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特勤疗养护理干预效果研究论文_周靖博,张丽娜

飞行员特勤疗养护理干预效果研究论文_周靖博,张丽娜

(战略支援部队兴城疗养院)

摘要:目的 探究特勤疗养护理对体温异常的飞行员的干预效果。方法 抽选我院收治的26名体温异常的飞行员,对其实施特勤疗养护理干预,观察效果。结果 26名飞行员经有效的护理干预,体温基本都恢复正常;护理满意度达100%。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异常体温的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特勤疗养;体温异常;护理

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如环境温度长久而剧烈地发生着变化,或者机体的体温调节机构发生了障碍,使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不能保持相对平衡,这样就会出现体温异常的情况[1]。机体体温的异常表现为体温过高和体温过低两种情况。现抽选我院收治的26名体温异常的飞行员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特勤疗养护理对体温异常的飞行员的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收治的26名体温异常的飞行员作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22~26岁,平均年龄24岁。

2体温异常的分类及疗养护理

2.1体温过高

2.1.1原因及分类

体温过高是指个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一般而言,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时可称为体温过高。

(1)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2]。发热的原因甚多,根据致热源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类。感染性发热较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后者目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2)过热:是体温调节系统失去控制或发生调节障碍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体温调定点未发生移动。如散热障碍(鱼鳞病和中暑)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这类体温升高称为过热。过热一般没有发热过程的三期表现。

2.1.2发热程度

根据体温水平将体温过高分为4个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低热:37.5~37.9℃;中等度热:38.0~38.9℃;高热:39.0~40.9℃;超高热:41℃以上。

2.1.3发热过程

体温过高的临床过程可分三期,即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

2.1.4常见热型

热型是根据患者体温变化情况绘制的体温曲线所构成的形状。常见的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4种类型。

2.1.5护理

(1)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患者每4h测量l次,待体温正常3d后,改为每日l~2次。注意发热的类型、程度及发热过程,在观察体温变化的同时注意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注意伴随症状和治疗效果的观察,注意患者饮水量、尿量的观察及记录。

(2)降低体温:根据病因选择有效的降温措施,在疾病未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之前,不盲目使用解热药物降温。凡体温超过39℃,需采取降温者,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①物理降温的方法有局部用冷和全身用冷。体温39℃以上的患者可采用局部用冷来降低体温。局部用冷通过传导的方式散热,常用方法有冷毛巾湿敷、冰袋或化学制冷袋冷敷;体温39.5℃以上的患者可采用全身用冷的方法降低体温。全身用冷通过传导和蒸发两种方式散热,常用的方法为温水拭浴和乙醇拭浴[3]。

由下丘脑、脑干及上颈髓病变或损害出现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出现的发热称为中枢性发(高)热。中枢性高热因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解热药难以对其产生影响,而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利用传导及蒸发的散热原理,对高热患者给予局部及全身物理降温,是处理中枢性高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②药物降温是通过机体的蒸发散热而达到降温的目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体温下降情况,尤其是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者,应防止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

实施降温措施后30min应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有研究表明,采用药物降温观察效果的时间更倾向于用药后60min测量体温。

(3)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富含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的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同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鼓励患者进食,宜采用少量多餐。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达3000 mL以上,以补充高热消耗的水分,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饮水不足时可遵医嘱静脉补充。

(4)口腔护理: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大量出汗的患者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

(6)休息与活动:发热患者应多休息,以减少能量的消耗,促进身体的康复;高热患者应卧床休息。

(7)心理护理:高热患者及家属都易出现紧张、焦虑及恐惧的心理,需要更多的关心、抚慰和鼓励[4]。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

2.2体温过低

体温过低是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当体温低于35℃时称为体温不升。

2.2.1原因

(1)体温中枢发育未成熟:常见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2)低温环境:长期暴露在低温环境下,机体散热过度、过快,而产热不能相应增加,以致体温过低。

(3)某些疾病使机体产热减少:见于失血性休克、重度营养不良、极度衰竭等患者。

(4)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药物中毒,如麻醉药(低温麻醉)、镇静药(哌替啶)中毒;体温调节功能受损,如颅脑外伤、脊髓损伤;重症疾病,如败血症、大出血等[4]。

2.2.2分度

根据体温水平及病情,体温过低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32~35℃;中度:30~32℃;重度:30℃以下;致死温度:23~25℃。

2.2.3临床表现

患者发抖、皮肤苍白冰冷、血压降低、心搏及呼吸减慢、躁动不安、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

2.2.4护理

(1)保暖: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室温维持在22~24℃。给予衣物、毛毯、棉被、电热毯、热水袋等,给予热饮料,摩擦身体表面皮肤。增加皮肤内热量。

(2)生命体征的监测:持续监测体温的变化,至少每小时1次,直至体温恢复至正常且稳定。在观察体温的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

(3)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避免导致体温过低的因素,宣传保暖的重要性[5]。

3结果

26名飞行员经有效的护理干预,体温基本都恢复正常;护理满意度达100%。

4讨论

虽然人体具有一套精密可靠的体温调节系统,但并不是万能的,一旦体温超出了正常的调节范围,体温就会出现异常升高或降低的情况,继而影响细胞内的各项反应及生理机能[6]。体温过高比较常见,是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出正常的范围。根据发热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临床上最为常见。

通过对本组26名飞行员实施特勤疗养护理干预后,可知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异常体温的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晓旭,王新攀,王开辉,杜长伟.对飞行员健康管理的思考[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1).

[2]杏玲芝,张华,陆皓,吴慧琴,焦耿军.军事飞行员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3):63-64.

[3]孙菲,宋文玥,侯云.浅谈特勤疗养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9):3-4.

[4]张志强,徐乐乐,齐伟,邬小军.疗养期间飞行员心理健康管理模式构建与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10):1048-1050.

[5]秦玲莉,董念,常雁.健康教育模式在飞行员特勤疗养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11):1027.

[6]丁一.在特勤疗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1):31-32.

论文作者:周靖博,张丽娜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5

标签:;  ;  ;  ;  ;  ;  ;  ;  

飞行员特勤疗养护理干预效果研究论文_周靖博,张丽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