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全国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全国乡镇企业在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的严峻形势下,继续深化改革,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取得了初步成就。
一、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第一产业发展平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1998年,全国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2186.4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46.16亿元,占1.5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7311.29亿元,占78.0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529亿元,占20.41%。三个产业的比重为2%、78%、20%,与去年三个产业的比重0.02∶0.85∶0.13 相比,第一产业发展平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回落近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所占比重增加了7个百分点。目前,一、二、 三产业和谐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见表1)。
表1 乡镇企业增加值一、二、三产业对比表
1998年 1997年 增减
项目总额(亿元) 比重(%) 比重% 百分点
合计22186.46 100 100
第一产业 346.16 1.56 2.1-0.54
第二产业17311.2978.0384.7 -6.7
第三产业 4529.020.4113.2 7.21
(二)乡镇企业依然是乡镇企业的主体。
1998年,乡镇工业完成增加值15530.27亿元,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70%,虽然比重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 但在乡镇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动摇。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781.02亿元,占8.03%; 交通运输企业完成增加值1361.41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1969.83亿元,旅游饮食服务业完成915.89亿元,其他企业完成281.87亿元,分别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6.14%、8.88%、4.13%和1.27%。与去年相比,除工业外其他各行业所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已在乡镇企业中得到具体落实。全国乡镇企业依旧是以工业为主体,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见表2)。
表2 乡镇企业增加值分行业对比表
1998年1997年 增减
项目 总额(亿元) 比重(%)
比重% 百分点
合计 22186.46100
100
一、农业企业 346.161.56 2.1
-0.54
二、工业企业
15530.2770.0 76.75 -6.75
三、建筑业 1781.028.03 7.95 +0.08
四、交通运输业 1361.416.14 3.66 +2.48
五、批发零售贸易业 1969.838.88 6.16 +2.72
六、旅游饮食服务业
915.894.13 2.57 +1.56
七、其他 281.871.27 0.86 +0.41
(三)轻重工业结构趋于相对稳定。
1998年,全国乡镇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8104.46亿元, 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353.43亿元,占53.7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751.04 亿元,占46.28%。在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完成增加值2210.79亿元,占50.78%,比上年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 表明乡镇企业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方面有了一定程度提高,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完成增加值2142.63亿元,占49.22%。在重工业中:采掘工业完成增加值576.52亿元,占15.37%; 原料工业完成增加值748.74亿元,占19.96%;加工业完成增加值2425.78亿元,占64.67%。轻、重工业之间以及轻、重工业内部结构与去年基本相似(见表3)。
表3 乡镇集体轻、重工业增加值对比表
1998年 1997年 增减
项目 总额(亿元) 比重(%) 比重% 百分点
合计 8104.46100 100
(一)轻工业 4353.42
53.7253.31 +0.42
以农产品为原料 2210.79
50.7852.6
-1.82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2142.63
49.2247.45 +1.82
(二)重工业 3751.04
46.2946.7
-0.41
采掘工业 576.52
15.3714.9
+0.47
原料工业 748.74
19.9619.1
+0.86
加工工业2425.78
64.6766.0
-1.33
(四)传统产业比重偏高。
从集体工业内部主要门类来看,采掘工业类占7.21%,食品饮料制造类占8.46%,服装纺织类占14.64%,木材家具类占3.09%, 造纸及印刷类占3.66%,石油化工类7.36%,橡胶塑料类占4.74%,建材类占10.9%,金属冶练及制品类占11.25%,机械制造类占7.34%, 电子电气类占6.53%,工艺美术类占1.87%。在这12大门类中,电子、电气等新兴高科技产业比重严重偏低,仅占6.53%,而一些传统产业虽然起点低、规模小、管理粗放、附加值低,却占有相当的比重,如采掘工业类、食品饮料类、服装纺织类、木材家具类、造纸及印刷类、建材类及机械制造类7大门类企业就占整个乡镇集体工业的55.3%。 正是由于工业内部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之间比重的严重不合理,制约着整个工业的发展,使工业发展出现了相对滞后。1998年,全国集体工业全员平均劳动生产率(按增加值计算)为23037元/人,比上年增加2642元/人, 而采掘工业为14593元/人,建材类为14058元/人,分别只比上年增加1355元/人、1962元/人,无论是1998年实现的劳动生产率还是劳动生产率的增幅均低于整个集体工业的平均水平。电子、电气类企业1998年实现劳动生产率34329元/人,远远高于平均劳动生产率, 是采掘工业和建材工业劳动生产率的2.35倍和2.44倍,反映了工业内部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间在发展中仍存有巨大的差距。(见表4)
表4 主要工业门类比重及劳动生产率对比表
占集体工业增加值比重% 1998年完成
项目1998年 1997年 劳动生产率
(元/人)
总计 100 10023037
一、采掘工业类 7.21 7.614593
二、食品饮料制造类 8.46 9.331918
三、服装纺织类 14.6416.122121
四、木材家具类 3.09 3.421152
五、造纸及印刷类3.66 3.722859
六、石油化工类 7.36 7.535869
七、橡胶塑料类 4.74 5.024638
八、建材类 10.90
11.914058
九、金属冶练及制品类 11.25 12.329801
十、机械制造类
7.348.228681
十一、电子电气类 6.536.534329
十二、工艺美术类 1.871.910238
二、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几点建议
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受其相应历史时期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要求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乡镇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低水平扩张,已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是形成传统产业比重过高,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以及发展极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同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全,人才、资源、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十分有限,乡镇企业的比较优势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国家对某些行业实行特殊政策,使得乡镇企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如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大了对“十五小”工业的整治力度,使不少企业面临关闭转产。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牢固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高起点上规模上水平高效益”的指导思想。
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市场要求以及本地实际,根据不同产业、行业的特点,制定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产品的技术升级,大力振兴支柱产业,实现支柱产业在高起点基础上的产业升级,有效地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行业结构等由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促进整个乡镇企业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要与乡镇企业现代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发展规模经济。
乡镇企业制度改革是搞活和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的重要内容。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与企业转机建制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合理配置资源,盘活存量资本,形成新的生产经营机制,这是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比较切实可行的一条途径。通过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组建一批“两大”(企业规模大,社会影响面大)、“四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企业集团(公司)。通过这些龙头集团(公司)的辐射和带动,促进相应行业乡镇企业的制度改革,实现产业优化和资源的最佳配置。
(三)产业结构调整要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
农业产业化应贯穿于农产品加工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是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具体体现。搞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是乡镇企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主攻方向。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已逐渐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各地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尤其要注意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产业结构的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通过各种形式,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将资源、生产、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新格局。
(四)产业结构调整要同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合起来,建立以科技投入为主体的投资结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有投入才有产出。固定资产投资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固定资产投资要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要注重投资的内涵质量,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应用的力度,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开发创新能力;要利用高新技术,在低层次传统产业中开发新产品,形成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有效融合,使资金向主导优势产业倾斜,向高精尖优势产业倾斜,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向适应生产需求的产业倾斜。同时,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进行融资,支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执笔人:唐波)
标签:国内宏观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产业增加值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工业增加值论文; 三农论文; 重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