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机遇和挑战--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按照经济规律发展文化产业的书面讨论_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机遇和挑战--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按照经济规律发展文化产业的书面讨论_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机遇与挑战: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笔谈——按照经济规律发展文化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文化产业论文,机遇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成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确定,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是国民经济新增长点,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就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生产人民需要的精神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巨大的物质财富,这对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伟大复兴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一次思想大解放

提出把文化产业变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应该说这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思想的一次大解放。

在发达国家,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有百年历史,这不仅提升了它们的经济实力,也使它们的核心文化扩大了国际影响力。所谓国际话语权,就是文化介质和传播能力问题。美国叫版权产业,占到国民经济的33%(与我们的文化产业比较,多了软件和通讯);英国叫创意产业,占到国民经济的21%(与我们的文化产业比较,多了设计);日本、韩国与我国相似,也叫文化产业,分别占国民经济的19%和18%;而我国文化产业只占到国民经济的3%,这既表明了文化产业的弱势,也说明文化对国家综合实力贡献小。根本原因是我们思想不解放,社会文化创造力没解放出来,甚至没有摆脱阶级斗争时期形成的偏见,过分夸大文化的特殊性而否定一般产业生产、流通、消费规律。由此,造成对文化产业认识迟、起步晚、发展慢。至今,还有一些人反对把文化和产业联系起来。

但是,历史是前进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问题。从此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党全国正在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推动经济、文化大繁荣。8个省市文化产业已成支柱产业(超过5%),其余省、市、区都提出了文化强省、强市、强区的目标,地方政府、社会资本、金融机构投入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可以预见,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大发展势不可挡。

二、进入主战场不等于就是主力军

文化产业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就不再只是“跳舞唱歌、耍猴看戏”的事了,而是进入了党的中心工作的范畴,必然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要求就更高了。也就是说,文化产业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能不能担当起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对于文化战线来说需要用实践去回答。

就现状而言,很多的文化门类尚处在新旧体制的转换中,还没有与资本、市场、消费接轨,根本没有市场主体,更谈不上产业形态。首先,必须加快体制机制的改革,一切能够生产财富、能够经营的文化单位应尽快转变为独立经营的文化企业,造就一批合格的市场主体。其次,要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产品是企业的根本,企业是产业的基础,没有企业哪里来的产业?有些空喊文化产业的人连这个常识都不懂,可见就是“虚劲”。再次,必须依靠市场形成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投资-生产-流通-消费,这是任何产业经济的内在逻辑,文化产业要发展,投资是重要环节。没有战略投资者,要想建设强势产业是不可能的,对于只会打报告向政府要钱办晚会、排大戏、拍片子的那些文化工作者,吸引战略投资者必然是一个难题。还有,产业人才队伍——懂经济、会文化、能经营、善管理的人目前紧缺,这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起步和发展。

要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经济战场的主力军,必须要解决以上所说的市场主体、发展主体、投资主体和人才,尤其是经营文化企业的人才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文化产业即使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也发挥不了主力军的作用,在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满足民生、推动发展方面作为也不大。一切真想发展文化产业的地方都应当在这些环节上下功夫。

三、按照经济规律办文化产业

办文化产业必须按照经济的规律去办,因为任何产业都必须到市场上去检验,违背了市场规律会立即受到惩罚的。目前一些地方所谓的文化产业既没有社会效益,也没有经济效益。创意产业没创意,文化产业没文化,文化产品没品位的问题时有出现,甚至打着文化产业的名义制造文化垃圾、传播低俗有害的东西,损害消费者利益。还有那些没有企业、没有项目的“园区”、“基地”,名目繁多,劳民伤财,群众反应强烈。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引导文化产业科学健康发展,既保护发展热情,也保障发展实效,应当是领导机关的当务之急。为了防止“大炼钢铁”、“全民经商”这样的悲剧在“文化产业”上重演,我们必须冷静思考,按产业发展的规律办产业。

第一,要把握文化产业的特性,抓住文化内容创造这个灵魂,生产高品位文化产品。规范文化产业的范围,防止泛文化、滥文化冒充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的名义骗钱、骗地,影响文化产业科学发展。

第二,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遵循投入、产出、资本、利润、生产、消费、供给、需求等内在关系的客观要求,策划项目,组织生产,扩大流通,以求两个效益的统一。而不能用文化事业那一套办法,要钱办事,做了算数,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听、有没有人愿意为此付费都不管。这种亏本生意在产业领域、市场体制中是行不通的。但是,文化行业根深蒂固的是老一套,必须强力转变,尽快学会按市场规则办文化产业。

第三,要加快技术同文化产业的融合,用新技术改造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文化发展历来都是同技术相伴而行的,在当今高新技术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依靠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产业,不然我们就会落在其他产业的后面,同世界先进文化产业的差距就会继续拉大。创新技术、后来居上,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第四,要制定明确的文化产业政策,引导资本、资源、技术、人才等产业要素向文化产业集中。特别是投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进出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吸引人才的政策等关系产业成败的政策,应当完善配套,政策的价值含量至少不低于高科技政策。作为关系民族未来的战略性产业,没有足够政策是发展不了的。

第五,要培育文化产业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名牌工程、名牌项目,重视文化名人的效应,开拓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品牌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文化产业尤其有“明星”效应。一定要倾力打造我国文化产业的品牌,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高端文化创造,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标签:;  ;  ;  ;  ;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机遇和挑战--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按照经济规律发展文化产业的书面讨论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