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成长新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阶段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打破了旧的不合理的生产关系的束缚,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0年来,国民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1993年以来,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到1997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这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
一、经济成长新阶段的特征
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向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迈进。解决温饱问题是一国经济增长必须经历的阶段。经过20年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这一阶段。从吃的来看,由于在农村率先推进改革,对农业实行政策扶持,改变了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长期供应不足的局面,农业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粮食总产量已登上10000亿斤的台阶,粮食人均占有量接过近800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肉、蛋、水产品等农副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从穿和用来看,也有很大变化,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户均占有量,在城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居民住行条件不断改善。1997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8.7平方米,农村达到21.7平方米。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来看,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了实惠。199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6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90元。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户均占有量,在城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经济成长已从初级阶段开始转向新的阶段。
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社会商品供求总量要在更高层次上求得平衡。目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求基本平衡或供略大于求,社会供求总量平衡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新的成长阶段,将打破现有的低层次的平衡,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平衡。
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全部取消。国家只对9种主要农产品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品只有12种,而且只限于其中的部分产量,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形成,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达92.5%;在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中市场调节价占81.1%;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调节价占79%。这种体制和机制上的重大变化,将为新阶段的经济增长增加活力和动力。
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迅速发展,能源、交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大。电力供应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煤炭和原油也供应充分。多种运输方式全面发展,运输结构在竞争中不断改善,公路客运量已超过铁路。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开放型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所占的位次已名列第十。利用外资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到1997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00多亿美元,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近2300亿美元;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30多万个,从业人员1750万人。涉外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国有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成分,促进了市场竞争,增强了经济增长的活力。到1996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公有制经济提供的占67.5%,城乡个体经济占15.5%,其他经济成分占17%。在公有制经济提供的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占42%,集体占58%。特别是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工业增加值的39.4%,国内生产总值的2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占45.6%,个体占32%,其他经济成分占22.4%。在公有制经济提供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占59.6%,集体占40.4%。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在新阶段需要也能够保持快速增长
我国实行赶超战略,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需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率。第一,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我们加快发展。当今世界的突出特点,就是经济趋向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情况,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各国都在致力于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700美元,而美国是27000美元,相比之下,差距很大。我国要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强国之林,没有一个持续较长时间的、明显高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是难以做到的。第二,解决国内诸多经济社会问题,需要有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我国人口多,又处在改革和结构调整时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据统计,目前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为非农产业提供125万个新的就业岗位。今后几年,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700多万,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的300多万,每年至少要提供1000万个就业岗位。经济增长只有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基本满足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需要。第三,面对亚洲金融危机,能否保持快速增长,事关人们对我国经济的信心。在周边国家处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国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更好地吸引外商来华投资,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因素”的作用,支持香港渡过危机,也才能为亚洲经济摆脱困境作出贡献。
我国经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也是完全可能的。从外部条件看,我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伙伴与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环境不断改善。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知识经济正在兴起,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内部条件看,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我国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增加,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地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提供了良好条件。20年来经济实力迅速壮大,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已经缓解,有能力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钢铁、水泥、煤炭等主要生产资料供给充裕,节能、节材、降耗潜力很大。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比较雄厚。40%左右的储蓄率能够支撑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居民对改善居住和出行条件的消费需求升级,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特别是,我们党确立起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提高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和艺术,能够及时果断处理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后发展国家在赶超阶段保持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不乏先例。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了近20年,韩国近30年。与它们相比,我们国家大,各地发展不平衡,市场需求和增长空间都很大,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应当会更长。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化解不利因素,善于把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就一定能够在较长时期保持较快的增长。
三、注重以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在新的经济成长阶段,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应该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这是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总结发达国家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
世界经济迅速地向全球化方向发展,我国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我们的方针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改革初期,为打破闭关锁国的桎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国外的资金、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过20年的开放,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新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这就是,我国市场事实上已与国际市场连在一起,激烈的国际竞争已经打破国界。由于我国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为世界各国普遍看好,必然带来以争夺我国市场为目标的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在面向国际市场的同时,开拓和利用好国内市场。
从国际经验看,日本经过2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面对日元升值的压力,在80年代后期就提出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但由于这一战略贯彻不力,成为目前经济不振、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而继续贯彻这一战略,则是日本政府摆脱困境的主要政策。
从我国的情况看,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是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出发,以经济运行的实际为基础,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正确结论。近年来,经济增长率呈逐年下降的走势,已从1994年的14.7%降到1997年的8.8%。如果继续大幅度下降,就会偏离规划的发展目标,还可能使许多经济和社会矛盾激化。因此,中央决定,1998年要确保增长8%。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已成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环节。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有三个:一是出口,二是国内消费,三是投资。从改革开放20年的历史看,净出口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40%以上的年份是负拉动。1994年以来,净出口的拉动增强,1997年拉动经济增长1.6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2%。但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我国出口困难加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大大减少。最近受日元大幅度贬值的冲击,东南亚及东亚金融市场又出现了新一轮的动荡,下半年我国出口形势将更加严峻。据预测,今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能是负0.5个百分点左右。国内最终消费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年来大体呈平缓波动的走势,近年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少。1992年,经济增长中消费拉动8.69个百分点,1996年下降到6.27个百分点,1997年下降到4.8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6%。90年代以来,国内原有的一些消费热点逐渐平淡,新的消费热点至今尚未形成,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继续呈稳中趋降之势。今年1-5月,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654亿元,同比增长6.9%,考虑到价格下降的因素,实际增长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当前城镇居民对住房、医疗等预期支付增加,即期消费能力减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消费环境较差,开拓农村市场近期难以见效。估计今年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4个百分点左右。保持今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关键在于保持投资增长。历史上,国内生产总值新增部分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度很高。我国经济增长曾经在1990-1991年进入谷底,其后的回升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所以,在消费增长平稳、净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1998年实现8%的增长速度,必须扩大内需,保证投资有足够的拉动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应该在4.5个百分点以上。这将比1997年增加2.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56%以上。今年要实现投资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必须切实加大投资力度。从今后几年的情况看,由于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很大,会有一
个滞后期,我国在出口上仍将面临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当然,增加投资要把握好投向。目前,由于大量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已经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市场销售平淡,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再增加一般加工工业投资,势必造成重复建设,导致库存积压增加。因此,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正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好时机。总的看,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依然不高,与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还不适应。农业基础脆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的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问题愈益突出。在铁路密度、复线率、电气化率、行车速度和集装箱、冷藏等现代化运输手段方面,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至今还没有一条贯通南北或东西向的高等级公路,区域性高速公路建设刚刚起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风险小,长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能为闲散资金找到出路,为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消费,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内需,重点是保持必要的投资规模,增加农林水利建设,铁路、公路、通信、环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加快普通民用住宅建设。特别是对不会形成重复建设、能够有效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增长,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领域,如粮库、农村电网、城镇经济实用房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集中资金,加大投资力度。
今年以来,围绕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在宏观调控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调整计划,大幅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下调存贷款利率,加快贷款进度。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预算内支出,用于扩大内需的投入。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投资的增长。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5828亿元,增长13.8%,比一季度增幅高3.5个百分点。在投资规模逐月增长的同时,投资结构不断改善,煤炭、石油、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行业的重点项目所完成的投资都超过40%。
从各方面情况看,增加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钢材、水泥、卡车等生产资料生产稳步增长。5月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开始回升,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月增长8%,增速比4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6月份,虽然受市场需求制约、出口增长放慢等因素的影响,加上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工业生产仍然保持了与5月份大体持平的增长率,同比增长7.9%。而且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比上月提高1个多百分点,接近基本正常区间。这说明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正确的,也是有成效的。
四、扩大内需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第一,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新的经济成长阶段,注重扩大内需,决不是否定对外开放。恰恰相反,是在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基础之上的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决不能忽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坚持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欧美和非洲市场,认真落实各项促进出口的政策措施,企业也要努力挖掘潜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化解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因素,千方百计增加出口。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注意运用多种方式,吸引发达国家的资本,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努力保持实际利用外资总规模稳定增长。要抓住机遇,积极寻找经贸合作机会,利用周边国家货币贬值,从这些地区进口必要的原材料,以降低成本,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第二,增加投资与启动市场的关系。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扩大内需,既包括增加投资,也包括启动市场。两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国内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绝不能放松开拓国内消费市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又影响和决定生产。如果市场启动不起来,投资将因没有效益而陷入困境。生产的最终落脚点是不断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一方面,要通过实行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使人民的收入水平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增加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另一方面,应引导生产结构与市场需要相适应,特别是在扩大投资过程中,注意加大能够扩大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比较低,消费需求的潜力很大。只要我们政策得当,措施得力,投资、消费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就一定能为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的增长,提供必要的拉动力。
第三,扩大经济规模与促进结构升级的关系。扩大内需,必然会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总规模的增加本身并不是问题,但如果结构不合理,甚至像有些国家那样在经济快速增长中造成经济“泡沫”,或者像我国已往曾经出现的“过热”现象,都必将为以后的健康发展留下隐患。因此,在增加投资、扩大经济规模的同时,一定要着力实现结构优化。在新的经济成长阶段,既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科学技术、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使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从支撑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看,80年代支撑经济增长的轻纺工业已经失去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现在靠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拉动经济成长,固然还有相当大的空间,但基础设施最终要为相关产业服务。因此正确的方略应当是,要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继续强调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着眼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加快技术装备特别是重大装备的现代化、国产化步伐,不断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结构性支撑。
第四,长期投资与近期效应的关系。在国内消费市场不振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必须着力于增加投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相当部分是长线投资。这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一个滞后期。对此应有足够的估计。一方面在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应该面向未来,不仅着眼于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且要考虑今后一个时期的增长。要研究促进经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快速增长、而又防止发生较大波动的政策措施。
第五,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扩大内需,是新的经济成长阶段的一个重要方针。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统一认识,齐心协力,上下一致,共同努力,确保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落实。政府要发挥积极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和协调运用。金融系统要处理好增强金融风险意识与积极支持扩大投资的关系,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同时,加快项目评估,保证资金供给。在新的经济成长阶段,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要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处理好控制赤字与积极支持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的关系,根据新的情况,适当调整压缩赤字计划,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发行特别公债用于必要的建设。另一方面,必须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各个方面,包括非国有经济,增加投入,加快发展。而且要更多地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提供体制和机制上的保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标签:扩大内需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拉动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