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罗斯农业转轨与贫困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贫困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提供着社会物质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前提。早在苏联时期,政府对农业体制先后进行了五次改革,但收效甚微。苏联解体之后,叶利钦政府开始推行农业私有化改革,遗憾的是,改革又引发了一系列在农业生产结构和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客观上,地处东欧和北亚的俄罗斯在农业农业生产方面具有良好的生产潜力(国土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农业用地占国土面积的30%左右,可耕地面积约1.3亿公顷,人口约1.455亿,其中农业人口518万),苏联在1990年时的谷物产量也曾经达1.67亿吨,但在苏联解体之后,从1991到1999年间,俄罗斯的谷物产量下降了40%,农场的债务已经达到了1700亿美元。(注:“The State of Agriculture in Russia:Present and Future”,N.Andreyeva,IMEMO,Russia.68th IFA Annual Conference,22—25 May 2000,Oslo(Norway).)在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80%左右的农业企业是亏损的,危机中的卢布贬值(先后4次货币贬值)和金融动荡使居民的购买力下降了30%,这些不利因素和恶劣的气候条件相交织,导致了在此之后的2年中俄罗斯的谷物产量少得可怜。尽管俄罗斯的粮食产量在最近两年内略有提升(2001年为8520万吨,2002年增加到8640万吨),但农业发展中仍旧存在着大型农业企业负担过重、农业生产技术潜力下降、私人农业生产形式不完善、农业产品市场发育不良、市场调节机制低级无效等诸多问题,其中,农业贫困和由此引起的劳动力危机对农业生产恢复来说,是最直接的一个威胁。本文拟对俄罗斯农业转轨中的私有化和土地自由买卖问题以及农村贫困问题对改革的影响等问题做逐一论述。
一、俄罗斯早期的农业私有化
俄罗斯自1990年6月12日发表主权宣言后开始了农业体制改革,开始实行以农业私有化(包括土地私有化和经营形式私有化)为基本方针的农业政策。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一是改变了土地的所有制结构,由原来单一的土地国有制变为以土地私有为主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并存。二是随着私有化方针的加紧实施,俄罗斯在土地私有化法律上规定了允许实行土地抵押和有条件的土地买卖。三是取消和改组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由原来单一的农庄农场经营形式变为多种营形式。四是大力开展农户(农场)经济。五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服务企业大都实行了私有化和股份化。但是这些早期农业私有化改革的成果并不显著。例如,在发展农户(农场)经济方面,到1994年俄罗斯的家庭农场已经达27万个,拥有土地1130万公顷。(注:〈俄〉《经济学家》1996年第3期。)但许多农户的资金和技术设备极其短缺,国家又无法拨出充足的预算来扶持他们的生产,因此其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这样俄政府不得不将加速发展农户(农场)经济的方针调整为农户(农场)经济同农庄农场经济并存和自由发展的方针,因此,农户(农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头快速回落。(注:〈俄〉《农工综合体:经济与管理》1996年第5期。)又如,俄罗斯政府采用出售股份、商业招标和非商业投资招标方法出售企业,拍卖企业财产和赎买承租企业财产等方法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实行大范围的私有化,到1996年俄罗斯已有90%以上的集体农庄和农产品加工企业、73%的农业服务企业和86%的粮食制品企业都实现了私有化。但是经过改组的大型农业企业和股份公司的生产和对农业产值的贡献非常有限。对农业生产影响尤其严重的是,整个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农业企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准备不足,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农业生产本身具有一定的封闭特点,尤其是在价格自由化背景下,农产品与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不成比例,导致了大型农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剧增,面临着严重的生产危机。从1990年到1997年,农用资源零售价格上涨了8848倍,而农产品的价格只上涨了2000倍。2000年俄罗斯工业品价格上涨了66%,而农产品价格只上涨了36%。(注:《Коммерция》22—ое Июня 2001 г.)与此同时,政府发放的农业投资也在急剧缩减。1991年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占联邦预算收入的19.8%,1992年为10%,1993年为4%,1994年为2%,(注:The Federal transfer share is calculated from Lev Freinrman,“Government financial transfers to the enterprise sector in Russia:General trends and influence on country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MEMO May 1994.The 1994 figure is calculated from the approved federal budget,published in Rossiiskie Vesti,6 July 1994.)到1999年时,则只有1.6%了。(注:Л.Бондаренко,Состояние социалъно-трудовой сферы села.“Вопросы Экономики”,номер 7,2000г.)这又导致农业企业的债务年复一年地增长。例如,1998年农业企业的债务为1400亿卢布,1999年猛增到1750亿卢布,2001年初已突破了2270亿卢布,农业企业欠款总额是农产品年销售收入的1.2倍。亏损的农业企业比例1990年为3%,1998年为88%,1999年为54%,2000年为52%。既便是在发放低工资的情况下,2000年农业企业的平均赢利水平也仅为7.4%。
私有化改革的目的原本是重新分配土地,实行地块所有制,建立土地市场和形成土地使用的合理机构,但是俄罗斯早期的农业私有化改革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苏联时期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瓦解了,但是农业劳动者和农村居民却更加疏远了土地,变成了不关心企业效益的被雇佣者。改革只是徒具形式,并没有触动农民和农业管理者的心理,不仅仅是众多的农民,就连农业经济领导者们对股票、土地股份、股金以及他们自身就是股票、土地股份、股金的所有者等这些事实都不甚了解。对于拖拉机手或挤奶员来说,他们认为在集体农庄工作和在股份公司工作,没有任何区别,他们只希望挣得更多的收入,这说明人们对股份制、现代企业运作和经营机制还一无所知。(注:Евгений василъчук,Ваучер приватиэации уКрестиян,《Гаэета России》11—ое Января,2000г.)私有化进程过快还使得立法保障相对滞后。早期的土地私有化片面夸大了土地和土地所有制关系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理论上,国家不应放弃对土地等资源的宏观管理,世界上的经验已经证明,随着土地私有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对土地资源必须实行国家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例如土地检测、土地分配、耕地的维护、土地相关费用的支付、研究和制定土地使用规章、并监督土地使用是否合法等等,这些职责都应该由国家机关及其主管部门来完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农业耕地,避免经济转轨时期容易出现的问题,对于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农业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二、《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与农田自由买卖问题
俄罗斯农业改革激进派的基本思路是,要在俄罗斯形成新兴的农场主阶级,将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由他们支持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化重点是针对农用土地制度的变革。(注:在俄罗斯的有关法律中,把土地划分为七种类型:农用土地;住宅用土地;工业、动力学技术、交能、无线广播、通信、电视、信息用土地,商业用土地,防御及安全用土地,以及特殊用途的土地;用于实施工程项目的土地;森林资源占用的土地;水利资源占用的土地;矿藏资源占用的土地。)俄罗斯土地关系变革始于1990年,当时通过了联邦土地改革法,1991年又通过了联邦土地法规。从1990年到2001年总共通过了41项联邦法,33项总统令及近百项政府决议。(注:Заместителъ министра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и тогов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и,Александр Маслов,ЗемJIи идуи нарынок,《Газета России》,30 Октября,2001г.)除此之外,不同的地区也都通过了自己的法规,使土地立法呈现出非系统化、水平参差不齐、又相互抵触的局面。由于法律不健全,俄罗斯的土地流转发展一直受阻。早在叶利钦时代,根据俄联邦第323号总统令和第86号政府令,集体农庄的庄员、国营农场和农业企业的职工通过分得土地股份的形式,在企业的私有化改造中享有对土地的所有权。农民可以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私有化证券,即土地股份,尽管如此,农民拥有的只是对土地耕种的权利份额,事实上耕地仍旧由农业生产单位来管理,而且分得土地份额的公民,须交纳微薄的土地税,才能从政府的有关机构得到土地所有权证明。(注:Сергей Киселевск,Приватизация в Селъском хозяйстве:прогресс или уступка,《Экономика и Жизнъ》,31 Июля,1999г.)
俄罗斯从1994年着手制定土地法典,但两派对是否允许土地流通和承认土地私人所有制等问题争执不休,该法典一直到2001年10月25日才被批准,(注:Закон эемл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ГазетаРоссии》,30 Октября,2001г.)这标志着土地私有化结果得到了承认和维护,使土地走向市场进入流转有法可依。2002年6月26日,《农用土地流通法案》在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被通过。随后,7月10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也通过了该法案,这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大力推行私有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客观上,土地私有化是农业市场化的关键条件,规范土地买卖还可以有效地打击黑市交易和腐败行为,也只有引进了市场机制,让农民掌握了土地所有权以后,才能提高生产积极性和农业产值。但以俄罗斯目前的社会经济背景来看,一旦农地私有化政策被实施,众多的弱小农户面临着永远失去土地的危险,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本钱,而对于那些财阀和寡头来说,大概需要400亿美元就可以买断俄罗斯所有的农地,假使毫无原则地推行土地所有权改革,那么土地资源就会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一样,由少数人垄断并使用,使农业生产陷入新一轮危机。这样做的结果是,将有可能在俄罗斯引发很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如果允许外国资本毫无限制地参与完全的土地自由买卖,外国人就极有可能将俄罗斯所有的、最富饶的耕地买走,这对俄罗斯的国土安全和农业发展又是一个新威胁。即便是禁止外国人购买任何可耕地,只允许外国人和外国公司租用这些土地,外国公司仍旧可以通过其在俄罗斯的子公司购买这些俄罗斯的可耕地。因此,制定合理的土地买卖法案和严格的买卖监督体系非常重要,这关系到俄罗斯新一轮转轨的前景和农业保障问题。
农田买卖必将会对俄罗斯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民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在这项法案实施之前,要对大量的农业用地进行清点,弄清楚原有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建立一套有效的土地管理机制和一个界定清楚的“法令界限”。目前俄罗斯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土地,大约有63%的农业用地已经归私人所有,但这些私有化是在叶利钦时代通过发布总统令来实施的,而总统令不是俄罗斯联邦法律。此外,俄罗斯的各个联邦主体(各个州、共和国)都有各自不同的土地政策,有些地方实行土地自由买卖、公开招标出售的政策,有些地方则没有。土地关系改革在客观上的确可以影响农业经济的基本框架,但它不是提高农业产量的唯一因素,农业生产潜能的发挥更多的还要依赖充足的资本、现代的工艺技术和生物科学基础、相应的社会生产微观基础结构以及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等。推行土地改革的宗旨应该是,改革既要符合农民的利益,又要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因为土地是农业经济中不可替代的、不可再生的生产资料,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命脉。
三、农业贫困与劳动力危机对转轨进程的钳制作用
农村的人均投资额、人均收入和劳动力资源的多寡是衡量俄罗斯农业生产潜力的三个重要指标。但是,自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农村的人均投资额和人均收入一直在下降,劳动力资源也面临逐年衰退的威胁,使得农业生产的衰退要比工业领域严重得多,并且大范围地影响了俄罗斯农村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动摇了农业改革的社会基础。
首先,俄罗斯农业贫困的一个最直接表象就是人均投资额急剧下跌,这构成了农业转轨的主要钳制力量。目前农村地区的人均投资额比1990年时的国家平均水平减少了5倍。投资衰退的一个最明显效应就是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萎缩,进口食品数量增加,这对农业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食品安全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从1994年开始,国家减少对农业的投入导致农业企业无法使用先进的农耕设备和农业生产技术,以至于到1997年时,俄罗斯用于购买进口食品的支出猛增到了137亿美元,其中肉类食品进口量比1993年增长了12倍。农业企业曾一度受到来自银行、商业和工业垄断的多方夹击,它们的资金状况急剧恶化,盈利率从1990年的30%下降到1997年的-20%,亏损农业企业的数量从3%增加到81%。
其次,人均收入骤降。在农村地区,农业劳动力的工资很低,在农村地区还有相当比例的人生活在最低保障线以下或不享受社会保障。2000年全俄罗斯的平均月工资为2259卢布,工业部门为2931卢布,而农业部门却只有862卢布,只及最低生活保障线的0.61倍。(注:А.Емелъянов,Проблема земли в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реформе России,《Экономист》,номер6,2000г.)农村地区有47%的人口(大约1850万人)生活在最低保障线以下,有15%的人(大约580万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2倍或3倍的水平,总体上,俄罗斯的农村人口平均要比城市人口贫困40%左右。在1991—1998年间,农村人口每人每年的肉制品消费量缩减了12%(14公斤),奶制品消费量缩减了26%(94公斤),鸡蛋消费量缩减了38%(101枚),水果消费量缩减了14%(11公斤),而马铃薯、蔬菜、面包、砂糖等食品的消费量却在急剧上升。(注:Л.Бондаренко,Состояние социалъно-трудовой сферы села“Вопросы Экономики”,номер 7,2000г.)
第三,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供给正在出现危机。俄罗斯的人口出生率目前在全世界是最低的,只有0.89%,人口死亡率是1.42%,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0.53%,种群退化严重,这已经成为俄罗斯面临的头号问题。像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人口出生率只有0.8%,死亡率却达到了1.7%。(注:Е.Ковалев,Экспортная специалъзация селъ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России:утопия или возможностъ,“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шения”,номер 4,2001г.,с.36—43.)相比之下,农村人口的衰减速度要比城市高2.2倍,人口衰减率是17%。(注:Л.Бондаренко,Состояние социалъно-трудовой сферы села.“Вопросы Экономики”,номер 7,2000г.)今后几年,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将不是资金短缺,而是劳动力短缺,尤其是自2015年开始,俄罗斯将会更加尖锐地感觉到劳动力比资金更为短缺,尤其是随后的几年,俄罗斯退休者的增长速度将高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对于一个发达国家来说,人口出现负增长或零增长可能是后工业化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一般这种负增长所持续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但是对于俄罗斯这类次发达国家来说,人口出现大幅下降,必然会对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苏联在战前和二战时期,人口曾经出现了三次大幅下降,现代化的进程也由此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俄罗斯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转轨以来出现的人口衰退,完全是由经济贫困、医疗条件落后、生病率增加、犯罪率上升和生态条件恶化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引起的,这使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资源匮乏,对农业生产形成致命的打击。俄罗斯农村地区目前的家庭结构正在从多子女家庭向少子女家庭或独生子女家庭过渡,有40%左右的家庭不想生育,至少有一半左右的家庭正在推迟生育。农村人口中的育龄妇女数量逐渐在减少,俄罗斯农村真正面临着人口退化的危机。如果人口衰退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的话,未来俄罗斯的大量土地就会因缺少劳动力而被荒废,而要解决这种劳动力危机,除了引进外来移民之外,没有其他选择。
四、对农业改革前景的评估
一般说来,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作物的生产往往取决于自然条件的优劣,因此,农业的生产和劳动周期往往与工业、贸易、产品加工企业截然不同,而要想提高国内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国家政府必须要给予一定的扶持措施。将各种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产资料、资金、信息等从非农部门转移到农业部门,以促进农业发展,称为农业正保护。相反,将农业部门的资源转移到非农部门,或抽取农业部门的剩余给非农部门,称为农业负保护,苏联时期的情况就是如此。长期以来,忽视农业的发展战略让俄罗斯尝到了苦头。1940—1960年间,苏联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落后1.5—2倍,而单位农产品能耗是美国的6倍,在1960—1990年间,苏联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落后5—10倍,各种农作物的产量都低于美国。如果按照农作物生产指标来比较的话,那么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苏联只相当于1940年—1950年时的美国,人均谷物产值落后于美国150年,人均肉制品产值落后于美国100年,奶制品产值落后于美国40年。(注:В.Демъяненко,Селъское Хозяйство России и США.“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шенпя》,номер 8,2001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作为经济效益低、风险性大的弱质产业,是很难得到资金支持和保护的,所以为了保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每个国家都需要不同程度地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发达国家往往对农业的保护程度较高,粮食自给率平均为108%,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率的平均水平为92%。俄罗斯联邦政府也需要考虑如何给农业企业的生产提供政策支持,例如取消各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建立一个食品供应“链条”;鼓励市场竞争,建立高效的市场信息系统,取消给国有贸易商所有形式的特惠政策;建立贸易合同履行的保障机制等等。
Caski and Fock(2000)的研究显示,如果把经济转轨整体成就看做10分的话,那么俄罗斯现在的改革成绩则只有5.6分。他们认为俄罗斯在取消津贴、减轻贸易中的政府垄断和取消价格控制等方面的成就是显著的,但是在解决农业融资、土地改革和制度改革方面还是落后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的确,在俄罗斯目前实施的农业政策中,不论是提高农产品出口关税,还是实施农产品出口配额制,都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农业企业优先供应俄罗斯国内市场。事实上,政府可以考虑投资修建发展农业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建立地区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设立农业发展专向基金。例如,可以用一部分出口收入来为农业企业来建立一个专门的生产发展基金以扶持农业生产,可以考虑给企业提供一些在税收、贸易和产品加工方面的优惠,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农业企业扩大生产来优先满足联邦内或区域内农产品以及食品消费需求。尤其是当很多外国农产品在俄罗斯的倾销价格都比俄罗斯国产农产品价格低很多时,政府积极高效的农业扶持政策是增强农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扶持政策,但并不仅仅局限于信贷政策、税收政策和保险政策,除此之外,还包括良好的制度和法制环境。对于农产品生产企业自身来说,和其他企业组织战略联合,并保障生产的一体化,从而占据并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的份额也是相当重要的。
笔者认为,成功的经济改革将会对农业生产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将成为监控俄罗斯未来农业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俄罗斯政府积极贯彻农业部门和经济领域的改革是增加农业产值的前提。农业生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比其他任何一项生产活动都脆弱,都更容易面临风险。而包括商业立法、税制稳定和法律监管内容的经济改革可以减少商业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农业生产也必将从中大受裨益。相应地,农业部门的破产法和土地改革则有助于农业信贷市场职能的正常发挥,尽管没有经济领域内改革措施的互动,农业部门改革的积极效用是微小的,但实施它们却是十分必要的。俄罗斯目前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农业经济转轨至少还需要10—15年的时间;若按照各种指标推算的话,从农工综合体的转型需要来考虑,尤其是在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方面,则至少还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倘若考虑所有权方面的改革,这也是农业改革的根本问题,那么要想建立一个适宜的农业所有权结构则至少也需要5年时间。俄罗斯政府在2001年和2002年中实施了一些主要的制度改革措施,包括法律体系改革和税制改革以及农业土地改革法案,这些改革都会对农业经济转轨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到目前为止,农场和农庄破产法案还没有涉及到。目前俄罗斯只有不到10%的农业企业具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作的经验和技能,这意味着,要想成功地推进农业改革,就必须建立一种积极的破产兼并制度,使生产资源从效率低的地方流向效率高的地方。但强迫一些没有偿付能力的集体农庄破产,这不仅意味着要暂时忍受大量的农村失业人口,同时也要求对整个破产法律程序进行重新评估,这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资源才能彻底完成。因为农业企业改组所面临的已经不再是私有企业在数量上的简单增加了,真正需要的是使农业生产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私人所有权制度在企业生产、组织、经营形式和稳定社会经济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此外,还涉及到用来推进农业改革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这包括对破产企业的界定与处理、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水平、生产联合会、质量标准和监控、市场信息、保险措施、税制规定、农业信贷、技术及物质资料供应、市场组织形式等等。
成功的农业改革需要有经济、社会和法律方面的环境与制度保障,需要一个科学的农业改革步骤和良好的经济调控机制。如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的农业改革措施能够顺利执行的话,那么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农业领域的国内和国外投资,这也是衡量改革进程的一个很好的指标。但这并不能说明俄罗斯农业的发展形势是比较乐观的,我们现在还很难预测俄罗斯农业出现高速增长的具体时间和增长质量,因为农业不是孤立于整体经济转轨环境而单独发展的,在农业本身的发展进程中,能够影响到其进程的变量很多。尤其是10多年来的农业危机更具有一定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对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力的破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而要想恢复农业产值,除了制度和环境因素之外,还要有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支持,而这两个问题更是俄罗斯农业在今后几年乃至于十几年内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至于说俄罗斯联邦政府给农业部门确立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到2010年时达到增长6%的发展目标,则完全取决于整体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好转与否和上述问题的解决程度。
标签: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三农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