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性外包”:企业经营发展新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文[1](2020)在《S公司加油站业务的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平稳增长。截至2019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48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2.6亿辆,较上年增长8.83%。从各省份的数据来看,广东省机动车保有量居全国首位,而机动车保有量数据的增长使广东省成品油市场保持较高的需求。加油站作为两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具有无可替代性。2019年,全国加油站数量已经达10.39万座,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国有集团依然占据一半以上市场份额。随着成品油零售市场向外资全面放开,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将继续深化。本论文着手研究的是S公司加油站业务的经营战略。S公司于2012年在广州成立,是一家国有上市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S公司的成立主旨是致力于广东省的能源行业发展。创立初期投身于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后来发现加油站行业的发展机会,于2015年进入了成品油零售行业,目前在广东省拥有四座加油站。近几年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加油站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对S公司的扩张和经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威胁时,S公司未能迅速地做出战略调整,不但没有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张,甚至加重了经营成本,未能达到预期收益,公司陷入了发展困境。S公司若想继续在竞争剧烈的加油站行业发展,需要重新理性评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动态化市场环境下的机会与威胁,及时调整或改变经营战略、商业模式等关键性企业活动,才能保持公司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本论文以S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多种战略工具模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首先对S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加油站业务的经营现状,发现其拥有的资源与能力;其次运用PEST模型分析经济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自然因素,分析成品油市场、汽车市场和加油站市场的供需情况,同时利用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更加深入剖析加油站行业的竞争程度,探析目前广东省加油站行业是否值得继续发展。经过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后,利用SWOT矩阵分析模型确定S公司的战略选择,调整S公司的经营战略,最后为经营战略提出针对性措施,并进行有效实施。
王艳[2](2020)在《服务外包对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想在竞争中发展,需要合理优化配置限定的有效资源,努力增强自身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决定高校的发展方向和资源,高校庞大的后勤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始终贯穿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成长过程中。高校利用服务外包,将部分后勤服务工作发包给外部市场中专业的服务外包商管理,使高校能够集中精力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后勤服务外包成为提高高校服务质量的一种方式,基于顾客偏好的行为研究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管理外包服务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本文研究思路为运用服务外包相关理论,分析外包服务的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和高校风险控制对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管理的影响,建立合适的服务质量评价。本文以高校服务外包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高校服务外包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其次结合服务外包理论、服务质量理论、顾客满意与再次购买的关系在高校服务外包中的运用,设计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发现服务外包服务的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和高校风险控制对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管理产生正向影响。在服务外包实施过程中:实体展现部分的服务的有形性、承诺服务能力的服务的可靠性、及时提供帮助的服务的响应性、取得顾客信任的服务的保证性、个性化服务的服务移情性、高校对服务质量的风险控制,都对高校环境中的消费者满意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统计分析发现,题项中需要较长时间等待和回应的服务内容即使被改进后,服务外包的整体服务质量尚不会迅速提升;服务外包服务有形性中的外包服务人员仪表整洁、精神状态良好对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管理正面影响比较小。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发现高校服务质量满意度对消费者二次购买行为有直接的积极作用。最后,基于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的关系,建立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评价。通过顾客满意度来考量服务质量,分析顾客感知数值和期望数值的差距找到存在于高校后勤服务质量中问题的相关因素,为服务质量的改进和管理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本文建议在鼓励高校服务外包的趋势下,高校服务外包应该更加关注服务设施齐全整洁卫生、有详细的品种清单和宣传指引条例、外包服务公平公正准确度高、工作人员具有良好工作能力及职业操守方面内容,以期从多角度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
陈婧[3](2020)在《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运营集中作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环境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银行纷纷对运营流程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兴起了“流程银行”的再造理论。在改革过程中,将业务影像传递、前后台业务分离、业务流程改造作为出发点改变了原有运营方式,这种集中运营模式是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重要表现方式。银行的运营管理部门将各网点原本独自操作、业务分散的运营作业方式进行流程再造,将部分操作流程纳入后台进行集中录入及审核,这种将运营业务流程化、操作程序规范化的作业模式,可有效减轻前台员工业务审核及系统操作压力,在保证业务处理规范性及时效性的前提下,达到转移潜在操作风险、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从而取得高质量的客群和市场占有率。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对流程银行、运营集中作业、风险管控等方面总结出可供理论分析的共性结论,研究了集中作业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对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运营集中作业模式现状进行了研究。分别以业务操作环节,前后台员工工作依赖性,网点前台会计人员事务性工作量及外包业务监管检查为切入点,分析提出了现行运营集中作业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人员素质,核心业务系统配置,金融科技应用,外包服务提供商业务专业性等方面,对导致现存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其次,针对现行运营集中作业模式提出了优化方法。分别从集中作业模式的内控管理制度建设,运营业务集约化程度,员工绩效考核和人员培养,行内业务系统的信息维护与资源整合及外包业务管理方面,提出了构建更完备健全的运营集中作业模式的方法。最后,为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运营集中作业模式的优化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提出了合理进行人力及岗位资源配置,加强分支行业务联动,建立有效的应急工作处理流程,加强运营管理部部室配合等方式,从而保障运营集中作业模式的优化进程的有效运作。本文围绕如何让运营集中作业模式在金融科技发展环境下配合战略转型做系统研究,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前后台运营效率、减轻业务压力,还能够方向严明地把控可能引发的操作风险,全面提高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运营管理效率。
刘逸群[4](2019)在《基于成本收益的电信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研究 ——以CZ联通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作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管理模式在外包服务行业占据了较大比重。越来越多的企业提高了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关注度,并且进行了实施。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对核心业务认识不足等原因,企业的外包决策不能都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达到企业预期效果。为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的科学性,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提高企业的决策质量。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人力资源外包决策进行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外包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了解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外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了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的理论,为决策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然后以CZ联通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根据三大电信运营商的自身特点,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风险矩阵方法进行分析,建立了外包内容选择-成本收益分析-风险评估的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以CZ联通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文中建立的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对公司人力资源外包进行决策分析,为公司人力资源外包提供决策建议。通过电信运营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的研究,电信运营商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时可根据三方面决策的综合结果,为企业外包提供辅助决策的建议。为企业人力资源外包达到更好的效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减少外包决策失误带来的成本增加提供参考。图12幅;表19个;参60篇。
陈庭翰[5](2017)在《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 ——以汽车与电子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路线已经过去二十载,其合理性因经济危机爆发而再受质疑。对制造业地位的再认识促使美、中、日、德等传统制造业大国再次围绕制造业发展勾织蓝图。不过,在市场调节处于基础配置作用的全球化时代,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是各制造业企业实力的综合表现,企业能否运用合适的竞争战略来适应产业变化趋势、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是各国制造业振兴的关键问题。日本作为世界上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制造业领域遭受诸多挑战,从而采取了深刻的竞争战略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战略效果。实际上,日本企业的战后振兴到21世纪初的新一轮竞争战略调整对中国企业都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战后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战略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竞争战略调整,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本文以波特通用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战略)理论为基础,“五力模型”、“钻石体系”以及“价值链”为主要分析方法,对日本制造业企业战后半个多世纪的竞争战略调整的战略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实现战后振兴的核心是企业对异质性资源与能力进行持续与偏重培养,在战后初期以组织创新为能力积累的主要方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技术创新来实现全球竞争地位的提升,并最终以创新为核心占据全球产业分工的价值高点。在这种战略逻辑下,日本企业的战略路径主要表现为由总成本领先战略与成本导向的集中战略相结合向差异化战略与总成本领先战略惯性相结合的战略演化。在这一战略路径下,日本企业的产业链地位也随着差异化战略进程而由低端向中高端演变,生产运营由本土化向全球化演变,技术研发由引进、模仿向跟随、领先创新演变,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末构建起发展水平最高的产业集群之一。21世纪以来,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在面对新局势采取了即具共性也具特性的竞争战略调整,共性主要体现在:为应对全球模块化战略兴起与全球产业价值链解构,日本企业皆采取了以模块化战略为主要战略类型的战略结合。特性则表现为:日本汽车企业采取了主动性的模块化战略,电子企业相反,采取了被动性的模块化战略,因而决定了两者的战略特征与战略效果的迥异。日本汽车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供应商网络特点、垂直一体化企业异质性能力构建了基于模块整合效率的模块化战略,并有条不紊的进一步挖掘模块整合能力。这种模块化战略理念有别于西方汽车企业,使日本汽车企业成为汽车产业模块化体系的规则制定者与推动者之一,从而使汽车产业成为21世纪以来日本制造业里少数竞争力持续性增强的产业部门之一。电子企业受相对更加封闭的过往战略惯性与路径依赖而在向模块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反应滞后的问题,从而陷入战略被动。电子企业于经济危机爆发前后才开始频繁布局模块化战略,并根据自身高价值模块的提供能力与核心价值模块的特点实行了更强调封闭性与国内制造地位的日本特色“开放与封闭”战略模式。然而,战略展开的滞后性与价值链构成的历史性缺陷使日本电子企业的模块化战略效果远远不如汽车企业。除采用模块化战略来实现总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结合外,基于顾客价值的价值创造成为日本制造业企业在差异化战略展开分立竞争战略调整的价值动力,主要调整领域是生产业务差异化领域与服务差异化领域。通过重新定义顾客价值集聚区间,日本企业在生产业务差异化领域采取了对自身产品竞争优势的再定义与服务差异化的扩展。在自身产品竞争优势转变上,日本汽车企业将21世纪产业新需求作为构建全新差异化优势的基础;日本电子企业则发现,产业链专业分工体系的建立、全球收入阶层分布格局的变动引发了顾客需求价值变化,提供了通过参与新型产业链合作与产品档次转换构建新差异化优势的可能性。由此,在产品结构上,日本汽车企业采取了由传统能源汽车向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整体转型,日本电子企业采取了由最终消费类电子产品向B2B业务的转型。在服务差异化领域,日本企业基于顾客价值扩展推动价值由产品向服务的转移,展开了服务增强战略,包括B2B市场内解决方案业务类型由系统贩卖向方案贩卖的转型以及B2C市场内服务实践向服务渗透战略的转移。通过对产业贸易层面与企业经营层面的量化分析发现,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第一,从产业贸易竞争力来看,日本汽车企业实现了21世纪以来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过在汽车零部件、摩托车与非机动车领域的竞争优势受到挑战。日本电子企业则落入竞争力持续衰退的困境中,还面临着产业开放化的弊端。第二,从企业经营状况来看,日本汽车企业在经济危机后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不过对新兴市场特殊性战略应对的匮乏与本土产业空心化问题也日益明显。日本电子企业出现了营业规模与盈利能力的非正向相关性,表现出企业保守姿态的转换,使盈利能力得到显着恢复。不过保守姿态无助于市场势力的下滑,并损伤与扩张能力相关的异质性资源与能力,将会有损未来盈利路线的稳定性与战略选择的多样性。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坚持制造业立国提供了依据,表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并未随“去工业化”思潮而降低。结合日本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经验与教训,中国企业一方面应结合所在产业特点与自身资源与能力优势构建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应重视对所在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应对,避免因近年来制造业快速发展现状而降低对未来挑战的识别能力,增强竞争战略规划的前瞻性并积极布局应对措施。政府方面也应结合日本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规制金融服务、解决企业现实问题、推进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宏观政策支持。
李正盛[6](2017)在《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智信宝公司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外的实践表明,人力资源外包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价值,其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强劲。但由于人力资源外包在我国的历史不长,服务机构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服务能力弱等特点。人力资源外包机构是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在面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行业服务规范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我国民营人力资源外包机构的服务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战略性课题。本文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工作经验总结和创业实践等对人力资源外包的行业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行业的兴起与发展等作了一般综述,得出了人力资源外包机构是行业发展的关键的结论。接着分析了智信宝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其症结是缺乏有效的战略管理。然后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规范》两套体系标准为基础,从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评价和方案实施建议等方面,对构建智信宝公司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战略管理方案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智信宝公司战略管理的目标。最后对战略管理方案进行了总结并对促进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发展寄于期望。
赵永宏[7](2017)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以平顶山市为例》文中认为资源型城市以其先天的资源禀赋优势而出现,伴随着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也会经过一个产生、发展、壮大和衰退的过程。我国资源型城市众多,建国后至今几十年的采掘,已经有很多资源型城市走过了发展的鼎盛时期,资源接近枯竭,处于衰落阶段。储量仍较丰富的资源型城市也由于种种原因而困难重重,经济发展面临困境,尤其是在当今出现的经济“新常态”形势下,资源型城市的整体发展势头普遍低于一般的城市。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刚刚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为了实现下一步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就需要努力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展是全社会的任务,也对资源型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体处于落后的状态下,要实现转型发展,赶上或超过其它地区,资源型城市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资源型城市要实现经济转型,首先要克服经济结构单一、环境破坏严重、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发展水平低等共性的问题,其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要转变观念,在比较优势选择上改变依赖以外生的自然禀赋为主的优势为以创新为主的内生优势,要着力培养新的产业,依托产业集聚的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依赖外生比较优势的观念并非完全抛弃已有的自然禀赋优势,一方面要在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的升级,发展行业内高端产品,另一方面要在原有资金、技术和科技积累的基础上寻求新的主导型产业,利用内生条件培养新的经济增长途径,或者是发挥外生条件,引进与原有比较优势关联度不大的新的行业和产业。资源型企业在资源型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意义重大。文章结合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平顶山的实际,对资源型企业平煤神马集团的经济转型进行了探讨,认为平煤神马集团应该以绿色低碳和创新为主,一方面将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发展高端资源性产品,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积极转型,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打造的方法上,主要依据钻石模型和GEM模型,结合企业的特点全方位推进。通常,钻石模型的使用范围被界定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相对完整的较大系统内,在这个范围内分析国家的竞争力或者是某一产业(或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这里考虑到企业集团,尤其是资源型企业的特点,试图将资源型企业集团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虑,使用钻石模型建立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同样的,GEM模型主要用于分析企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那么,基于资源型企业系统的完整性,同样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考察对象,结合GEM模型所要求的外界因素,运用该原理分析企业集团如何来打造其核心竞争力。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源自于所在的资源型城市,必然有为所在的城市承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义务。资源型企业在规划和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下属企业时,首先要考虑将这些企业落户在当地,而不是投资于其它地方。只有这样,才可以回馈原生地,解决大量从事采掘业的职工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促进社会稳定。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地方政府责无旁贷。查阅平顶山市1982年以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市政府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科技进步、寻求上级政策支持、为企业筹资融资和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除了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外,还来自于利益驱使,多层级的政府之间由于利益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博弈关系。资源型城市既有上级政府的约束和指导,也有下级政府的抗争和接受,还有同级政府之间发展经济的相互竞争。多层次的博弈关系使得资源型城市要以寻求上级政府的支持为主,必要时要和上级政府进行抗争,同时还要取得下级政府的认同和接受,以便于政策的贯彻实施。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博弈最佳的结果是采取合作的态度,最终达到的目的是要寻求在与同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竞争中胜出。资源型城市的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时要有一定的具体可行的方法。例如,平顶山市,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数据分析经济增长的历程,可以发现经济增长主要的来源是“投资”,经济增长结构中“消费”难以带动经济增长,而“出口”所占的份额相对更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因此,平顶山市下一步经济增长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着重“补短板”,借助“一带一路”的机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产业集聚区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可行道路之一,在产业集聚区促生产业的聚集,发挥集聚效应,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增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进步,实现绿色低碳、创新发展。鉴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的规律,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在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上和实施过程中,要防止产业的单一化、低端化和负外部效应,要注重产业的互补性、已有技术和基础设施利用的高效性,以“多核共生可替代”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数理模型的推断和论证,通过充分的相关理论支持,论述了“多核共生可替代”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总之,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要结合实际,谋划全局,长期坚持。资源依然丰富的资源型城市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其自然禀赋的潜能,将这一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要未雨绸缪,为经济转型做好积极的物质、技术和人力准备,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已经枯竭或接近枯竭的资源型城市要立即着手新兴产业的培育。无论资源优势存在与否,资源型城市都要转变观念,以发展内生优势为努力方向,深化改革,坚持绿色低碳、创新发展,以建立“多核共生可替代”的产业集聚区为基础,实现向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的转型。
胡草[8](2014)在《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下,国际服务外包逆势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的新动力。论文利用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等分析方法,在大量收集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写出了六部分内容,第一章为引言,主要就研究背景、选题的意义和目的、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创新点等进行阐述。第二章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概述,跨国公司服务外包概述,主要是界定相关概念,分析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三种主要形式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三章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和动因。跨国公司服务外包有交易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价值链理论和服务业发展理论六个理论基础,以及内部和外部两个动因。第四章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利用了14个发展中国家2002-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选取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经济自由化程度、语言文化差异六个因素,构建计量回归模型,来测度各种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与承接服务外包数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服务业发展水平、语言文化差异、动力素质和经济自由度指数四者都和承接服务外包数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与承接服务外包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着。第五章针对影响服务外包区位选择的因素,提出促进我国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建议。第六章为结论和研究不足。
王毅[9](2013)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内问题多,模式旧,很难规范的一个问题。成功的中小企业管理,需要科学、专业、高效的运作模式和全新的管理思路。研究发现,有一种方式,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高效率,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外包就是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中小企业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实施的可行性究竟如何?实施外包又潜存着哪些风险?如何科学有效地规避外包风险?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所要重点研究并解决的。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从实地考察和调研的资料入手,提出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实施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并结合考察案例和调查问卷逐项进行分析;根据存在的各项风险,结合ABC公司具体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每一阶段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研究认为,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存在以下风险,安全性风险、企业内部管理的风险、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风险、外包服务商选择的风险、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企业文化沟通的风险、外包的成本风险。研究认为,针对各类外包风险,为了发挥人力资源外包的多重优势,企业应将人力资源外包视为一种战略性外包。战略性外包关系的建立应是一个过程,具体包括:探索阶段、商议阶段、转型阶段、评估阶段四个连续阶段。要从根本上控制人力资源外包的潜在风险,须从这种战略性外包关系建立过程的每个阶段入手,采取“全程式风险控制管理”。
顾春太[10](2012)在《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末开始,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企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标准化零部件的生产和供应呈现出被半成品模块的生产和供应逐步取代的趋势、市场供应与需求具有越来越强烈的不确定性、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大大加快,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被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所一直推崇的纵向一体化战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局限。为了增强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主动性,汽车、电子、通讯等诸多产业的跨国公司开始主动调整产业链条,将一些利润率较低的环节转移出去,转而主攻本企业最具有竞争力的环节和领域。跨国公司生产链条垂直分离化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新现象出现了。所谓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是指跨国公司将原来在企业内部的纵向链条上的生产过程分离出去,或者说从价值链体系的某个阶段中撤离出来,转而依靠外部供应商来供应所需产品、支持服务或者职能活动。这一概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是企业从现实边界向虚拟边界的转变,是企业网络组织的形成过程,是企业垂直专业化生产的形成过程。论文在介绍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度量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垂直专业化指数的方法,对近年来跨国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度量,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从总体势头看,自进入新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从其区位结构看,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但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较快;从其行业结构看,中高技术行业的垂直分离化水平要高于中低技术行业。跨国公司垂直分离的过程主要通过发展战略性外包、设立虚拟组织等方式实现。跨国公司垂直分离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原因,可以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进行解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动,特别是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出现、消费需求的进一步细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发生了位移。新的历史条件下,跨企业生产网络的形成,给企业带来了异于纵向一体化的新优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过实施垂直分离和网络构建,企业获得了生产经营的灵活性;通过对外转移生产环节,将自身的经营领域集中,引导规模经济向生产环节内部发展;实施垂直分离化的企业间结成网络,可以集中网络内企业的优势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产品。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发展改变了全球经济发展的轨迹。在垂直分离化的影响下全球贸易结构有了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为以服务贸易为代表的生产链垂直贸易兴起并朝着加速化、高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发达国家发展的速度更快。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在加强了跨国公司对产业纵向控制的同时,还给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此外还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了全球的产业结构。跨国公司新趋势的发展还带动了科技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促进了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空心化的发展,使世界经济波动风险面临被放大的危险。作为一个开放度较高的国家,中国的发展受到跨国公司生产变动的深远影响。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发展引起了跨国公司对华产业转移的重构,带来了我国产业升级的“马太效应”,强化了跨国公司对纵向生产链条的控制与压榨,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低水平扩张。面对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当立足于主动调整,积极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补足经济发展的“短板”,推动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强化开放引领,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建立产业攀升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度重视经济园区发展,打造新形势下对外经济合作的平台;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区域集约发展;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性区域建设;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建立各区域间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为我国承接新型产业转移提供有力支持。
二、“战略性外包”:企业经营发展新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略性外包”:企业经营发展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S公司加油站业务的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 |
1.2.2 加油站行业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内部环境分析 |
2.1 公司背景与发展历程 |
2.1.1 公司背景 |
2.1.2 发展历程 |
2.2 资源分析 |
2.2.1 实物资源 |
2.2.2 财务资源 |
2.2.3 人力资源 |
2.2.4 组织资源 |
2.2.5 品牌资源 |
2.3 能力分析 |
2.2.1 采购管理能力 |
2.2.2 融资能力分析 |
2.2.3 整合能力分析 |
2.2.4 对加油站的专业评估能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经济因素 |
3.1.2 政治与法律因素 |
3.1.3 技术因素 |
3.1.4 社会文化因素 |
3.1.5 自然环境因素 |
3.2 市场环境分析 |
3.2.1 广东省成品油市场的供需情况 |
3.2.2 广东省汽车市场分析 |
3.2.3 广东省加油站发展现状分析 |
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2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权力 |
3.3.3 顾客讨价还价的权力 |
3.3.4 替代产品的威胁 |
3.3.5 行业内部竞争的特点 |
3.4 竞争与合作环境分析 |
3.4.1 战略群分析 |
3.4.2 合作环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战略定位及经营战略制定 |
4.1 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机会分析 |
4.1.4 威胁分析 |
4.1.5 SWOT矩阵分析 |
4.2 战略愿景与使命 |
4.3 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 |
4.3.1 目标市场选择 |
4.3.2 目标市场定位 |
4.3.3 战略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公司经营战略实施 |
5.1 经营目标 |
5.2 调整商业模式 |
5.2.1 轻资产经营 |
5.2.2 组织结构调整 |
5.2.3 风险控制 |
5.3 服务营销策略 |
5.3.1 营销组织策略 |
5.3.2 建立CRM系统 |
5.4 建立智慧化和综合性一体化的加油站 |
5.4.1 便利店的外包经营策略 |
5.4.2 强化终端油站的互联网思维 |
5.4.3 增加非油产品业务 |
5.5 企业文化建设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2)服务外包对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用价值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发展趋势 |
第二节 基本概述 |
一、外包与服务外包 |
二、服务外包的风险管理 |
三、服务质量 |
四、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一、服务外包理论 |
二、服务质量理论 |
三、风险控制理论 |
四、顾客满意度 |
第二节 研究模型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问卷设计 |
第二节 样本收集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一节 样本特征 |
第二节 信效度分析 |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四节 回归分析 |
第五节 假设检验总结与讨论 |
第六节 服务质量评价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应用与展望 |
第一节 应用性 |
第二节 创新性 |
第三节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高校服务外包后勤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致谢 |
(3)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运营集中作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情况的简析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运营集中作业模式现状分析及原因分析 |
2.1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行概况 |
2.2 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运营管理方式的发展 |
2.2.1 成立运营中心 |
2.2.2 前后台业务分离 |
2.3 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运营集中作业模式现状 |
2.3.1 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运营集中作业模式概述 |
2.3.2 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运营集中作业模式的业务流程 |
2.4 现行运营集中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
2.4.1 前台过多的操作环节未完全纳入后台 |
2.4.2 部分复杂且风险高的业务未有效实施集中运营 |
2.4.3 在运营管理中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 |
2.5 现行运营集中作业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5.1 运营管理部门在银行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未能体现 |
2.5.2 人员业务素质不完备 |
2.5.3 信息技术支持不到位 |
2.5.4 外包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运营集中作业模式优化 |
3.1 进一步推进运营业务集约化程度 |
3.1.1 设立专营网点集中受理外汇业务 |
3.1.2 业务档案集中化保管 |
3.1.3 简化存单质押业务流程 |
3.1.4 利用无纸化平台减少手工记账业务 |
3.1.5 合理安排非重点工作 |
3.2 优化人力及岗位资源配置 |
3.2.1 根据业务量峰谷值实行岗位动态化管理 |
3.2.2 优化劳动组合提高作业效率 |
3.3 加强行内业务系统的信息维护与资源整合 |
3.3.1 信息科技是运营模式发展的前提 |
3.3.2 建立各哈尔滨分行本地特色业务的信息共享机制 |
3.3.3 扩充数据库信息 |
3.3.4 提供专业的软硬件设备保障 |
3.4 强化外包业务管理 |
3.4.1 增加可外包业务项目 |
3.4.2 提高外包服务提供商准入和安全管理 |
3.4.3 纳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运营集中作业模式优化保障措施 |
4.1 完善运营集中作业模式的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
4.1.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
4.1.2 打造运营业务管理风险控制平台 |
4.1.3 梳理业务操作风险并制定管理制度 |
4.2 加强员工绩效考核和人员培养 |
4.2.1 注重运营梯队化队伍建设 |
4.2.2 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 |
4.2.3 建立完善的内部考核机制 |
4.3 加强分支行业务联动性 |
4.3.1 强化前后台业务沟通交流 |
4.3.2 深入调研收集建议 |
4.4 建立应急预案 |
4.4.1 建立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
4.4.2 明确系统故障处理方案 |
4.5 运营管理部管理部室配合 |
4.5.1 增强管理团队管理能力 |
4.5.2 加强事后监督管理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4)基于成本收益的电信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研究 ——以CZ联通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人力资源外包职能分析 |
1.2.2 人力资源外包优势动因分析 |
1.2.3 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分析 |
1.2.4 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力资源 |
2.1.2 人力资源管理及职能 |
2.1.3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
2.2 理论基础 |
2.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2.4 成本收益分析 |
第3章 电信运营商人力资源外包分析 |
3.1 我国电信运营商经营现状 |
3.2 电信运营商人力资源存在问题 |
3.3 电信运营商业务外包现状 |
3.4 电信运营商人力资源外包必要性 |
第4章 电信运营商人力资源外包决策风险指标体系建立 |
4.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4.2 风险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
4.3 风险指标体系确立 |
4.3.1 指标确立过程 |
4.3.2 指标的具体解释 |
第5章 电信运营商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建立 |
5.1 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的实施 |
5.1.1 建立决策模型的假设条件 |
5.1.2 决策模型的实施 |
5.2 外包内容选择模型 |
5.2.1 外包内容分析 |
5.2.2 外包内容选择判别依据 |
5.2.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5.2.4 模糊综合评价法判定决策 |
5.3 成本收益分析模型 |
5.3.1 确定性成本分析 |
5.3.2 确定性收益分析 |
5.3.3 成本收益综合分析 |
5.4 外包风险评估模型 |
第6章 电信运营商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实证分析 |
6.1 CZ联通公司现状 |
6.1.1 CZ联通公司概况 |
6.1.2 公司人力资源外包现状 |
6.2 外包内容的选择分析 |
6.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6.2.2 模糊综合评价法决策外包内容排序 |
6.3 成本收益分析 |
6.3.1 显性成本收益计量 |
6.3.2 贴现的成本收益 |
6.4 风险分析 |
6.5 最终决策 |
第7章 CZ联通公司人力资源外包对策建议 |
7.1 CZ联通公司人力资源外包存在问题 |
7.1.1 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存在风险 |
7.1.2 员工待遇存在差异 |
7.1.3 外包员工企业文化认同度低 |
7.2 相应对策建议 |
7.2.1 强化过程监督管理 |
7.2.2 认真选择外包服务商 |
7.2.3 降低外包员工心理落差 |
7.2.4 强调企业文化管理的协同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电信运营商人力资源外包风险指标体系确定调查问卷 |
附录B 人力资源外包内容的选择调查问卷 |
附录C 电信运营商人力资源外包风险评估问卷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 ——以汽车与电子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竞争优势与竞争战略的研究 |
1.3.2 关于新型企业竞争战略转型的研究 |
1.3.3 关于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 |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及相关理论 |
2.1 战略管理与竞争战略的概念 |
2.1.1 战略管理的建立 |
2.1.2 竞争战略 |
2.2 竞争战略一般分析 |
2.2.1 竞争战略相关概念 |
2.2.2 竞争战略的类型界定 |
2.3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的理论分析 |
2.3.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
2.3.2 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在逻辑 |
2.3.3 制造业转型趋势对制造业地位与结构的影响 |
2.4 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理论依据 |
2.4.1 五力模型 |
2.4.2 钻石体系 |
2.4.3 价值链 |
2.5 汽车与电子企业作为重点研究的理论动机 |
2.5.1 以主导产业理论为视角 |
2.5.2 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为视角:成熟产业转型 |
2.5.3 对日本汽车与电子产业的产业分类解释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历史演变过程 |
3.1 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几个历史阶段 |
3.1.1 1951-197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
3.1.2 1970-198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
3.1.3 1980-200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
3.2 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几个历史阶段 |
3.2.1 1957-1965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
3.2.2 1965-1985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
3.2.3 1985-2000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开展竞争战略调整的动因 |
4.1 总成本领先战略局限性增强 |
4.1.1 劳动力优势的丧失 |
4.1.2 市场需求的变化 |
4.1.3 企业结构优势的减弱 |
4.1.4 新兴经济体的威胁 |
4.2 差异化战略局限性增强 |
4.2.1 产业发展阶段下维持差异化优势难度的增加 |
4.2.2 日本制造业企业差异化战略自身的局限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战略结合 |
5.1 总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结合的理论探究 |
5.1.1 战略结合的理论可行性分析 |
5.1.2 战略结合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
5.1.3 战略结合的促进因素 |
5.2 模块化战略转变:战略结合的主要形式 |
5.2.1 模块化战略的概念 |
5.2.2 模块化战略模式 |
5.2.3 模块化战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学习效应的途径 |
5.2.4 模块化战略下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的表现形式 |
5.2.5 欧美企业模块化战略的实施状况 |
5.3 日本汽车企业的模块化战略转型 |
5.3.1 “超模块化”的丰田模块化战略 |
5.3.2 丰田模块化战略的再深化:新全球构架战略 |
5.4 日本电子企业的模块化战略转变 |
5.4.1 组织结构由垂直化向水平化改革 |
5.4.2 价值链体系的由垂直一体化向垂直分离体系改革 |
5.4.3 日本式的“开放与封闭”战略特征的形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战略分立 |
6.1 差异化实现途径的变化 |
6.1.1 基于产品与市场的传统差异化实现途径 |
6.1.2 基于价值创造的差异化实现新途径 |
6.1.3 日本制造业企业转变差异化实现路径的选择 |
6.2 日本制造业企业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
6.2.1 汽车企业的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
6.2.2 电子企业的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
6.3 日本制造业企业服务增强战略具体措施 |
6.3.1 B2B领域:由服务渗透向服务转型战略转变 |
6.3.2 B2C领域:由服务实践向服务渗透战略的转变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与问题 |
7.1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与问题 |
7.1.1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 |
7.1.2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存在的问题 |
7.2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效果与问题 |
7.2.1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 |
7.2.2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存在的问题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
8.1 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的认识 |
8.1.1 认识到制造业对于中国经济的驱动作用 |
8.1.2 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与经济转型目标的距离 |
8.2 对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启示 |
8.2.1 结合所在产业特点与自身资源与能力优势制定竞争战略 |
8.2.2 重视对所在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应对 |
8.3 对政府宏观政策的建议 |
8.3.1 促进金融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正向作用 |
8.3.2 加强对制造业企业现实问题的解决 |
8.3.3 推进细分产业或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智信宝公司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介绍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 |
2.1 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源外包服务 |
2.2 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理论基础 |
2.3 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基本原则 |
2.4 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价值 |
2.5 人力资源外包机构是行业发展的关键 |
3 智信宝公司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智信宝公司现状介绍 |
3.2 智信宝公司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 产生智信宝公司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基于卓越绩效的智信宝公司战略管理 |
4.1 卓越绩效和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规范的战略融合 |
4.2 基于卓越绩效的智信宝公司战略分析 |
4.3 基于卓越绩效的智信宝公司战略选择 |
4.4 基于卓越绩效的智信宝公司战略实施 |
4.5 基于卓越绩效的智信宝公司绩效评价 |
4.6 智信宝公司战略方案实施建议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以平顶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资源型城市的相关概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五、文章结构和观点 |
第一章 比较优势理论与产业聚集理论 |
第一节 比较优势理论 |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产业聚集理论 |
一、产业聚集理论历史沿革 |
二、产业聚集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与产业聚集理论的关系 |
一、比较优势与产业聚集高度相关 |
二、产业聚集是比较优势发展的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比较优势理论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应用 |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的比较优势 |
一、资源型城市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
二、如何发挥资源型城市的比较优势 |
第二节 资源诅咒与比较优势陷阱 |
一、资源诅咒 |
二、比较优势陷阱 |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过程 |
第一节 产业集聚的原因及发展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 |
一、产业集聚的原因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 |
二、产业集聚发展过程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 |
第二节 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 |
一、动力机制 |
二、产业集聚的升级和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顶山市支柱企业平煤神马集团及其经济转型 |
第一节 企业集团 |
一、企业集团的出现及其问题 |
二、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建设 |
第二节 平煤神马集团的基本状况 |
一、平煤神马集团的组建 |
二、以煤为基础的比较优势 |
三、避免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
第三节 平煤神马集团的转型 |
一、持续深化改革 |
二、承担经济与社会责任 |
三、以科学方式打造核心竞争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顶山市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
第一节 政府的职能 |
一、政府的一般职能 |
二、政府的经济职能 |
第二节 政府间的博弈 |
一、博弈理论 |
二、下级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博弈 |
三、同级政府之间的博弈 |
第三节 平顶山市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措施 |
一、摆脱资源依赖是发展的新起点 |
二、拉动经济增长的方法 |
三、平顶山经济增长的成就及原因 |
第四节 政府推动经济方式的转型 |
一、理性认识经济的现状 |
二、推动经济转型的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发展多核共生可替代的产业集聚 |
第一节 产业集聚的核心带动机制 |
一、产业集聚由重要的核心起聚集作用 |
二、多核形成的机制 |
三、多核共生可替代的产业集聚模式的支持理论 |
第二节 平顶山产业的多核布局 |
一、国家主导的产业布局 |
二、地方政府推动的产业布局 |
第三节 平顶山的产业集聚区 |
一、平顶山市产业集聚区总体情况 |
二、平顶山煤炭产业集聚区衰落的案例 |
三、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方向 |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着作(含译着) |
二、中文期刊文章 |
三、政府文件 |
四、英文资料 |
附录 区域产业中心形成与区域产业转型的模型推导 |
图表索引 |
一、表 |
二、图 |
致谢 |
(8)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服务外包区位选择的研究 |
1.2.2 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2 跨国公司服务外包概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跨国公司 |
2.1.2 外包 |
2.1.3 服务外包 |
2.2 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形式 |
2.2.1 信息技术外包(ITO) |
2.2.2 业务流程外包(BPO) |
2.2.3 知识流程外包(KPO) |
2.3 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主要特点 |
2.3.1 发达国家是主要发包方 |
2.3.2 发展中国家是主要接包方 |
2.3.3 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特点 |
3 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及动因 |
3.1 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 |
3.1.1 交易成本理论 |
3.1.2 比较优势理论 |
3.1.3 国际分工理论 |
3.1.4 核心竞争力理论 |
3.1.5 价值链理论 |
3.1.6 服务业发展理论 |
3.2 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动因 |
3.2.1 外部动因 |
3.2.2 内部动因 |
4 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基于 14 个发展中国家视角 |
4.1 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劳动力成本 |
4.1.2 劳动力素质 |
4.1.3 基础设施水平 |
4.1.4 服务业发展水平 |
4.1.5 经济自由化程度 |
4.1.6 语言文化差异 |
4.2 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2.1 样本选取和数据收集 |
4.2.2 实证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 |
5 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建议 |
5.1 提升教育水平、开发人力资源 |
5.2 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支持力度 |
5.3 完善法律体系 |
5.4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5.5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和透明度 |
5.6 提高企业科技创能力 |
6 主要结论和研究不足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业务外包和人力资源外包理论 |
2.1.1 关于业务外包 |
2.1.2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 |
2.2 国外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现状 |
2.3 国内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情况简述 |
3 我国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因素研究 |
3.1 以A企业和B企业为例初探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 |
3.1.1 从外包商角度阐述外包风险-A企业 |
3.1.2 从有外包需求的企业角度阐述外包风险 |
3.2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因素研讨会问卷调查分析 |
3.2.1 单位性质分析 |
3.2.2 风险产生的因素分析 |
3.2.3 风险产生的过程分析 |
3.2.4 从结果角度分析风险 |
3.2.5 从关注点方面分析风险 |
3.2.6 分析员工对于劳务派遣了解程度 |
3.2.7 分析劳务派遣的风险 |
3.3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理论层面分析 |
3.3.1 法律法规的风险 |
3.3.2 企业内部管理的风险 |
3.3.3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风险 |
3.3.4 选择外包服务商的风险 |
3.3.5 外包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 |
3.3.6 企业文化沟通的风险 |
3.3.7 外包的成本风险 |
4 结合ABC公司实践经验谈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对策 |
4.1 ABC公司人力资源外包目前的状况 |
4.2 ABC公司人力资源外包的概述 |
4.2.1 外包的模式概况 |
4.2.2 外包的具体内容概述 |
4.3 人力资源外包的优势概述 |
4.4 外包模式的风险评估与防范 |
4.4.1 外包的风险以及评估 |
4.4.2 针对外包的风险应对措施 |
4.5 人力资源外包的借鉴 |
4.5.1 选择人力资源外包商 |
4.5.2 合适的外包模式 |
4.5.3 不可滥用外包服务 |
4.5.4 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外包后人力资源部的职能转变 |
4.6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的风险控制对策 |
4.6.1 探索阶段的风险控制 |
4.6.2 商议阶段的风险控制 |
4.6.3 转型阶段的风险控制 |
4.6.4 评估阶段的风险控制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3 本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评述 |
1.3.1 关于企业边界和范围的界定 |
1.3.2 关于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内涵与度量 |
1.3.3 关于对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战略产生原因的分析 |
1.3.4 对跨国公司实现垂直分离化战略具体形式的分析 |
1.3.5 关于对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经济效应的分析 |
1.3.6 对当前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战略研究的总体评价 |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1 论文研究的思路 |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主要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1 论文的创新 |
1.6.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跨国公司生产链条:从垂直一体到垂直分离 |
2.1 第二次技术革命与企业垂直一体化生产 |
2.1.1 第二次技术革命奠定了一体化的基础 |
2.1.2 第二次技术革命增强了企业纵向合并的压力 |
2.2 第三次技术革命与企业经营环境新变化 |
2.2.1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
2.2.2 第三次技术革命再次改变企业经营环境 |
2.3 新形势下纵向一体化不再是唯一的最佳方案 |
2.3.1 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利益分析 |
2.3.2 新形势下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成本日益显现 |
2.3.3 垂直分离化渐成企业组织调整新现象 |
第3章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的内涵与表现 |
3.1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的内涵 |
3.1.1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是企业从现实边界向虚拟边界的转变 |
3.1.2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是企业网络组织的形成过程 |
3.1.3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促进了企业垂直专业化生产 |
3.2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度量与趋势 |
3.2.1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测算方法 |
3.2.2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定量研究 |
3.3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实现模式 |
3.3.1 战略性外包 |
3.3.2 虚拟组织 |
第4章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动因分析 |
4.1 跨国公司纵向边界理论 |
4.1.1 企业契约理论关于企业纵向边界的研究 |
4.1.2 基于资源、知识和能力的理论 |
4.2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对企业纵向关系的解释力 |
4.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历程 |
4.2.2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内容 |
4.2.3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经营范围的广度和深度 |
4.3 网络优势与跨国公司的垂直分离 |
4.3.1 企业生产经营灵活性增强 |
4.3.2 引导规模经济向生产环节内部发展 |
4.3.3 “梯子原理”与跨国公司垂直分离 |
第5章 垂直分离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
5.1 生产链垂直贸易的兴起 |
5.1.1 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呈现出加速化发展的趋势 |
5.1.2 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呈现出高科技化趋势 |
5.1.3 服务贸易区域结构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趋势 |
5.2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与国际生产结构调整 |
5.2.1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与国际生产分工格局 |
5.2.2 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 |
5.3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促进了 R&D 投资全球化 |
5.4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增强了全球经济增长波动的风险 |
5.4.1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推动了全球供应链的发展 |
5.4.2 部分国家产业空心化的情况更为严重 |
5.4.3 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空心化的发展放大了经济波动的风险 |
第6章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
6.1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对我国的影响 |
6.1.1 引起了对华产业转移的重构 |
6.1.2 带来了我国产业升级的“马太效应” |
6.1.3 强化了跨国公司对纵向生产链条的纵向控制与压榨 |
6.1.4 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低水平扩张 |
6.2 应对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新趋势的对策 |
6.2.1 强化开放引领,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
6.2.2 建立产业攀升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
6.2.3 重视经济园区发展,打造对外经济合作平台 |
6.2.4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区域集约发展 |
6.2.5 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性区域建设 |
6.2.6 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建立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 |
6.2.7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为我国承接新型产业转移提供有力支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战略性外包”:企业经营发展新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S公司加油站业务的经营战略研究[D]. 王静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服务外包对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管理的影响研究[D]. 王艳.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3]招商银行哈尔滨分行运营集中作业模式研究[D]. 陈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成本收益的电信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研究 ——以CZ联通公司为例[D]. 刘逸群.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5]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 ——以汽车与电子企业为例[D]. 陈庭翰. 吉林大学, 2017(03)
- [6]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智信宝公司战略研究[D]. 李正盛.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6)
- [7]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以平顶山市为例[D]. 赵永宏.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8]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 胡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4(05)
- [9]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与对策研究[D]. 王毅. 复旦大学, 2013(03)
- [10]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研究[D]. 顾春太. 辽宁大学, 2012(02)
标签:企业经营论文; 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业务外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