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的改进论文_官尹杰,官荣

中铁五局四公司广东省 广东韶关 512000

摘要: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因不确定性因素和干扰因素较多;导致孔桩存在致命的质量缺陷(孔桩偏位、钢筋笼保护层不够、露筋等),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寿命,

降低工程耐久性,增加运营风险及工程成本。

关键词:钻孔桩;施工技术;改进

一、工程概况及技术改进背景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斯里兰卡共和国南部省,靠印度洋,为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地处Nilwala河冲积平原区与沿海沼泽区域;地下水主要分类为:Design sulfate class:DS-1、ACEC-class:AC-1s 两大类,地表水主要有雨水和海水倒灌为主,且PH值小于7;设计为端承桩,直径为:1.0 m,钢筋笼外径0.85米,净保护层:7.5cm,钢筋笼底保护层≥10cm,使用年限100年;地层资料为:0至26米为有机淤泥层、26至35为米片麻岩层;施工工艺采用的:冲孔灌注桩施工工艺;钢筋笼定位,采用“耳朵筋”和“混凝土垫块”的形式固定。

1.2.技术改进背景

在Wattegama桥孔桩施工过程中,出现了40根孔桩,钢筋笼保护层不符合设计要求(≥7.5厘米)、大面积的露筋、钢筋笼偏位现象;因此,业主及监理咨询单位质疑孔桩的质量,要求论证,孔桩的完整性和耐久性;要求向下开挖10米,当开挖完成后;10米长的孔桩,存在8%的露筋,15%的保护层不够(<5厘米);因此,业主及监理咨询单位判定:不合格(即废桩);为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且严重影响工期,导致线下工程工期拖延100天。

二.不合格孔桩质量问题分析

经初步调查和统计分析,导致上诉结果的原因有4个:A、成孔施工技术存在缺陷(设备缺陷);B、钢筋笼定位技术存在缺陷(设计的混泥土垫块,无法100%保证钢筋笼的保护层厚度,无法100%的保证钢筋笼中心位置;泥浆护臂无法承受钢筋笼的挤压和刮擦,不能正确导向钢筋笼的安装。);C、未严格控制泥浆指标;D、清孔时间过长或清孔后长时间停滞(泥皮过厚,孔桩缩径或者塌孔)等问题。

2.1.钻孔桩成孔施工技术缺陷原因分析

冲击钻钻孔施工过程中,因土钻头缺陷(设计缺陷)、(岩)层存在软硬不均、孤石、倾斜岩面、埋藏物等情况;导致孔桩在成孔后,是一个不规则的圆柱体;孔壁上存在大量不规则的齿轮、坍洞和较厚的泥皮。

2.2.钢筋笼常规定位技术缺陷原因分析

钢筋笼固定和保护层,采用混凝土垫块及吊筋固定;但钢筋笼吊装入孔的过程中,钢筋笼及垫块均会与孔壁发生刮擦和挤压,导致钢筋笼中心移位,挤入孔壁的泥皮中;出现钢筋笼保护层不够或无保护层(漏筋)等情况。

2.3.泥浆及清孔工艺缺陷原因分析

钻孔、清孔及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未严格控制泥浆指标,导致孔桩护臂的第二次塌陷,破坏了孔桩护臂;混凝土灌注后,出现桩身的凸起凹陷,出现保护层不够或漏筋的现象。泥浆长时间的循环,粘贴孔壁,形成厚重的泥皮,导致缩径;清孔后或下钢筋笼后,长时间的停滞,不灌注混凝土,导致踏孔等情况。

三.孔桩施工技术改进内容

3.1 .孔桩成孔工艺的改进

孔桩成孔工艺的改进,关键在于,对成孔塑形的钻头进行改进。因为孔桩在成孔后的形状,完全由钻头的外轮廓塑形而成;所以要想改进成孔工艺,实际上是对钻头的改进。

A.改进内容:

对原有冲击钻机的钻头,进行外轮廓改造塑形;在钻头底部焊接一个或多个并排的圆环(削切岩土);钻头含完成后,钻头直径,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材料:Φ25螺纹钢、圆钢或其他钢材;

B.施工应用及注意事项:

施工应用:开始钻孔前,必须制备合格的泥浆;并采用泥浆泵,泵入孔内后;然后开始钻孔,钻孔过程中,利用锤头及焊接在锤头外的圆环,削切土层或岩层,形成标准的圆柱体。

注意事项:钻土层的时候,打开泥浆泵,边钻进边泵送泥浆至孔内,置换出孔内高浓度的泥浆,有利于加快钻机的速度;钻岩层时,严格控制冲程,建议选用0.3m~0.4m的冲程;实行多锤,少进的原则,逐步钻进,防止扩孔和偏孔情况的出现;每钻进0.5m或1小时,检查一次锤头直径,防止钻头磨损严重,出现缩孔;如此反复钻进施工,直到钻孔完成。

C.实际效果:

基坑开挖后,经检查业主及监理咨询单位的联合检查,所完成的孔桩:垂直度、直径、保护层、外观及混凝土质量均合格,为一类桩,符合设计要求。

  

3.3.钢筋笼定位技术的改进:

钢筋笼定位技术的改进,其实质就是,在原设计技术措施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增加辅助的钢筋笼定位措施,在护筒上安装一个钢筋笼卡固装置和导向装置。

A.改进内容:

在护筒内壁上安装4个钢筋笼导向架,导向架上端,挂在护筒顶(护筒卡在D1处),下端伸入孔内。钢筋笼吊装过程中,通过护筒及孔桩护壁给予导向架支撑力,来导向钢筋笼的安装。导向架的长度 H根据软土层的厚度及施工需要来确定,4根导向架为一套,缺一不可;如孔桩直径较大,可增加至6~8根为一套。

导向架设计示意图:

导向架安装示意图 成桩照片

注意事项:钢筋笼在吊装过程中,禁止大幅度的上下移动;并随时观察导向架的卡固定情况;混凝土灌注过程中,严格控制导管的埋深长度及混凝土的灌注速度;防止钢筋笼、导向架的上浮;当混凝土灌注完成后,逐根拔出导向架。

钢筋笼的制作过程中,严格控制钢筋笼的外径,防止因钢筋笼的直径不标准,导致钢筋笼无法安装。

C.实际效果:(见:成桩照片)

安装导向架后,钢筋笼的安装不受影响,均可连续上下升降,直至安装完成;桩头破除后,经第三方检测单位检测,桩基承载力、桩基完整性、桩基钢筋保护层、桩基偏位等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为一类桩。

3.4.泥浆控制及清孔工艺的改进

清孔过程中严格控制泥浆指标,到达清孔的目的;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必须保证泥浆指标符合规范要求,防止孔桩的第二次坍塌;针对清孔时间过长及清孔后长时间的停滞,不灌注混凝土的情况,必须采用超声波检孔器或其他检孔器进行复检,复检,孔径不合格的,必须进行第二次成孔施工。

四.业主、监理咨询单位及设计单位联合验证

验证方法:

1.DYNAMIC PILE TEST .(即:高应变动测法,抽检率高达30%(共计40根,高应变检测抽检12根。)

2.开挖抽检10根(向下开挖3米,检测孔桩保护层、垂直度、外观及混凝土质量)。;

3.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检测仪(被检查的桩头,环桩头四周由挖机向下开挖3~5米);

4.人工尺量、目测等方法综合验证。

验证结果:

1.抽检的孔桩均为一类桩,无质量缺陷;且满足结构物在正常使用年限内耐久性的需求;

2.孔桩的受力荷载满足设计要求(设计荷载的1.5倍);

3.孔桩垂直度良好、外轮廓尺寸及形状完整、混凝土质量合格、钢筋笼中心坐标+ 1.5 cm、钢筋笼保护层厚度+ 1.5 cm,符合设计图纸及英标规范要求。

五.适用范围

改进后的成孔施工工艺仅适用于:冲击钻钻孔桩施工;改进后的钢筋笼定位技术适用于:1米及以上的水下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特别适用于沿海、藻泽地或者其他腐蚀性强的地区。

六.结语

经过长达5个月的实践论证,应用改进后的成孔技术、钢筋笼定位技术所完成的孔桩质量均合格,且通过了设计单位和业主咨询单位的联合验证;符合设计图纸及英标规范要求;实用性强、可靠性高;满足我国现代基础建设的发展需要,可有效提高桥梁工程的使用寿命(耐久性)、降低运营风险及成本,可推广性高。

论文作者:官尹杰,官荣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0

标签:;  ;  ;  ;  ;  ;  ;  ;  

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的改进论文_官尹杰,官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