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气囊管理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张琦李雪婷宋敏荘健春

张琦李雪婷宋敏荘健春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ICU吉林长春130000

作者简介:张琦(197410-),女,本科,主管护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ICU。

通讯作者:荘健春(196811-)女,本科,主管护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ICU。【摘要】目的:比较2种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测定方法。方法:将2011年9月~2012年9月入住ICU科进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最小封闭技术联合气囊压力表获得压力值,每4h使用测压表进行监测一次气囊压,对照组予气囊最小封闭压力每4h监测一次气囊压力,并对刺激性咳嗽、是否有痰阻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的比较,以及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最小封闭压力联合专用气囊测压表组在维持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和呼吸频率、减少刺激性咳嗽及痰阻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优于气囊最小封闭技术组。结论:最小封闭技术联合测压表进行气囊管理,不但操作简便,减少护士的工作量,而且降低了单纯使用最小封闭技术每次放气充气对患者的恶性刺激。

【关键词】气囊管理;MOP;气囊压力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375-02

近年来,呼吸机作为抢救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由于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所以气道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而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气囊不但具有密闭气道、保证机械通气有效进行的作用,而还能防止口鼻腔及胃内容物返流而误入气道导致肺炎的发生。然而过高的气囊压力也是导致气管粘膜损伤,甚至气管食管瘘的重要因素。理想的气囊压力要求阻断导管与气管壁间的漏气,又不对气管粘膜的血液循环造成影响[1]。目前采用最小封闭压力(MOP)技术向气囊注气可将气管粘膜的损伤降至最小,又能防止漏气和误吸[2]。

我科对2011年9月~2012年9月入住ICU病人采取MOP技术及MOP联合测压表两种气囊管理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112例入住我科病人,男62例,女50例,年龄405±231岁,气管插管78例,气管切开34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人工气道置管平均时间10852±3886h(P<001)。对照组采用气囊最小封闭压力每4h监测一次气囊压力,实验组采用气囊首次最小封闭技术联合气囊压力表获得压力值,每4h使用测压表进行监测一次气囊压。两组病例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性别、年龄,人工气道置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材料:听诊器选用德国拜尔公司产品,气囊测压仪选用德国VBM测压表,人工气道选用美国万灵科(Mallinckrodt)产品,且均为椭圆形高容低压超薄气管导管。

13方法:对照组病人置管期间,采用MOP技术每4h监测一次气囊压。方法如下:①将听诊器置于颈部喉水平,给气囊充气,直至完全不漏气。②逐渐从气囊抽气,每次025~05ml气体。③对于接受正压通气患者,当吸气压力达峰值时出现少许漏气为止,再向气囊注入025~05ml气体,此时即为机械通气患者的最小封闭压。④对于自主呼吸或接受持续气道正压治疗的患者,抽气直到呼吸早期或中期出现少许漏气时,再注入025~05ml气体,即为自主呼吸患者的最小封闭压[3]。实验组病人置管期间采用MOP技术联合专用气囊测压表。方法如下:置管后首次采取MOP技术予气囊充气后用测压表获取此时的气囊压力,以此压力作为基准量,之后用测压表每4h监测一次气囊压。

14效果评价:观察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是否有痰阻、以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刺激性咳嗽是指气囊放气过程中发生连续咳嗽或呛咳,痰阻是指气囊放气后出现呼吸频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在气管软骨环出有痰鸣音。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是否有痰阻、以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的比较,经χ2检验,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有痰阻、

以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的比较(n)

3讨论

人工气道气囊充气过度,压力超过20~30mmHg,就超过了气管毛细血管的压力[4],可引起气管粘膜缺血、坏死等并发症。人工气道的气囊充气不足可导致通气不足、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必须定时测量和调整气囊压力,以避免压力过高或过低。理想的气囊压力不但可以避免气道黏膜的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出现,而且较低的气囊压力对防止气囊漏气和破裂亦有利[5]。另有报道,气囊注气4h后压力下降1~2mmHg,注气6h后压力下降3~4mmHg[6]。本研究中对比2种气囊管理显示,MOP技术法与MOP联合测压表法有较好的相关性。MOP技术法操作步骤多,并且每4h须重复监测一次,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临床上实施起来困难。而MOP技术联合测压表,初次获得气囊压力后,以后只须每4h用测压表进行监测即可,操作简单,利于临床实施。

参考文献

[1]Sajedi P,Maar of f i V.The macroscopi c changes of t racheal m ucosa f ollow ing t ight versu s loose con t rol of t racheal tubecuf pressure[J].Acta Anaesthesiol Sin,2002;40(3):117120

[2]赵丹宁,张红伟,李晓芳,等.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4;19(23):7071

[3]周建新,席修明.循症机械通气与呼吸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8

[4]俞森洋.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0:535536

[5]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35536

[6]王黎梅,王小玲,王建新,等.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和定时放气的探讨[J].护理与康复,2005;12(6):409410

论文作者:张琦李雪婷宋敏荘健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0

标签:;  ;  ;  ;  ;  ;  ;  ;  

两种气囊管理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张琦李雪婷宋敏荘健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