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环境保护的比较与合作对策_环境保护论文

中日环境保护的比较与合作对策_环境保护论文

关于环境保护的中日比较与合作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保护论文,中日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000-407X(1999)04-0008-05

21世纪的世界,将由以经济竞争为基调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欧洲、北美、亚洲地区的局部经济圈两个潮流构成。其中,东亚经济圈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年经济增长率接近10%的中国、东南亚诸国和已加入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韩国一样,在亚洲有惊人的经济活力。在这里,经济的增长必然伴随着所谓的环境问题,如资源与能源消耗增大、废弃物(大气污染、水质污浊、固体废弃物等)大量产生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与破坏等。由于地理、历史、经济上的关系,日本作为这个地区的唯一经济发达国家,对亚洲各国,特别是对中国来说,其处理环境问题的成功经验具有参考价值。

一、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其与日本的比较

1.中日对环境问题认识上的差异

中国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非常坏的说法在日本人中广泛传播。但是,中国的环境现状以及中国人对环境的理解、认识与日本人从外面的任意发想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人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危险的认识近年来逐步提高,中国政府也已采取了很多环保措施,并已初见成效。这个过程和日本曾经有过的公害状况非常相似。回过头来看一看日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依污染起因者和受害者的利害关系而变化。工业化的扩大,其结果使国民的福利不断增加,这时,即使有问题也不太在意。在工业城市里,当工厂变为污染源时,因为受害者的多数是其工厂的工人,因此在那里就不易听到不满的声音。并且,中国北方城市大气污染的另一个原因是冬季的取暖,因为这是市民生活的需要,追究原因的矛头就变得迟钝了。

在日本也曾有过把烟囱里冒的七色烟雾毫不怀疑地赞美为繁荣象征的年代。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提高了。污染对居民健康构成的危险性不能凭感官简单地认识,政府、企业和市民有必要共同掌握经过客观地、科学地评价了的监测资料。就日本的经验来说,在情报普及方面新闻媒介的作用很大。中国已经发行了《中国环境报》等报刊,通过新闻媒介逐渐活跃环境教育活动,应该给予高度评价。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中国的重大问题,正积极地研究对策,而实际情况是不能简单地开出有效的处方。即使开出了处方,也有资金和技术方面的难题,不能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全面展开工作。在这种状况下只能是暂且从有条件的地方先着手,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地逐步扩大成果。

2.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

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的下一阶段(后工业社会)的理想状态为:在资源、能源消耗最低水准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效果,例如“零排放社会”的理念。21世纪的经济发达国家要彻底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产业的服务化、信息化等,从而接近这个目标。但是在转折点到来之前,必须进行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等必需的基本建设,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是不可避免的。其结果则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对于这一问题,从中国今后的发展来看是很难避免的。

现在中国的人口是12亿人,和欧美日(欧洲合计8.6亿人、 美加合计2.9亿人,日本1.2亿人)发达国家的人口总数相匹敌。由此,可以粗略估计出与其经济发展伴随发生的环境负荷量。如果考虑到今后的人口增长,21世纪中叶中国的环境负荷量(譬如CO[,2]、SO[,x]的排放量)大约和现在的美国相当,或者更为严重。但是不能依此来批评中国,本来作为全人类的资产有限的地球环境,首先被经济发达国家无约束地消耗掉了。在这种情形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一边加速发展,一边要求自己应该得到的份额是理所当然的。

3.工业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状况到底如何需要慎重地考察。有一些部分已经得到改善,而有一些部分是越来越恶化了。对于直接影响居民健康的部分,首先采用既能应急处置,又花钱不多的措施。例如,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首先应降低市内污染物质的浓度。最初可采用的手段,譬如说,有加高烟囱的方法,把污染源工厂、发电厂等从市内转移到市外的方法等。工厂转移的时候,最好同时进行设置更新和设备的现代化。实际上,有很多城市实行这种方法以后,使污染浓度得到降低。

日本和韩国的能源资源基本上依赖于进口。因此,大量使用了比煤炭干净的石油。与此相反,由于中国的煤碳资源非常丰富,要尽量使用煤炭。再者在国际市场上调配石油和天然气的经济实力也不足。就这一点来说,环境对策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日本和韩国已经生效的方法,在中国则不能照搬。

中国的燃料有75%依赖于煤炭。如果经济以现在这样的高速度持续发展下去,必然使大气污染更加严重。作为地球温室效应原因的CO[,2]排放量也要增加。对此最重要的对策就是使陈旧设备现代化,即废弃和更新策略。作为新建发电厂和工厂的必要对策手段,如果不能引进煤炭排气的脱硫装置的话,当务之急的决策应该想到变成天然气型。很自然,鉴于埋藏量的限制,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使用是不可能的。只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使用天然气,大气污染的状况也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日本的工业城市北九州市有很好的克服公害的经验,已成为向亚洲提供环境保护型生产技术的据点。北九州市和大连市的环境技术协作等已经实质性地开展起来了。

从根本上来说,改善环境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污染物质除去(管端型技术),另一个是将生产过程转移成不发生污染的生产过程。通过这些措施使生产技术现代化。

中国环境对策的困难之一是国土辽阔。随着经济的发展,即使一部分城市的状况改善了,所占的比例也不大。包括设备现代化在内,首先碰到的就是环境对策的新投资问题。虽然正在采取引进外资实现工厂现代化的对策,但是经营状况不好的国有企业和农村的乡镇企业等则很难进行。对不能实行污染对策的小型乡镇企业予以严格控制,势必导致城市和农村之间经济差别的扩大。

4.生活环境问题

(1)生活质量。一般来说,居民对生活的需求, 在不同阶段追求的生活质量是不一样的。其第一阶段是追求生活必需品的阶段;第二阶段是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级豪华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期望生活舒适愉快的阶段。就中国的现状来看,农村处于第一阶段,城市处于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情况下,人们满足于看到蒸蒸日上的充足的物质消耗。其结果,扩大消耗被优先考虑,环境则成为第二位的问题。然而,达到第二阶段以后,人们非常关心与生命和健康有关的基本生存条件的环境问题。实际上,在中国关于环境问题的意见也不时被投诉到环境保护部门。不久的将来,中国,特别是城市也将达到第三阶段。那样,可以预见对所谓的空气的清新度、水流的清洁度、安闲宁静的环境以及公园、绿地等环境要素特别注目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2)城市基本建设。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令人注目的。 很多城市的再开发已在积极推进,街道的面貌也完全改变了模样。如此急速发展的城市再开发,使得道路、住宅、供水、公园绿地等城市环境确实得到改善。但是废水处理、大气污染对策等环境处理措施,以及城市基本建设没有及时跟上。特别短缺的有,运输、电力、通信等产业基本建设,以及住宅、城市交通系统,水、卫生、废弃物处理等城市生活基本建设。此外,虽然全面普及了上水道供水系统,有些还存在卫生方面的问题。由于水源污染使得有些城市的取水源不得不依次向上游移动。另一方面,就1万名居民相当的下水道的延长距离4.5km来看,属于贫弱的状况。再就是道路网的建设问题,今后地下铁路等城市交通系统将需要大幅度的投资。

(3)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环境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预见,所谓的城市生活的环境问题将会出现。也就是生活废水、垃圾、汽车等问题。和发达国家目前走过的路一样,中国为了满足巨大人口的消费欲望,正致力于建立大量的生产系统。通过这些生产系统,虽然满足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同时也开始了产生大量废弃物的时代。

城市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沿海大城市里更为明显。在农村还停留在生活必需型的家电制品的情况下,大城市里,录像机、组合音响、空调等新商品逐渐投入市场,完全表现为发达国家型的消费模式,真正的汽车化预计要在21世纪出现,目前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里,可以看到小轿车的数量正在慢慢增加。

这些变化,使得最近城市居民的能源消耗增大,交通和输送量也相应增加。其结果是大气污染、噪音增强,生活废水造成河水污染,城市垃圾也相应增加。

二、中国在环境保护中可资借鉴的日本经验

1.工业城市的环境问题

中国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很高,第三产业相对来说尚未发展起来。工业仍是吸引城市劳动力的第一力量。因此,除了行政城市北京和商业城市特点很浓的上海以外,中国的大城市几乎全是工业城市。

以上状况和70年代以前的日本非常相似。当时在日本象东京、横滨、川崎、名古屋、大阪、北九州这样的大城市里,居民和工厂、发电厂等集中在一起。现在难以相信的是,过去即使在东京这样的城市里商业街的近旁就是工厂,烟囱里冒出来的大气污染物质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在市内象镀金厂、印刷厂之类的中小规模的工厂大量存在。废水横流,污染着河流和大海。通过回忆日本对上述状况予以改善的现实,可以得到一些中国工业城市解决环境问题的启示。

2.产业结构的转换

在日本,第三产业成长的同时,大城市的中心机能也从工业型城市向业务和商业型城市变化了。而且,日本产业的重点也从钢铁等基础型产业转变成汽车等机械组合型产业。在这样大规模的变动中,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也从以生产为中心的产业活动变成了商业、业务、以及市民生活之类的非产业活动。

日本发生的这些变化,今后在中国也会遇到。但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基本建设的要求,钢铁、石油、化学制品等基础材料仍然有很大的需要量。因此,目前中国的工业不得不把扩大基础材料型重化学工业的生产放在重要位置上。

日本大城市产业公害的减轻有产业结构转换方面的因素,也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城市在作为工业城市继续存在的同时,努力改善了城市环境。其代表就是北九州市。川崎市和横滨市也可以看作在一些方面这样做了。考察以上情况,对中国的城市来说,北九州市的工业城市环境治理经验是最有参考价值的。

3.设备现代化和工业转移

在日本,工业生产扩大的同时,经历了设备的现代化,特别是大型化、集约化过程。由于在旧市区遇到了难以扩大设施的问题,在地方上建设了一些新的工业城市(工业装备特别地区、新产业城市)。代表全国综合开发计划的政府政策也促进了工业向地方的转移。这种重点在于发展地区经济的政策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这样一来,虽然控制了大城市的环境负荷,相反却把公害问题扩大到了地方(例如四日市、水岛)。

中国也采取以经济特区为中心,重点开发特定地区的政策。这样,在新城市要建设新型设备,将即存的大城市里的旧式生产设备废除掉或更新,将会对改善城市的公害起到很好的作用。

另一方面经济特区的开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使大量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移动,这对中国的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日本也经历了类似的变化。总之,工业的现代化、环境问题、人口移动,这样的社会变化是混合在一起发生的,因此需要复合性政策。

4.设备更新的进程

在中国陈旧的设备很多。对这些陈旧设备的环境对策是没有效的。如果要进行设备更新,就要利用这个机会,导入净化生产技术和处理排烟与排水的技术。在日本,利用高度经济增长时期充足的设备投资,有效地实施了环境改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进。但是,在中国实现这个过程所需要的资金严重不足。

与既存设备的更新相比,重新建设的投资效率会更高些。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推行生产设备的废弃和更新策略,以及高效的重新布置策略。

5.政府重点投资的重要性

本来,希望污染企业自觉地、负责任地实施环境对策(污染者负责的原则)。但是,根据中国的现状,资金不足的企业很多,而处理该问题已是刻不容缓。因此,为了达到生产设备的合理化和环境治理的目的,政府要根据地区和企业的种类等情况,进行重点投资。在日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日本政府曾经通过日本开发银行和公害防止事业团有效地利用了低息融资这一手段。而且对于散在的中小型工厂,实行了将工厂集中转移到一个地方进行环境处理的方法。在中国这样一些方法也应该是有效的。

政府还需要从长远着眼对环境改善有贡献的基本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投资,如公路、铁路、上下水道、住宅等。中国正处在急速发展阶段,设备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就显得不足,现在很大一部分固定资产的形成依赖于外资是一个现实的情况。

对于从海外直接投资的情况,值得担心的是资金只流向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利润的部门,而对于长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所需要的城市基本建设,则又得不到资金。因此,环境保护不能只依赖于外资,而政府应该调配财源予以重点支持。

6.企业在处理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概括起来说,目前中国环境对策的重点是产业活动引起的三废(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包括小规模乡镇企业在内,污染源的数量是巨大的。必须引导企业自发地实行环境对策。中国政府也正在热心地对企业干部和就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伴随着这种不断的努力,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还要制止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的倾向。在日本企业里,企业领导人决断实行需要一定费用的环境对策的时候,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伦理基础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可以考虑企业道德、企业伦理问题。

7.资金问题

中国现在正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快速发展。对于环境对策,也必将结合市场需要展开积极的研究。有必要将已经导入的排污费、三废综合利用等经济体系更有效地利用起来,体现政府对环境投资的重视。

另外,为了补充即存的措施,应该考虑导入各种经济手段(有酬收费、污染负荷费、指定收费、税金等)。采用以下水道和垃圾收集、水道、电气、供暖等市政服务业的服务费收入为财源,促进提高该业务服务水平的政策。

针对21世纪所需要的庞大的环保方面的社会资本,如何筹集这些投资资金是一个大问题。现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大约3 成为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近1成要依赖外资。 将来外资储存程度可能会越来越高。关于基本建设投资,在有外国民间资本导入的情况下,综合效益好的基本建设活动增强了。而短期内不产生利润的下水道、废物处理方面的投资比较迟缓。

那么日本是如何筹措这部分资金的呢?在日本,日本开发银行、公害防止事业团(现在的环境事业团)等政府系统金融机构的低息贷款在企业环境对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变为重大政治问题的日本特有的财政投资贷款邮电储蓄制度就是此项资金的源泉。现在来看,日本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确实完成了一定的使命,而且在民间资金力量弱小的时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小企业,也有很多县、市独立设置低息贷款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投入税金来填补了由于市场利率与贷款利率差额造成的利息差。看一下日本已经走过的路,可以看出对中国来说,确立金融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日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对策建议

1.提高地区环境管理能力

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度里,对于开发、环境保护这样的问题,每个地区有重点地采取措施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地区差别很大的地方,如沿海和内陆、城市和农村,采用这种政策虽然会有加大地区差别的危险,但是在一定时期,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日本同样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东京圈的发展要比北海道、冲绳早得多、快得多。

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的观念和方法都是非常先进的。但是,实行这些观念和方法的保证是资金、技术和制度,而其根底是必要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为了城市的环境保护,实行与各地区基础相适应的政策是不可欠缺的,在这一点上地方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

2.地方自治团体层次上的协作

中日地方自治团体(省、县、市等)层次上的环境保护协作是很有意义的。除了监测、研究、研修、环境教育等领域以外,日本的地方自治团体在法律与基准的运用技巧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际上,日本的很多地方自治团体基于这种考虑已经开始了和中国的环境保护协作。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的很多努力只是停留在友好亲善的水平上。今后,要改善这种现状,创造一个能真正解决中国难题的、具有实际效果的合作形式。

3.北九州市和大连市的合作模式

可以设想今后中日间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城市间的合作,企业和市民也参加的合作将会活跃起来。特别是在地理上距中国很近的九州地区具有和中国各城市交流的强烈愿望。大连市和北九州市的合作就是这种协作的一个实例。北九州市在地理和历史上与大连市都有着密切联系。大连市通过北九州市的帮助,正在进行着“环境保护示范区建设事业”。该项目以大连市城区的一定区域为对象,采用综合的环境对策,在硬件和软件(政策、制度)统一的基础上,建设成开发和环境保护共享的城市。所规划的中心内容有以下3点:①针对旧城区的紧急环境对策, 包括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废弃物对策、噪音对策、推广绿化等。②自然生态系统的保全、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强化等。③根据环境政策进行城市开发控制、住工分离、企业转移等。

大连市与北九州市国际协作的发展,对将来推进战略性环境对策具有深远意义。在这里,以下两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对于一定地区内的环境问题,从长远的观点出发,制定综合的环境保护对策。第二,和技术对策相吻合,建成包括法律制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社会教育以及有效实施环境管理政策的机制。这个项目的经验和成果将给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改善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4.面向新阶段的中日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1997年9月,中日之间首次提出了大气污染对策的问题, 达成了共同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协作协议。该协作协议的中心内容有两项:中日环境开发典型城市构想和环境情报网的建设。特别是前一项,在中国选择数个城市作为典型,对这些城市重点供给日元贷款,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毫无疑问,大连市和北九州市就是最先被选中的对口城市。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世界气候变动组织的第3 次缔约国会议(COP3)。大会讨论了各类国家削减CO[,2]排放量的日程表。约束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削减二氧化炭排放量的提议,也是大会的争论焦点之一,但因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反对未果。

改善能源效率对于大气污染对策和削减CO[,2]排放量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点上,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对中能源战略。在COP3上,一方面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履行义务削减CO[,2]排放量,另一方面积极提倡共同开发活动和排放权的交易等策略。此外,中美之间已经开始了包括绿色煤炭技术、新能源开发、电气产品的效率改善等多领域的工程合作。美国的原子能产业也热切地注视着中国的市场。但日本对中能源环境战略的重点完全放在大气污染处理技术的转移上的时候,而美国却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投入了精力。显然中日之间的合作也将不断发展。

中国和日本在地理和历史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近代日本的高速经济发展,使其在技术、经济生活、环境等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环境保护技术以及环境治理经验与教训等方面,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标签:;  ;  ;  ;  ;  ;  ;  ;  ;  ;  ;  ;  

中日环境保护的比较与合作对策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