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峤山镇中心小学 276523
摘 要:面对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从本校实际出发,将“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作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探索出一条“家校合作共育”之路,推进了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使学校教育向科学化、社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实现了校内、校外教育的协调一致。
关键词:社区 学校 家庭 三位一体 教育模式
教育始于家庭。家庭是每个人与社会接触步入人生的起点,每个人最早接触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而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求“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加强和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是新时期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面临的任务。作为学校,如果只抓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社会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那么学校的教育就很难产生实效性。因为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基础性、先导性、持续性、权威性、永久性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比拟的,离开家庭教育的教育就像无源之水,离开社会教育的教育就像无水之鱼,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则成效甚微、事倍功半。因此,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理念趋同、过程同步、方法互补、资源共享,势在必行。校长职责的最后一条明文规定:“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那么,如何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做好这一整体育人系统工程呢?国家教育部门提出:家庭教育必须由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学校就应该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思想,把组织和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一、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功能
1.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设专人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并常态化。
(1)学校设立专门家庭教育指导办公室,选聘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经验、责任心强的老领导、老教师担此重任,对家长进行常态化指导。
(2)成立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习,培训名教师和优秀家长当家庭教育的辅导员,指导学生家长推进“家校合作共育”工作的开展,实现家长委员会与家长学校工作常态化。
2.建档立卡,建立健全有关“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档案资料。
3.按照《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章程》,落实《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计划》,展开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4.成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
(1)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让学生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由班主任协助组织,班级家委会主任召开。
(2)成立“年级家长委员会”。由相同年级各班主任和年级家委会主任共同组织召开,展开相同年级的一些活动(举办年级的“讲故事比赛”“背古诗比赛”“普通话比赛”“硬笔字比赛”“歌咏比赛”“体操比赛”等)。
(3)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由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协助家长委员会主任共同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家长对学校教育活动和管理的作用,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让更多的家庭实现希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更多的学生成就梦想,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二、搭建“家校合作共育”的平台
要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以家庭教育为基础,采取多种组织形式,使家长懂得科学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者,促进三者的紧密合作。
其实,只要学校办好了“家长学校”,就等于把学校办好了一半!
1.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全力支持家庭教育工作。
2.学校召开各种不同类型的家长会议和专题讲座。
(1)召开“母亲”专题会议,让做母亲的真正懂得什么是母亲,明确做母亲的重要性,懂得“母亲”的形成过程,知道怎样做好母亲(相夫、教子、孝老、敬邻)。
(2)召开“父亲”专题会议,让做父亲的懂得什么是父亲、怎样才能做好父亲。
(3)召开“隔代教育”专题会议,让祖辈们(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以及老爷爷、老奶奶等)了解“中国隔代教育形成的原因、现状和利弊”、隔代教育如何推动“立家训、定家规、树家风”等,更好、更快地搞好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培育更多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3.让学生家长走进学校成为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组织学生家长利用听课周活动,走进班级教室,和学生一起听课学习;走进学校图书室,进行读书学习;走进餐厅,体验学生生活,和孩子们同吃、同生活;自主到校执勤站岗,争当“文明交通志愿者”;与学校教师一起组织活动(如接力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各类球赛、歌咏比赛、文艺汇演等);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参加庆“六一”、庆“元旦”节日活动;参加期中、期末考试监考巡视活动;每年对全体师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两次“感恩励志”教育等。
我们还通过普及家教知识,改变了过去家长会的模式,将原来普通的家长会变为“母亲经验交流会”“父亲经验交流会”“隔代教育经验交流会”“家庭教育研讨会”等形式,增强了家庭教育与教育科研的结合,真正形成了“家校合作共育”的良好氛围,给孩子带来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多种形式的家访活动(学校、班级、家长等家访和联合家访)。通过对学生家长的培训,让家长走进学校,参加学校的有关会议,与学校领导共商教学管理大计;组成检查团参与学校的管理与监督,走进学校对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没有问题,使学生家长真正成为支持学校工作的后备军,协助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学校联系家长的桥梁和纽带。
4.创新点。
除了分类别召开家长会外,我们还做了下列工作:
(1)向学生家长发放《家庭教育指导学习手册》。如:
《家庭教育指导学习手册》(一)里面有家长委员会工作规范,家庭教育原则、方法、注意事项;有“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为生之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等。
《家庭教育指导 学习手册》(二)中有公民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不能脱离做人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家庭教育指导学习手册》(三)中有家风、家训、家规、家教、格言、警句精选(发给每个家庭,让学生读,全家人在一起学习,以此来指导每位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正家风、立家规、定家训)等。还专门印刷了《家校共育》报纸,打印了学习资料,让学生家长学习。
并对学生家长和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把德育放在首位,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和谐家庭打造了一个立体平台。
(2)培训学习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培训了10位校级家庭教育指导专家、100位优秀家长辅导员、1000名优秀家长(相当于1000个好家庭),构建了“一带一路”“传帮带”和“一式一化”“八方通”的家庭教育新模式。
(3)表彰促进活动。
①评选“家校合作共育优秀班主任”。
②对在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社区活动”、自主学习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家长进行表彰奖励(仅一次就评选奖励了275名“好父亲、好母亲、好爷爷、好奶奶、好姥爷、好姥爷等优秀家长”)。
(4)让学生家长走上讲台,也真正成为学生的老师。我们不仅培训家长成为家庭教育的辅导员,还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当学生的老师,给学生讲授现实生活知识,对学生进行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爱国主义教育、家乡致富不忘党、革命传统故事、历史故事、感恩励志教育等。
(5)《家庭教育调查问卷》及《家长对教师评价调查》。
(6)要求学生家长自主学习,写“学习笔记”“日记”;对学生家长的学习进行考试。
(7)把《学校心理辅导、情感交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作为一个研究课题。
(8)开展“好家风、好孩子、好思想、好行为、好习惯、好人生”实践活动和“讲故事”比赛活动(讲好家长的故事、好家庭的故事、好家族的故事、好家乡的故事、好中国的故事等)。
(9)通过各种网络信息渠道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不同范围的QQ群、微信群、学校网站等信息平台),传授优秀的育儿方法和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学生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密切协作,真正形成了“家校合一、共同育人”的教育氛围。
三、走进社区,组织活动
为搞好“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提高全民素质,加大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力度、广大家长受教育的覆盖面,我校家长委员会与学校教师一道,广泛开展了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和咨询等一系列工作,努力开创我镇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1.教师同家委会成员以及志愿者走进社区进行宣传活动、家访活动等。
2.家长委员会自主组织活动,按照《家长委员会活动计划》展开工作。与社区领导密切联系、相互配合,一起深入“社区”为学生家长服务,扎实工作,为民办实事,对家长和村民进行教育宣传活动;同老师们一道,走进社区、走进村庄(山区)、走进家庭(贫困学生家庭)、走进敬老院(献爱心活动)等。
总之,通过系列活动的实施,家长们不仅走进学校而且走进社区,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距离,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家长对学校的工作更满意了,学校对学生家长的付出称赞了,工作更加顺利了,信任度更高了,而且学校的教学成绩也提高了;学生家长和学生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了,家长对孩子也懂得怎么关心、尊重、理解、信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更好了,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探索出了一条“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推进了“家校合作共育”的发展。
论文作者:杜启文 梁志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7
标签:家庭教育论文; 学校论文; 家长论文; 家庭论文; 学生家长论文; 工作论文; 社区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