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课程,其根本在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活动,有助于发展和提高道德水平,因此,了解并激发来自学生内心的、真正的德行需求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措施。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道德需求不一定充足,而道德内需匮乏将很大程度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多种渠道,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内需,以增强教学实效。
一、创情境,生内需
学生道德内需不足,需要老师以真情去激发、启迪和感染。而无情的说教、简单的要求则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道德内需,甚至可能导致逆反心理。老师要创设一种良好的充满情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真正产生道德内需。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感恩父母》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我们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父母的关爱与呵护,我们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并学会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现在小学生较多存在一种认知偏差,他们普遍认为父母关爱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也就缺乏感恩心,更无从谈起有什么实际行动可以孝敬父母,可见,学生对感恩父母的道德内需匮乏,甚至根本没有,这就需要我们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情实感中得到启迪和感染,从而创生出来自内心的真正的道德需求。
在导入部分,我播放了事先跟家长沟通并制作好的一幅幅父母关爱孩子的照片,配以柔和深情的音乐和老师的殷殷话语。照片资料来自学生实际,有的父母深夜抱着襁褓中哭闹的孩子,有的父母陪在生病的孩子身边,眼里满是担忧,还有的父母风雨无阻坚持接送孩子……学生们看着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呕心沥血的一个个瞬间,无比感动,有的甚至满含泪水。这样的教学情境已经初步催生了学生的道德内需,接着我们可以让学生说说除了照片上的情景,平时生活中你的父母还对你有哪些付出,你有什么感受等等,让学生明白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我们也要以实际行动回报他们的爱,这样来自学生内心的道德需求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促明理,激内需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彬彬有礼》一课,是第一单元“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第二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内涵丰富的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朋友对于中华传统礼仪缺乏理解,对传统礼仪在当今现代生活的延续和影响更是没有一定的概念,再加上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或“小皇帝”“小公主”的日常习惯,学生可能普遍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可见,学生对此的道德内需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以学生实际出发,多渠道多措施鼓励学生明白道理,激发了他们的道德内需,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首先,我们可以播放一些视频资料,直观地显现古人在见面时、用餐时、拜师时、告辞时等不同的礼仪规范,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后可以让学生讨论:你觉得古人这样的待人礼仪代表了怎样的情感?我们要不要也试一试?接着,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两年前我们在新生入学仪式时,都有哪些拜师礼仪,这些礼仪有什么含义?最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来设计一下,马上要开展的三年级成长礼,你准备设计哪些感恩礼仪,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几个步骤,学生的关于继承和发扬传统礼仪的道德内需初步激发,后面的“注重仪表”和“以礼待人”活动环节,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课后再布置学生实践体活动,就更有利于提高本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了。
三、巧设疑,强内需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做诚实守信的人》一课,主要引导学生明白在现代生活中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人,既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自己的生活和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我们设计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司马光认错、曾子杀猪、季布一诺值千金的古人经典,到周恩来、宋庆龄的名人诚信故事,再到现实生活中学生怎样诚实守信,层层深入,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一定作用。但是,学生的道德内需明显不足,他们的道德发展可能也就停留在初级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巧妙设疑,以便进一步强化他们的道德需求。
在“言而有信”活动环节,我补充了《凡卡的故事》,在故事关键处,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天色已晚,玩游戏的大孩子都已经回家了,只有“哨兵”凡卡还在守卫“炸药库”。你认为凡卡可以离开岗位吗?为什么?这时学生各执己见,我就安排学生进行现场辩论,鼓励双方陈述理由,据理力争。课堂辩论气氛热烈,效果良好,学生既能把诚实守信的主旨贯穿始终,又能根据实际充分考虑安全问题。辩论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诚实守信的道德内需得到进一步强化,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水平向更好方向发展。
四、增趣味,促内需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维护集体荣誉》一课,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在集体中生活,在集体中成长、发展,每个人都要真正融入集体,积极主动地关心集体,并用实际行动珍惜集体荣誉。因为种种因素,我们的学生往往个人主义比较突出,甚至有的家长也会教育子女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也就无从说起怎样维护集体荣誉了,在这样道德内需明显缺乏的情况下,我们的课堂就必须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活动,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道德需求。
比如在“融入集体”环节,我设计了两项团队游戏,一是十人九足游戏,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明白,只有全体组员步调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取得好成绩;二是团队拼图游戏,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拼图游戏中,明白了只有互相帮助,团队合作,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这样的趣味活动,使课堂氛围发生了变化,学生明显表现出一种集体观念。这样的活动,初步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也使他们萌生了一种道德需求,并渴望在具体的主题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绝不能一味地捧着教材照本宣科,应该充分研究学生实际,了解他们的道德需求现状,并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内需,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品德教育实效。
论文作者:潘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道德论文; 内需论文; 学生论文; 他们的论文; 父母论文; 礼仪论文; 集体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