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实践论文_邓琴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实践论文_邓琴

(三台县塔山镇中心小学校,621100)

在强化学生的个体体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学生的一种特有的学习方式有它的特殊性,一方面阅读积累了人类的语言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还学到了前人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一、教给方法,实践探究

开展探究性阅读目的就在于让小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提出和确定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过程更为关键。作为语文教师,教学时,就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按照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以各种形式开展探究性阅读,无论是学生个体独立开展研究,还是几个人合作起来一起学习研究,都必须按照严密的科学方法进行,也就是说,每次探究性阅读都要遵循“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总结归纳”研究环节,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自然、社会、人文、科技等。所以,教学时,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习目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性阅读,同时结合问题的性质、要求、难易来决定学生学习的形式(或是个体自主探究,或是小组合作探究)和学习的方式(确定课题探究讨论,资料查阅,社会调查,现场考察,实验研究操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一整套有条不紊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的实际操作运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验与知识,逐步学会知识的转换、迁移和运用,以及科学的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编入了许多介绍历史人物、英模典故和科学家等的感人事迹。如:《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等我们可以采用文献研究法学习;《詹天佑》《草船借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我们则可用确立主题,探究讨论的方法学习;《丰碑》《落花生》《只有一个地球》等这些课文的教学,则可采用辩论法学习;像《蟋蟀的住宅》《蛇与庄稼》《黄河是怎样变坏的》《幸福是什么》等可采用社会调查法学习为最佳。

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应该是:①认真研读和了解有关周总理工作、学习、活动和生活的文章、报道,弄清教材内容;②确定探究课题,如,周总理的一天;③各小组把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在小组上学习整理、合作交流,形成观点;④各小组总结分析,形成自己的成果,⑤成果汇报,交流提升。

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科学的操作规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的思索、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然后又经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课题的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大量的介绍周总理的事迹中,找到周总理一生的伟大之处,还可从中学到学习的方法----文献研究法。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语文教学要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生探究性阅读的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灵活运用。并且有的文章还可以综合运用,既有社会调查,又有资料查阅,还有实验研究,如《蛇与庄稼》。

二、相信学生,鼓励探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独立自主的去学习,去探究,去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教师积极倡导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从课题的提出,方案的确定,问题的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一系列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要变“告诉”为“引导”,变学生“盲目接受”为“自主发现”,使整个探究性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创造条件,抓住学习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就要做到: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敢说,引导学生敢于对 教材内容找岔子,与老师比高下;其次,要培养学生会说,也就是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能逐步做到说出自己提出的观点和理由,以及自己的认为和看法;第三,要培养学生想说,为了使学生想说,教师就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激起求知的欲望,产生问题,从而达到不吐不快。②教师要摆正位子,注意点拨的启发性。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空,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此情此境中得到感悟和启发。

2.教师在学生探究性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探究的独立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不管是什么人,除了有特殊障碍的人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要求,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所以,教师在探究性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和信任学生,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探究。比如有一次学习《落花生》,我叫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有一个学生根据学习的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时,把文中的“一见”背成了“一看”,他身旁的学生说“背错了”,并同时问我“一见”和“一看”的意思是不是一个样?我就组织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同学们通过查看资料、研究比较之后一致认为“一见”不能读成“一看”,因为一见是一看到就喜欢,就十分的爱,而一看是“观察、瞅”的意思,含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一见”是“无意”,而“一看”则是“有意”。在这里,“桃子、石榴、苹果高高挂在枝头上。”不是人们有意地去看,而是无意之间看到就生爱慕之心。

所以,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探究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强科学意识,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论文作者:邓琴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实践论文_邓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