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的重点是污染而非碳排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而非论文,中国论文,重点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环保的重点是污染而非碳排放
中国经济这些年快速增长,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带来了相应的伤害问题。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不久的2009年10月14日,中国摄影师卢广以《关注中国污染》的专题摄影获得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成为中国内地受此嘉奖的第一人。这些照片直观地显现了中国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震撼人心。因工业污染造成的“癌症村”现象在全国层出不穷,江苏盐城新岗村,无锡市广丰村,常州市新北区,阜宁县洋桥村、东兴村,河北夏垫村,山东省肥城市肖家店村、阳谷县西关村、邵楼村、西汉庄村、国庄村,天津市西堤头镇西堤头村、刘快庄村等等,据报道中国公开的“癌症村”数量已经近百(即使这并不够准确,也一样不可低估其严重性)。还有发生在这两年的因工业污染出现的儿童与成人的“血铅中毒”事件,甚至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稳定。这还只是中国重金属污染的缩影。中国的环境问题,许多人概括为“危机”二字,这大概并非危言耸听。
近两年来,在污染之外,碳排放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公共舆论领域甚至有碳减排将取代治理污染而成为环保头号问题的趋势。不久前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各国代表唇枪舌剑,互相指责。众多的NGO,尤其是环保NGO也纷纷亮相。还有一些社会名流,也抓紧时间来到哥本哈根“秀”一把自己。似乎大家都非常地关心环保,这应该是一件大好事。令人担忧的是,大家都在关注哥本哈根的时候,会不会潜意识里认为中国现在的环保问题主要是控制碳排放,而且现在中国的媒体和网络已经在一窝蜂地谈论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等。当中国努力兑现对世界做出的有关控制碳排放的承诺时,会不会影响更重要的污染问题?
有个美国人史蒂夫·柯维,他把人要做的事分为四种,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是:既紧迫又重要的事和重要但不紧迫的事。人们首先应该去做第一种事,然后尽量去做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我个人认为,对中国环境保护工作来说,现在既紧迫又重要的事是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污染问题,而碳排放问题则属于重要但不紧迫的问题。
碳排放在将来可能会让我们完蛋,可是环境污染现在就让我们完蛋。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确凿无疑地走到了危险的地步,再这样发展下去,搞不好我们整个的生态环境就会崩溃,继而引发中国人在各种各样的中毒中慢慢地死去。想想吧,那些铅中毒的孩子,那些一个个冒出来的癌症村,现在的他们也许就是不久之后的我们。
中国当下的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07年,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污染的负担在中国》(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指出,中国每年约有75万人因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而过早死亡。在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另据世界银行《解决中国水稀缺:关于水资源管理若干问题的建议》报告,中国有超过三亿的农村居民没有安全的饮用水,农村地区居民因发生腹泻和癌症导致的疾病和过早死亡的经济损失估计为662亿元,中国每年有约250亿立方米的水因受污染而不能使用,470亿立方米未达到质量标准的水被供给居民家庭、工业和农业使用,导致相应的损害成本上升。水危机导致的经济损失已约占中国GDP的2.3%。这些都表明,再不治理环境污染,你我可能就是下一个牺牲品。
哥本哈根大会使得气候变化似乎成了环保的首要的问题,会前据说是“人类拯救自己最后的机会”,而这些其实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中国是被动接受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重视碳排放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他们的国情决定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曾经污染了自己的环境,他们后来采取了很多措施,现在据说已蓝天碧水,环境已经治理得很不错了。在这种情况下,它自然关注未来会影响到它生活的碳排放问题,而不是传统污染问题。因此,我们要明白,碳排放问题是西方国家提出的,而我们有自己的国情,没有必要跟着西方的指挥棒起舞。当然,我不是说碳排放问题对我们不重要,而是说对我们而言,碳排放是一个重要但不紧迫的问题,我们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环境污染问题,然后才能达到西方的境界。
因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中国可能会把碳排放当成了环保的首要问题,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兑现承诺,也为了面子,把资金投到碳减排上,忽略了更为严重的污染问题。不能小看资金问题,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正是为了资金问题吵翻天了吗?
如果投入资金,像科学合理地发展可再生能源,既能减少污染,也能减少碳排放,这样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资金不够,比如说在烧煤的发电厂,你是先投资脱硫的设备,还是投资碳捕捉设备,我看还是先脱硫,碳捕获设备等钱更多了再说。再说,碳捕获和封存技术还很少能用于实践,基本还在纸面上。
再说一遍,我们要实事求是的面对自己的国情,以我为主,不要跟着西方的话语起舞。在为世界做出贡献以前,先让我们的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不受重金属污染物的威胁。政府要先对自己的国民负责,才谈得上对世界负责。
中国要让那些对污染环境负有责任的人付出沉重的代价,不要让他们害人。比如山西的煤老板们不择手段地挖煤赚钱,污染破坏了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然后跑到北京或上海买房安家,最终承载生态环境破坏后果的却是只能留在本地的居民。对此,再也不能让它发生了。另外说一句,那些西方发达国家在碳减排问题上,是不是和这些煤老板有些像。
实际上,决定单位GDP碳排放减少40%~45%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中国为此必将付出不小的代价。邹骥在其承担的《关于中国未来低碳发展路径和技术选择的情景研究》项目研究报告中称,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量比2005年要降低40%~45%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但为此需要中国每年支出780亿美元的增量成本,这还不是投资,是你额外支出的成本。另外,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发布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测算,如果中国要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则每年需增加额外投资一万亿元人民币。因此,我只希望这些不要影响了对中国环境污染的治理,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仅是对人民身体的伤害,而且可能成为破坏社会稳定的策源点之一。
二、新能源产业未必真低碳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表示,如果电动车现在入市的话,价格比同样功率的内燃机汽车要高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为鼓励个人购买,国家正在设计、考虑补贴等相关政策,补贴额度六万元左右。①显然,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国家补贴的手段促进国民多使用环保产品。
可问题在于,电动汽车真的比传统汽车更环保更低碳吗?看事物要尽量全面,不能只盯着局部。有时候一时看是一个好事,长期看却是一个坏事。现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几乎已经是国民的共识了,但是如何发展,现在发展的如何,投入钞票就行吗?全面考量的人不多。
汽车使用石油作燃料,一定会有污染物及碳排放。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是不是一个良好的解决办法呢?我个人认为,不一定,应该做认真的评估。从表面上看,电动汽车没有造成污染以及碳排放,非常有利于环保。但是,判断这个问题不能只盯着终端产品,只盯着汽车路上跑这一段,还应该尽量全面的考察。我们是不是应该问—下,电动汽车用电做动力,那么电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发电厂来的。中国能源“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发电主要靠烧煤。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新的火力发电厂建成,国际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中国一年新增的发电量就超过了英国全年的发电量。美国人托马斯·弗里德曼称化石能源为“地狱能源”,那么从污染和碳排放上说,煤炭就是地狱中的地狱能源。电动车实质上是由烧油变成了烧煤。我们假设,公路上跑的汽车都换成电动汽车,那将会需要多么大的电力供应,又将消耗多少煤炭?关键问题,是以煤炭发电来供应电动汽车产生的污染和碳排放多呢,还是使用汽油做燃料排放的多呢?依我看,很有可能是电动车的大面积使用反而会使污染和碳排放加剧。也许有人会说,以后发电可来自太阳能、风能、核聚变等新能源。但在可预见的将来,新能源因种种原因,基本上还属于“扶不起的阿斗”,依赖国家的政策和补贴过日子,中国能源仍将长期以化石能源为主。所以,至少政府在补贴电动车前应该认真地测算一下,看看电动车是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是不是应该补贴电动车。如果没有测算好就风风火火地上马,就大规模地补贴,这几近儿戏。
除了电动汽车业,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也是蓬勃发展,无锡尚德的施正荣一再呼吁国家给予补贴扶持。我的疑问是,国家凭什么给你补贴?以现在光伏发电高昂的成本,在国内根本就没有任何市场。中国的光伏产品,绝大多数出口,而且短期内难以改变“市场在外、原材料在外、技术在外”的现状,目前几乎所有的技术设备和九成以上的原料依靠进口,总体98%的销售依靠出口。如无锡尚德就表示,其国内业务占其年内(2009年)总收入的百分之一都不到,可谓是微乎其微。中国光伏企业把精力都集中在生产制造端,研发严重滞后,投入不足。中国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生产基地,本质上无非就是买外国设备原料搞生产。如此现状,国家补贴最终实际上就会大量间接流入国外企业手中。西方国家之所以大量进口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国家对太阳能有补贴,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汇率问题,它们补得起。而中国政府想对太阳能补贴也补不起,成本太高了,因此只能搞一些示范类的项目,比如奥运会和世博会。不知大家是否知道,光伏产品的重要原材料单晶硅或者多晶硅,是属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前几年,多晶硅价格疯长,中国就迅速上马了一大堆的多晶硅厂,这些厂大部分引进的是国外落后设备和技术,无法做到闭路生产,完全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那么最终产品太阳能光伏电池什么时候可以把产业链上消耗的成本赚回来?这说法不一,有的说一两年,有的说要十年。且不管几年赚回来,这些太阳能产品基本上不是中国人使用,主要是外国人使用。那么就要问一下,这些所谓的太阳能环保产品对中国人而言,和焦炭,氯碱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有什么区别?也许有些世界主义者会说,无论是中国用还是外国用,反正都在地球上用,对地球整个的节能减排有好处。我本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很简单,这种污染危害的只是中国人,西方人也不会因为这些环保产品主要供应西方就不指责你排碳了。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对中国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光热方面,如太阳能热水器的大量应用,而光伏方面就现在对中国而言,主要是副作用。一个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居然理直气壮大言不惭地要国家补贴,没道理。太阳能光伏产业现在无用,但前景可能灿烂。因此我认为补贴和必要的扶持还是要有,不过一定要“内外有别”,对于销售在大陆的产品,国家应该给予补贴,以促进太阳能光伏电池在中国的使用。至于出口的产品,国家一个子儿也不应给,如果要补贴,也要那些进口国去补贴。这一点中国做的不错,今后一定要坚持。而且国家的补贴也要有时限,不能无限制地给,人太舒服了就没有前进的动力。现在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的能量转化率大约百分之二十多,而国外有的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十多,我们的软肋一目了然,没有真正的技术进步,光会大量制造是不行的。
风能利用的问题,比太阳能还要多。如技术不成熟,没有研发能力,最好的风力发电地域被落后的风电设备占据,阻碍了先进风电技术发展的机会;能量密度低且输出极不稳定,难以并网,如果并网可能对电网造成不良影响,这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搞不好会导致电网崩溃。在现今风电大干快上的情况下,工信部副部长苗圩称:“国内纷纷上马的风力发电厂大多是形象工程。”因此,国家的补贴要慎重,补贴什么,如何补贴都应该认真考虑。西方的媒体总是对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加赞赏,我们自己要清醒,不能让那些其实没什么实效,仅仅因为头上戴着环保、新能源之类光环的东西给迷惑了。这些新能源到底能解决多少问题,是否存在泡沫,投入产出比到底如何,等等问题,都应该先搞明白了再说。
注释:
①李毅中谈三网融合、新能源汽车等工业通信业热点http://www.gov.cn/jrzg/2010-03/17/content_15581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