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企业发展的辩证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大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很多企业的发展都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或是后起之秀,或是异军突起,似乎一夜之间很多企业“出名了”,然而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企业的发展没有神话,却是大道至简,企业发展中充满了辩证思考。 有这样几个案例颇耐人寻味。 世界PC老大联想集团成立之初曾专注于PC产业,但2001年集团提出了多元发展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投资并购进军了房地产、IT、互联网等领域,形成了包括个人电脑、移动终端、IT服务、网络产品、软件、管理咨询等的六大产业群组。但是此策略的实施并没有让联想集团实现飞跃,相反由于新增业务板块与原有的PC业务关联性不高,使联想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优势,而且联想集团所介入的多元化领域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并没有取得很高的市场份额,使联想的发展陷入了绝境,为此付出了10亿美元的昂贵学费。2004年,联想集团做出回归PC产业的战略调整,将PC产业作为联想的核心业务,把战线缩短,并且利用传统的PC产业获得在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这次战略调整,联想把自己逼到了一个狭窄的战略通道上,反而逼出了并购IBM公司PC业务的大手笔,获得了技术上的重要突破,成为PC产业世界级的企业,一举挺进世界500强。 另外一家家电企业却没有联想这么“幸运”。国内空调市场现在是格力、美的、海尔等几分天下的格局,然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春兰却是当时无愧的“霸主”。1994年,春兰以53亿美元的销售额、6亿元的净利润位居国内空调业第一;当时格力年销售额仅为6亿元,甚至连10强都未进。但春兰空调基于“单一空调企业无法生存”的判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先后进入了摩托车、汽车、重机设备、太阳能电视等领域。而此时格力依然专注于空调领域。2007年格力空调以年销售额380亿元的绝对优势占据30%的市场份额,春兰却因连续三年亏损差点被“摘牌”。2012冷年(2011.8~2012.7)格力变频空调市场占有率高达40.63%,蝉联2012冷年销售量、销售额“双料”冠军,2012年格力空调最终销售额为888.9亿元,而春兰全年营收仅为7.48亿元,比2011年下降21.79%,空调更是下降了33.59%。 还有一家纺织企业的转型路径也颇有趣味。山东孚日集团成立于1987年,是全球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家用纺织品公司,出口额自1999年以来一直蝉联全国家纺行业第一位。毛巾在日本占有率超过40%,在欧美达到20%左右,董事长孙日贵因此被称为“中国毛巾大王”。不过,这个“毛巾大王”很长时间内是以外销为主,国内市场销量却很少。2006年后,中国纺织业遭遇到有史以来最艰难的困局——劳动力成本飚升、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退税一降再降、环保压力日益加大——几乎全行业陷入亏损。这一年,孚日集团决定开始多元化发展,进行战略转型。经过多方考察后,如日中天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被“毛巾大王”看中。公司购买了最先进的德国生产线,选择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CIS薄膜电池,与德国500强企业合资;德方负责包销、市场无忧……随着2012年“光伏业的末日”的到来,孚日集团的光伏业务一再亏损,“毛巾大王”的转型面临着一无利润、二无市场、三无希望的空前困境,当初的优势荡然消失。最后迫不得已忍痛砍掉,重新回归纺织。 其他行业类似的案例也不胜枚举,众多企业浮沉变迁,或庆幸、或悲凉、或无奈,其实辩证法的思想早就告诉我们:多就是少,少就是多,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大就是小,小就是大,企业经营亦如此。 不管是想要做大规模,还是为企业长远生存谋计,在企业战略还未清晰的时候,贸然进军多个业务,甚至是彼此之间没有关联,无法产生协同的多个业务,最终一定会失败,因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而是“混乱化”,打着“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旗号,却没有想明白“鸡蛋应该放在几个篮子里”,“应该放在哪几个篮子里”。相反很多睿智的企业在没有搞明白这些问题之前,宁愿选择“专注”,日本的“工匠文化”,德国的“隐形冠军”,倾毕生之力做好一件事情,你能说他们不成功吗?正所谓“专注才有力量,才能做到极致”。这就是“多就是少,少就是多”。 同样的道理,多元布局的企业还有一种逻辑,想要通过涉足多个产业将企业做大,就像早些年太多企业追求的“做大做强”一样,毕竟通过“多元化”发展是将企业账面营收看起来“比较大”最快的途径,然而规模大了,利润却小了,因为过于分散的资源和能力削弱了企业的实力,最终市场不断被蚕食和占有,大企业也会做成小企业甚至消失,昔日的春兰正是如此。有些企业却选择“小而美、小而精”,德国很多的“隐形冠军”所属领域很小,纽扣、标签等,规模也不大,年销售额几十亿美元,且基本上没有什么曝光度,但企业散发的能量却十分惊人,所属领域全球市场份额第一或第二,或者欧洲第一,利润行业第一;研发实力强大,每家都具有核心的竞争优势和品牌,这恐怕让多少超大型的跨国企业都难以匹敌。正所谓“小企业也能成就大事业”。这就是“大就是小,小就是大”。 除此之外,很多多元布局的企业还有一种动机,就是“机会主义”,想要“挣快钱”,哪个产业挣钱快就去搞哪个,房地产热就去做房地产,小贷火又去做小贷,“先捞一把再说”,结果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丢掉主业搞副业,“快钱”没挣着,却“拖慢”了主业的发展。纺织大王折戟光伏又重新回归纺织业不正是真实写照吗?然而有些企业却能抵制住“挣快钱”的诱惑,耐得住寂寞,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必有机会成为真正意义的世界品牌,将那些曾经在同一起跑线跑偏的企业远远甩在后面。这就是“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多与少”、“大与小”、“快与慢”本是几对反义词,其思想在企业发展中却是辩证统一的,企业发展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标签:格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