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中国环境_环境保护论文

世纪之交的中国环境_环境保护论文

世纪之交的中国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中国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预测今后5到10年环境形势走向,我认为, 中国的工业污染仍处于结构型污染阶段,而生态环境也处于体制性破坏阶段,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与低水平的管理、低素质的人群相适应,严重的道德危机刺激起来的贪婪欲望与人均贫乏的环境资源形成巨大的反差。向自然无限制地索取,资源的严重不足和巨大浪费使中国环境不堪负重。

中国的环境保护伴随着中国现代化步履艰难地行进。我认为:中国在未来的5—10年内,仍将处于“高污染,低控制”的阶段。 历年富集在环境中的污染物对环境的损害和影响将长期存在;城市和乡镇人民生活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将继续增加,而对生活污染物的控制能力相对滞后;无组织排放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将日益突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绝对短缺的人均资源引发出的生态矛盾在中国的局部地区将日益尖锐,淡水缺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江河断流,气候变异,物种减少等危机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到2010年,中国政府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较好贯彻,环境管理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状况,环境质量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

环境现状

大气环境状况。1998年,中国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酸雨问题依然严重,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南方城市多于北方。1998年全国322个统计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平均浓度值分别为0.289毫克/立方米、0.056毫克/立方米和0.037毫克/立方米。1996年至1998年呈现下降趋势, 但总悬浮颗粒物仍处于严重污染水平。

水环境状况。中国水环境面临的三个严重问题是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1998年,废水排放总量有所减少,但水体仍处于较高的污染水平。由于气候异常和生态破坏等原因,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灾害,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淡水资源依然匮乏。在农村,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对地表水的影响日趋严重。与1997年相比,长江、淮河和珠江水质有所好转,黄河、海河、松花江水质变化不大,辽河水质则有所恶化。据中国120 多个城市地下水质监测资料统计,其中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固体废弃物排放情况。1998年,中国城市垃圾粪便年清运量14,223万吨,垃圾围城现象仍较严重,白色污染问题突出。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为8亿吨,排放量为7034万吨,危险废物的产生量为974万吨。

声环境状况。1998年,中国多数城市声环境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社会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广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生活环境干扰最大,施工噪声扰民现象严重。

自然生态环境状况。1998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对土地、森林、草场、矿山、气候、物种等生态资源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1998年中国人均耕地0.11公顷, 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3%。1/5的耕地受到污染, 干旱、 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严重退化。林业用地面积为2.6亿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3亿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3.92%。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1公顷, 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7.2%,居世界第119位;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8.6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是草地资源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3.9 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但人均占有草地面积仅0.33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占有草地面积的1/2。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着森林砍伐、湿地开发、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急剧缩小和环境污染等威胁。中国被子植物有珍稀濒危种1000种,极危种28种,已灭绝或可能灭绝7种;裸子植物濒危和受威胁63种,极危种 14种,灭绝1种;脊椎动物受威胁433种,已灭绝或可能灭绝10种。

预测今后5到10年环境形势走向,我认为, 中国的工业污染仍处于结构型污染阶段,而生态环境也处于体制性破坏阶段,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与低水平的管理、低素质的人群相适应,严重的道德危机刺激起来的贪婪欲望与人均贫乏的环境资源形成巨大的反差。向自然无限制地索取,资源的严重不足和巨大浪费使中国环境不堪负重。

环保工作面临挑战

粗放型经营方式占主导地位,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在21世纪,中国的经济建设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面临经济创新和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保持传统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传统工业经济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并保持较大的经济总量。中国工业装备的整体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10—30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40;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是日本的5倍,美国的2.6倍,德国的3.6倍,甚至比印度多出1倍; 每一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原材料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是2—4倍,水泥是2—11倍, 化肥是2—13倍;社会最终产品仅占原材料总投入的20—30%, 大量原材料和能源变成“三废”污染了环境。未来5—10年, 结构性污染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有些地区还会更加突出。

体制性破坏的特征日趋明显,传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刺激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低价,环境无价”,廉价地占用环境资源或者以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以外部的不经济换取内部的经济,以牺牲社会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来换取企业眼前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重污染的河流流域存在这样的现实:一个污染型小企业每年能给县里交几百万元利税,但它污染了一条河,使这条河丧失了饮用、旅游、灌溉、渔业的功能,这些损失却在国民经济统计中没有直接体现,而每年上缴的几百万利税却成了“政绩”,厂长当县长、县长升市长。以GDP作为政绩考核主要内容的体制, 实际上是鼓励污染的最大动因之一。中国的《环保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对于地方行政首长规定了责任。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的时候,地方政府往往牺牲环境寻求发展。地方环保部门是地方政府的职能机构,往往不能顶住上司的压力,上些不该上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企业在市场上治理环境和竞争优势呈逆向效应。凡是花钱治理污染的,反倒增加了成本,而偷排、漏排,只要不被环境监理部门现场抓住,就节约了成本,在市场上反而更具竞争优势。治污企业与排污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区别对待,这实际上是不平等竞争。这种机制鼓励了企业排污不治污。

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尖锐。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能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1998年能源生产量达到12.4亿吨标煤,煤炭消费费、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中国的能源需求将继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根本改变。大量的能源消费带来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将对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如果对这些污染物不能采取有效的控制,将导致二氧化硫和酸雨面积继续扩大,城市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西部开发可能加剧生态破坏,威胁“十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将实施“西部发展战略”,大力开发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和资源。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对中西部地区形成新的生态破坏。西部的生态破坏将造成全国性的生态灾害。

城市化加快增加环境的压力。据预测,我国2005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将分别达到13.32亿人和14.23亿人,城市化水平分别达到39%和45%。城市污水将大量增加,城市河流和城市河段有机污染将更加突出。城市大气环境面临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的双重压力,大城市的汽车尾气污染将更为突出。城市垃圾将成为困扰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和历史上富集在环境中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中国每年新增1300—1500万人口,随着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城镇规模扩大与农村建房,有效耕地呈逐年递减趋势,稳定增产粮食就要靠提高单产,可是提高单产的途径到目前为止,仍主要靠施用化肥、农药刺激作物生长。而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是地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东海长江口、钱塘江口污染源分析得到的结论表明,造成东海近海海域严重污染的主要来源不是工业区,而是长江、钱塘江入海带来的大量农业面源污染。今后5—10年,随着人口需求的增长, 农业面源的危害不可忽视。

环保投入和环境管理与环保要求差距甚远。当前,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但环保投入少、环境管理能力差,严重制约我国环境保护的力度。虽然近两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源治理有所加强,但“九五”污染治理投资估计只能实现计划需求的70%,再加上历史欠帐较多,远不能改变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落后的状况。

在舆论引导上,由于脱离中国资源承受能力,过分追求奢侈、享受,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如瘟疫一样蔓延,人均资源绝对贫乏和惊人的浪费现象并存,人们对资源的透支严重。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进入21世纪,水资源紧缺、生物多样性减少、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等跨国的环境问题将日趋突出,各国对此将更加关注。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建立世界新秩序、构筑未来世界格局以及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

环保工作也面临机遇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使我国的增长方式从忽视环境、牺牲环境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将使我国的增长方式从依靠拼资源和资金投入的粗放经营模式,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集约经营模式。这“两大战略”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根本保证。

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的加速。未来十五年,中国将继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和技术创新的力度,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资源消耗,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发展环保产业,无疑将为从源头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全面实行“污染者付费”和“受益者付费”方针,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相结合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制,拓宽环保投资渠道,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有利于引导建立绿色工业体系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综合国力增强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决策的进一步落实,“十五”期间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将会明显提高。

全社会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各级人大、政协大多建立了参与环境保护决策的机制,公众通过各种媒体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高涨。这更有利于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开展工作,同时对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形成一种监督机制,对排污者的排污行为更形成监督。

我们要完善环境法制建设,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标签:;  ;  ;  ;  

世纪之交的中国环境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