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梧州市苍梧县沙头镇旧街小学 关毅 邮编:543117
摘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嘴说努力就能收到实效,还得创新方法,从拓展阅读教学方法上着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收到奇效。
关键词:质疑性阅读 阅读效果 阅读习惯
一、引导质疑性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学起于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习的崇高品质,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的肥沃土壤。但很多学生阅读时“嘴动脑不动”,更不敢对作者、对文本提出“异议”。这不仅说明学生没有问题意识,更说明学生还缺乏创新意识,只能因循守旧地还文字以声音,而不能还文字以内涵和生命。当然,这不能全怪学生,“应试”体制下的教师也脱不了干系,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太多的质疑性阅读的机会和平台。个别教师还会因学生提出过于简单问题而嘲笑过,使学生创新意识扼杀地萌芽状态中。这种既害学生又对自身无益的做法不能说我们曾经没有做过,现在我们要以历史高度的使命感来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和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地提出的问题简单甚至可笑,教师可作示范性引领;当他们能提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时,我们更要积极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思考提问的成功愉悦。经过这样反复练习,学生自能提高问题意识,主动质疑,甚至向教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
开展质疑性阅读,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这种阅读模式,人人都是问题的创生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但众多疑问,不是“绣球”,抛出来就完了。还要引导学生如何解决。这是我们教师应考虑的问题。当然,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是学生提出来,也需要学生来解决,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以是学生集体合作交流,或是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解,终于得出结论: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
在质疑性阅读中,释疑是最关键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影响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认真思考,特别是学生独立不能解决的疑问。是否采取帮助,是小组合作还是全班讨论,或是借助其他工具,教师如何点拨引导等,我们都应该做深层次的思考。但无论如何,有问必解,方法可以不同,时间可以放长,但不能弃置不理。对于课堂能解决的疑问,我们可给予点拔引导、可提供思路,个别的还可“扶上马”、“送一程”等。只有这样,教师对疑问的严谨态度才会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质疑问难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挖掘文本内蕴,提高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理应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如教学《鸟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它们各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从而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树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不需要加引号。又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邱少云是怎样牺牲的?在烈火中他为什么能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与邱少云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从邱少云的外表句子和插图想象中,体会出邱少云当时的内心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的能力,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论文作者:关毅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2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习惯论文; 文本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质疑问难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7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