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六式”应付纸价上升_纸价论文

出版“六式”应付纸价上升_纸价论文

出版“六式”应对纸价上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六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本增加,上下游夹逼,年利润率下降加剧,资金链断裂危机,选题压后,生产缩减……纸价上涨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用,形成了从生产环节到资金环节的连锁反应。从短期看,如何启动各种资源,想出办法渡过眼前的难关;从长远看,怎样提高出版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是出版机构迫在眉睫的问题,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应对纸价问题。

应对第一式:理性采购 避免恐慌

如何以充足的供纸,保证正常的图书生产,是出版社最关心的问题,当“纸荒”,“纸价持续上涨”的判断漫天飞舞时,尽快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适量存储纸张,成了各出版单位的首选之策。各出版社纷纷动用了大额资金储备纸张,坊间甚至流传着某教育社动用上亿资金囤纸的说法。然而具体操作间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及时采购到纸,采购什么纸,采多少,以怎样的价格采购到纸?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由于各出版社的出版品种不同,带来了用纸种类和用纸周期的差异,但大部分出版社都使用了——增加备纸,提前备纸,缩短备纸周期,并做好规划随时补充库存的模式应对难关。

在这次持续已近一年的纸价现象中,一批出版社根据市场调研未雨绸缪,并凭借日常与纸厂间培养的良好信誉关系,抢在涨价之前以较低价格备纸,赢得先机,降低了自己受影响的程度。人民交通出版社印务部副主任李斌告诉记者,在2007年初,社领导根据纸张涨价的苗头,果断做出加大采购、库存的决定,并在实施中随时追踪纸张市场变化,分析纸张价格趋势。“所以在当年二三月份备纸时,我们比以往多备了七八百吨纸,相当于三四个月的用纸量。等到2007年四五月准备秋季教材生产时,发现纸张开始供不应求和涨价,这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就又按照原来的思路加强了纸张管理。所以,2007年,我们的用纸没有受到影响,而且与2006年相比,纸价上涨带来出版界成本普遍提高12%的情况下,我们只提高了6%,有效地降低了成本消耗。”

据了解,目前,有能力的出版社都动用了大量资金储备纸张,以备生产之需。外研社表示,2008年的用纸已经基本备足。人民交通社也表示,备纸量已由往年的1000多吨,增加到目前的3000多吨,动用了200多万元的资金,基本能保证到八九月份的用纸。

当市场转向卖方市场,调整思路,变化方式,理顺纸厂关系,扩大纸源渠道,争取优惠价格的方式,在“非常时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广西师大社材料供应科科长邱立军认为“抢纸的时机很重要,现在如果不是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很难在第一时间以低价格拿到纸张。我们在账期和价格方面之所以得到了一定的优惠,得益于平时对上游关系的经营。现在纸厂一般给客户定有受信关系评估,如果长期按照他们内部制定的要求服务、付款,就会被定为受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中版联股份公司业务主管陆南宸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与纸厂要坚持沟通、理解的原则。“要加强产供销用各环节之间的沟通,不要背靠背,而是要相互理解,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相对灵活地处理问题。在原来的竞标合同、优惠幅度都失去约束功能的情况下,出版机构应该主动牺牲部分利益,原来优惠幅度大的,现在相对调小一点,这也是对纸厂的支持。”磨铁(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刚也表示:除了与纸厂长期的合作关系外,及时协调也很重要。“我有时候一个月要去两次山东,现场办公。”此外,很多出版社积极开通新的纸源渠道,降低受上游钳制的风险。

在行业一片抢纸之声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出版社反映为了保证用纸量,分担风险,从多个印厂分头进货。结果出现纸张质量下降,不同批次的纸色差严重等情况。而且,大量囤纸之后,出版社的库存已告饱和,没有空间继续囤纸。所以,有出版人提醒业内要冷静,理性对待存纸行为,陆南宸认为:有些单位大量囤纸,造成资金浪费是不必要的。在囤纸中,如果资金不充裕,容易拖欠纸厂,又进一步损害信誉,影响下一步的供纸,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不要盲目抢购。

尽管纸价问题影响甚众,但更多的出版机构对纸业长远的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的,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汪家明认为,虽然现在是卖方市场,但是买方市场与之会交替出现,不停变化,要相信市场的调节能力,困难只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最终供求关系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故而没有必要恐慌。

应对第二式:书业涨价呼唤社会政府支持

书业根据图书成本定价,纸价上涨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图书成本提高,必然进一步会影响图书定价。早在岁末年初的《出版人》“2007中国书业年度评选”颁奖典礼上,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副总裁李朋义就掷地有声地预言,书业界会涨价,并会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全国的价格都在上涨,猪肉价格在上涨,粮食、棉花、石油所有价格都在上涨,那为什么书业不允许涨价呢?”这个论断如今已经成为出版界的共识,然而由于图书特殊的文化产品属性以及义务教育教材限价、全国CPI上涨等因素影响,书价何时上调,上调幅度多大,社会是否会接受,是否会给盗版留下空间等问题接踵而至,书价上涨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让出版社握不得,扔不得,夹在中间进退维谷。

在多次采访中表示采取“保一批、缓一批、停一批”的选题政策,并感慨出版社对书价“死扛”政策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正在为书价的事情烦恼。“不敢涨价,非常敏感,虽然图书涨价是正常的市场经济行为,却会招来不必要的非议。人们强调图书的文化属性,习惯于它的低定价,可别忘了它还有商品属性。书业既然市场化了,就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书价应该随行就市。”外研社副社长王芳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见,并告诉记者,出版社的毛利率本来就不高,现在不仅纸张,包括打包纸、打包绳等原材料都在涨,而用工成本、生活成本、出版社的运营成本等间接成本也在上涨,再加之出版社产品用纸的更新换代,“例如,我们将原来品质较差的55克书写纸,换用60~70克,这个成本要提高10%”,这都增加了生产成本,图书涨价是不可避免的。

但记者看到,现在行业内并没有出现普遍涨价的情况,而是采取内部消化的方法,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图书是精神产品,属于“次级消费品”,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成本的提高,人们需要合理分配生活费用,提高在物质生活上的费用,相应就会压缩精神消费,如果书价再上涨的话,必然会影响对图书的购买力。其次,价格是中国人消费习惯中很敏感的一个因素。图书作为精神产品,低价已经成为国人的一种惯性,不容易改变。再次,出版行业竞争激烈,面对纸价上涨,出版社如果削减利润反而能在市场中占得先机,所以不敢先涨价,只有垄断性的图书才敢定高一些的价钱。第四,仅就目前情况而言,通过控制成本、加强内部管理,大部分运行良好的出版社还能“撑得住”。但是如果纸价上涨持续时间过长,就难消化了。第五,出于对盗版的惧怕。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隽青表示:虽然纸价上涨,供不应求,但是不能排除给盗版提供纸张的小厂的存在,盗版问题仍然存在。“图书定价如果升高,盗版的可乘之机就更大,所以即使要涨价,定价时也要尽量压缩可能给盗版留下的空间。”所以,图书涨价虽然已成定论,但具体什么时候会大范围涨起来还难预测,要看纸张涨价的行情。对此,王芳表示乐观:“纸价上涨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出现井喷,来势也没1995年那么凶猛,所以书价即使上涨也不会像前一次那样涨幅很大”。

李朋义是书价上涨的支持者,在采访中他呼吁,读者和社会能够给予出版界相应的理解和准备。“现在,出版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都在上涨,如果把这些差额都涨在书价上,读者肯定不能接受,所以需要多方面的力量进行分摊:首先,出版社分摊一部分,作为文化企业,责无旁贷;其次,读者分摊一部分,改变消费习惯;再次,国家分摊一部分,例如,在义务教育教材限价管理上,政府控制如果还是按照涨价前的情况定价就显得不合理了,应该把涨价的因素考虑进去,稍微有所放松。”李朋义进一步分析到,书价的问题,应该在国际的大背景下考量,中国的图书定价是西方的1/8~1/10,这也是导致中国出版产业规模不大的一个因素。在上面提到的分摊前提下,书价上涨不会给读者带来太大的压力,又能有利于产业规模的扩大,也符合转企改制的需要。“否则中国的出版产业本来规模就小,如果再把单位利润压缩,引起产业规模缩小,这不利于出版产业发展,也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至于中国出版集团如何应对书价问题,李朋义说,书价何时涨,涨幅如何,都是各出版单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控制,集团没有定时间表,也没有下达相关的指令。

书价上涨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在具体应对中也需要针对不同的图书,采取不同的策略。出版人普遍认为,走市场的一般图书和教辅涨价的空间比较大,其中新品种调整空间大,而重版书和常销书会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不会轻易涨价。而义务教育教材由于限价问题,已经让众多教育社在纸价上涨面前捉襟见肘,据记者侧面了解,众多教育社正在多方积极奔走,提出政策诉求,呼吁政府的力量。

李朋义指出,书价的上涨是一个缓慢的、不易被察觉的事情,这些年书价一直也在涨,此次书价的上涨也将是在同一个价格水平内出现的小调整。“我估计图书的涨价肯定赶不上纸张的涨价,据个人预测,书价未来的涨幅将达到5%左右。”记者看到,虽然大部分出版社表示目前仍采用内部消化解决成本提高问题,但市面上的一部分新书的确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价位,一本300页上下的大32开人文书,定价已达到30多元。而卓越网在采访中也表示,在近期的沟通中,供货商曾表达过提价的想法。据广州购书中心办公室提供的资料,2007年全年图书单册平均销售定价较2006年上升了5.57%,这个数据提供了进—步的证明。此外,也有出版人表示,书价上涨也不是简单的绝对价格的上涨。“有些民营公司通过扩大开本变相涨价。开本尺寸从大32开到小16开越做越大,字号也扩大一倍,并用轻型纸加厚。”

应对第三式:增强内部管理 齐心协力抗风险

当书价上涨远水不解近渴,库存又需要增加时,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好出版社的现金流,防止资金链断裂,现实对出版社的内部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成本控制方面,很多出版社采取了合并纸类同类项,采用纸张替代品种等办法渡过难关。李斌告诉记者:交通社有一套良性运作的成本控制系统。“经2006年调研,2007年初我们就减少了图书的开本品种,使得印刷业务相对集中;也减少纸张规格,并改变原来不合理的纸张规格,从而减少零头纸的浪费;出版社合理调配运输,减少调配的次数,从而减少运输费和途中的耗损。”这与其他出版单位的思路不谋而合,黄隽青说,“以前为了求书好看、新鲜,在图书规格设计上求新求变,现在就得迁就一点,统一图书的规格,这样便于操作,几种纸可以互相借用,从而避免资金闲置。”还有的出版社针对某些纸类产能下降的现状,准备了替代产品,例如再生纸的使用。记者了解到,一些出版社去年开始使用环保书写纸和再生纸,目前主要用于教辅生产。虽然这类纸存在脱墨不彻底,以及纸面有细小尘埃点等问题,影响美观,但由于其在环保和价格方面的优势,部分出版社表示仍会继续使用。此外,还有的出版社把目光投向了按需印刷,通过生产部门控制用纸。

在选题管理方面,多数出版机构表示,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图书选题结构,并增强出版的计划性。其中,一些中小出版社和民营公司受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他们表示在做选题时会考虑选题质量、出版先后、印数等问题,有的出版单位表示会直接控制产品规模,压缩选题,“例如,时效性不强的书就会延后,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效益良好的产品中去”。相对而言,一些实力较雄厚的出版社表示选题受影响程度并不明显。李斌表示,虽然交通社对于利润率很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的业务暂时停下来或者减少生产规模,但是出版社大的规划思路不会变化,对于开拓市场的新兴业务,仍然在鼓励和扶持。与此同时,很多出版单位还从选题源头把关,有的出版社会定期把纸张库存统计发给大家,要求编辑测算图书选题成本,从而增强编辑优化选题的意识。

现金流是此次纸价上涨中最敏感,也是最考验出版社抗风险能力的要素,出版人普遍认为,如今之计,只有增加资金投入,挺过这个时期。很多出版社表示,账上的闲钱基本投入到备纸当中,自己的资金“确实是到了有史以来最紧张的时候”。也有出版社采取拉长付款周期的做法缓解压力,“在签合同的时候,商定货到一个月付款。从订合同到到纸有一个过程,比如订了1000吨纸,并不是一个月都到,而是根据社里的生产情况,陆续发货,陆续付款,拉长付款周期,给社里资金周转提供便利。”

应对第四式:横纵联合 产业链共渡难关

面对上游产业变化带来的挑战,各出版单位在努力控制内部成本的同时,也向外寻求解决之道。很多出版主体采用“横纵联合”的方式渡过难关。横向联合:指的是与其他用纸单位联合,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并减少投资风险;纵向疏导:指增强与上下游的沟通,相互理解互惠互利,争取良性回款,缓解下游压力。

在横向联合层面,各出版集团起到了非常有效的凝聚作用,有的集团为帮助成员渡过难关采取统一采购用纸的办法。以中国出版集团的中版联公司为例,他们凭借自己良好的集团品牌和发展规模,在危机中与纸厂保持互惠互利的稳定关系。陆南宸表示,我们在纸价上涨中,形成一个缓冲的蓄水池,为集团起到舒解用纸紧张程度的作用,从长远看则有利于捋顺供求关系,提高集团核心竞争力。“现在虽然我们自己也遇到不少困难,但是两个肩膀总比一个肩膀更强壮,毕竟集团的抗风险能力更强。这次纸价现象也增强了集团的凝聚力,也为中版联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各集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保证纸张供应的服务工作;在尊重出版社选择的前提下,尽量整合出版用纸种类,提高集约程度,通过单一品种数量的增加,加大对生产商的吸引力;增加品牌用纸、专项用纸和专项加工,加强抗风险能力;与其他用纸单位合作,订单叠加,提高谈判资本,并建立长远合作关系。这样在保证集团成员基本用纸的前提下,即使遇到一些出版社的机动选题,因为一般用纸量不会太大,也都能够通过良好的信誉与纸厂洽谈解决;而且还可以在成员单位内部进行调剂,借纸,这是单独的出版机构所不具备的,凸显出集团的优势。记者了解到,因为以上诸多原因,一些集团在纸张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仍能与纸厂保持三个月左右的账期。

相对于大的出版集团,民营文化公司则显得较为松散,缺乏组织性,一般都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应对危机,但也有民营出版人认为,民营机构规模小,用纸量小,受影响幅度小,有需求时可以寻求多种方式,灵活应对。

纵向疏导层面,出版集团依靠雄厚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与上流的沟通中,有的集团多次组织出版社和造纸厂的互访,增进了解,“纸厂与出版社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两者之间一定要促进沟通,求同存异,才能有效达成合作。而且组织考察团的形式,提高了自己的谈判实力和谈判级别,纸厂的重视程度也提高,能做决定的范围更加宽泛”。与此同时,大的集团有能力利用在物流、行业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多种经营,例如,采购浆料,与纸厂以浆换纸等,既减轻自己的负担,又为纸厂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很多出版机构也注重与下游的疏导,黄隽青表示,正在积极与下游渠道沟通,加强对渠道的服务,争取从渠道来钱。

应对第五式:敢作为才能抓住先机

纸价现象对中国出版提出了考验,在采访中不少出版单位表示会缩减产品线,渡过难关。而对于这样的做法,李朋义并不持肯定态度:“作为出版单位,特别是一些大的品牌出版单位,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不能影响出书,这涉及国家文化建设的宏观问题。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三联、中华、商务等老社,更是文化建设的主力,所以集团有个一致看法,不能够影响出版,要继续出好书,这是国家级出版单位的职责。而对于广大出版机构而言,这确实是一次市场考验,而且会发生长期的影响,但相信都能渡过难关。”李朋义认为:“要对纸价上涨做出正确判断,首先要坚定两个前提:首先,纸张涨价对中国的出版社没有根本性的影响,而是在中国出版产业改制大背景下的一个市场现象。如果出版界出现洗牌,那不是因为纸张涨价而洗牌,而是在改制的前提下出现洗牌,进而促进产业转型。其次,要看到这个现象是在‘十七大’发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的大背景下出现的。有这样的政治导向,广大群众有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出版界不可能低迷,出版社也不能不作为,相反还要有大作为。所以此次涨价是个挑战,如果不作为就会萎缩,敢作为才能抓住机遇。有见识、有品牌、有实力的出版人,在别人萎缩和缩小的时候,反而扩大,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中国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在此次现象中发现成员中有一些缩减生产规模的苗头,要及时遏制。集团的基本精神是:适度扩大,而不能缩减。要保持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保证不低于2007年,这是我们的刚性要求”。“如果因为纸价涨了,就减少投入和产品,表面上自己风险小了,但是和读者见面的机会也少了,这样不利于我们这样的品牌出版单位的建设。目前,虽然有资金压力,但是我们还要争取更多的书号,扩大出版,保证品种、规模,并注意调整结构,处理好长短线产品关系,应对2008年。这次纸价问题不会影响集团的长远规划,还是要做大做强。”

一些有实力的民营文化公司则认为这是好事,有利于加速市场分化和优胜劣汰,“弱的企业退出,市场出现缺口,有资本实力的文化公司乘机圈地,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贝榕公司首席执行官路金波表示:2008,他们的选题和节奏没有受到影响,将有新的融资进入,帮助加大流动资金比重,与此同时,还要扩大生产规模,买更多的版权,“预计比2007年翻一番,达到200种图书”。

应对第六式:降低奥运影响

为保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召开,各种限行措施预期会出台。这对出版业的纸张和物资运输的影响自不待言。针对这样的现实条件,各出版社也纷纷开动脑筋寻找应对之策。

很多出版社在备纸上提前考虑奥运的特殊因素,将纸备到奥运会后;还有很多出版社改变往年的生产节奏,加快生产,外研社和人民交通社都表示已经将往年生产计划提前两三个月,避开6~8月的用纸高峰期和交通管制期。还有出版社表示,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北京市奥运期间可能将在六环内限行,所以将备纸大都集中在六环以外离印厂和纸厂近的地点,并且准备用京牌小货车运输解决临时调货问题。也有的出版社利用纸厂的门到门的服务,直接将纸送到印刷厂,减少中间环节对纸张的耗损和由此产生的费用。黄隽青分析说:以往虽然图书有淡旺季,但是淡季的6~9月份还是有一定的销量,所以生产安排比较平均,现在则把重点的选题安排在上半年出版。“因为进入奥运会之后,连着还有残奥会和‘十一’长假,都会增加百姓的特殊经济消费,对图书的需求会降低。希望奥运之后,在最后一个季度再努努力,保证这一年相对前些年不会太失衡。”

标签:;  

出版“六式”应付纸价上升_纸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