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经济特区环岛沿海布局工业城市的依据与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环岛论文,经济特区论文,沿海论文,布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城市是现代文明载体,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城市化。1989年冬,我刚到海南,在实地了解省情基础上,就当时海南的海口——通什——三亚三点一线的静态城市布局现状,撰写了我到海南的第一篇论文:《海南要实现现代工业文明要环岛沿海布局工业城市》提出把沿海十个县城(镇)设置为中心城市,内陆圈的县城(镇)发展为十个小城市,由此构成海南的城市网络体系。在《海南大学学报》发表后受到读者好评,作为政府研究人员,我利用各县书记县长来海口开会期间走访他们推销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对沿海布局城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六年过去了,已有琼海、儋州撤县设市。我期待沿海其余8个县城(镇)在2000年前走到建市这步,在2008年的建省20年周年之际,内陆十个县(镇)也建立为城市,初步建成城市网络体系。届时现代化之光将率先普照海南!
最近,《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发表了我的《中国城市化工业化道路重构——县改市》一文后,受到内地读者和有关部门的关注,有的来函要求编入专集。为了进一步推进海南城市化进程,我把六年前撰写的另一篇文稿刊载如下:
一、环岛沿海布局工业城市的客观依据
海南环岛沿海布局工业城市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臆造的,而是由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决定的。从自然规律来说,沿海交通世界,方便进出口商贸和取得海内外原料,发展外向型经济。从经济规律来看,沿海布局工业城市比在内陆和山地布局工业城市投资效益高,资金周转快,资金积累多,产业涌进快,参加国际分工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强。
1、从交通运输来看,海南岛四面环海,天然良港众多,稍加开发即可利用的港口就有68个,随着工业发展需要还可以开拓更多的港口,发达的港口是发展对外贸易出口创汇的门户和交通要道,海上可以沟通世界各地,直抵任何沿海国家,海上运输运量大,且一般不受时空间的限制,也不受交通工具来往数量的限制,轮船越多越好。环岛沿海布局工业城市,利用沿海港口的海上运输一次性到达世界各地,不需要转运。世界各地通过海上运输也可以一次性到达海南的沿海城市,沿海分布的工业城市都是主要的大中城市,产品和原料的进出口吞吐量是很大的。沿海布局工业城市从交通运输上确保了出口创汇的最低运输费用和最快的速度,既降低生产成本,又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喻态性的变化趋势。此外环岛布局工业城市可以使陆地的交通投资的效用化、效益化。减少和避免无谓的投资浪费。如环岛沿海布局工业城市,就可以在环岛的沿海城市旁边修一条铁路,把所有的沿海城市都连结起来,成为环状城市体系。这种环状形的铁路比网状形的或其他不规则的形状的铁路线,要投资少,其复盖面又很大,把所有的环岛沿海大中城市都串联起来,同时把铁路的运输也和海上运输连接起来,实现海与陆运输沟通配套。给环岛大中城市都建立投资少,见效大的发达的交通体系。这是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先行事业。因此沿海布局工业城市有利于建立投资少,见效快的科学而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这是海南经济特区在近期和中期的十多年时间内应当办到的。远期还可以把外围的大城市与内环围的中等城市及环核的小城镇沟通铁路,如果环线的铁路是经,连接大中小城市的公路是纬,那么铁路运输和海上运输就连接起来了,把内陆的中小城市和沿海的大城市连成一线,使所有的中小城市都能有自己的出海口,从而成为参加国际经济循环的角色,为特区出口创汇做出应有的贡献。
2、从生态环境来看,环岛布局工业城市可以确保内陆的生态平衡。海南版图呈椭圆形,中部高,四周低平,地势海拔由中部五指山向四沿周围低斜递减。从生态环境来看,中部森林茂盛,景象清新是全岛吸热和更换新鲜空气的理想生态环境,这些环境适合发展旅游业。却不适宜开辟为工业区。如果在中间布局工业城市,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和工厂用地和交通开辟等,不仅投资大,而且还损害生态环境,森林被砍伐,生态环境气候调节功能的良性循环机制就会丧失。再说中部山地布局城市,可容纳的城市数量有限,那么沿海环岛布局工业城市就可以避免中部布局城市所造成的许多不利因素。既经济合理地利用自然空间,又保持全岛工业社会所必不可失的生态环境和旅游风景。培养沿海环岛的大城市作为全岛城市网络体系的骨干,这些骨干就是城市体系的核心。城市核心,在海南工业文明的初期和中期具有外吸内散的作用。即对外吸引外资、技术,对岛内则由沿海大城市再向内陆的中小城市和小镇辐射递进。到工业文明的后期则由内散向外散转换。当海南全岛都工业城市化,形成了强大的资金、技术和物质基础之后,势必要向世界各国去找出路,把资金、技术扩散到世界各地去投资发展,跃上世界发达的工业文明地区的行列。这种布局无论从目前或长远来看都是科学而合理的。
3、从资源条件来看,从小农社区文明转向现代化的都市工业文明,需要恒久的工业原料来源。海南的工业文明,原料从哪里来?传统的观点认为,资源主要是陆地上来,尤其山区最多,最丰富,因此许多人包括经济学者一致强调向山区进军。其实这是一种因长期自我封闭而造成的资源观念。严格地说内陆的资源与海洋资源相比简直是沧海中的一滴。尤其海南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岛陆资源,是不足以建立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的。从短期来看合理开采一些岛陆的矿物资源是可以的,但如果长期开采下去,势必导致生态失衡,产生温室效应、海水上涨、岛陆下沉等极不良的后果。因此海南的工业文明主要依靠海洋资源和海外资源。在这种条件下,沿海环岛布局工业城市,无论是目前利用岛内的资源,还是将来利用海外和海洋的资源都是非常有利的。假如就岛内资源而利用岛内资源,把工业城市布局在内陆山地,就会造成运输上的巨大困难,资金引不来,技术带不进,产品运不出,原料运不进,因交通阻碍而造成大多数工业城市的封闭半封闭的状态。那时再把内陆的工业企业大批地往沿海搬迁就劳民伤财,浪费惨重。在贫穷落后土地上建设工业文明的海南切不可走这样的弯路。
4、从非平衡规律来看,海南工业城市须由沿海聚集再向内陆推移。非平衡规律是与平衡规律是相对而言的,平衡规律是一种静态、排斥和抵制外部作用的稳定的封闭系统。在经济发展中,平衡经济是靠高度集中权力控制下的计划经济。这种平衡经济既表现在各类产业产品的生产数量上的比例平衡,又强调作为工业载体的经济增长核拟城市在空间上分布的均衡和分散(不论这种分布是否有益,那怕是巨大浪费)。非平衡规律是经常在外部作用下,内部处于动态流动变化的开放系统。它内部的经济发展——生产和流通、消费和积累不是在内部完成,而是在外部作用下完成。打破了内部的平衡,使内部充满着活力,永远处于动态的运行之中。把非平衡规律引入经济领域,就是一条商品经济国际化的永生之路。海南工业城市在空间配置上之所以布局在沿海环岛,而不布局在山地内陆,也是非平衡规律自然作用的结果。工业城市的发展需要有与外部联系的最佳连接枢纽,使沿海城市工业经济受到外部动力作用而处于变化发展的非平衡状态,实现开放性的良性循环发展,其结果是创造空前强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对沿海国家和地区来说,海上交通是连接世界各地最理想的枢纽,从工业文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往往是沿海布局工业城市为主的。这种布局在空间上似乎是不平衡的,但它的最终效果是达到了相对平衡的社会目标。先有不平衡才会有相对的平衡。沿海布局城市找到了连接外部作用而形成的开放系统,避免了封闭静态的浪费、贫穷和愚昧的社会后果,走上国富民强的成功之路。
二、环岛沿海布局工业城市的构想
环岛沿海布局工业城市是工业生产力在海南空间上的科学配置。是遵循了自然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的。布局海南工业城市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要先由沿海大城市到内环中小城市再到中心的小城镇,分三步推进。
1、点的培养、线的绕开,形成链扣环市。海南是一个呈椭圆形的宝岛。四面环海交通便利,工业城市就是要围绕这个椭圆的周围沿海布局,发展工业城市就要围绕这个椭圆环海来做文章。首先在沿海确立若干中心城市作为骨干,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环岛沿海中心城市上,宏观预测到2000年海南城乡人口构成要由目前的2:8,提高到5.5:4.5。届时全岛人口约750万,那么城市人口约400万,以平均每个城市人口40万计,需要在沿海发展十个中心城市。除现有城市人口160万外,十年达到400万城市人口,那么每年就要增加24万城市人口,这样就要改革户籍制度,加快人口城市化的步伐,以保证特区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获得足够的劳动力。加快工业文明的进程。这十个中心城市原则上以港口的城镇为基础升格发展,具体地点可经过实地考察,综合权衡利弊后具体确定。这十个沿海城市通过海上运输可以互相交通,陆上可以修一条环岛铁路把环岛的十个城市都串联起来,这样就把十个环岛沿海城市从海上交通和陆上交通都连接起来。环岛铁路不但投资少,而且受益面广,是理想的交通布局。为将来内陆中小城市发展,提供便捷的通道和出海口。内环和中心的中小城市或者是城镇的出海通道,只需修理短的一条纵向的高速公路便可以出海和沟通沿海骨干的中心城市了。
大中城市布局在环岛沿海,环岛铁路把所有的沿海大中城市连接起来,其间还可以带活铁路沿线的一批小城镇。这样的城市和交通布局,与海南环岛的地理是非常协调的。沿海的大中城市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必然对内陆产生辐射作用。使内陆聚集成新的经济成长点——小城市。这些小城市可以通过二级公路沟通沿海大中城市获得出海口。小城市之间修一条二级公路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环状城市环链。作为次于沿海外环城市链环的二级城市链环。在交通布局上先上环岛高速公路,解决工业化初期的物质小宗运输的要求,到了工业化的中期则就要上环岛铁路了,因为那时环岛高速公路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大宗物资的运输要求。需要铁路来承担大批量的物资运输,高速公路的运输功能转向主要服务于旅游业。因为随着大中小城市化,都市化人口增多,再者随着电子技术的普及应用,人们的劳动时间减少,闲暇时间增多,节假时间就要用于旅游。
2、大中小城市配套,形成双环城市链网,根据海南的地理和外向型经济战略,海南的工业城市体系宜建立双环城市链网体系。环岛沿海城市为第一环城市链。这一环城市链,北以海口,南以三亚,西以洋浦,东以万城为大工业中心城市的据点,率先突破后,每一个大城市向两端扩散再发展中等城市。沿海环岛除布局大城市外,还要因地制宜设立中等城市,大城市与中等城市同处在一条环海线上,构成外环的沿海城环。这个外环沿海城市环面向世界背靠岛陆,工业化的初期将起到聚集外资技术向岛内陆辐射的作用。工业化的后期则转而起到凝聚资金技术向外辐射扩散的作用。聚外射内是海南工业文明的起步和成长阶段的功能表现,聚内射外的功能表现则标志着海南工业文明已进入了成熟型的阶段。在聚外射内阶段中,工业城市由沿海外环城市向岛陆的内环推进,发展以小城市为主体的内环城市环。由于这些小城市地处内陆环带,需要依托和通过某一沿海大中城市才能出海,相对外环沿海城市而言,内陆的小城市环,又称为二线城市环,或内陆城市环。内陆城市环作为沿海一线城市聚外射内的产物,参加工业城市的产业分工,作为沿海大中城市产业的换级换代的转换地带。比如根据海南的产业发展战略,到2010年后,沿海大中城市都要转入资金密集产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那么沿海大中城市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业,内环小城市就可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承接过来,同时岛内陆的农矿原料就可以在小城市环内经初级加工之后,再向外环的大中城市输送。由大中城市进行深加工增值后出口,从更长期的远景来看,将来海南全岛的工业化必然由劳动密集产业升级到资金密集产业再向知识技术密集产业转变。从成长型工业到成熟型工业之后,就标志着海南从前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过渡,此时,不仅外环沿海的大中城市可以生产高技术产业,而且内环的小城市也可以生产高技术产业。这样发展高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基础工业材料,即资金密集产业又将由内环的小城市环返往外环沿海城市环上,当然并不是回到沿海的大中城市里,而是转回到沿海大中城市环线的已是城市或者外环线上的小城市中去,或者把这些产业转移到大陆,或者通过对外投资发展跨国公司和跨国集团的途径,把这些传统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的国家或地区去。此时无论在那里发展资金密集产业,其原料都主要从海外或者海洋中去寻找,这才是海南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
3、中部建立小城镇和旅游林区。中部指岛的中心为轴东西长150公里以内,南北宽100公里以内的椭圆范围内。这里包括全岛的全部山地主峰和一串的丘陵地带。山地是森林发展的基地,丘陵是热带水果的基地,这两块不同类型的农业社区,需要改造和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农村社区,把分散的小农吸引迁徙到交通比较便利的圩集形成小城镇。这些传统农业社区的小生产者在改变环境后,同时也改变了职业,由原来从事小生产时的乱砍乱伐森林和搞土特产品及种小块土地为生,到小城镇从事工业商业和旅游服务业。有一种论调认为小生产者放开小块土地不种,进入城镇从事工商旅游服务业,是荒芜了农村,增加了城镇的负担。这是一种误解。应当看到农民放开小块土地聚集到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这是历史性的进步,这不仅没有荒芜了农业,而恰恰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成长。因为大量小农离开土地,那么就便于种田能手兼并集中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实现由小农自给经济向规模商品经济转变。聚集进城镇的小农成为非农劳动人口,既改变了职业又转变了人的价值观念,多生多育的封建观念得到根本的改造。有利于降低人口出生率。人口城镇化,既保护了森林资源的生态平衡,又改造了传统的小农生产者成为现代工业、商业和旅游服务的重要力量。可见,随着海南岛外环沿海城市的日益发展,工业文明的人口比例不断扩大,就迫切需要中部地区的小城镇和旅游区的相应发展。为外环大中城市的人们提供食品加工、工艺美术等轻工产品和商业旅游服务,当外环城市的工业化水平由前工业文明进入后工业文明之后,电子技术普及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后,人们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人们便又想回到静谧和风景优美的山林草地的在自然怀抱中去旅游、度假,呼吸新鲜空气,回到大自然去欣赏自然风光,接受大自然的恩赐,这是进入工业文明之后才会产生的环境反差和环境转换。在没有工业文明的实现之前,遍地是小农经济和被小农造成的满目的自然环境的生态创伤,人们是没有这种需要的,也没有这种情趣。小农文明社区的小生产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温饱而困扰,旅游度假、欣赏自然风光对他们来说,只能是天方夜谭。工业文明实现后,大量的小农转化为工业城镇的劳动人口,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回归大自然旅游度假便成为现实了。这里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告别小农文明,走上现代工业文明的富裕生活之后的回归。这种回归是工业社会所固有的,是对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的一种放松、休息的调节,而决不是又回到农村去领耕小块土地和砍伐森林及搞土特产品,重过小农文明的田园生活。回归大自然是以小农文明的消除和工业文明的实现为前提,它是人类走上现代工业文明道路之后,所喜欢选择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象有些人所责难的那样,是什么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病后果。以此为理由来阻止和抵制小农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是不足取的。海南要从传统的小农文明社区转化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城市体系,任务相当艰巨,阻力还相当大,必须作长期的紧韧不拔的努力,决不能因为城镇人口向往和回归大自然度假休息而反对工业文明对小农劳动力的吸纳和转化。这一点必须是明确和不能含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