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1]2007年在《基于专家系统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目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实际需求。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在线评教并由计算机程序汇总结果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各个高校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由于教学质量评价的复杂性和教学评价目标的不确定性,使得很多计算机程序在处理教学质量评价时并不能尽如人意。论文研究了基于专家系统的思想来设计和开发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主要采用以专家系统为构架,借助模糊数学以及线性规划中的相关理论,利用知识库的思想对开发通用型实用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在专家知识库的设计中,研究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专家知识库,利用关系数据库成熟的管理技术能够对知识库中的各种知识进行集中管理,可以方便地对这些知识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浏览等操作,增强了知识对技术人员的透明度;针对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引入模糊数学的概念建立数学模型,采用模糊数学中的标准模糊划分理论,对评价域进行标准模糊划分;并对评价指标的权重用“德尔菲”法进行确定;构成模糊评价矩阵,利用综合加权法对评价矩阵进行汇总和推断,最后形成评价结论;并对模糊评价的模式进行了讨论;在系统的实现上,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学,对系统的需求进行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最后进行黑盒测试,保证了系统的逻辑上的正确性,和使用的可靠性。目前该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实现了在校学生的网上评教和计算机推理生成评价结果,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陈进[2]2014年在《我国教师研究的形态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教育形态学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进行一番梳理,对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教师行动研究、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等教师研究的具体形态,从研究主体、研究方式、研究组织、研究制度、研究价值、制度变迁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抽象出我国教师研究的内在涵义。同时,运用教师研究应有之涵义透视当前教师研究各形态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研究的实践提出改善性建议。第一章对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目标及内容、研究的方法等研究必备要素进行了交代;并通过对教师研究各形态中概念使用的梳理,明确本文主要分析对象。通过对教师研究主要形态的历史发展状况的探究及文献梳理,提出了我国教师研究各形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对教师研究在国外的发展历程的进行探寻,梳理教师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实践经验,为我国教师研究的探寻构筑一个国际化的视野;通过对国外教师研究发展经验的探寻为我国教师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的经验与参照。第叁章对实践中教师研究各形态的研究主体的分析,提出教师研究的主体应该是中小学教师,应该是中小学教师中的“一线教师”。并指出我国传统的教师研究形态中主体错位的原因,对我国教师研究实践中“管理者、专家、教师”间的关系的处理,给予策略性建议。第四章对我国教师研究实践中的研究方法使用的历史进行分析,及我国教师研究方法使用中的问题分析,指出适合教师的研究方法的特征及其选择;并就教师研究规范的建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提出教师建立自己的研究规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五章对教师研究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通过对传统的教师形态中的“教研”形态、“科研”形态管理体制的建立,及管理特点的分析,指出我国教师研究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师行动研究形态”的推进方式进行探索,指出“政府”在教师研究的制度化建设与推进中“适度”参与的重要性。第六章对教师研究评价问题进行讨论,主要探讨了教师研究成果表达形式选择,提出教师研究成果表达应包括行为的改善和文本的表述两个方面。通过对各教师研究形态中教师研究评价标准的分析,指出运用专业化教育研究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研究进行评价的危害,提出建立教师研究独立的评价系统的重要性,指出教师应成为教师研究的评价主体,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师研究评价标准。第七章就教师研究价值进行探索,通过对教师研究各形态中研究目标定位的分析,指出我国传统的教师研究形态目标定位中的问题。正是由于教师研究工具性的价值取向,导致教师研究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出现。第八章对“小课题研究”“微型课题研究”“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等新的教师研究形态的描述,揭示教师研究创新制度的诉求。并指出以“增量式”局部改革,已不足以解决教师研究中的问题。整体的制度设计及全面的教师研究制度改革已成为迫切需求。
姜朝霞[3]2004年在《基于专家系统的教师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在21世纪里,如何科学地评价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评价的公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本文从理论上主要论述了教育评价目前的最新观念,介绍了中外教育评价的发展过程,教师评价的各种模式,教师评价实施的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教师评价一般所采用的计算方法等内容。同时,又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进行发展性的教师评价的新观点。另外,从程序上讲述了该系统的功能,该教师评价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对每年的教师考核工作进行管理,节省了人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公平、公正的体现。除了过去常规的教学工作的评价外,本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学校教学工作中所积累的专家经验,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指导。这些经验转换成计算公式,通过程序的运行,可以很清楚、直观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可以帮助教师分析教学中的优缺点,比如能够体现出现内成绩的各项情况,分析出班内成绩是由基础还是能力问题造成的,这样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师在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目的地改进,创造出更好地成绩。
杨超[4]2017年在《基于JavaEE和模糊理论的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教学质量评价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部分,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小学教育教学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石,直接关系到未来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对贯彻教育部提出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实现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国家教育教学新理念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构建同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不同,高校和中小学在教育教学上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对对教师教学评价的重点也不一样,同时目前已经设计并适用的教学质量评价虽能完成教学质量评价的需求,但是都不能完全实现教师教学评价信息的量化管理,因此构建更具科学性的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是本文深入研究的内容。本文重点研究的目的是基于JavaEE技术对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进行研究与实现,构建适用于中小学教学评价管理体制的系统平台,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供科学的、准确的管理数据依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具体分析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体制,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同时借鉴现有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优点,结合中小学教学管理的体制,提出了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结构设想,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业务的实际需要,构建了适用于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从理论角度分析研究出能够全面体现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决策因素的评价体系设计方案。(2)针对众多应用于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学习,通过对常用的评价方法理论的研究与对比,构建了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并针对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优化,使综合评价的结果在保留评价决策目标信息的同时,提升了最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韩玉梅[5]2014年在《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教育制度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而教师评价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质量保障环节。完善的教师评价系统有助于促进教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也增强教师专业队伍建设,因此是世界各地教育改革和教师改革的重要内容与趋势。美国近代以来也在联邦政府的指导下遵循一个孩子都不能掉队、力争上游等各种法案项目的号召不断推行着从问责到专业化再到基于标准化的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政策改革。在我国,教师改革是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核心,教师质量及其评价和监控也已经成为教师改革的重中之重。对教师评价的研究因而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而对教师评价的政策研究又是当前我国相关研究领域中较为匮乏但亟需发展的方向领域。美国在教师评价政策发展和改革领域,以及在教师评价及其政策的相关研究领域都取得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和成就,可以为我国及世界各国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型和成功经验及值得审慎思考的教训。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善。我国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虽然经历了由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的过渡和转折,当前的教师评价政策也虽然建立在发展性评价制度的框架之下,更加强调通过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和意旨,然而,实质上在很大程度上我国教师评价政策和实践与教师职称评定政策制度混迭在一起,依然具有浓厚的服务于组织人事管理的功利性功能,依然具有很强的人事行政管理倾向,过多地将教师表现和学生高风险考试捆绑在一起,且添加了许多未必能够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来评定教师质量,间接进一步导致了教师与教学核心的偏离,为教师发展和学生学习造成了无效的甚至起到反作用的后果。这样的教师评价体系亟待改革。美国教师评价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给我国乃至其他国家都有一定的有益启示,它的改革被称为促进了教师教学新纪元的开启,使得教师教学评价不再是一种形式,而将真正影响教师的教学有效性。我国的教师评价改革需要借鉴成功的经验,本研究旨在通过美国教师评价政策的系统研究,提炼出对我国有益的可本土化、可操作化的建议和策略,用来贡献于我国任重道远的教师评价改革中。本研究选取政策研究的视角,采用政策文本和内容分析方法、比较政策分析、批判政策分析、案例法等,在政策研究基础框架下,对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为中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改革、巩固中国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具体而言,本研究剖解了政策研究的核心要素,即政策环境、政策价值取向、政策制定、政策参与主体、政策实施及政策效果等,以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为主体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和分析了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的历史变迁,不同价值取向和环境背景下教师评价政策标准的更迭,美国从政府到地方各级教师评价政策制定的选择过程,美国教师评价政策执行过程中多个参与主体和利益相关者间的权力较量与制衡,及美国教师评价政策实施效果的考量。最后结合对中国本土教师评价相关政策的梳理与问题分析,在中美比较的基础上,系统提出其对中国教师评价政策改革的启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具体为:第一,关于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发展的历史变迁研究,系统梳理了美国中小学在职教师评价的发展历程、相应制度政策发展历程及相关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笔者将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历史划分为四大阶段:二战前、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至二十世纪90年中期、二十世纪末至今。系统研究发现,各阶段都取得了教师评价理念、框架、技术工具及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成就和重要飞跃。第二,关于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环境和价值观取向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评价标准的制定是政策制定者和教育管理者在特定社会环境和教育发展背景下具有特定价值导向和利益取向的主观建构。不同教师评价标准的不断变更和教师评价政策的演变凝聚和体现了特定时代下特定权力主导者的价值取向。美国历史上中小学教师评价标准的变更受到不同阶段教育系统内外部的多方面环境和价值观体系影响,对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的理解离不开对教师评价标准背后的隐含价值取向的剖析。第叁,关于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制定与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政策需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人们的选择变化而被修订;因此,政策制定的过程其实不是一个僵死的一时的过程而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笔者基于对美国大量的各级政策文本及相关报告的分析研究,侧重于从政策制定过程的视角分析美国教师评价政策在联邦政府、州政府、学区等各层参与决策和选择的过程,并发现这一过程具有民主性、多样性、互动性、动态性、立体性的特征与规律,同时在各级政策制定者之间充满矛盾、张力和悖论。第四,关于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实施状况的分析,笔者以美国教师质量委员会的国家级和州级教师政策年报以及州政府的力争上游政策执行年报作为主要参考资料,对美国全国范围及以麻萨诸塞州为代表的州推进的新教师评价政策实施状况进行分析,侧重教师等参与主体的视角,研究美教师评价政策对教师发展、学生学习、学校发展等多方面产生的效果及满意度考量。研究发现,在汇报—审核—审批的上下级政策实施过程中充满文字张力及其背后的权利的协商。第五,关于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主体参与者的分析,笔者在分析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体系中多元参与主体的作用及角色功能的基础上发现,好的教师评价体系是需要各级政府、地方学区、学校教师和行政管理者,乃至学生家长、社区公众等共同合作与参与的。他们各自分别代表了一定的权利利益关系,也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并发挥着必要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之间的博弈和权力较量与抗衡才形成了最终的教师评价政策及导向了最终的结果。教师评价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是各利益代表间相互权衡、较量和博弈的过程,最终制定和实施的政策面貌体现了各方力量协商与对抗的结果。第六,关于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研究对中国的启示的分析,笔者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选取我国二十余个涉及了教师评价内容指示的国家级政策法规文本,和十余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作为分析样本,来对我国现行教师评价政策进行剖析,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在政策制定程序、政策内容建设、政策目的与功能、政策执行环节等多方面显现的问题,结合前文研究问题的发现,在中美教师评价体系的对比基础上,提出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体系给我国的用以改善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的有益启示和建议,具体包括:(1)在教师评价政策内容体系方面进行更加系统的完善;(2)加强教师评价政策的立法建设和法律保障;(3)改革教师职称评价制度,使之与教师评价政策分离;(4)建立激励机制,以财政划拨专项经费刺激改革;(5)鼓励教师、学校等多元主体及第叁方机构的政策参与和支持;(6)强调科学标准与人文考量的结合;(7)引入评价者培训、评价者考核及资格认定制度;(8)建立教师质量评价与监测数据库,实现教师评价政策体系电子化等。
赵俊[6]2016年在《教师生成性学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20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方兴未艾。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中坚力量,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举足轻重。现阶段,我国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正在向“融合创新”阶段推进。教师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将教师生成性学习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自下而上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路径,以期与国家层面自上而下实施的能力提升工程形成互补。从一般意义讲,教师生成性学习是让学习回归教师生活世界的专业学习范式,教师与外部世界进行交互,主动建构知识,适应外部世界变化,实现专业自觉、自主,追求生命意义。面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实然,本文将教师生成性学习定义为:教师主体通过生成性学习活动与可为环境交互,在内化、转化、外化和俗化的转变过程中,在外部的弹性支持下,基于自身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使自身意义结构发生转变、能力得以发展的过程。本文以学习的“生长隐喻”为切入点,以社会文化-活动理论为解释框架,将生成过程、生成性学习活动及支持、可为环境作为教师生成性学习的核心构成,在同化与顺应、预设与生成、给养与塑造的动态平衡关系中构建教师生成性学习的理论模型。并基于此,在具体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项目中,将生成性学习作为教育干预,采用设计研究的范式,通过设计、开发、应用、评估多轮迭代,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教师生成性学习的应用策略并验证其有效性。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通过文献研究,追溯生成性学习在教育哲学、心理科学和教师学习领域中的研究脉络,剖析生成性学习的内涵。在综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对教师生成性学习的界定。第二章通过文献研究,面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以哈瑞的学习环路模型为基础,提出教师生成性学习过程分析框架,重点阐释内化、转化、外化和俗化四次转变过程,并进一步分析四次转变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内在联系。第叁章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将生成性学习活动作为教师信息技术用能力发展的基本载体,提出生成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及支持策略。重点剖析了叁个设计要素(即问题情境、生成路径和活动系统)和自生长的迭代型可持续支持网络。第四章构建既能为教师生成性学习提供使能给养,又让生成过程塑造自身的可为环境,并面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重新诠释了可为环境中的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个人学习空间及境域的微文化。第五章通过叁个设计研究与一个实证研究,将生成性学习作为教育干预应用于大规模教师远程研修项目,针对内化与转化阶段的生成性学习活动及支持网络,因地制宜地通过多轮迭代,找到设计与应用的基本策略,并初步评估了生成性学习的有效性。
王光彦[7]2009年在《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教师评价制度是现代大学教师人事制度的灵魂。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和促进学术发展的理念,通过科学地遵循绩效评价原则、有效运用评价模式、技术、方法、手段,使教师的评价过程与结果和教师聘用聘任、薪酬分配、培养培训等人事管理环节有效衔接起来,通过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和管理功能,实现教师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在保障大学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促进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由于大学教师职业的属性与劳动特点,决定了大学教师绩效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特别是基于激励理论原理和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需求,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大学教学科研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体现大学办学特色与管理实际的绩效评价制度就变得相当艰巨。多年来,学术界比较重视大学教师绩效评价领域的研究,但总的来看,无论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欠缺,多数的研究集中在一般性、普遍性问题,专题研究、专项研究不足,国际比较研究的水平不高,实证性研究还有待加强,研究显得零散、单一,缺乏系统性、普适性的研究。本文主要围绕着基于教师自主发展的大学教师绩效评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及意义,通过相关文献综述,对与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并对研究路线、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为第一章,对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做了全面阐述。这一部分首先系统介绍了大学教师的职业属性及其劳动特点、大学的职能与大学教师的职业属性。其次,分别从大学管理体制中教师评价、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的内涵、功能、特征等四个方面,对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的基本问题进行论述。第叁,从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叁个方面,阐述了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的组织行为理论基础,论述了基于教师自主发展的绩效评价促进组织业绩提高和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理论依据。第叁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本部分分别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对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现状、发展趋势等做出论述,勾画出当前这一制度体系的概貌。首先,通过分别对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大学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介绍与分析,提出了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的国际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其次,通过分析归纳我国大学教师评价制度的历史沿革、绩效评价制度框架及主要特点、存在问题与经验反思,结合调研,对我国现行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现状做出了全面分析和描述。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四、第五两章。论文提出了基于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大学教师绩效评价模式、方法与技术。首先,提出了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的原则,明确了制度框架和制度定位,设计提出了基于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大学教师绩效评价模式,最后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建立这种绩效评价模式的可行性。其次,探讨了基于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大学教师绩效评价方法与技术,提出了大学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内容、难点和绩效评价指标管理模型,同时,对大学教师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全面介绍,最后,从评价结果运用的领域和方向、评价结果的反馈与有效性衡量等方面对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做出阐述。第五部分为第六章,提出了优化我国大学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首先,从分析绩效评价在大学教师自主发展中的作用与局限性出发,基于教师自主发展的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需求,提出了提高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的实践效能的政策建议,主要是:研制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国家基本标准、构建国家级大学教师评价管理体系平台、不断动态地运用和改进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的模式与方法、通过建立基于大学教师自主发展的评价制度转变评价导向、用人导向、分配导向、制定持续推进大学教师评价体系修正完善的办法与措施、积极建立开放的、与国际接轨的、交流顺畅的大学教师评价体系研究交流的机制、持续加强对人才评价制度特别是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研究力度。第六部分为主要结论,归纳提出了本研究所取得的七个方面的主要结论。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首次从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视角,对大学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突破和创新。按照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更加突出人本思想,关注教师在事业发展中的愿景,强调组织与人本的相互关系中的个体本位,避免了多年来研究教师绩效评价时只强调组织目标实现的倾向。2.本研究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基于大学教师自主发展的教师绩效评价的模式,以及方法技术,实践途径,形成了具有推广和应用前景的完整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3.本研究在充分把握我国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现状的基础上,第一次对大学、教育行政部门借助教师绩效评价激励教师,促进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科技等领域创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潘程[8]2011年在《高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高职教育的规模随之不断扩大,如何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成为重要问题。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实行,首先可以推动教学改革和发展,转变教学思想和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职业的正确发展;其次可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以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达到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的最终目的。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论文选题正是从这种需求出发,针对大连职工大学的实际要求,设计并且实现了高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国内外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需求制定了高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评价指标,确定了参与评价的主体,并将层次分析法(AHP)引入到系统中,用于设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其次对高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设计,运用UML方法构建了系统主要的静态结构模型和动态行为模型;然后运用JSP和JavaBean技术实现了高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开发。本系统操作界面简洁、清晰,使用方便,达到了大连职工大学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目的,实现了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无纸化办公。目前本系统已经在全校范围内试运行,从使用的效果来看,可以满足当前的需要。
王云鹤[9]2011年在《基于ASP.NET的职校教师教学测评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为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职业院校均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构建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对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依据公平公正、科学、全面、可行、可信和全面的原则,设计了我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包括学生评价、院系领导评价和同行教师评价叁部分组成,通过专家咨询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了合理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教师可根据各方评价结果的反馈信息,更全面、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进。互动平台的开设实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便于评价者包括学生、同行教师、督导专家等对每个教师的教学做出公正地评价。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快速、有效、全面、系统地了解全校老师的教学工作,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及作用。在对本课题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对教师测评系统的实现作了需求分析和UML建模分析,重新设计了一套包括学生测评、同行测评和专家测评的评教指标。对教师测评系统的整体功能需求和模块功能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次,对收集的数据加工整理,用E-R图描述了各实体间的联系,并利用SQL Server 2000采用面向数据的设计方法创建了对应的数据库;最后,系统以.NET为开发平台,用Visual Studio.NET 2005开发环境,利用Microsoft公司提供的ASP.NET,C#编程语言、对评价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应用系统编程建立数据库,构建了我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网络系统。分层架构的实现模式给使用者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界面,更好的可维护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该评价具有系统界面直观、操作简便、运行稳定、安全可靠等优点,
刘茂祥[10]2017年在《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然而对普职沟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十分缺乏,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横向沟通研究亟待引起关注。基于我国国情,选取客观存在的两类学校——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作为研究对象,是为了促进“人人出彩”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的根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旨在探讨一种促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彼此通联、相通的力量。这种力量推进两类学校之间的沟通,形成高中阶段整体的、新的有机构造体,促进沟通要素形成有序运行的动力系统与行动路径。其创新点就在于理清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中“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横向沟通机理,将落脚点放在探讨普通高中与中职校这两类具有规模发展与类型发展特点的学校间相互关系上,对于不同类型人才(包括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均有价值,有利于推进未来人才供给侧结构化改革。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立足于教育学关于“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两种教育类型发展”的观点,借助协同学、整体性治理与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分析基础。通过对部分院士、专家、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社会人士的问卷与访谈调研,以上海市四所示范性普通高中与叁所中职示范校的师生对两类学校沟通认识及行动为例,借助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探讨两类学校沟通动力机制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与动力系统,思考动力机制运行的支配序参数“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与“人才培养立交桥”、沟通要素能量以及沟通要素组合而成的沟通行动路径。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动力机制的生成,有利于夯实普职沟通与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根基,促进不同类型(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育。两类学校沟通的动力机制创设,有利于促进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与普通专门或特色高中的建构,其运行因地因时制宜。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动力机制运行,应注重渗透“并行中促融通与融通中显并行”的思想,实现“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坚守与超越,在12年贯通学制改革中做足普职沟通大文章。此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对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多侧重质性研究,从实践中提炼而来,但真正要运用于指导实践,还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实验证明。
参考文献:
[1]. 基于专家系统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王辉.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2]. 我国教师研究的形态比较[D]. 陈进.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 基于专家系统的教师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姜朝霞. 天津大学. 2004
[4]. 基于JavaEE和模糊理论的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杨超. 沈阳师范大学. 2017
[5]. 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研究[D]. 韩玉梅. 西南大学. 2014
[6]. 教师生成性学习研究[D]. 赵俊.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7]. 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 王光彦.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 高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潘程.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9]. 基于ASP.NET的职校教师教学测评系统研究与开发[D]. 王云鹤. 电子科技大学. 2011
[10].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D]. 刘茂祥.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高校教师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大学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