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数字信息资源企业开放式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意论文,开放式论文,信息资源论文,工厂论文,快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对创新的追求一直孜孜不倦。从农耕时代各种工具和种植技术的创造发明,到大工业时代技术专利的不断更迭,再到如今风云变幻的互联网时代,创新更是成为企业屹立于商业市场的制胜法宝。在这个崇尚个性化的时代,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且动态,对企业已有信息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整个商业环境也相应发生了极大改变,由较为稳定、连续性变化和慢速发展转变为动态、非连续性变化和迅速发展[1],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以往经营的规模化转变为创新能力的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云计算平台的搭建,为数字信息资源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环境和技术支撑。
数字信息资源是指所有以数字形式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再现出来的资源,其可以有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2]。涉及文化信息、出版、广播影视、广告、市场调查、网络游戏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中的企业都可以认为是数字信息资源企业[2]。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一般实物产品的开发之间存在很多差异: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开发的成果形态不同,一般实物产品的开发成果为实体(有形)物品,而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成果多为虚拟形态的产品或服务,通过网络或其他数据传播方式投入市场;其次,开发过程对智力资本的投入程度不同,受物料资源的限制,一般实物产品开发的智力投入只占一部分,而数字信息资源只有用户理解并接受才达到其最佳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智力资本;最后,正因为产品服务的形态和智力投入程度不同,两者开发环境也有很大差异,一般实物产品的开发和早期的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多在实验室环境,即将领域内专家汇集于固定空间,而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现时的数字信息资源开发需要群策群力,在共享中实现创新。
现代创新理论是由熊彼特奠定的,他从生产的本质揭示了创新的内涵[3]:创新即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生产中实现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生产要素即是资源,生产条件可以认为是生产的方式。孙雷红、薛辛光[4]从创新的要求和产生的影响角度诠释创新作为一项复杂而具有开拓性的创造性活动,是从外在形式和本质要求上集中表现为突破性的发现,历史性的变革,综合性的创造和飞跃性的发展。全球商业与竞争领域专家Fingar P.[5]结合云计算的发展指出创新本身也发生了改变,在云中,开放式创新走向了前台,这是由外而内的创新,由客服驱动的创新,并且这种创新有效地利用了群体智慧。国内学者任丽梅、黄斌[6]从社会发展理论和科学哲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云创新的流程,其模式的特征和动力机制,虽不能面面俱到,但可以说这是国内云创新领域的开拓性著作,有很多观点值得深入探讨。他们认为云创新彻底颠覆了创新的组织形式、创新的产权制度、创新的文化主旨和创新的计算方法,是一种破坏性创新,却又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蕴含了无穷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力量。冯旭、罗霞[7]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云创新的概念、特征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做了进一步解释。各界对于云创新的界定众说纷纭,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云创新还是一个才刚刚起步并且值得探讨的领域。
云创新是开放式创新的进一步延伸,而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是云创新模式的具体化,是指借助云计算平台进行数字内容创新产品和服务开发的一类模式。云计算作为网络计算和存储资源的新应用,用户不再需要了解“云”中基础设施的细节,不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无需直接进行控制,同时云计算描述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的IT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而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8]。云计算的上述特性非常契合数字信息资源开发所需要的虚拟性、智慧性、技术性等特点,有利于构筑创新的共享和开发环境。现在已经有很多数字信息资源企业关注并运用云计算技术,比如Amazon的弹性云①服务是起步比较早的,为用户提供数据计算和存储的按需服务;阿里云计算②则依托阿里巴巴集团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经验,专注于云计算和电子商务(云市场)的技术创新。
通过对比多人的定义,我们认为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创新共同体的大众化;②驱动创新机制的复杂化;③创新扩散的快捷化。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开发模式,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由内而外地改变了创新的生产利用过程,并提速了数字内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利用周期。
1 数字信息资源企业的传统创新开发模式
传统数字信息资源的创新开发延续以往实物产品的开发模式,在该模式中,创新共同体、创新的动力机制和创新环境下的知识扩散分别指代创新开发模式的主体、动力和影响结果。
1.1 创新共同体
“共同体”作为具有共同目的、规范的人组成的群体,从社会学领域被广泛引入其他研究领域。作为跨主体的系统活动,创新的不同主体层面的关联性与互动性适合用“创新共同体”表示[9]。创新共同体,包括“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新技术商业化中的所有组织和个人[10],涵盖了企业内、外部的所有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交互关系。基于主体对创新影响的程度,本文界定创新共同体为所有主动参与到数字信息资源新技术商业化的组织和个人。在传统数字信息资源创新模式中,创新共同体被牢牢限制在企业内部,企业的研发、销售以及服务都与外界相隔,不同合作企业之间、企业与其用户之间主体的区分十分明显,甚至在企业内部创新主体还被严格分割成了子主体,如图1。
图1 企业的传统创新开发模式
1.2 创新的动力机制
创新并非无缘由的产生,引发创新的是来自各方的驱动力。自技术视角的技术推动模型出现后,学者们分别从需求视角、企业家视角、政府视角提出了需求拉动模型、企业家创新偏好模型和政府启动模型,还有学者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和系统性角度提出创新动力机制的期望模型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以上视角都是基于静态的观点,而现今的经济环境呈现快速变化的特征,国内学者刘明霞[11]基于新经济环境,从动态视角提出了一个技术创新的参考模型,将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划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含企业的价值文化、治理结构、战略目标、利益结构、研发能力和内在的创新需求,外部因素包含有经济环境、资源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和科技政策发明等,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了企业创新的动力集合,如图2所示。传统数字信息资源创新模式相当于在企业边界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墙,其创新的动力全部来自于企业内部的价值与文化、治理结构、利益结构、战略目标、内在创新需求和研发能力,外部所有的因素无法高效渗入并影响企业。
图2 技术创新动力模型
1.3 创新环境下的知识扩散
知识扩散,是指知识通过市场及非市场渠道的传播,使知识从发源地向外进行空间传播、转移,或被其他地域通过合法手段从知识生产者传递到使用者的过程,知识扩散是知识的时空传播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过程[12]。毫无疑问的是,创意的产生需要知识的积淀,包括显性知识以及更多的隐形知识,譬如经验和个性化的创意感受。在传统环境下,知识扩散受到知识流通渠道的限制,常常只能在一个较小的限定范围内流动,并且受核心企业内部创新机构的影响较大,知识传递和扩散的效果不甚明显,这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来说,无疑是一大阻碍。
2 数字信息资源企业传统创新开发模式面临的三个挑战
传统数字信息资源创新开发模式曾一度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如IBM、苹果等一大批IT公司的崛起,更是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极致。但是在技术的推动下,商业环境和人们的智力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传统开发模式由此面临了一些挑战。总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挑战1 形成产品或服务的规模效益的优势不再。
传统数字信息资源创新开发通过两种方式形成规模效益,一是在给定技术水平上,通过扩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二是在企业内部生产开发相关联多种产品,以扩大市场份额,这两种方式分别属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范畴[13]。但由于该模式通常在一个组织内产生,创新渠道较为固化,无法有效地利用创新资源创造新的经济效用。
网络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企业一味追求规模效益的外部环境,在网络灵活开放的平台上,中小企业获得较为公平的机会,能够与大企业共同争取市场,也同时获得了更多的交互可能。企业产品和服务开发所追求的目标应从传统的规模效益转向一种建立在网络复合效应基础上的联结体经济效益[14],也即是所谓联结经济。事实上,“当云创新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社交网络的方式出现的时候,企业与知识阶层的对接得以实现和普及。知识开始走向外溢,而资金也开始随着知识流动的方向流动。[5]”
(2)挑战2 集中开发设计能力,但为用户创造最优质产品服务的难度增大。
传统创新开发模式的核心是在严格的控制下,企业通过资助大规模的内部实验室来开发技术,以此作为新产品来源的基础,依赖技术优势获取高额的边际利润[15]。上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是大型主机主宰计算机市场的阶段,IBM耗资52.5亿美元,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建立了第一家研究中心,随后又于纽约和苏黎世建立了公司专门的实验室,并招募了最优秀的物理、数学和计算机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最先进的研究条件,甚至将研究部门和开发部门分割开来保证科学家能专注于基础研究。这一期间研发出的成果——OS/360系统(system 360)的推出为IBM带来了巨大成功,销售收入从1964年的28亿美元增长到1973年的110亿美元,使其在大型主机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但是在传统模式中,企业内部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主体与合作企业、用户之间只能进行单向交流,即企业主观地判断用户需求,进而从事相关产品研发,却并未能够真正以用户为出发点。所有因素导致企业创新主体呈现“内强外弱”的态势,过分强化和控制自我研究功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商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新不再是由所谓精英阶层垄断而成为一个大众可以广泛参与的公共事务,局限于既有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传统创新模式的企业已不能应付快速变化与新兴的市场。
(3)挑战3 内部产品或服务的开发不利于累积优势以及下一轮产品服务的创新突破加速。
传统模式中数字信息资源企业能够成功的原因在于,它在企业内部创造出了一种“良性循环”[16]。企业投资于内部研发项目,然后开发出很多突破性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可以使企业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服务,实现更高的利润,接着再投资于更多的内部研发项目,这又会导致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并带来新一轮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推广,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15]。
现今环境对信息的准确和敏捷性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以及部门间的通畅交流的要求更高。然而在传统创新模式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研发部门和企业市场部门能进行直接或间接交流,在间接交流时其他支持部门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响应延迟与信息失真,不利于创新的实现和累积。
3 数字信息资源企业的创新开发模式转变
如前文所述,传统数字信息资源创新开发模式所面临的规模效益的优势不再,为用户创造最优质的产品服务的难度增大,内部开发不利于累积优势以及下一轮创新突破加速等挑战的三个挑战使得变革在所难免。
3.1 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模式的创新共同体
如图3所示,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中的创新共同体的范围扩大,并且主体间的关系以及主体的创新职能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以前作为内核的企业支持部门,现如今与企业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共同形成灵活但稳固的内核结构,支持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有所降低但多个部门之间能进行畅通的沟通交流;其次,企业内部创新主体与合作企业、用户之间的交流由单向变为双向,用户不再是产品、服务的享受者同时也是创意的提供者,而企业与合作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为紧密;最后,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强调创新主体的“无边界化”,即消除存在于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的创新流动的界限,乃至于完美地与商业环境相融合,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灵活性和通透性,正如Gassmann O.& Enkel E.(2004)所提出过的一个设想:企业的边界应该是一个半透膜,以便于技术溢出和引入[17]。在这一背景下,企业仍需建立内部研发机构,不过其作用已经从以前的进行垄断的突破性创新研究转变为:了解并确认外部丰富的创新资源,与之结成联系并从中挑选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资源;弥补企业外部尚未进行的研究空白;将内部创新和外部创新整合起来,以形成更为复杂的创新组合;将创新成果出售给其他可以将其应用于自身业务体系的企业并从中获得额外的收入和利润[15]。
图3 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
郭士纳接手IBM后对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与多个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对技术的关注转变为对用户需求的关注,这些改革的理念便是形成随后创新计划的前奏。在2004年,IBM将一个数据挖掘程序整合成了“虚拟创新中心”,为增值代理商、独立软件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开发和销售解决方案提供服务。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IBM的合作伙伴在虚拟创新中心上浏览时间长达3.5万小时,其中有1500个合作伙伴依靠IBM的帮助进行开发和营销[18]。
3.2 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模式的动力机制
创新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了创新动力机制的改变,外因可以归结为:全球化、技术变革、高程度的知识扩散和技术外溢以及风险投资,内因则是企业对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资源共享、降低风险和国际化战略的需求[19]。由于创新共同体范围的扩展,许多外部的因素可以有效渗入共同体内并产生比以往更为显著的影响。原本只属于企业的价值文化和研发能力转变为整个创新共同体的价值文化和研发能力:在共同的价值文化驱动下,创新共同体的整体创新步伐朝着同一个方向,产品与市场的需求更为贴近;而群体智慧的创新累积使得企业内部的研发团队得到精简,研发时间缩短,带来整个研发成本的降低与研发效率的提高。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模式的动力机制与传统创新环境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
(1)原初动力与维系动力。企业的内因驱动仍是创新驱动的原初动力,特别是基于企业利益结构和战略目标的驱动;但内因驱动不一定是驱动的维系动力,传统创新的维系动力源自内部,而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的维系动力大多依靠外部的支持。
(2)动力的结构。传统创新的动力结构是自上而下、线性的创新结构;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的动力结构则是自下而上、整体交织的创新结构。
(3)动力的范围。事实上,创新的动力范围与创新共同体的范围息息相关。由于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的创新共同体范围扩展,其动力影响的范围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原本属于创新共同体外部的动力转变为了创新共同体内部的动力。
3.3 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模式的创新知识扩散
由于内外部因素的综合驱动,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的创新共同体间知识扩散会收到更多的正反馈,创意的交流变得方便,创意的产生也比传统时代更为频繁。
为了打破企业内部与外部创新流动的界限,2001年IBM开启了“创新即兴大讨论”(innovation jam)活动,企图借助“外脑”实现创新,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在线头脑风暴,为此,IBM特地建了一个互动式网站,将相关的背景信息以语音和视频短片的形势放到网站上。2006年的大讨论吸引了来自104个国家的15万名参与者,在两场72小时的讨论中,参与者共发表了46,000个想法,综合了IBM最先进的研究和技术并结合他们自身的应用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和新兴商业机遇[15]。
知识的扩散可以说是一个创意产生的推动性因素,也可以看做创意形成的直接效果。一方面,知识扩散有助于不同背景的创新参与者交流思想,碰撞出新的创意;另一方面,好的创意形成后,如若能转化为合适且为用户所接受的产品服务,将能推动新一轮的知识扩散。从这一角度而言,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可以提高知识扩散的速度,促进创新的产生和更替。
4 实施创新开发模式转移后的效果
在上文分析了数字信息资源创新开发模式从传统模式到新环境下的变化后,仍留有产生一个疑问:如何评价模式的优劣。本文结合上文案例分析的结果,创造性地提炼出创新开发模式的抽象度量方法,并在该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传统数字信息资源创新开发模式到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模式转换的必然趋势。
创新开发模式效果的度量与创意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效果正相关,可以抽象为以下三个维度的考虑:
(1)时间维度。现时的创新是比拼速度的创新,创新的快慢某种程度决定了创新的效果。谁先开发出一类产品或服务并及时投放市场,谁便取得了先占优势。反之,若创新开发的时间越长,不光耗费成本大,市场的反响估计也会以冷清收场。在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方面,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显示:将新产品导入市场的项目要比未超出预算而延迟进入市场的项目获得更多的收益;新产品拖后6个月投放市场,5年内的累积收益将会减少17%~35%;如果开发投入超出了预算的50%以使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那么收益仅仅减少4%[15]。时间维度上的度量与创新的实际效果成反比。
图4 创新开发模式的抽象度量与转换
(2)质量维度。质量并非创新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是数字信息资源内容产品或服务市场适应性的度量。在这个意义上,受到用户欢迎、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服务,可以认定为质量好的产品服务。质量维度上的度量与创新的实际效果成正比。
(3)空间维度。空间维度是指创新产品或服务的影响范围。影响范围越大,受众越广泛,潜在客户数量和潜在的收益也会随之增多。空间维度上的度量与创新的实际效果成正比。
在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中,创新已不再是内部研发、行销、产品开发等机构独享的财产,而是通过云平台连接大众智慧,共同合作开发的过程。由于通过群体智慧的共同努力加速了整个创新的过程,极大地缩短了企业的研发周期,因为创新开发的时间缩短,所以创新的实际效果比传统模式好;通过云创新平台,主体创新企业与用户的直接接触为企业获得第一手用户需求资料提供了便捷,无形中增大了数字信息资源创新内容产品或服务与市场的契合度,降低其投放市场的失败率,得出质量越优,创新的实际效果也比传统模式好;此外,交流渠道的扩展为创新产品或服务的影响扩大了范围,同样得出空间越广,创新的实际效果越好。在时间、质量、空间三个维度的共同作用下,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的效果与传统创新的效果相比得到了显著提升。
5 结语及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数字信息资源企业传统创新开发模式的不足在于:①企业研发成果投入产出、盈利的周期大大加长;②缺乏与用户及时、迅速的双向交流会使企业存在大量与市场需求脱离而被束之高阁、不能获利的研究成果;③企业无视外部众多优秀且廉价的同类创新成果而导致研发资源的重复、浪费;④只有资源、能力足够强大的企业才有竞争的资本,而无力承担高额研发投入的企业很有可能处于竞争劣势[20]。
与之对应的是,云创新模式的效果立竿见影,在于其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系统,使得数字信息资源企业能更好、更快地对变换的环境做出反应。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不仅仅带来产品、技术的创新,还带来管理流程、商业模式甚至行为方式的创新,并可以借助群体的智慧将这种创新过程加速。随着数字信息资源产品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扮演起愈加重要的角色,可以预见的是,基于云环境的快速创意工厂将会对个人和未来社会的组织都产生深刻影响。
最后以Fingar P.[5]的话语作为结尾: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以线相连的世界,企业的成功与创新息息相关,这种创新不是单一的创新,而在于为企业所属的行业建立一种创新的节奏。
(收稿日期:2011-12-20)
注释:
①http://aw.amazon.com/ec2/.
②http://www.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