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国企融资;财务管理;基本现状;策略分析
一般情况下,国企经费通常源自融资过程,所以这表明国企融资活动针对总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目前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国企融资途径也表现出持续拓展的趋势,逐渐便于国企进行筹资工作,也促使国企在融资活动开展阶段极易产生很多风险问题。针对国企融资活动,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与加强财务管理,更为科学的防止融资环节风险问题的出现,唯有如此才可提高国企融资效率。
1、国企融资期间财务管理的意义
1.1提升融资决策的合理性
加强财务管理相关工作,能够制定出多种管理体系,有效提高国企融资决策的规范性与合理性。融资依旧是国企发展阶段的重要资金来源途径,在融资期间,财务管理中心可以按照国企具体经营情况与融资特征等展开分析,建立健全融资计划,促使融资活动更为科学精准,更好迎合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国际经营要求。而且,在国企融资决策过程,财务管理也可以凸显出重要作用,对国企融资范围展开评价和探讨,防止产生经费紧缺等情况,影响国企的长远发展。
1.1科学迎合国企融资要求
国企财务管理方面,能够对国企本身的经营情况进行总结,并按照国企原来经营情况和今后经营发展要求,展开财务预算,进而整合出国企年度会计预算表。国企管理者能够基于年度财务预算报告了解目前国企经费要求,再科学展开国企利润配置调节、留存收益等。而且财务预算报告还能够为国企管理者的融资活动提供信息依据,帮助管理者明确科学的融资要求,展开合理的融资计划,进而更好迎合国企融资要求。
1.3减少国企融资费用
国企融资费用的使用效率针对其本身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在融资过程,需要重视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消耗,减少融资费用。在国企融资阶段,财务管理中心能够针对成本展开全面管理,工作人员基于对市场经济情况的分析,掌握市场浮动状况,进而建立并优化相关融资计划,对国企融资活动展开全面管理与指导。经过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应用效率,提高管理质量,在保证国企顺利、稳定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其发展制度,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
2、国企融资阶段财务管理的基本现状
2.1决策缺少独立性
国企融资应当由财务管理中心与投资中心一同确定决策,对融资周期、融资途径和融资规模等环节进行认真探讨、规划,进而建立出科学的融资计划。再由国企管理者共同商讨,对融资方案进行审核。最后得出融资决定,保证融资活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基于这项工作流程,能够促使相关融资模式更为健全、公正。但在具体操作中,财务管理中心的决策缺乏独立性的情况比较常见,针对融资阶段产生的多种干扰问题很难建立及时高效的策略,造成国企融资缺乏安全性与收益性。若在融资阶段,财务管理中心未针对所出现的干扰问题建立及时科学的策略,将会造成融资成本增加、融资安全性降低等诸多问题,既不利于国企的长远发展,也将影响着国企融资决策的合理性,甚至还将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2.2融资计划审查缺乏科学性
目前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国企财务工作者的素质与业务综合水平均要求提升。国企融资者的专业水平不合格,不能保证与时俱进,不管是市场洞察力还是对经济建设的基本动向掌握均不全面,导致融资计划不科学。该种状态下,国企管理者在审查融资计划并做出决策时,难以做出与目前市场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科学判断,财务成本由此增多,甚至会引起财务风险。
2.3融资管理不仔细
国企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很高,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命脉,并且国企还垄断了国内的部分关键行业。因此针对国企而言,其融资更加便捷,极易获得各地银行与政府部门的扶持。国企因为本身经营发展的经费需求量很高,其融资额度也很大,需要做好融资管理活动。但在具体的国企融资活动中,融资管理不仔细的现象也比较常见,造成其标准性很差,针对国企的长远发展有较大的不良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相关部门针对融资的使用未制定一个科学的计划,造成在具体使用时超额采办、经费使用率较低等现象,并对国企的经费收益产生巨大冲击。而且,还有部分国企融资管理并不严格,造成一些融资经费在日常运营中逐步流失,影响国企的稳定发展。
2.4风险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企融资方面财务管理过程,还有风险评价体系不完善的现象。国企未制定健全的风险评价体系,无法对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展开评估,评价控制体系很难起到实际作用[1]。首先,国企融资以前未对融资风险展开科学预测,造成国企融资风险无法被及时避免和清理,融资安全性与收益性遭受影响,融资过程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其次,在国企融资阶段,风险评价管理体系无法对存在的风险要素进行整体分析与处理,国企财务融资问题依旧存在,极大影响到国企融资安全,这些均是因为风险评价体系不完善造成的,国企忽略风险评价体系的完善,财务管理中心的融资风险控制意识薄弱,极可能给国企融资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3、国企融资阶段财务管理策略
3.1提升独立决策水平
对于目前国企融资方面财务管理的问题,提升财务单位的独立决策水平十分重要。首先,国企在设定融资规模时,要先对国家方针、市场经济行情和国内外经济情况等因素全面考虑分析,避免经济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变化给国企融资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其次,国企还要对本身的资本结构展开分析,及时找到融资过程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确保国企融资的稳定性与收益性。最后,要对未来经营模式进行科学判定,进而确定科学的融资规模与融资模式,以提升财务中心的独立决策水平,减少国企融资费用,加大经费使用效率,更好推动国企的整体性发展。
3.2加强融资经费细节控制
加强融资经费细节控制,国企需要高度注重对融资经费的管控,事先做好风险评价工作,提升管理水平与风险防控水平。首先,选取最佳的国企融资计划。在国企融资阶段,通常会制定诸多融资计划,国企应根据科学的融资工具,建立可行的融资计划。另外,还应当对融资的多种优惠政策加以考虑,选取成本最少的融资计划[2]。其次,做好融资经费的提前防控与管理工作。在国企融资阶段,需要重视与优化提前管理制度,采用目前先进的数字化系统,对融资进行科学的应用规划,建立合理的支付规划,保证国企安全可靠运营,加强对融资的细节控制。最后,优化资金控制系统创建,提升相关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高经费预算效率与精准性,减少管理者的核算作业量,加强对经费应用的细节控制。
3.3加强融资计划审查力度
首先,科学筛选融资计划。融资计划的合理性针对国企的经营具有较大影响,在筛选融资计划时,要全面考虑融资周期、融资途径和融资规模等状况,选取最佳的融资计划[3]。其次,对融资计划进行持续改进与优化。在国企融资阶段,要结合市场因素、国企投资活动状况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等因素展开全面分析,进一步改进与规范国企融资计划,使之更加规范性与合理性,保证融资活动安全可靠的开展。最后,实施“限额融资”体系,“限额融资”体系是目前一种新的制度,有助于保证国企投资活动关键分项的经费投入,还有助于对整个国企投资活动的造价并对投资进行管理。
3.4健全风险评价体系
首先,在国企融资方面,财务部门要对融资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全、不确定风险进行研究与防范,加强融资风险管理,保证融资活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其次,在国企融资阶段,要及时加强风险预防,对于多种风险因素展开分析与预测,全面控制融资风险[4]。最后,要重视制定长效的风险评价体系,加强对风险控制,对融资阶段的风险因素进行仔细评价,保证及时采用科学措施处理风险因素。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企融资阶段财务管理遇到的形势十分严峻,并且包含诸多参与对象,实践中要基于实际情况,进一步创新与改进融资方面的财务管理方式,从思想方面真正引起重视。而且,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并将该机制贯彻执行,对财务管理者与融资过程展开全面监督控制,如此才能充分突出融资的作用。融资过程财务管理体系的执行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制定长效机制,防止财务管理的效果只是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
[1]周燕.国企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9,(23):66-67.
[2]何红燕.国企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问题剖析及对策探讨[J].魅力中国,2019,(6):354.
[3]苏婕妤.探讨国企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
[4]徐成龙.国企融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24):165-166.
论文作者:杨小飞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5卷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融资论文; 国企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风险论文; 经费论文; 计划论文; 科学论文; 《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5卷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