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_自主学习论文

课堂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_自主学习论文

课堂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其对论文,自主学习论文,启示论文,课堂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环境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国外学术界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对课堂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很多对教育实践有重要启发意义的观点和结论。近年来,有关课堂环境的研究已成为国际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和科学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班杜拉提出自主学习概念以来,教育心理学家对此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自主学习也成为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总的来看,研究者主要还是集中在自主学习模式内部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自主学习与学习结果的关系研究方面。因此,如何将学生所处的课堂环境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通过揭示课堂环境影响自主学习的机制,从而为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这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文拟通过对学术界有关课堂环境因素对自主学习动机、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的总结,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对我国当前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课堂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影响

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当学习者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时,其学习效率更高。沃尔托斯(Wolters,2003)认为,自主学习者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动机信念或态度、认知策略的使用、元认知能力。① 研究表明,课堂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过程。如果教师给学生自主利用时间、对自己学习的控制以及选择学习策略的机会较少,那么学生就不太可能发展起自主学习的能力(Zimmerman,1994)。② 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为学生设置的学习任务的类型也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Maehr,Midgley,1991)。③ 近年来,研究者围绕着课堂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影响做了一些探讨。

(一)课堂环境对自主学习动机的影响

当前,在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将学习环境纳入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的研究之中。④ 研究学习动机的著名学者频崔奇(Pintrich,2003)指出,将学习动机放在教学情境中加以研究似乎成为了研究的中心。⑤ 近年来,研究者围绕着课堂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课堂环境对成就目标定向的影响。成就目标是当今成就动机研究的前沿课题。对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早期研究主要关注两类目标:掌握性目标(mastery goal)和表现性目标(performance goal)。掌握性目标也被研究者称作学习目标或任务卷入目标(task-involved goal);而表现性目标也被称作能力目标或自我卷入目标(ego-involved goal)。不过,掌握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已经成为更通用的两个术语。研究发现,掌握性目标引起适应性反应模式,而表现性目标引起非适应性反应模式。不同的反应模式导致不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前者有利于学习,后者对学习具有消极的影响。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表现性目标也可能引起积极的结果,如促进学习策略的运用,提高动机水平。对此,两分法难以解释。艾略特(Elliot,1997)等认为,这是因为两分法忽视了成就目标中的接近—回避倾向。于是,他们把接近—回避倾向结合以往的分类研究,提出成就目标的三分法。三分法进一步将表现性目标划分为表现—接近目标和表现—回避目标。前者关注表现得比他人更好或更聪明,指向于得到对能力的积极判断;后者关注不比别人更差或更愚笨,指向于回避对能力的消极判断。⑥ 研究结果表明,掌握目标与积极结果联系紧密,表现—回避目标总是和消极结果相关显著,这两类目标所表现出来的效应是连贯一致的。但表现—接近目标的效应相比之下显得就不那么一致了,它对成就结果具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由于目标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所以成就目标的研究者,如阿姆斯(Ames)等,长期以来都很重视课堂因素对学生成就定向的影响。阿姆斯(1992)指出,在研究中建立课堂环境、目标和学生动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她认为,尽管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受先前的经验、过去的成就或父母的目标、信念的影响,但课堂结构仍然是影响的主导因素。她归纳了三类课堂结构:学习任务和活动的设计、评价和奖励的使用、权力或责任的划分,影响到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她认为,当课堂强调学习的意义、自我参照的评价标准、自我指导的学习机会,学生则可能采取掌握性目标定向。⑦

另有研究者对学生知觉到的课堂目标,也称动机氛围,对学生成绩目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所谓知觉到的动机氛围,是指学生对教师所强调的成就目标的知觉。嘎诺-欧威和依文(Gano-Overway,Ewing,2004)通过对大学生被试的纵向研究发现,动机氛围能够对成就目标定向做出正向预测。感受到任务卷入氛围的学生在学期末的测试中表现出更高程度的任务目标定向;而感受到自我卷入氛围的学生则表现出更高程度的自我卷入目标定向。⑧

2.课堂环境对内在学习动机的影响。一般认为,从动机产生的诱因来看,可以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当代研究内在动机的著名学者赖因和德西(Ryan,Deci)从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出发,对内在动机进行了研究。他们(2000)提出,内在动机是个体因为活动本身带来的满足而不是与活动分离的其他结果的影响而从事活动的动机。具有内在动机的人从事活动时,能够从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挑战,而不是受外界的刺激、压力或奖励的影响。⑨

赖因和德西认为,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构成了行为的内在动机。他们探讨了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这就是自我决定论中的认知评价理论。首先,凡是能满足人们能力需要的,即让人产生成就感的社会事件,如报酬、反馈、交流、免于受到贬低性评价等,都能够增强行为的内在动机。社会事件对内在动机的影响是通过个体的能力知觉引起的。其次,可以满足人们自主需要的环境也能够促进行为的内在动机。在认知评价论看来,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或效能的同时,还必须感觉到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这样才能真正对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诸如威胁、最终期限、指令、压力性评价和强制性目标等都对内在动机有削弱作用。第三,归属感的满足也能激发内在动机。自我决定论认为,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存在着一种来自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动力。当个体处于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里,会出现更多的内在动机。⑩

在课堂环境中,研究者主要考察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

首先是教师教学风格中的自主定向与控制定向的影响。德西等(1981)采用“学校中的问题问卷”(Problems in School Questionnaire)对教师教学的自主与控制定向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自主定向的教师创设的课堂环境比控制定向教师创设的环境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内在动机和自我决定。在自主定向教师影响下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显示出更强的能力感和更高水平的内在动机。获得教师自主支持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更浓厚的内在兴趣和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11)

此外,研究者对课堂目标的影响作用也进行了研究。德威克(Dweck,1988)等研究发现,当儿童处于表现性目标定向的环境中,他们会选择更容易的任务以保证自己获得成功。相反,当他们处于学习目标定向的情境中,他们倾向于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提升自己的能力,其最终表现也更好。(12) 从自我决定理论来看,表现性目标定向实际上在向儿童传输这样的信息,学校学习的重要目标就是得到高的等级或分数,通过显示自己的聪明博取老师的表扬。这种目标定向使儿童形成外在调节,即追求奖赏,而不是认同调节,即认同活动的价值。相反,学习目标定向向儿童传递学习的目标是不断挑战自我,尽力掌握新的技能,这就使儿童倾向于自主调节,形成内在动机。

3.课堂环境对学习效能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与学习有关的自我效能感被称作学业自我效能感。它是学生对自己完成特定学科领域的任务所具有的能力的判断。课堂环境对学业效能感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尼克尔斯(Nicholls,1984)提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依赖于环境特点。在非竞争性环境里,个体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是参照自己的掌握感。学生越认为自己学会了,那么他就越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但是,在竞争性环境里,个体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则是参照他人的表现。(13) 莫瑞尔递(Moriarty,1995)等将自我效能作为中介变量,考察学习环境与成绩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在合作性学习环境里,学生表现出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学习成绩和适宜性行为。(14)

罗斯巴奇和金克斯(Lorsbach,Jinks,1999)提出,自我效能感与穆斯(Moos)所划分的人类环境的三维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从关系维度来说,自我效能依赖人际关系的性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其他学生比较而产生的。教师对学生间的社会比较也影响到学生的效能感。其次,自我效能与个人发展维度也密切相关。因为自我效能依赖于课堂目标、激励和期望等的创设和维持。此外,自我效能也受系统维持与变化的影响。学习环境中规则和秩序的明晰性,使学生能准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总之,学业效能感与学生对学习环境的知觉有着紧密的联系。(15)

为回应罗斯巴奇和金克斯的主张,多曼(Dorman,2001)做了一项课堂社会心理环境与学业效能感的关系的研究。他们采用问卷法收集学生对数学课堂环境的10个维度:学生班级的凝聚力、教师支持、探究、任务定向、合作、公平、卷入、学习内容与个人的关切度、分享控制和学生间的协商等方面,以及学生对与数学任务相关的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数据。结果表明,课堂环境各维度与自我效能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他们指出,相当多的研究已证明,课堂环境是学生学习结果的有力的预测者,而自我效能的研究者也有很多证据表明学业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以揭示课堂环境、学业效能感和学习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了。(16)

(二)课堂环境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既有一般性的,也有具体性的,既有用于处理外部信息的认知策略,也有用于调控认知过程的元认知策略;既有情绪自我调控策略,也有时间管理策略。(17) 这是从广义上对学习策略的理解。更多的研究者将学习策略理解为,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在内的学习动态过程。

课堂环境对学习策略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学风格。一般将教师的教学风格分为专断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种类型。专断型教学风格影响下的学生,屈从于教师的压力和控制,对教师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他们的自我监控被极大地压抑了;放任型教学风格使学生学习懒散,学习动机差,自我监控因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鼓励而难以发展;民主型教学风格影响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自觉承担学习责任,始终维持较高的成就动机,无论教师在场与否都能自觉努力地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学习能力。(18)

第二,课堂气氛。近年来,研究者对开放课堂和传统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19) 所谓开放课堂,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堂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更多的个别化或小组教学。开放课堂可以形成有助于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发展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和监控的良好气氛。而传统教学中的考试、评分、大班教学、课程呆板、频繁进行集体阅读和练习以及学生被动地应付学习,则不利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三,同伴交往。积极的同伴交往对儿童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向儿童提供实践监控技能的机会。在同伴交往中,儿童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必须根据同伴的反馈与集体的规则调整自己的观点与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儿童更多地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靠自己选择并实施特定策略,监控整个活动的过程,儿童的自我监控就在反复的实践、练习中自动化、复杂化和整体化。二是为儿童提供自我监控的榜样,丰富儿童的自我监控策略。在同伴交往中,自我监控水平高的儿童可以为其他儿童提供学习的榜样。研究表明,在由儿童担任训练者或儿童互为训练者和被训练者,开展自我监控技能学习活动中,他们的自我监控技能都能得到提高,都比由成人教授的儿童提高更明显、更快。当然,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地位以及同伴交往的人际氛围取向等因素,会影响到同伴交往对儿童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作用。(20)

二、课堂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影响研究对我国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课堂环境影响自主学习的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课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策略的不同方面产生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些研究结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首先,应将学生对课堂环境的评价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当前,如何客观、真实、有效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长期以来,以教师所教班级学生的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是教师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基本手段。凭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它主要注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已有研究发现,学生对课堂环境的知觉和反应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结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据此,我们认为,改善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主要的突破口,就是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因此,加强对课堂环境的评价和监控,通过多种途径对课堂环境进行准确评价和有效诊断,对于全面监控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者,加强对课堂环境的关注,将学生对课堂环境的知觉和反应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以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从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入手,将课堂变成吸引学生的“磁场”,使课堂成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愉快场所。

其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高度重视课堂环境的设计。同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素养还非常薄弱,其中,有关课堂教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素养和实践素养的缺乏尤为突出。这导致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注重发挥人际互动和人际关系的作用,忽视课堂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例如,近年来,我国所建立的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绝大多数都是着眼于加快学生知识掌握的速度,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知识教学模式。尽管教育理论界和广大教师也在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仍抱着传统的观念不放,或者在这些新的教学理念面前无所适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们已明确提出,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有一个彻底的转变。从教学的角度看,课堂环境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业已证实,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业成绩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课堂环境的设计和创设,使课堂环境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通过课堂环境的创设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真正使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

最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应从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着手。课堂环境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的微观生态系统。学生学校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方法、学习习惯都与教师创设的课堂环境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改革如果不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如果继续忽视课堂教学的社会性,忽视良好课堂环境和课堂氛围的营造,那么,改革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事实上,传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没有创造力。正因为如此,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需要适宜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说,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否真正转变,学生良好学习品质能否形成,与教师创设什么样的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应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为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

注释:

①Wolters,C.A.Regulation of motivation:evaluating an underemphasized aspect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3,38(4):189-205.

②Zimmerman,B.J.Dimensions of academic self-regul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In Schunk,D.H.Zimmerman,B.J.( Eds.)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is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94:10.

③Maehr,M.L.Midgley,C.Enhancing student motivation:a schoolwide approach.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1,26:399-427.

④Wosnitza,M,Nenniger,P.Perceiv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the individual learning process:the mediating role of motivation in learning[A].In Volet S,Jarvela S( Eds.) .Motivation in learning contexts: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C].Oxford:Elsevier Science Ltd,2001:172.

⑤Pintrich,P.A.A motivational science perspective on role of student motivation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ntext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95(4):667-686.

⑥Elliot,A.J.Church,M.A.A hierarchical model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motiv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72:218-232.

⑦Ames,C.Classrooms:goals,structures,and student motiv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2,84:261-271.

⑧Gano-Overway,L.A.Ewing,M.E.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motivational climate,goal orientations,and strategy use[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96,75(3):315-325.

⑨Ryan,R.M.Deci,E.L.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0,25:54-67.

⑩刘海燕、闫荣双、郭德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进展——自我决定论[J].心理科学,2003,26(6):1115-1116.

(11)Deci,E.L.Schwartz,A.J.Sheinman,L.Ryan,R.M.An instrument to assess adults' orientations toward control versus autonomy with children:reflection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perceived compete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1,73:642-650.

(12)Dweck,C.S.Legget,E.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J].Psychological Review,1988,95:256-273.

(13)Nicholls,J.G..Achievement motivation:conceptions of ability,subjective experience,task choice,and performance[J].Psychological Review,1984,91(3):328-346.

(14)Moriarty,B.Douglas,G..Punch,K.Hattie,J.The importance of self-efficacy as a mediating variable between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achievement[J].British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5,65:73-84.

(15)Lorsbach,A.W.Jinks,J.L.Self-efficacy theory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research[J].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1999,2:157-169.

(16)Dorman,J.P.Associations between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academic efficacy[J].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2001,4:243-257.

(17)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95页.

(18)(19)(20)董奇、周勇、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第174-179页.

标签:;  ;  ;  ;  ;  ;  

课堂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_自主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