践中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经过五次党的代表大会,我们回答了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执政党如何成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又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做了科学概括,深入阐发了科学发展观。新起点“关键是思想起点要高”。现在,我们的理论愈加成熟,方向愈加明确,思路愈加清晰,信念愈加坚定。我们正是在这样一个认识的新起点上向前迈进的。

另一个,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来看。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2006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6269亿美元,比改革开放起步时的1978年,增长了近13倍,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人均2000美元,增长了近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分别增长了34倍和27倍,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2150万人。一大批重要的工农业产品,如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的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这期间,我国年均增速为9.7%,远远超过3%的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连续五年达到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在我国发展史上是少见的。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我们正是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新起点上向前迈进的。

所以,我们现在的发展起点是个高起点。这样的一个起点意义十分重大。关于新起点的意义,邓小平有过深刻论述。他在谈到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时说,翻两番有个重要意义,就是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再花30年到50年的时间,就可以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他认为,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成功。他说,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而只有首先翻两番,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实现更高的目标才是可能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因此,这样一个“新的起点”,对于实现整个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至关重要。

总之,新起点是在以往发展的基础上向着更高更辉煌的目标迈进、具有历史意义的新的开始。报告中这段关于新起点的话,确实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可以说,是吹响了向新征程进军的号角。

但是,新起点也不仅仅意味着将迎来更大的辉煌,同时,也意味着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面临着许多需要我们认真应对的新矛盾新问题。

其次,要搞清楚国内外的发展环境。

对于国内外的形势,我们党在十六大上作出过重要判断,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思想。意思是说,我们既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有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现在证明,这一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近年,国内外形势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据此,十七大进一步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思想做了新的阐发。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对这两个“广泛而深刻”、两个“前所未有”,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

先看国际环境的新变化。近年,国际形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总体有利的形势在进一步发展,机遇在大大增加;但不利的因素,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也在增多,挑战更加严峻。现在,世界仍处在大变动、大调整之中,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充满变数。这种趋势近年表现得更为明显,有一些新的动向值得关注。比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加速发展,其双刃剑的特性愈益显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上升。这是近年国际上的一个明显趋势。经济全球化与新的科技革命相联系、相促进,是推动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一个主要根源。再如,世界多极力量正在加快发展,协商、对话、合作成为主流,多极化趋势已不可逆转,但多极化的发展道路仍然曲折。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时有表现,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还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且不会一帆风顺。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又如,世界总体上是和平稳定的,但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有上升趋势,而且近年来更加突出。如国际恐怖主义,能源、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安全问题,自然灾害、疫病蔓延、环境恶化、国际犯罪等跨国性问题等,这些全球性的安全挑战都在上升。现在,文化对国际关系、国家安全的影响也在增加。西方某些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大肆推销其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加剧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和意识形态斗争。

一方面是国际上发生了这样一些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现在我国已经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世界对我国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直接而广泛,决定了国际上的这些变化将更加深刻地影响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抓住难得的机遇,应对严峻挑战。江泽民早在2002年年初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就提出,“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对此,我们现在理解得更加深刻了。比如,我们要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抓住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升级转移加快的历史性机遇,妥善应对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挑战,有效回应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再如,要更加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更好地利用各种合作机制,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维护自身的发展利益;又如,要更加清醒地认识我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有力应对和解决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警惕和回击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政治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渗透,等等。

再从国内看。报告有几个观点很重要:一个是,指出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就,但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并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并没有变,我们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第二个观点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遇到许多过去没有过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第三个观点是,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已经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要认真研究、科学分析这一新机遇新挑战。第四个观点是,我国现在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要全面认识这种新形势新任务。

从这几点看,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其一,我们现在确实是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关键时期”。报告讲了这两个“关键”。报告的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第四部分又指出:“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就是说,对于完成整个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来说,我们现在所处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20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关键阶段;而对于这个阶段来说,今后五年又是一个“关键时期”。所以,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可以说是处在关键中的关键。我们应该这样深刻地清醒地认识面对的形势。

其二,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它的特点是什么?这一点报告讲得很清楚,就是引言中所说的两个“前所未有”,即:“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这就是说,我国发展的总体环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过,总的看,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但同时,这一阶段也充满了风险和挑战,国内外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大大增多,面临的各种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可能更加严峻,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全盘。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这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一个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关键看我们自己的工作做得怎么样。我们要按照报告的精神,更加清醒地认识国内外发展的大势,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上,着力解决好影响我国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看,我们面对的最大机遇和挑战,就是报告强调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在国际上,主要是“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在国内,主要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解决这两个方面带来的新课题新矛盾,是我们要过的两个关口。

从上面我们对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的分析来看,我们现在更加明确,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对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报告鲜明提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在新起点上,抓住机遇,继续发展我们的事业、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什么时候都不能动摇。

可以看出,实际上,我们提出高举旗帜这个问题,是从总结改革开放29年的历史经验和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这两个方面得出的根本结论。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最具创新意义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科学发展观放在突出位置,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阐发,这是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和重点;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十七大的一大贡献,具有重大意义。

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做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深入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

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段话讲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报告主要阐述了初级阶段和阶段性特征的思想。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不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和它提出的重大意义。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和阐发,伴随着我们党重大理论的创新发展。它本身就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它又是它们提出的重要依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过程中,我们党都曾系统阐发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现在,实践的发展又需要我们进行重大的理论创新,在这个时候,进一步重申和阐发这个理论,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强调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求我们不忘基本国情,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正如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要按照报告的精神,在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学习好,并真正落到实处。

关于“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近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怎样的阶段呢?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存在两种可能性,既可能因为举措得当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也可能因为应对失误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党中央联系我国实际,认为我国的发展正处在这样一个关键阶段上。2004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江苏工作时,对这个阶段的特征做了深入分析。此后,他又多次阐发这一思想,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这一阶段性特征出发,使全党加深了认识。这次十七大把这一重要思想正式写入了报告中。

对于新阶段和阶段性特征,如果前几年我们认识得还不是很清楚的话,那么这几年已经普遍地感受到了,已经看到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情况新问题,确实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报告概括了八个方面的特征。

比如,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一方面我们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整个中国大地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同时也可以明显地感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增长还是粗放型的,特别是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太大。这些问题在这个阶段越来越突出了。再如,从发展的协调性来看,我国的区域、城乡和经济社会之间差距扩大的趋势在这一阶段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来加以解决,这种情况也有所抑制,但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还将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现阶段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又如,从社会建设和管理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要看到,社会事业总的说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在民生方面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在这一阶段表现得非常突出。现在,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处于矛盾凸显期。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很多新的课题。

以上都说明,我国经济社会确实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些阶段性特征,正像报告所说的,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新阶段的新变化新问题,需要我们对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指导方针、新的战略思想,特别需要强调加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也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深入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评价,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对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报告讲了五个“是”,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五个“是”有两层意思。

第一,强调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这就是前三个“是”所说的。我们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不是什么别的发展观。因为现在世界上各种发展理念很多,先明确这点很重要。报告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是从最高的理论层次上讲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还要明确,它“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就是说,它不是脱离前人而凭空产生的,不能把它与前人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割裂开来;同时也要看到,它是根据新的情况进行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要充分认识它提出的重大意义。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重要指导方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也是“重大战略思想”,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这就是后两个“是”所说的。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来的,针对性很强,抓得很准,提得很及时,因而得到全党全社会的拥护和自觉贯彻,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因此,它又是一个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战略思想。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一个中心议题,突出地加以强调并全面阐发,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强调了发展的科学性、全面性的问题。邓小平和江泽民都曾讲过这个问题,江泽民在上世纪90年代就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我们看到,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们取得了各个方面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上实现了快速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今后,我们能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充分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这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而能不能经受住这一考验,又取决于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认识,取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工作力度。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报告精神,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切实加以落实。

在中央对十七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和部门提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建议。现在,报告并没有这样说。胡锦涛总书记从报告起草工作的一开始就反复强调,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得到了全党同志的认同,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但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的时间毕竟不长,还需要继续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他强调,我们应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下大气力抓好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在落实上下工夫。中央经认真研究,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现在这样的科学评价。

(三)深入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真正把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落到实处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胡锦涛总书记有过多次论述。这次报告进一步做了精辟概括,讲了四句话,并对每一句话都作了深刻阐发,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这四句话,我们要全面把握。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掌握它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关键要对“发展”二字有正确理解,对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有正确认识。发展首先还是要发展经济,所以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发展又不单是发展经济,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所以要更加自觉地做到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四大建设”。还要认识到,发展需要速度,但不光是快,更重要的是好,所以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讲过我们发展思路的转变问题。他说,一开始,我们讲要“加快发展”,后来又讲“又快又好”的发展,2006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从“快”字当头到“好”字当头,经历了一个实践深化、认识提高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说明,我们对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认识得愈加全面,愈加科学了。所以,一是要正确理解发展经济和全面发展的关系,二是要正确理解好与快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报告强调,全党同志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报告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一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证。二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三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四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报告特别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报告这段关于基本路线的论述十分重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期间的讲话中和大会的公报中都强调了这个问题。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学习好这个理论体系,学习好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首先要学习和掌握基本路线的思想。要看到,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战略任务要贯穿初级阶段的始终,必然会受到这一阶段发展规律的影响。我们要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战胜遇到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顺利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三、努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深入学习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充分认识这一目标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年的目标,是十六大确立的,这一目标切合我国实际,符合各族人民愿望,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紧紧扭住不放的目标,也是需要经过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目标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这个奋斗目标做了调整、充实和完善,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新要求;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新要求;在生态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新要求。

在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中,有一个引人注意的重要变化,就是把十六大提出的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具体目标,调整为人均翻两番。十六大的目标是,以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万亿美元为基数,按照不变价和不变汇率计算,到2020年翻两番达到4万亿美元。如果那时人口为14.5亿,人均将从850美元达到近3000美元,还达不到翻两番。而按照十七大的目标,到2020年,人均翻两番将达到3500美元,总值将超过5万亿美元。实际上,去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2000美元,今后还有13年的时间,所以,实现人均翻两番的目标应该是完全可能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提出的目标有一个前提,就是强调“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翻两番。这就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很高的目标了。能够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确实令人振奋,极大地鼓舞和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

从十七大对这个目标的调整来看,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有两个意义深刻的变化。

一个是,邓小平当初设计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很可能会提前实现。当年,邓小平预计第三步目标,即在2000年人均1000美元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4000美元,大概需要30年到50年的时间,那时以15亿人口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6万亿美元。这一目标在十六大的时候就调整了一次,即调整为在20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实现翻两番;这次十七大又进一步调整为人均翻两番,这就大大缩短了邓小平当初预计的时间。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变化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快,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其主要原因,一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使我们的经济迸发出了巨大的发展活力;二是国际上出现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新趋势,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我们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近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错过了很多次发展机遇,但这次我们抓住了,很可能会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当然,如上所说,这里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能盲目乐观,需要我们认真应对。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变化是,我们现在并不单纯只看重GDP的指标,也不特别强调具体数字,而是更重视发展的全面性。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GDP指标并不能说明发展的全部面貌,而且影响具体数字变化的因素又很多。在党的十六大上,我们就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在规划发展战略时突出了全面发展,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全面性的要求。这次十七大又提出了新要求。所谓“新要求”,新就新在更加突出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总体布局上提出我们的发展目标。这是一个更高的,也是更不容易达到的目标。这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调整,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除了人均翻两番之外,这次报告还提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为老百姓所关心所期待的目标。

比如,这次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次报告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突出地放在了经济建设部分的第一个问题,这在过去是没有过的。我们知道,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现在,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换取微薄的利益。比如,我国出口的商品中90%是补贴品牌产品。2006年,全球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拥有50个,欧洲占有38个,亚洲只有11个,其中日本8个,韩国3个,而我国一个都没有。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依赖进口。我国企业不得不把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外国专利持有者。所以,这个问题十分重要。报告强调:“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今后我们国家的发展要上大台阶,就必须解决这个核心和关键的问题。

比如,这次报告提出,到那时我国将成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现在,我国的国内市场还不大,扩大内需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据瑞士信贷银行预测:中国2006年的消费额仅占全球消费总额的5.4%,只相当于意大利消费额占全球的比重。而美国为42%,日本为11.1%,德国为7.3%,英国为6.6%。我国目前都比它们低。但到2015年中国消费额在全球的比重将上升到14.1%,超过英德日等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显然,到2020年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将比现在成倍地扩大。

比如,这次报告提出,到那时我国“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国际经验表明,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家的城市率一般在60%以上。而我国的城镇化率在2006年仅为43.9%,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基本达到工业化国家的要求。

比如,这次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等。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空气良好率、水域水质达标率、森林覆盖率等可测指标都将明显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从目前的7%提高到15%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将大幅度降低,并相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此外,这次报告还提出了诸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样的目标;还有,提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等目标。这些目标确实都是很振奋人心的。

(二)深入学习和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在经济建设方面。报告围绕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目标进行了部署,讲了八个问题,并强调,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在两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这次报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替代了过去所说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这是一个重要变化。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变,却有着很深刻的内涵。“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有这个意思之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等。所以,它的内涵更丰富了。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我们应当看到,经过29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财税、金融、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尚未到位,实现科学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障碍。现在,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还很不够,从制度上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报告提出了很多改革的要求和举措。比如,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在,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金融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产业规模总体上较小,而且内部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直接融资和债券市场的发展等都不够。在银行结构中,中小银行所占比例过低,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明显滞后。2006年我国保费收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而全球平均水平为8%,美国为13%。保险基金投资渠道不畅,保值增值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等措施,还提出要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在政治建设方面。报告围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目标,从六个方面对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部署,给人印象比较深的有三点。

第一,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报告提出,要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等。报告还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并对这条道路的内涵作了精辟概括。这就是“一个统一”和“四个制度”。“一个统一”,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这三者的有机统一。这三者的统一,是十六大提出来的,它是我们党总结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我国民主政治道路的显著特征,非常重要。“四个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个统一”和“四个制度”,构成了最适合我国国情、最能够把13亿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过去,总有一些外国人问,你们中国的民主政治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次报告讲得很明确,就是“一个统一”和“四个制度”。

第三,提出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并作出了部署。报告首先明确,“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此基础上,报告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强调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等等。

在文化建设方面。这次报告中文化建设部分的内容讲得非常丰满,分量很重。报告第一次把教育和科技的内容从这部分移走了,这样就可以用更多的文字来更具体地论述文化建设问题。科技教育并不是放低了,而是放得更高了。科技放在了经济建设的第一条,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条;教育放在了社会建设部分的第一条,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进行了部署。关于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就是三个“适应”。

第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是十七大经过慎重考虑作出的一个重大工作部署。报告只在文化建设部分讲了“新高潮”这样的话,足见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为什么要提出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呢?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经过改革开放29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水平和总体实力同我国经济发展还不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同我国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这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具备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现实条件。随着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我们能够拿出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去。

兴起“文化建设高潮”这句话,最早是毛泽东提出来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就预见,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引用毛泽东这一论断,指出,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这种形势的出现已经为期不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江泽民在十六大上明确提出,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所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是我们党三代领导核心的一贯思想,是党和人民一直所期待的。现在,十七大作出了决策,我们将真正迎来这个高潮。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努力做好这项工作。

第二,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针对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比如,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比如,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独立的贸易形态,在国际竞争中走向前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比如,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战略。

第三,适应我国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提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报告用“三个越来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是“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两个“更加”的要求,即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除了这三个“适应”之外,这里要强调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报告在文化建设部分讲的第一点就是这个问题。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局面,这就需要有个指导思想,有个主旋律。在文化建设方面,关键是怎样用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好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更好地凝聚大家为我们共同的事业去奋斗。所以,在文化建设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价值体系,这是管方向的东西。这次,报告对这个问题提得更加鲜明,也更加深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句话,是个新概括。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七大报告把社会建设单列为一部分,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来谋划,这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还是第一次,体现了对社会建设问题的高度重视。报告强调,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这也是第一次这样说。报告从老百姓非常关注的问题入手,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有很多方面印象很深,这里主要阐述以下两点:

一是提出了“五个有”的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就涵盖了教育、就业和分配、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每一个方面都有具体举措。这句话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人民群众最期待的举措。

二是提出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思路和措施。收入分配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报告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措施。比如,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里,强调了初次分配也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就意味着与初次分配有关的机会、规则、过程等方面的公平问题将更加受到重视。比如,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两个“提高”、两个“比重”很重要。提高这两个“比重”,有利于居民消费的正常增长,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比如,提出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这一条农民工和低收入群体非常关注。比如,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提出这项政策就是要进一步拓宽个人投资渠道,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快富裕起来。另外,还提出要“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等。这些都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我们相信,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在分配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将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报告在讲完“四大建设”的战略部署后,还讲了军队、祖国统一和外交工作等重要领域的建设,提出了许多重大举措。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报告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刻揭示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关于“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报告强调,“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两岸同胞要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我们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关于对外工作,报告强调,中国政府和人民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等。

(三)深入学习和把握新要求和新举措的基本精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各方面的举措来看,我觉得,这里贯穿着两条基本精神。

一条是贯穿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精神。首先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每向前推进一步,都是解放思想的产物。这已经被改革开放29年的历史所证明,它确实是一大法宝。我们应当看到,由于当前的国际环境正在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加速发展,改革进入新的攻坚阶段,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也不可能有包治百病的良药,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扬报告所强调的“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思想的不断解放,推进事业的不断发展,真正做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其次,要继续大胆地进行改革开放,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如果用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很高的要求来衡量,如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来衡量,如果用邓小平提出的在本世纪初头20年要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比较定型的制度来衡量,那么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正是基于这点考虑,报告在这几个部分中,都强调要进一步推进各方面的改革。报告中提出了几十项重要的改革任务,比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等等。从这些改革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现在的改革确实是进入了深层次的阶段。这也就可以理解中央为什么要强调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要求了。

另一条是,贯穿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精神。报告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在报告中多次出现“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切实改善民生”等这样的话,这就反映出,着眼于老百姓的切身生活来制定政策举措,是这次报告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报告提出的所有举措,都坚持了这样一种理念,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等。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政治和组织保证

报告在党建部分,特别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一个重大命题。从这个角度来论述党建问题,这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创新点。报告指出,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由于“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这些都决定了“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而且“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

(一)深入学习和把握党的建设的目标和总要求,全面领会和落实“一条主线”和“五个重点”

报告对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一个目标,讲了四句话,共32个字,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里面强调了党的性质、宗旨、作风、精神状态等,有很强的针对性。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报告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要求。这个总要求,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五个重点”。

“一条主线”,就是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五个重点”,就是我们党在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这五大建设时工作的着力点。比如,在加强思想建设方面,强调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在加强组织建设方面,强调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在加强作风建设方面,强调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强调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强调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这“五个重点”,既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又涵盖了党自身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需要贯通起来加以领会,全面把握和落实。

(二)深入学习和把握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和创新举措,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报告部署了六个方面的重大任务,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党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等。还特别提出要“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胡锦涛总书记讲,学习修改后的党章,是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应有之义。对党章的学习,我们要重视起来。

围绕这些任务,报告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许多重大的创新举措。比如,这次报告强调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出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强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为此提出了多项举措,比如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范围等。这些举措是我们党多年来探索实践的结果,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拓展了党内民主渠道,创新了党内民主形式,丰富了党内民主内容,对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们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在强调党内民主的同时,也要注意集中的问题。所以,报告同时强调:“全党同志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

(三)深入学习和把握加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部署,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报告特别强调了反腐倡廉问题。指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强调要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我们知道,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主要是违法违纪案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呈易发多发态势,极少数高中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影响恶劣。少数党员干部政治信念动摇,思想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弄虚作假、奢侈浪费问题比较突出。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还比较严重等。针对这些问题,报告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许多新的举措,特别强调了预防的问题。就是说,不光要加大惩治的力度,更要着眼于从源头上治理。为此,报告提出了三个“更加”的要求,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报告强调要牢固筑起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坚决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环节。这三个“更加注重”,坚持和发展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完善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对于我们形成全方位的防治腐败的战略屏障,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确立的这一总体思路,努力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

最后,还需要强调一点,就是在报告的结束语部分,胡锦涛总书记讲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要好好学习领会。他从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高度,指出了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报告讲了“两个继承和发展”,即: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这是一个;还有一个,“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奋斗目标的历史纵深感,大大激发了全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过去我们就有过“用两个一百年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说法,即: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一个一百年,我们完成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从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中叶,这又是一个一百年,我们要完成现代化的三步发展战略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一共是200年的任务。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150多年的历程,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但是越在这个时候,我们越要谨慎,越要更加努力,决不能让多少代人的顽强奋斗和流血牺牲付之东流。要认识到,我们的道路还很长,在前进的征途上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要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精神继续努力。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最后特别提醒全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他向全党提出了四个“一定要”的要求,即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

笔者认为,这种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所应该具有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准备。

[收稿日期]2007—12—12

标签:;  ;  ;  ;  ;  ;  ;  ;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经验_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