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论文_李娟

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论文_李娟

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523146

摘要:文章主要从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简介出发,分别简述了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的建议,以期为行业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创新效率

一、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简介

所谓技术创新效率是指通过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测定,继而使用一定衡量指标所测试出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或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简而言之,技术创新效率也可以称作技术创新活动中创新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率。智能制造企业是指从事智能制造领域内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智能企业本身是在人工智能之下所诞生的,一般认为智能是智力和知识的一个合成,其中知识是智能的基础,智力则是获取和运用知识求解的一个能力。智能制造包括智能制造系统和智能制造技术两者,其不仅仅能够在实际的使用中就现有的知识库进行充实,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并且还具备搜集和整理自身及环境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

二、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

1.选择数据

选择了国内 56 家,3年间的数据,该公司是智能制造上市公司,设立了两个产出指标和四个投入指标当作变量数据。两个产出指标的内容为:第一,专利的多少;第二,技术创新创造的收入多少。四个投入指标内容为:第一,公司人员数量;第二,创新的存量在反应之前的专利总数;第三,反应公司规模的资金情况;第四,对技术创新研究所投入的资金多少。

2.建构模型

通过 56家公司实际中的投入产生和技术创新效率的数据进行详细计算。通过 DEA 模型测算出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并且将其作为因变量,通过 HUSMAN 检验,得到如下固定效应模型:TE it = β + α 1 CRI it + α 2 CRI 2 it + α 3 MHS it + α 4 DAR it +α 5 AT it ++ εit其中 TE it 表示 i 公司在第 t 年的技术创新效率值,DAR it、CRI it、MHS it、AT it 分别指 i 公司在第 t 年的资产负债率、股东持股比例、高层持股比例、资金周转率。ε it 则是设定的误差值。

3.模型结果

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上述构建的回归模型,其中,高管持股比例变量系数与技术创新间成正比例,即 M H S变量系数值大于零时,则证明其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最大股东持股比率变量的一次项系数和二次项系数值分别大于零、小于零,并且二者间存在显著关系,因此,二者间关系呈倒 U 型;资产周转率变量的系数值大于零,则 AT 变量与技术创新效率呈正比例相关,即资产周转率越大,资产利用率越高,管理效果越明显;资产负债率变量系数值大于零,当 DAR 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资金流动速度,有利于延长企业发展生命力,优化创新技术应用质量。投入和产出效率:分析这两项内容的过程中,主要针对技术效率、不同区域综合效率具体分析,同时,探究规模效率。由于智能制造业涉及的领域类别相对较多,其中,发展效果相对良好的数控领域,其规模效率相对较高,但技术效率较逊色。智能控制体系健全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关系智能制造业发展时间和发展效果,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智能控制系统,会大大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企业经济能够稳健发展,经济风险会大大降低,同时,处理器、移动终端、系统芯片、控制系统以及软件平台均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某智能制造业将研制的产品推向市场,虽然该企业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企业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并未相应提高,从中能够看出,我国在该领域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众多产业中,仪器仪表业在规模效率方面有较大进步空间,主要是因为该产业研究者将关注点过多的投放在设备硬件创新上,相对来说,软件技术方面的创新度相对较少,因此,该产业规模效率会大大降低,经济风险也会随之扩大。智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主要机械设备和产品,对辅助设备、基础建设和工艺发展等方面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进而不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目标。规模效益:国内智能制造业自成立至今,大部分企业的规模效益呈正增长,总体所占比例超过 51%,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对此应加大扶持力度,企业自身还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制定适合的经济发展政策,合理调整经济发展方案,这对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的建议

1.应加强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培育人才

要健全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改善产业软环境;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体系,实施股权激励政策。其次,企业应完善融资机制,增加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力度。如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引进离不开大量资本的推动,而且所需资本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智能制造中小企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大力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促进有潜力的企业上市。最后,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寻求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突破。以领导企业为核心,推动技术创新链的协调发展,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领域的技术创新,而是需要构造完整的技术链。国家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应更多从事基础理论方面研究,以领导企业为核心的企业团队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技术应用的研究,实现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2.做好顶层标准与行业推广

在智能制造发展历程中,制造企业必然会面临技术、网络以及设备等方面的不同意问题,这也是市场多元化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对此,首先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按照国际化的标准以及实际的条件情况等制定具体的标准要求文件,之后根据核心企业、龙头企业或者是行会组织等方式实现统一标准的落实。构建关于智能制造的综合性标准化体系,并按照当前的标准修改或制定全新的发展策略,根据重点的行业领域按照当前的标准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和总结,同时规划并建设已经颁布、正在制定、待落实等多种标准的智能制造综合性标准体系,预先落实并不断的完善基础且通用性比较强的智能化标准,同时按照领域的不同、行业的不同进行具体的推广,注重国际化标准的改变对于整个行业的影响,同时强化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以及相关标准的统一性,之后按照关联效应比较明显的大型企业、行业实现针对性推行,保障智能制造的稳定、高效实现。

3.完善企业融资体制

由于智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充足资金支持,但这类企业发展期间常常面临资金匮乏现象,基于此,这类企业应完善融资体制,以免智能制造业存在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健全的融资体制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能够大大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例如,3D 打印领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这类行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并且行业发展风险相对较大,针对性的完善企业融资体制,创新原有融资体制,能够大大加快 3D 打印领域资金增长速度,这类企业不会因资金匮乏制约发展进程,提高这类企业上市机率。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的实现是必然的,智能制造的实现能够显著推动制造业长远发展。但是,我国在智能制造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的缺陷和不足,这一些都严重制约着智能制造的发展,导致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并不理想。对此,在今后仍然需要加大关于智能制造的建设,尤其是资金、技术、推广、人才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从而保障智能制造的现代化实现,推动整个行业、民族经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亚婷.装备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策略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08)

[2]李丹.南航与埃马克公司签署协议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创新[J].航空制造技术,2017(7)

[3]黄美庆.广州无线电集团:技术创新驱动创新方法应用[J].广东科技,2017(1)

论文作者:李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  ;  ;  ;  ;  ;  ;  ;  

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论文_李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