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出版机制保障图书质量——第九届全国出版科学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九届论文,研讨会论文,机制论文,质量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尽快健全出版宏观管理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出版机制。”这是去年底在广州召开的第九届全国出版科学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形成的共识。
会议围绕建立出版机制、交流改革经验、完善宏观管理、出精品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出版部门时刻都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只有使宏观管理这只“有形的手”更有力,才能紧紧握住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
有的领导同志在发言中着重指出:“1995年的出版工作主要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就是深化改革,促进出版繁荣;加强管理,完善宏观管理体系。主要为出版社实现从数量效益型向优质高效型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抓发行改革、抓印刷厂的改革。发行改革要解决两个问题,要管住管好二渠道:要规范出版社的自办发行。这些年来出版社自办发行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办发行,是出版社办书店。关于出版社的改革,主要是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科学的领导管理体制,实行逐级管理制,要建立以提高图书质量为中心的多项保障机制,使出版社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
有的同志认为建立健全宏观管理体系,是确保出版繁荣和出精品书的根本途径,为此需要建立七年出版机制。①预报机制,搜集信息、巩固和完善出版图书市场的监测网络、重版书网络、出版选题年度审批网络、重大选题报批网络;②引导机制;③约束机制,坚持出版社专业分工的原则、坚决执行异地印刷许可证制度和三审制度;④监督机制,聘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建立健康读物保护委员会、图书举报制度等;⑤奖惩制度,出版社评优制度、“立一个”工程、“中国图书奖评选制度;⑥保障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包括社长、总编培训制度,定期培训;⑦责任制,采取分级负责制,各级都要守土有方。
有的同志在发言中强调:出版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合理有效地进行出版资源配置,保障出版物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使出版生产良性循环,并在不断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加强出版业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此,应达到三方面的平衡:出版生产与出版资源的平衡,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出版生产总量及其结构与读者健康的需求及结构保持平衡:出版物价格要与读者购买力保持平衡。
二、出版机制是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同志认为,机制这一概念,据学术界解释和《辞海》的记载,机制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根据出版的情况,给出版机制下个定义:“出版机体内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他强调:既能保证图书质量,又能增强发展活力的出版机制,目前还在探索中,还没有成形,更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出版机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其中各个构成要素共同发挥作用,而不能只依靠其中某一要素孤立地发挥作用,出版机制作用的发挥,是自动地持续地进行的,而不是被动地时继时续地进行的。如“扫黄、打非”,目前是领导机关不抓,就没有人去扫去打,说明这项工作还没有形成机制。出版机制及其各个要素的功能可分两类,一类是积极的促进功能,一类是消极的防范功能。积极促进的功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如实行出版两个效益综合的科学评估措施,实行图书质量评优奖优措施,实行减免税收的措施等等。
有同志在发言中指出:建立出版机制,要遵循一些基本要求。要坚持出版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否则就会南辕北辙,达不到目的;要坚持配套改革;要认真总结改革经验。首先,出版宏观管理机制。这些年,作了许多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但是,这方面的机制还没有形成。我们采取孤立临时发挥作用的措施多,如突击性的检查,大规模的整顿等,而实施互相配套的长久发挥作用的措施少。也就是“飞鸽牌”多,“永久牌”少,“短效药”多,“长效药”少。其次,出版社保障图书质量机制。如果把分散于各出版社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加以集中和规范,就能形成一套保障图书质量的机制。如选题论证制度、图书三审制度、图书质量评优评劣制度、优秀图书重奖制度。
三、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出版工作从规模、数量增长向优质、高效发展的战略转移。
有的同志指出: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应该只是经济部门的事情。出版业要发展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阵地与产业的关系。出版业首先是阵地,但同时又是个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资源也是通过市场来进行配置的,按国际惯列,也把出版业作为一种大产业来看,美国、德国、法国都如此。而我们出版业是过去计划经济捆得较紧的一个行业。我们许多管理模式尚未摆脱计划经济的一套;面向市场跟引导市场的关系。我们的编辑,一定要把眼睛盯在市场上,过去的编辑大多坐等稿件,面向市场需要跑市场和跑作者,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引导市场不等于就要丢失市场,我们现在出书“高、大、全”的东西太多,而大众的通俗读物,人见人爱的书太少;发展与管理的关系。发展是总的目的,我们工作的一切出发点都要从这点上考虑。同时发展又是归宿点,不打击盗版,出版社能够生存和发展吗?但我感到,我们管理部门制定措施时,是为管理而管理。如果书的品种减少10%就是负增长,何谈发展。从辩证法看,没有一定的数量,也没有高质量。这跟我们出版业着眼点“发展”是有矛盾的。
有的同志认为:目前的书号总量控制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选题、调整出书结构,多出好书。但也可能造成书号“含金量”的上涨,一些不能盈利的好书更难出版,更会加大向钱看的驱动力。出坏书和平庸书的根源,并不在于书出的太多,而在于总编辑和责任编辑的失职。要提高图书质量、杜绝坏书,关键在于严惩卖书号行为,严惩恶劣书刊和坏书的直接责任者。
有的同志还建议:充许广东、福建等省的出版部门扩大开放,试行利用和引进外资发展沿海的出版业。还应适当放开图书的地区差价。可在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建立试点,试行图书售价上浮10-15%,弥补图书发行成本过高而造成的亏损,以便调动基层书店发行图书的积极性。
四、立足出版,发展出版;走出出版,壮大出版。
有的同志在发言中强调:出版社必须坚持以图书出版为主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向全方位、综合化发展的今天,出版单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经营模式。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反过来更能促进出版的发展。
有的同志介绍说:出版管理部门要鼓励出版业走综合发展的道路,鼓励出版、发行单位开展力所能及的多种经营,以增强出版业的实力,为出版好书打下雄厚的经济基础。采取以书养书与以副养主同时并举的方式,保证好书的出版。辽宁人民出版社与别的企业投资兴办了美登高食品公司事宜,与此同时不1994年前九个月获利约300万元。现在正与澳大利亚商讨合资兴办世界著名小食品饮食公司事宜,与此同时还与辽宁大学等单位合资兴办广告学院,向全国范围招生培养广告人才。预计1995年获利会更多。而1994年的出版利润可能为200多万元,由于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了,经济压力减轻了,该社1995年计划取消编辑个人承包计划,请编辑集中全部精力放在策化好选题上出好书和获奖书这方面。
有的同志认为,发展壮大出版行为,可以实行两种办法并举,或者叫作两条腿走路。即立足出版,发展出版;走出出版,壮大出版。但“走出出版”比副业的范围更广,可以经营非出版企业。“立足出版”是必须坚持的,再辅之以“走出出版”,发展出版的路子就会更宽广了。但必须强调,通过“副业”增加的经济收入,必须用之于出版事业,多出精品书和高质量的书,否则就与“走出出版”的本意背道而驰了。
五、出版改革应以发行工作为中心环节,以发行为第一突破。
有的同志认为:发行体制的改革,开始得最早,步子也迈得大,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现在是成绩与问题并存,竞争与无序同存。批发放开了,但没有规范,比较乱。目前存在的征订包销与自办发行同时并行,相互抵销,形成恶性循环。我们现在对发行执行的办法是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前提下实行的,把新华书店捆得过死。人为的规定折扣,为什么呢?”轻商”思想作祟,把发行看作是非生产部门,是不创造价值的,恰恰忘掉了它是实现价值的。
有的同志强调指出:1995年的工作,应在大力整顿图书市场秩序的同时,搞活流通,使书畅其流,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困扰出版业的“三难”局面。改革购销形式,推行图书发行代理制、建立连锁店、开展寄销等形式,特别是实现全国大中城市书店的计算机联网等等,可能是搞好发行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有的同志认为:出版业中重生产轻流通的倾向急需改变,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版单位的发行力量薄弱,推销人员素质偏低;出版社大多沿袭或未脱出50年代出版管理模式;出版单位在资源配置上仍是重编辑、轻流通。优秀人才大多集中到编辑策化部门。为克服传统思想上重生产,轻经营的那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协调的现象,就应改变现有发行人员的结构和素质。金盾出版社的编辑人员(专兼职)有24人,而搞发行的却达60多人。比例为1:2.5。其中有6人具有高级职称。西安杨森制药公司,共有员工600名,而推销人员达160人,全是大学本科生,其中还有不少研究生。国外许多出版社的发行人员与编辑人员比例大约为6:1、也有10:1的。所以必须重视发行工作。
此届出版科学研究会于1994年11月15日至17日在广州召开,新闻出版署长于友先、广东省委常兼宣传部长于幼军、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高明光、广东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圣英、中国出版科研所所长袁亮等同志和部分论文代表60余人出席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