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心城市高校功能的思考——Thinking about the Function of the Institutions of——Higher Learning in Key Cities,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心城市论文,高校论文,功能论文,Thinking论文,Function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期,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办学模式,且其后得到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这一崭新的办学模式就是:省辖市(地级市)(如今还出现了某些县级市)举办高校。这一崭新的模式被人们称为“中心城市高校(大学)”。
中心城市高校的兴起,冲破了原有的中央、省二级办高校的高校办学体制,形成了中央、省、中心城市办高校的三级高校办学新模式。这对繁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提高整个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值得充分肯定。
中心城市高校在取得了许多成绩、创造了许多经验的同时,也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在更多的领域开拓并在更多的方面取得成就。本文仅就中心城市高校的功能问题,也就是中心城市高校应具有哪些作用以及如何才能发挥这些作用的问题谈谈浅见,以就教于关心中心城市高校的专家及同志。
现有的中心城市高校虽然在多方面发挥了程度不同的作用,但如果实事求是地分析总结起来,中心城市高校的现有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向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技能。中心城市高校大多在基础薄弱、教师紧缺、实验手段不足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按照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向所招收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教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使学生学到了应该学到和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其中有的中心城市高校甚至在录取新生成绩偏低的情况下,在全国、全省的某些课程统考中屡屡取得优秀成绩,令老牌、名牌大学刮目相看。
2、开展某些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研究。大多数投身到中心城市高校的教师,除承担繁重而紧张的教学任务外,在资料及实验设备欠缺、经费不足、成果发表少有阵地的困难条件下,仍积极地开展科研活动,在基础理论和应用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的还取得了在国际、国内领先的一流成果。特别是在解决中心城市经济建设的应急课题,研究区域性、地方性社会发展问题等方面更发挥了独到的作用。如五邑大学教师为江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佛山大学教师研究佛山石湾陶瓷艺术史,等等。
可以说,在以上两方面的功能上,中心城市高校与中央、省办高校相比,虽然还存在量的差别,但其质是相似或相同的。此外,中心城市高校还自然地起了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3、增加中心城市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和成人读电大的机会。中心城市高校全日制招生对象起初只面向所在的中心城市及其下辖地区,即使到今天,招生政策仍对该中心城市及其下辖地区实行特殊倾斜。这就使该中心城市及其下辖地区的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比例扩大,分数线下降,竞争程度减弱,学习、深造的机会增加。中心城市在办大学之前,该中心城市的高等教育一般处于空白状态,或仅有一所规模不大的电大,显然,当地的成年人读电大是不方便的。中心城市大学办起来后,就为成人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提高中心城市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大批高中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升大学机会,且大多数返回到本中心城市就业,大批的成人通过夜大获得再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中心城市整个人口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知识结构得到改善。
5、促进中心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当其素质提高后,生产要素的质量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这必将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心城市高校在发挥上述作用的同时,还在以下方面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6、使中心城市有了“思想库”、人才库。中心城市高校聚集了多学科、多专业、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这些教师就成为中心城市的思想者和专业技术人才。
7、繁荣了中心城市的文化事业。中心城市高校将师生教学用图书馆、体育馆等文体设施面向中心城市的全体公民开放,大大增加了中心城市公民的文化、体育设施的拥有量。
8、为中心城市以外地区的高中毕业生提供部分求学深造机会。中心城市高校目前大多已面向全省招生,有的还面向全国招生。这无疑将扩大全省乃至全国的高校升学比例,增加全省乃至全国高中毕业生的求学深造机会。
中心城市高校所起的上述8个方面的作用,应该讲在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一般说来,6、7、8三方面的作用不如1、2两方面的作用发挥得那么大,尚处于一种有无皆可的状况。因此可以说,中心城市高校的现有的功能与中央、省办高校没有多大差别。
然而,作为一所中心城市高校,由于其主办者、其所处的环境、面对的对象等多方面与中央办、省办高校具有差异,因此,它的功能也应有别于中央、省办高校。那么,中心城市高校的功能应是怎样的呢?
1、人才培养功能。中心城市高校既然是大学,那么培养大学生(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则是其首要任务,也是其第一位的功能。不过与省办、特别是中央办高校不同的是,其培养人才的层次和专业设置更应面向中心城市,服务于中心城市;而不应盲目地与中央办、省办高校在高、精、尖方面比上下、争高低。多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办实用型专业才是中心城市高校的主要任务。
2、科技服务功能。开展科学技术研究,解决教学及中心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是中心城市高校必做的工作。不过,与省办、中央办高校不同的是,中心城市高校在科研项目的选择和资助方面,应更多地关注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向中心城市的实用性、城市性问题倾斜。这当然不排除和反对个别教师因自己的兴趣使然,或争取到国家、省级的经费资助而研究全国性、全省性的学术问题并取得成果。中心城市高校由于处于某一中心城市,对该中心城市的某些独特的课题展开研究往往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常常更容易取得成果。如五邑大学教师研究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问题,研究江门名人梁启超等,往往更易获得别人难以获得的翔实资料,因而更能有所发现,取得成就。
上述两方面的功能可简单地称为数学、科研两种功能,当然其专业设置、科研选题与中央、省办高校已有不同的取向。但如果中心城市高校仅注重于这两方面的功能,那么依然是中央、省办高校功能模式的再现,显然还未发挥出中心城市高校的独特的作用。中心城市高校还应在其他方面有所作为。如:
3、成为中心城市决策者的智囊团和经营者的点子库。中心城市未办高校以前,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领导者决策时希望有智囊来帮助论证,经营者想有人作参谋、出主意,均无法办到。当中心城市办高校之后,一批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聚集成一个智囊团,一个点子库,从而使领导人决策、经营者经营有了智囊和参谋。而中心城市高校的教师走出高校为领导人和经营者出主意、想办法,也正好在更多的方面发挥自己的才干。
4、建立中心城市覆盖学科最齐全,层次最高,资料最丰富、最系统,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为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中心城市高校必须有一所图书馆,而且这所图书馆除了普及型、大众化、常规式的图书、期刊外,还必须有某些偏、特、专、冷的图书、报刊等资料。无疑这一图书馆在该中心城市是首屈一指的。如果将这所图书馆向整个中心城市的公众开放,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该图书馆的作用,为中心城市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心城市公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中心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5、建立中心城市水平最高的文艺、体育团体,担任中心城市文艺表演的指导与评委、体育竞赛的教练与裁判,乃至建立中心城市最好的歌舞影剧院、体育场馆等。
6、如果中心城市高校设有医学系(院),其附属医院应成为中心城市水平最高的医院,拥有医术最高超的医生。医术高超的医学人才和先进、齐备的医疗设施为全中心城市防病治病所用,提高该地区的医疗水平。
7、成为中心城市教育事业的龙头。中心城市高校作为中心城市层次最高的学府,应对中心城市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形成积极的影响,促进各层次教育的有利衔接,从而带动中心城市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即通过舞活龙头带动整个教育一条龙。
8、成为中心城市的人才库。一所大学必将拥有多学科、多专业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可以为教学所用,而且可以为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所用。他们在“养兵千日”期间为学校教书育人,“用兵一时”之时可拉出来为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排忧解难。
如何使中心城市的上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以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1、收缩归并中心城市的文化、体育设施。把有限的经费合并起来使用,形成拳头,投到中心城市高校,建起有一定档次、水准的图书馆、体育馆(场)、剧场等。改变目前市里有图书馆、体育馆……,学校也有图书馆、体育馆……,但由于经费不足,两方都只能是低水准的格局。不求建的多,但求建的好,搞就搞得象个样子,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
2、改变高校设施只对高校师生、至多只扩大到对成教生开放的旧规。中心城市高校的教学、科研、图书、文体设施在优先供师生教学、科研之用外,亦向全市公众开放。做到中心城市全体公众齐心协力办好高校,办好高校服务于全体市民。
3、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后,要探索新型的管理机制,使其更好、更科学地运作。这一管理机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中心城市高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等文体设施可作为全市公众的一种公共福利设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市民使用不能收费太高,更不能爱理不理甚至刁难。但仍须适当收取管理费(不是投资费),一可以制约享用者,使其享用时提高效率;二可以用少量收费与管理人员的奖励挂钩,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改变高校高深莫测、与市民格格不入的传统,让学校面向社会,让社会进入学校。对于中心城市,没有必要在高校与社会之间划一道鸿沟。如五邑大学的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就是对全体江门市民开放的。这虽然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甚至加快了这些设施的损耗,但并未造成不可收拾的结局。学校仍有序运行,且江门市民从中得到诸多的“福利”。
5、要让中心城市高校发挥多种功能,需要中央、省的教育主管部门、中心城市、中心城市高校上上下下形成共识,配合起来运作。下列情况都应当避免:中心城市高校想为中心城市多作贡献,而中心城市领导却不把资金用到高校;中心城市领导人希望中心城市高校发挥多方面作用,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不允许中心城市高校干教学、科研以外的事,等等。
综上所述,中心城市高校不仅应是中心城市培养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基地,而且还应是领导者的智囊、经营者的参谋、文化体育事业的旗帜、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甚至还是公众娱乐、休憩的场所、环境保护乃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样板……。中心城市高校的兴起,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反过来又促进了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现有功能虽然还不够充足,但在实践过程中一定会得到完善,发挥出多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