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信息条件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数字出版发展战略探讨_文献论文

海量信息条件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数字出版发展战略探讨_文献论文

海量信息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数字出版发展策略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海量论文,社会科学论文,人文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15)03-0106-04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出版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的重视,加之近年来移动互联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在传统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字出版发展趋势迅猛,2013年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达到2540.35亿元,比2006年的213亿元增长超过10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在“2014中国出版年会”上指出:“优质内容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技术创新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管理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那么在此大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该如何迎接数字出版大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呢?本文就将对其现状进行逐一分析,总结规律及探索出路。

      一、数字出版环境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持续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加之新型出版媒介的不断涌现,读者阅读方式和习惯逐渐向数字化转变,学术界对学术文献数字出版需求日益增加,都为学术文献数字出版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为包括学术文献出版在内的数字出版产业提供了发展良机。

      现在,国内学术文献数字出版已经形成了内容制作、编辑出版、网上服务、渠道分销、产权保护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早在2007年,学术文献数字出版市场的规模就超过了3亿元。与传统纸质出版相比,学术文献数字出版在传播与利用、知识共享、知识生产等诸多方面都显现出巨大优势。但是,当前互联网上,学术文献的提供方式多为信息的海量搜集与聚合,芜杂无序,内容质量偏低,文献无法有效地被传播和利用,我国学术文献出版总体上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走向世界。

      1.海量冗余信息充斥数字学术出版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的传播媒介迅速发展,读者阅读方式和习惯逐渐向数字化转变,学术文献的出版传播方式正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方式转移。与传统纸质文献相比,学术文献数字化在传播利用、知识共享和生产等诸多方面都显现出巨大优势。

      不过,目前国内的人文社科学术文献类数据库通常做法是直接收入全部论文,通过关键词搜索进行查找定位,应用的是机器检索查询,表面上带给读者的是方便和快捷,但实际上,读者得到的是未经筛选的海量信息,其中大量芜杂冗余信息会浪费其更多的时间。

      例如,在百度上搜索关键词“出版”,会得到超过1亿个检索结果,而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页面输入关键词“出版”就检索项为“篇名”进行搜索,可以得出71,738条相关学术文献,如果就检索项为“全文”进行搜索,就会得到2,606,212条相关学术文献,数据库用户浏览完这些文献的题目就需要花费掉大量的时间,更不用说进行全文浏览,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了。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用户往往会手足无措,无法精准地得到可用信息,冗余的信息同时也就意味着精准信息的匮乏。

      2.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特殊性加大学术数字出版领域的信息量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存在着差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各种现象,其中包括人类社会的形态、结构、性质以及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还包括有关人和人的价值及其精神表现上的内容;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很大差异,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上客观程度比较高,会采用大量实验数据加以定量描述和推论,比较重视研究成果的高、新、尖的程度,并追求研究成果的真理性和唯一性。而就人文社会科学来说,研究方法中主观性所占的比重更多,不同的研究者因其所处国家、所属种族甚至所信仰的宗教不同,在相同的课题上可能会得出不同的成果和结论,而这些成果和结论并不一定能够在短时间内被证伪或证真,这也就导致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课题、内容重复率高,论文数量庞大,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学术数字出版领域的信息量。

      3.学术不端导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质量堪忧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诸多不良的学术风气,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学术失范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以一稿多投、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等为表现形式的学术失范现象和以抄袭剽窃为表现形式的学术不端尤为突出。其中高校或行政领域的某些制度和规定对于学术不端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事业单位或公务员职称上的晋升,需要达到发表文章数量和质量上的条件,而在高校中,对于这方面的要求更高,高校教师在被衡量学术业绩时,会被要求公开发表多篇论文,完成多项课题,特别还要求将核心期刊或者国家级、省部级刊物上发表作为标准,如若不能完成,便会影响其职称的晋升甚至会被减少课时。高校的学生在获取学位时会面临同样的考核,虽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但“以量代质”的考量方法已成为大势所趋,如果不能完成,学生便会失去答辩的机会,毕业也就此受到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抄袭、剽窃、篡改等学术不端的行为成蔓延之势,而部分学术期刊买卖版面,“花钱就能发表”的现象屡禁不止,这就导致大量质量低劣的论文出现在学术出版领域,占据了大部分数据资源。

      基于以上原因,对于学科种类繁多、新成果层出不穷的人文社科研究文献而言,加之互联网信息量繁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论文数量庞大,研究课题、论文内容重复率高,研究成果鱼龙混杂现象相当严重的情况,学者想要从中精确地搜索到对研究有用的学术文献相当困难,于是信息在海量冗余的情况下变成了匮乏信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学术研究的难点之一。

      二、数字出版环境下人文社科学术文献的传播方式

      1.开放获取学术出版

      用户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的搜索,以获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目前这种面向全球搜索服务系统的数据可获得性价值已经被广泛认可,文献可以通过公共互联网免费获取,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和检索论文的全文,或者对全文进行链接、建立索引,亦或对论文进行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并不受经济、法律或技术方面的限制,这就是“开放获取”出版模式,此种出版模式在国外已有部分成功案例,但在国内还远未形成规模,目前比较正式的出版单位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它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论文发表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论文网站。网站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为学术范围内的讨论,有一定学术水平,且符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内发表,同时也限定了在线投稿的论文必须是首发,不能是在其他渠道已经发表过的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除此之外,国内的网络上能免费搜索到的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真理性和规范性有待考证,可用性不高。

      2.传统学术期刊出版社自建平台

      在数字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社开始纷纷“触网”,建立自己的纸质版、光盘版和网络版的产品线,有的出版社还建立了相关的学术网站,除提供收费的学术文献外,还定期动态发布学术信息和部分免费的学术资源,促进学术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这其中有一部分核心期刊社,如《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提供相应的学术出版服务。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表的文章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都比较高,学术影响较大。核心期刊社加入到学术数字出版的大军中,将其学术资源进行数字出版,对于提升数字环境下的学术资源质量大有裨益。但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核心期刊社各自为战,读者如需获得资源,需要在各大期刊社网站分别注册,购买相应服务,程序比较繁琐;二是由于纸本期刊的版面局限,并不能保证将所有学术质量高的文章收录其中,同时由于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现象的存在,也不能保证核心期刊收录的文章均为“核心”论文。

      3.学术文献数据库出版

      学术文献数据库是专门的信息服务机构对学术文献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分类,再采用数字化技术和知识组织方法,将文献之间相互关联起来提供给用户使用的数字出版模式。前文提到的中国知网(CNKI)就是这样的学术文献数据库,此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数据库。在西方,学术文献数据库出版的起步很早,比如美国的DIALOG系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专业型数据库,而我国的相关数据库则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但正如前文所述,信息的海量和冗余是该类学术文献数据库无法避免的难题,以中国知网为例,该中心网站的日更新文献量达到5万篇以上,如此庞杂的信息不经过过滤或评级,很难被有效使用,用户搜寻到高质量信息的交易成本大大提升。

      三、海量冗余信息下学术数字出版的发展策略

      对于学科种类繁多、新成果层出不穷的人文社科研究文献而言,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信息量繁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数量庞大、研究课题及论文内容重复率高、研究成果鱼龙混杂现象相当严重的情况下,仅仅靠计算机与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机械查询和定位是远远不够的。对学术文献进行科学的评价、由专家学者公正的推荐,是数字出版大环境下学术出版所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可喜的是已经有机构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在学术数字出版领域的探索可以说是先人一步的,早在1994年就推出了“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数据库光盘版,后获得互联网出版许可,正式在线出版,该数据库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期刊所收录文献进一步补充分类、精选、整理加工,汇编成库,并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最新研究进展而持续追加和及时更新数据,包括“复印报刊资料”、“文摘”、“报刊资料索引”和原发期刊等四大系列148种期刊的资源。与其他学术论文数字出版产品不同,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量(率)被学界和期刊界普遍视为人文社科期刊领域中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其收录的学术文献也是经过专家顾问遴选,精细编辑加工而成,能够比较直观、系统地反映各个学科的学术研究面貌和发展变化趋势,其定期发布的“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学科分析与评价咨询报告也为学者在文献选择方面提供了比较客观且实用的参考,因而其数据库产品的内容并不是庞杂学术论文的简单集合,而是优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精选集。

      但基于刊物版面等自身特点的限制,现有的“复印报刊资料”期刊并不能把所有的精品文章都收录其中,那么其数据库内容也同样没能做到“精品文章尽收旗下”。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应该在现有“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数据库文献内容的基础上,依托其研发的《“十一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精选人文社科学术文献数据库”,增加社会荐稿及从其他学术评价性文献选稿的渠道,扩大选稿面,并通过人工干预筛选,为读者提供经过层层精选后的学术信息和文献成果,这样一方面避免了目前学术文献数据库普遍存在的“全而不精”的弊端,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现有“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数据库“精而不全”的问题,实现了既精且全,而且发挥了互联网的学术评价功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读者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对学术精品的需求,适应市场发展和受众需要,更全面地收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精品文章,为文献评价提供更科学的评价工具、更全面的评价依据。

      在上述精选人文社会科学文献的内容建设基础上,书报资料中心应该顺应学术数字出版发展趋势,继续将着力点放在互联网平台建设上。构造“精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网络学术出版平台”,利用互联网这一便捷高效的新型媒体形态,将经过专家精心选择的代表中国人文社科研究最新动态和最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迅速发布,这对于实现学术资源社会共享,打造学习型社会,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促进中外人文社科研究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学术文献数字出版“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在平台建设上,可以依托大数据理念,借助新技术、新手段,定期发布国内外学术信息和业界动态;从自身储备的学术论文数据资源、对外专家约稿及网上投稿等途径定向获取学术文章;在计算机技术收集筛选的基础上,由专家顾问和责任编辑精心评估选择,并经过互联网用户社会监督评议,最终发布代表一定时期中国人文社科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的精品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建设成集学术文献出版、学术信息发布、学术成果评价、学术研究交流等为一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门户网站。

      学术出版机构还应时刻关注新媒体技术发展方向,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为内容的移动互联公众服务平台。以微信公众号“壹学者”为例,利用移动互联平台的交互分享特征,打造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朋友圈”,建设整合学术信息、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等模块资源,做到“传播学术、服务学术、服务学者”,这种“口袋学术”模式对于改善传统学术科研传播的复杂性及学术资源的冗余状态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以学术评价和“优中选优”理念为依托,寻求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文献新的数字出版模式,力争改变目前人文社科学术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人文社科网络学术评价体系,改变人们的学习和研究方式,通过为人们提供精选学术文献,大大提升人们获取、利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使我国人文社科研究水平得以提高,这便是破除目前网络学术信息海量芜杂的局面,提升学术数字出版品质的优质解决方案。

标签:;  ;  ;  

海量信息条件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数字出版发展战略探讨_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