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中学地理教育的新发展_地理学论文

地理与中学地理教育的新发展_地理学论文

地理学与中学地理教育的近今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地理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侧重探讨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近今发展,为此而对地理学的发展作必要的涉及。

一、特点

近今,即自本世纪4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和70年代末期以来,西方诸国(美、日、西欧)、前苏联和我国的地理学与地理教育,分别相继摆脱低谷困境,先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上坡景象,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为:

(一)综合性与协调论相应生辉

综合性是地理的传统特色,近今又重放异彩。“综合”(Comprehensive)是把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结合起来,与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的“分析”,是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基本过程与方法。地理学从诞生之始,就是对地球表面的各个属性(如内营力和外营力)、各个方面(如各个同心圈层)和各个部分(如洲、洋、国家),以及人和自然进行综合描述的。“geo”是地球,“graphy”是描述,“georaphy”是“描述地球”的意思。在西方诸国,地理学描述地球的综合性传统从未间断,仅只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党派在描述地球时对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罢了。近今,由于人文地理学的勃起和区域地理学的复兴,综合性特色又异彩重现,成为不可或缺的方法;在前苏联、东欧诸国和我国,虽然对截然分开、分别归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在各自系统中也一直保持着综合性的传统特色,但因对“统一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和否定,人地关系的综合,受到人为的削弱达30多年之久,以致“近今”一词,对前苏联和我国地理学界滞后了二、三十年。但对地理学的综合性传统,终究是驾轻车就熟道,不难迎头赶上。尤其是在我国,传统文化和指导思想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都对“综合”这项基本思想方法具有天然的亲近感。不难想见,综合性这一传统特色,自将在我国地理学中更加璀璨夺目。

人与地(或自然界)的关系,在我国素有“天命难违”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也有“人定胜天”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天人合一”的二元论。“天”的含义。虽然带有神秘色彩和迷信成分,但主要是指自然界,是指本义上的地理环境。在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到现代,从希罗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4~426年,被尊为地理学之父,代表作有《波斯战役记》)、希波克拉第(Heppoczates,公元前460~377年,名著有《论空气、水和地方》)、到孟德斯鸠(Montesquie,1689~1755年,名著有《论法的精神》)、拉采尔(FriedichRatJee,1844~1904,代表作《人类地理学》)、洪堡(A·Humboldt,1769~1859,提出地理学的因果原则和综合原则)、李特尔(C·Ritter,1779~1859,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及至近现代的诸多地理学大师,虽然也有机械唯物主义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唯意志论的“人类征服自然”说,但多数学人总是如实反映了人地系统中两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客观实际,坚持了人与地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辩证统一关系。及至“人口剧增”、“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与激化,人类已不得不承认节制自身再生产的必要,认识到人类生于斯、繁衍于斯的地球供应能力的有限性,于是,协调人地和谐发展的理论乃得以大放异彩。

(二)中学地理教学功能显现、改革深化

地理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早在远古,就需择向阳、滨水之地以居,识狩猎、渔获之所。进入农耕时代,更需辨土壤肥瘠,四时运行。及至进入商旅往返、军事远征,地理更显出其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左图右史”以及游历名山大川,察勘关隘险要,都是莘莘学子应该修习的学业。及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后,虽历经变迁,但地理始终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只是在“十年动乱”中,中学地理课才被取消殆尽,造成我国今日中青年的一代地理知识缺乏,出现围湖造田、毁林开荒、污染环境等失误现象的出现。在正本清源,端正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之后,随着地理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得到承认,中学地理教育的功能日益显现。地理知识、技能和能力,不仅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广泛的用途,而且对学习其他课程也是不可缺少的。并且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树立和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及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以及求实精神、合作共事等人生态度。还可以训练对信息的摄取、综合分析加工和判断决策等能力。概而言之,地理课程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方面,已显现出不可替代的巨大功能。

在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方面,近十几年来也处于空前活跃和飞跃发展、日益深入的状态。不仅教育思想和学科上发生重大改变,而且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简称STS教育)、科学为大众(Science for All)等新概念也以洋为中用的原则被批判吸收:在课程设置上,国家颁布的中学教学计划,为地理课增加必修的学时和选修的内容;在教材建设上,引入了竞争机制,除原有的统编教材之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将达五种,小规模实验教材尚未计入其中,且大多是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练习作业、教学用地图册等形成各自的系列。此外,为成人高中和成人高考制定的地理教学、复习考试大纲和教材,也另辟蹊径,别具一格。在教学方法上,曾经出现过热现象,一时间各种名目的教学方法纷纷面世,但随着时间的流转,有些不合逻辑、未经验证、名实难副的教学方法,已在广大地理教师的实践中退出历史舞台,只有立论严谨、逻辑严密、经过验证并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喜闻乐用的教学方法日益深入人心。由此可见,我国中学地理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之中。

二、原因

二次大战后近半个世纪中,古老的地理学和地理教育处于崭新的鼎盛时期,传统的综合性特色得到发扬光大,新注入的协调论成为所向披靡的利器。其何以然?一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地理学和地理教育提出的需要;二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和突变论等科学新方法的引入,为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复兴与勃起提供了可能。

(一)需要

由于半个世纪的全球性相对安定,世界人口在1950-1985年的35年间将近翻了一番。而在历史上,世界人口翻一番所需的岁月,在1000-1650年长达650年;1650-1850年的200年间翻了一番;1850-1950年的翻一番也用了100年。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地球的有限性形成尖锐的矛盾,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锐减,人类对自身的发展不加节制而一味高喊征服自然显然已近乎梦呓。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物质享受,而这些物质归根到底是取之于自然环境的,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特别是石油危机等虽然都有其社会政治原因,但人多物少犹如僧多粥少同样是根本性的原因。再则,猛增的人口、巨量的消耗所带来的排泄物和废弃物,以及工农业生产中的不当措施,引起全球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废物成灾、土地退化、水污染加剧、气候变暖、臭氧空洞、森林锐减、物种灭绝、生态失调,环境问题已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不仅仅是书斋中的热门话题,这就不能不使人想起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有用性,向地理学和地理教育提出综合治理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要求。

(二)可能

地理学和地理教育能够满足时代所提出的需求吗?环境决定论者、唯意志论者面对种种危机只能噤若寒蝉。这就需要有哲学上的突破。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在物质科学中已得到肯定的验证,并创造出雷达、人造卫星、计算机等物质文明;在生命科学中创造出试管婴儿、基因工程等奇迹。在人文科学和综合学科中是否适用?我国哲学界和地理学界在改革开放中信息论等的广泛应用,有地理学科新体系的倡议,对人地系统、自然系统、人文系统和地理教育系统的探索,都已取得长足的进展。

三、趋势

在社会需求日益增长的形势下,在运用信息论、系统论等日益自觉的有利条件下,再加上卫星照片和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地理学和中学地理教育虽然目前步履维艰,但建立地理科学体系与规划地理科学教育的呼声已日益高涨。在严峻的形势与难逢的机遇之下,我国地理学与地理教育必将出现勃勃的生机。

(一)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全方位的综合化与肩负人地和谐重任,是现今地理学性质、方法和任务的已有趋势,且将在一个时期内继续强化与发展。

1.全方位的综合化 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既涉及地球表层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和动物,又涉及生活、繁衍于地球表层的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都是客观存在于人地系统中的两大要素,在对各级各类人地系统进行观察、研究时,无可避免地既要运用有关的自然科学成果,又要运用有关的社会科学成果,并且必需对这两者进行综合,地理学的这种综合显然远比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所探究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要广泛、深刻且更具历史渊源。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了原有的自然综合体和人文综合体,以及古已有之、今又焕发的人地综合体,确确实实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2.肩负协调人地和谐发展的重任 人地系统和谐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发挥两者的联结功能,使两者的互为因果良性化而不是互相侵害。协调的方法主要是确定两者作为子系统时内部的薄弱环节并予以拨动而产生震荡效应。而这些工程无疑带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时间性,需要作因时因地而异的调控,需要对受控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在我国现实中,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已成为基本国策,如何使这一协调收到最佳效果,至今犹不失是一个重大课题。而在一些滥伐森林、滥垦滥牧的地区,恢复生态平衡更需要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系统工程。近年来,三北防护林、长江上中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都已初显成效,生态住宅、水污染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已起步,地理学在协调人和环境中的作用必将与日俱增。

(二)目前,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形式主义的影响,我国中学地理教育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常常成为减轻学生负担、精简课程门类的精简对象。随着人地关系的日益受到重视和地理教育的德智体功能日益显现,下述三方面的发展趋势当能取得应有的成果。

1.整体改革更上一层楼 中学地理教育整体改革的硬件,应当包括课程、学时、教材系列和教学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在课程设置上,高中应增加人文地理选修课,初中已面世的教材在科学性与教育性两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一大批地方性教材和乡土地理教材特色鲜明,引人注目。在现有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框架下,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智能目标和德育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优选及教学效果的检测与评价,已经并正在从事研究与探索。再加上近年来教师素质的逐步提高,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改革必将更上一层楼。

2.地理教育的德育功能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目标》、《中学地理课中德育的实施》等小册子已经相继面世,对这方面的探究已日益深入。

实践性与趣味性的增强,从已编出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中可得到强烈的感受。课堂教学在教材的导引下,自应紧相跟随,这是近今教育理论所要求的。

3.《理科》与《社会》两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既快速增长着人类向自然索取物质和能量的能力,也增加了人类向自然索取的需要。从而,必然要增强人地关系的深度和广度,也势必向教育提出了解和善处人地关系的任务。这是地理教育必然要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的根本原因。我国小学在课程设置上,在《自然》课程中含有地学的内容,在《社会》课程中含有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内容。地理成为两栖课,这对提高国民素质将有良好影响。

标签:;  ;  ;  

地理与中学地理教育的新发展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