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信、自立、自尊是健全一个人人格的基础,也是当代创造型人才的必备素养。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是当代社会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大学生;自信;培养
自信其实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肯定,相信自己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实现心中的目标。把心理暗示中的“我可以”连接而成就是自信。自信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其中包括对于自我的认知与评价、情感体验等部分。
我国许多的心理学研究者从本国人民自信的表现特点出发,探索自信心结构,并编制了自信心量表。自信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社会科学领域上广泛使用的重要概念之一。从自信本身的字面意思上看,“自”代表的就是我自己,“信”代表的就是信任与相信,从而自信便是自己信任自己。
自信、自立、自尊是健全一个人人格的基础,也是当代创造型人才的必备素养。自信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影响,是一个人人格框架构建的驱动,自信直接影响着个人的成就感与失败感。高自信有助于取得成功,相反低自信往往会成为成功路上的 “绊脚石”。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最为认真的去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的重要时期。
自信代表的是自己对自身能力的肯定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正确认知与评价的一种人格特征。自信的人往往有着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能够不断进行自我激励、不断克服消极情绪,从而很好的保持情绪的相对稳定。自信的人能够更加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够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更好的面对挫折与挑战。自信能够推动人们走向成功,也是一个人成长当中必备的心理素质。
当代社会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反而淡化了青年的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重要力量,学校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发展与培养是目前来说相对空缺的一部分。大学生要学会审视和观察自己,也要逐渐锻炼出反省与改造自己的能力,所以大学时期也是心理素质重建的重要时期。此外,青年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同高中时期相比有着更高的眼见与认识水平,其对自我的评价也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大学阶段是跨入社会的过渡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一时期能否形成稳固的自信直接会关系到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与家庭生活
自信的培养与家庭、学校及社会均有密切关系,相对而言,学校是自信培养的重要部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相信意识,最主要就是要让积极情绪在所有情绪中占据主导地位,一个人只有具备积极向上的心理才能拥有坚定的自信意识,只有具备独立坚定的自信意识才能逐步走向成功。为此学校应该采取相对应的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建立属于自己坚定的自信,使个体坚信自己有能力学习所有的知识,有自己坚定的目标,并且相信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目标最终一定会实现,学校可以举办大量的集体活动来帮助学生克服胆怯,敢于和他人沟通,敢于面对失败,在团队磨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找到属于自己的优点,建立自己特有的人脉,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特有的坚定的自信心。自信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这一步需要学校、家庭、个体来共同完成。
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鼓励积极表现自我,从行动中获得自信。积极的心态,自觉的行动,是个体获得成绩的前提,没有成功的喜悦就不可能获得对自我的肯定。对于不爱表现、安静低调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采取例如做一件自己可以做成的小事、热情帮助别人,不断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增强自我重要的感觉。
其次,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努力获得他人对自我的肯定。他人对自我的关注,对自我表现的肯定也是增强自信心的重要方面,人都有获得他人关注的需求。为此,针对有些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同学,可以多指导帮助他们获得友情,学会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打造社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服务和奉献中培养自信。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最热衷的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当个体深深感受到通过自己对他人的服务和奉献,使得他人的处境和状况得到显著改观的时候,就会获得一种快乐幸福的体验,也会产生一种不断争取自我能力提高和自我进步的动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主动参加学校、学院以及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学会融入集体并且积极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不要害怕犯错,但是犯错要立即改正。不惧怕失败,失败了从头再来,在学习中不断进取,即使面对困难,挫折依旧满怀信心。敢于直面自己,学会审视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弥补自己的不足,充实自己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后会 “走出”自己,拥有属于自己特有的人脉,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坚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车丽萍,国外关于自信的研究综述,2002.
[2]车丽萍,自信的概念、特征及影响,2001.
[3]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论文作者:陈晨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自信论文; 自己的论文; 大学生论文; 自信心论文; 坚定论文; 时期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