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水绿参差——谈谈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技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绿论文,东风论文,参差论文,社会科学论文,技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特别提示: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社会各种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其中包括社会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社科类文章虽是科学知识,考查的却不是对科学知识的阐释,考查的仍然是“语文”学科的能力,只要我们具备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社科类文章同样具有可以鉴赏的“东风”和“绿水”。就让我们一起探索社科文阅读的攻略吧!
一、投石问路明文意
在做社科类文章试题时,考生往往忽视了对原文的整体把握,而更看重对出题点所在文段的关注。实际上,出题者在出题时往往立足于整体。因此对于社科类文章阅读,做题之前要能初步地概括其主旨,辨识材料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整个材料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时,思维要积极灵活,高度集中。可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同时动笔划出关键词、关键句。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理解的突破口,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依据上述方法来阅读2009年高考全国Ⅰ卷中关于“甲骨文解谜”的社科类材料,第1题要求选出对甲骨文“王”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试题略),要做此题就需要立足于整体,从全文材料来进行分析。从原文第三段看,“王”字成为统治者的专名是在国家出现之后,是由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而来的,并不是表示军事首领,属于偷换概念。另外原文中说“斧钺正是军事首领统率权的象征”,D项前后分句也没有因果关系,并不因为拥有斧钺,所以才用“王”字表示军事首领。因此D项是不正确的。至于A、B、C三项,概括原文第一段和第二段,不难确定它们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
二、曲径通幽抓关键
一般来说,在社科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常常隐含在材料的关键句段中,因此阅读时要紧紧抓住这关键句段,联系上下文来探索,捕捉住文章的有效信息。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内容;反过来,把握了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也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
把握关键语段,一是要从本句段入手,注意句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注意修饰限制成分;二是要看句子所在语段,注意与之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三是结合段义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在社科类文章《昆曲》中,第15题是要求选出对昆曲的爱好者及演出要求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试题略),本题考查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理解,答案主要从句子所在语段中找。其中A项的“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它的依据在原文第一段中“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唱曲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据此可推断出A项的结论是正确的。B项的“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的依据在原文第三段最后“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据此B项结论也是正确的。C项“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依据为原文第二段后半部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有法子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鬓了”,所以C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D项的有效信息在文末一句:“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表演,也就跟木偶戏差不多。”由此可知,演员演出时如木偶,不是由于昆曲讲究动作和姿势,而是由于演员不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所以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吹尽狂沙始到金
任何阅读材料都是若干信息的载体。正确接收和处理这些信息,根据需要选择某些信息,利用某种方式把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转述出来,是社科类文章阅读的重要要求,也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要信息的主要手段。
在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时,务必要准确地把握问题,明确目的。有的问题要提取的信息比较简明,涉及的范围较小,可采用直接摘取法,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有的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干扰信息比较多,要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捕捉、区分信息,略过无关信息,概括有效信息,提炼出所需信息。
依据上述方法来阅读2009年高考四川卷中第6题,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试题略),答案为A。其中B项以偏概全,文中说“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文中材料只是检测了近500种,但不能得出“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C项无中生有,文中说“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可见,即使杀死细菌,同样不能阻止耐药菌的传播。D项以偏概全,文中说“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只是说将“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并没有说要禁止各种抗生素。
四、按图索骥细分析
结合内容推断想象,是对考生潜在能力的测试,是近两年社科类现代文阅读必考的内容,也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考点。其根据和情理都隐藏在所读材料中,有时材料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非得经过细致地阅读和周密地思考不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文章的内容脉络入手,着重分析文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文章潜藏的内涵,把握文章内容所表达的深层意义;二是从考试的技巧方面入手,可以按照“就文论文”的阅读经验,采用先找错项、逐项筛选的办法,先找那些与文章表述接近的项与原文进行对照,如有错误,再进行第二次同一形式的分析辨认。这样,找出答案也就不再成为太大的问题了。但需要注意,不可只看选项本身有没有道理,千万不能认为有道理的选项就是正确的选项。
如2009年高考全国Ⅰ卷第7题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找出推断不正确的一项(试题略),本题答案为D。根据原文结尾一段,不是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而是创建文字当初的生活样貌和时代背景距离许慎太遥远了,所以许慎只能根据字形来臆测其意。另外假如不是这样,许慎就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吗?他可能释读出来,也可能释读不来,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因此D项的推断是不正确的,应该是选项。A项的推断则是正确的,原文第一段有“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可见A项的推断成立。关于B项,原文第二段开始有这样一句话“‘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所以B项的推断是正确的。关于C项,原文第三段指出,“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朝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所以C项的推断也应该是正确的。
冲刺演练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从跨越式发展到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由跨越式发展阶段向科学发展阶段转化的过程。所谓跨越式发展主要是从发展速度而言的,即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以往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走完的路程,或者是走完相同的路程比以往所用时间要少很多。
我国的跨越式发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些历史条件是: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的制度保障,国民对经济增长的强烈需求,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决策,国内相对丰厚的自然资源。但事实说明,这种跨越式发展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因为它往往造成经济体内部的发展失衡,例如城乡发展失衡、地区发展失衡、经济与环境发展失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以及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失衡等等。由于国民经济是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因而这种失衡必然使一些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部门和地区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力,从而使整个发展速度最终减缓下来,并回归常态。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是我国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高峰时期,而“又快又好”则可以看成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口号。自此以后,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国就逐步由跨越式发展进入到科学发展阶段了。
所谓科学发展主要是在保障经济素质基础上的发展,其基本特征:一是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二是强调发展要有全面协调可持续性,三是强调发展要统筹兼顾,四是强调发展要重经济效益。科学发展并不是不要量的增长,而是要把量的增长建立在质的提高基础之上,即强调质和量的统一,所以体现在口号上就是“又好又快”地发展,即把“好”字放在了“快”字的前面,这虽然只是两个字位置的简单置换,却反映了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表明,我国实现由跨越式发展向科学发展阶段的转变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它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从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它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进一步提高,抵抗危机和风险的功能进一步强大;它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避免出现大的波动;它使我国社会的稳定性进一步巩固,有效避免动乱的发生。总之,科学发展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科学发展观则是这一发展阶段的总体指导方针。
跨越式发展与科学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两个不可割裂的阶段,是合乎逻辑地相互连接的。没有跨越式发展就不会有科学发展,因为科学发展正是辩证总结跨越式发展经验的产物,并且是以跨越式发展的成果为基础的;而科学发展又是跨越式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跨越式发展量变的必然产物;在跨越式发展中有着部分科学发展的内容,而在科学发展阶段也会有着量的跨越式增长。所以,这两个发展阶段乃是有机的统一,它们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内在规律。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13日
1.下列对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在过去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走完的路程现在用较为短少的时间就能完成。
B.跨越式发展是与改革开放的制度保障、国民对经济增长的强烈需求等特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
C.跨越式发展往往造成经济与环境、经济社会等经济体内部的发展失衡,因而这种发展难以持续。
D.推动跨越式发展的一些部门虽受其他系统的关联,但由于其发展速度较快从而使整个速度加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后,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国经济的发展就由跨越式的发展转换到科学发展阶段。
B.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相比,并不是不要量的增长,而是要把量的增长建立在质的提高基础之上,即质和量统一。
C.跨越式发展的口号是“又快又好”,科学发展的口号则是“又好又快”,虽只是两个字的置换,但战略却是不同的。
D.所谓科学发展是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统筹兼顾和重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保障经济素质基础上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越式发展虽易造成经济体内部的发展失衡,但它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
B.科学发展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科学发展阶段与跨越式发展阶段是相对的两个发展阶段,两者之间虽然有一些联系但毕竟关联不大。
D.在科学发展阶段,科学发展观是这一发展阶段的总体指导方针,强调科学发展也会有着量的跨越式增长。
[参考答案]
1.D(D中“由于其发展速度较快从而使整个速度加快”错,依据原文“由于国民经济是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因而这种失衡必然使一些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部门和地区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力,从而使整个发展速度最终减缓下来,并回归常态”可知,跨越式发展使得整个速度最终减缓下来并回归常态。其他各项均符合文中意思。)
2.A(A中“我国经济的发展就由跨越式的发展转换到科学发展阶段”错,依据原文第二段末尾“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国就逐步由跨越式发展进到科学发展阶段了”可知,我国由跨越式发展进到科学发展阶段是逐步的,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其他各项均符合文中语意。)
3.C(C中“两者之间虽然有一些联系但毕竟关联不大”错,依据原文末尾段落可知,跨越式发展和科学发展“是合乎逻辑地相互连接的”,没有跨越式发展就不会有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又是跨越式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