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三套化学卷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套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是高考实行“3+x”考试模式的第6年,其化学单科考试共有上海、广东、江苏三个省市,分析今年的高考化学单科卷,试题仍然本着“两个有利”的原则,遵循课程标准,又不拘泥于课程标准,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点考查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对中学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正导向作用。其主要特点为:
一、考点分布合理,学科重点突出
2005年高考化学考纲明确指出:化学科试题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分析今年的高考化学卷,试题不偏不难,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学科基础内容的考查。其学科重点内容,如分子结构、质量守恒定律、离子共存、原子结构、电解、化学平衡、热化学方程式、晶体结构、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在试卷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化学学科的知识分布与“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基本保持一致,并较好地体现了调整后的考试说明要求。其知识分布情况见下表:
上海 广东江苏 平均百分考试说明百分
百分 百分 百分
题号占分
题号 占分 题号
占分比/%比/%
比/%比/%比/%
基本概 2、3、5、6、7、 1、3、5、6、8、 4、8、9、10、12、
念、基 10、12、13、14、 52 34.7
10、13、14、15、
52 34.7 13、14、16、17、50 33.334.2约35
本理论 18、23、24、25 16、17、19、23 18、21
元素及 4、8、16、20、20 13.3
4、7、18、22
22 14.7 2、3、7、22 22 14.714.2约15
化合物 21、22
有机1、11、29 17 11.3
12、24、25 22 14.7 1、11、23、24
26
17.3
14.4约15
化学9、15、19、26、
42 28.0
9、11、20、21 31 20.7 5、6、15、19、2034
22.7
23.8约20
实验27、28
化学17、30、3119 12.7
2、26、27 23 15.3 25、26 18
12.0
13.4约15
二、知识交叉融合,综合程度提高
分析今年各地的高考化学试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加大了学科内综合试题的题量及分值。知识交叉融合,综合程度提高,无论是选择部分,还是非选择部分,常常一道题目涉及到多个知识点的考查。如上海卷第20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水、硫酸的性质、水分子的结构、溶液的pH等知识;又如广东卷第18题,不仅涉及到无机化学中的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而且涉及到有机化学中烃的衍生物及蛋白质,还涉及到胶体方面的知识;再如江苏卷第17题,将物质的性质与反应信息融入了化学计算,要求考生紧扣反应过程中的物质,通过反应关系及各种守恒关系求解。试题学科内综合程度的提高,一是有利于试卷知识的覆盖面;二是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知识交叉融合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等。
例1 (2005年上海)水蒸气中常含有部分(H[,2]O)[,2],要确定(H[,2]O)[,2]的存在,可采用的方法是()
A.1L水蒸气冷凝后与足量金属钠反应,测产生氢气的体积
B.1L水蒸气通过浓硫酸后,测浓硫酸增重的质量
C.该水蒸气冷凝后,测水的pH
D.该水蒸气冷凝后,测氢氧原子比
解析 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分析,水缔合后,等体积的水蒸气比不缔合的水蒸气质量大,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产生的H[,2]多,而水的pH与氢氧原子个数比不会发生变化。以此得答案为A、B。
评析 此题以水蒸气中含有部分(H[,2]O)[,2]为素材,要求考生通过实验确定(H[,2]O)[,2]的存在,着重考查了考生学科内的综合能力。
三、强调基础实验,注重实验设计
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分析今年各地的高考化学卷中的实验题,大部分考查的是课本上的基础实验和基本要求,就连综合性实验题,也是课本中的基础实验的综合,试题设问巧妙、合理。如江苏卷第19题,所考查的实验即为高二化学课本有机化学中测定乙醇跟钠反应放出氢气的基础性实验,主要考查考生对定量测定的理解。又如广东卷第20题,将课本中SO[,2]气体的制取、性质与装置的选择及连接融合于一起,从实验现象及引起该现象的原因等多角度对考生进行设问。再如上海卷第26(B)及28题,则将课内与课外的研究性学习相融合,着重考查考生对实验操作要求、实验过程中注意问题及物质性质、用途的理解。今年高考的化学卷,均以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为基础,从实验设计、实验评价等多方面对考生进行考查,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例2 (2005年江苏)请按要求填空:
(1)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①用稀HNO[,3]清洗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
②配制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入到浓硝酸中,并不断搅拌;
③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mL0.1000mol/L的KMnO[,4]溶液;
④用托盘天平称取10.50g干燥的NaCl固体;
⑤不慎将苯酚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即用酒精清洗;
⑥用瓷坩埚高温熔融Fe(CrO[,2])[,2]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
⑦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以制备Fe(OH)[,3]胶体;
⑧配制Al[,2](SO[,4])[,3]饱和溶液时,加入少量的稀硫酸。
(2)为了测定乙醇分子的结构简式是CH[,3]—O—CH[,3]还是CH[,3]CH[,2]OH,实验室利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乙醇与钠反应(△H<0=生成氢气的体积,并据此计算乙醇分子中能与金属钠反应的氢原子的数目。试回答下列问题:
附图
①指出实验装置中的错误____。
②若实验中用含有少量水的乙醇代替相同质量的无水乙醇,相同条件下,测得的氢气体积将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③请指出能使该实验安全、顺利进行的关键实验步骤(至少指出两个关键步骤)____。
解析 对第(1)问,可从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来考虑。对第(2)问,要从实验目的、原理和注意点三方面去考虑.其答案为:(1)①②⑤⑧;(2)①广口瓶中进气导管不应插入水中,排水导管应插到广口瓶底部;②偏大;③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稍过量的金属钠;从漏斗中缓慢滴加无水乙醇。
评析 定性与定量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的两大部分,此题依靠课本中的原始实验和中学化学的基础实验,从多角度对考生进行了考查。
四、注重知识迁移,体现社会效用
2005年高考化学考纲明确指出:试题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化学试题源于课程标准,但又不拘泥于课程标准,体现了较好的应用性能力要求。运用学科知识去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及STSE(即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保护)问题,在试卷中多处出现。如上海卷第11题、广东卷第12题均考到今年年初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问题——“苏丹红1号”非法食用色素。其他还有上海卷第28题中的废旧塑料的处理、第29题中的阿司匹林、香料和一些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等;广东卷第18题中的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2004年夏季特氟隆不粘锅事件、2005年初春广东大部分地区的人工降雨及2005年春末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发生的液氯运输车翻倒泄漏事故等;江苏卷第11题中的过量丙烯酰胺可能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第14题中的一种新型可充电的高铁电池等。与去年的高考化学试卷相比较,有关STS方面的应用型试题今年有所增加。
例3 (2005年广东)化学工作者一直关注食品安全,发现有人将工业染料“苏丹红1号”非法用做食用色素。苏丹红是一系列人工合成染料,其中“苏丹红4号”的结构式如图2。下列关于“苏丹红4号”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B.属于芳香烃衍生物
C.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属于甲苯同系物
附图
解析 从“苏丹红4号”结构中的官能团分析其性质,因除C、H外还有N、O元素,所以不属于甲苯的同系物。以此得答案为B、C。
评析 此题以“苏丹红”系列为题材,从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虽然是新的有机物,实际考查的仍为有机化学中最基础的知识。
标签:高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