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人生观精髓的现实意义_儒家论文

弘扬传统人生观精髓的现实意义_儒家论文

弘扬传统人生观精华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生观论文,现实意义论文,传统论文,精华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中华民族传统人生观精华在生死观、苦乐观、人生态度、人生行为准则、人生价值、理想人格等方面有它丰富的内涵。高扬传统人生观精华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高扬传统人生观精华把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反对利己主义人生价值观;其二,树立高尚理想人格,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奴化思想;其三,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坚决抵制和销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辉思想的言行;其四,坚持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决反对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的言行;坚持严于修养,克服简单、教条与弱化的教育方法。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和道路;一个社会提倡什么样的人生观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存亡。我国历史上无数的杰出人物、劳动能手、民族英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等,这些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的人,尽管贡献不同,个性万千,却大都是“志士仁人”。尽管他们受到历史和阶段的局限,但在他们身上却体现出一种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人生观的精华激励着炎黄子孙创造出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人生观的精华,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中有哪些精华?笔者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人生观的精华,最突出的一点是倡导整体精神,它把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人们应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它倡导“天下为公”,人们应该为实现美好的“大同世界”而奋斗。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居统治地位将近二千年的儒家思想就是倡导这种理想和精神的典型。其他各家各派也都不同程度地主张这种人生理想。具体地表现在生死观、苦乐观、人生态度、人生行为准则和人生价值等各个方面。

(一)在生死观上,儒家的观点是不相信基督教的生命“原罪说”和“赎罪说”,也不相信死后的“天堂”,在哲学上基本是抱唯物主义的态度。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汉代扬雄发挥说:“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1]就连与儒家主张大不相同的庄周,也认为“死生,命也。其有夜思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2]生死既然是自然现象,因而它对人来说远不是最重要的。那么什么是更重要的呢?在他们看来是人们的理想和事业。他们的人生准则和信条就是仁义,即主张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3]孟子则更风趣地以鱼与熊掌作比喻,说明“义”比“生”更重要。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他主张生不能苟且,死有所不避。他的这些话,很自然地使人想起著名诗人裴多斐的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孔孟这种生死观几千年来一直熏陶着炎黄子孙,孕育着成千上万为国家民族利益勇于献身的中华儿女。象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讲“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讲的人的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则轻如鸿毛,生要生得其时,死要死得其所,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国家危难之际作了一副对联:“苟利社稷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把仁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

(二)在忧乐观上,我们的先辈们历来主张不能光以自己的物质利益的满足与否作为苦乐的依据。相反,他们要重视的是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以为人类的美好理想而奋斗为乐,以他人能否安乐为自己的安乐,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我国传统的高尚的人生观在忧乐观方面的表现。如孔子一直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曾说过:“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孔子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必须遵循正当的手段,不能见利忘义。在无法取得财富的情况下,具有高尚的精神情操也能使人快乐。孟子发挥了孔子的这个思想,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就是说,真正把握了仁义道德而精神升华之后才是真正的大快乐。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亦正是中华民族在忧乐观问题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充分体现。

(三)在人生态度上,我们民族传统的人生观一向主张积极进取,反对消极颓废。虽然也有人主张消极无为,但总的说,积极进取的思想占主导地位,消极无为的态度是居于下风的。先秦时墨家的“非命”就是不屈服于命运,而是辛苦奔波,一心救世,“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儒家虽然承认命运的必然性,说什么“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但他们并不是消极地听天由命。如孔子,他一方面“畏天命”,但另一方面却又不相信天命,他风尘仆仆地周游列国,以图实现自己的社会主张和抱负。孟子一方面主张“顺命”,但另一方面却又坚持“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他激烈地批评自暴自弃思想,非常自信地认为自己负有平治天下的使命。至于《易传》上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思想则更是对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作出明确的否定。

(四)对于人们的行为准则,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人生观要求笃守义理。先秦以来,一直以“义”为道德准则,以“刑”为法律规范。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孟子更强调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就是说,一切言行应以义为准则,它比“信”更重要。宋明时代理学家们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固然存有封建禁欲主义的色彩,但这里也有提倡理性,以克制个人不合理情欲的含义。朱熹认为“义”是“事之宜”,也就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欲之私”。“对义言之,则利为不善”。他反对功利,主张重义轻利。但他并不是完全不要功利,而是要把功利纳入义的轨道。

(五)在人生价值问题上,中国传统人生观的主要倾向是重义轻利。从今天社会上讨论人生价值问题关于“索取”与“奉献”的关系角度考虑,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基本上是倾向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的。强调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对国家、民族与人民作出多大的贡献。如个人斤斤计较蝇头小利,自利自利,往往被人看得一文不值。现有一种误解,认为中国的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的道德不讲利,只讲义。其实孔孟以来多数思想家并不否认利益的重要,尤其是社会公利。即使对个人的正当利益,一般也是认可的。人们只知道董仲舒说过“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却不知他还说过:“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6]只是在他看来,体不如心重要,利不如义重要,反对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人生观。

(六)具有高尚的理想人格,也是我们民族传统人生观精华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提的“圣贤”、“仁人”、“君子”和孟子讲的“大人”、“大丈夫”,称谓虽然不同但意思都是一致的,都是指道德高尚的理想人格。对于高尚的理想人格,孟子有过较详细的论述。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7]这些条件理想高尚、笃行行义、忠贞坚定。历代的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大都以这些行为准则以实现其自身的人生价值,进而使自己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上述六个方面,基本上可以涵盖中华民族传统人生观的精华。当然,我国历史上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落后的、非科学的人生观,如迷信天命、消极无为、纵欲享乐、自私利己等。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统治阶级作为思想正统,总是宣扬仁义道德,宣扬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生死荣辱观的。因而在舆论上,绝大多数的人,总是以上述标准作为分辨是非善恶和荣辱取舍的尺度的,因此在社会上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能够成为主流,并形成了一种人生观领域的良好环境和健康的格局。

现在我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坚持以思想政治道德为核心,为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而努力。在这种情况下,继承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人生观的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目前我国的状况,笔者认为如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高扬传统人生观中把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思想,反对时时处处从个人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利己主义人生观。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道德必须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要在全社会提倡这样的道德并培养全民族有这样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我们就有必要继承与发扬老祖宗一贯倡导的“成仁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光荣传统,以先辈中这样的优秀典范为榜样,鞭挞与批判不顾国家、民族与人民利益而只顾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现在我们社会上利己主义的风气很盛,有的人金钱物欲恶性膨胀,为满足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伤天害理,有的人则为个人私利而置人格与国格于不顾,甚至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多讲点祖宗的优良传统是很有必要的。

(二)高扬传统人生观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反对富则淫、贫则移、威则屈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奴化思想。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贫富悬殊的情况产生了,外国人的资本与商品也潮水般地涌了进来。社会的物质财富是大大发展了,但是人们的精神境界并没有同步增长,相反地是“一手硬,一手软”问题没有好好解决,人生观的领域冒出了许多与社会主义制度不相容的现象,旧的社会意识形态与腐朽生活方式沉渣泛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奴化思想严重地毒化了社会的氛围,腐蚀着人们的灵魂,也严重地侵蚀着党风、政风,在这种情况下弘扬我们祖宗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铁骨铮铮的浩然正气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高扬传统人生观中爱国主义的光辉旗帜,坚决抵制和反对销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辉思想的言行。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一面伟大的旗帜,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在新时期是凝聚亿万中国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江泽民同志说:“我们所说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建国以来,我们党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在帝国主义和敌对势力的重压面前,泰山压顶不弯腰,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与荣誉,各条战线上都涌现出成千上万顶天立地、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成为全国人民仰慕的英雄。改革开放以来,同样涌现了许许多多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呕心沥血,开拓奋进,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先进人物。但是,也有一些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夜郎自大转向崇洋媚外,丧失国格的事时有发生,各种销蚀爱国主义思想的言行颇有市场。有的人说什么中国人丑陋,中国落后,只有接受外国的殖民主义再过上几十年殖民地社会才能强大起来;有的人宣扬“世界主义”,说什么“世界一体化”是历史发展总趋势,思想、体育等等东西是不分“国界”的,个别的甚至以帮助外国人打败自己中国人作为向外国人献媚的礼物。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对这些丧失国格人格和错误言行没有给以应有的抨击与批评,有的人甚至颠倒是非,为其叫好。在这种情况下重温一下我们祖宗源于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训是大有必要的。

(四)高扬传统人生观中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决反对种种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的思想言行。

正如前面所述,自尊自重,自强不息,乐于进取,是我国传统人生观中精华的重要表现。建国以来,我们党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把我们的家园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屹立在地球的东方,靠的就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这是传统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继承与发扬。现在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的市场经济,它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客观上要求社会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那种墨守陈规,因循守旧,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那种不想通过自己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只把希望寄托在外国人的“帮助”来把我国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懒汉思想是不可取的。我们党在基本路线中明确规定我们的基本方针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因此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需要,亦是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的需要。

(五)高扬中华民族先辈们传统的严于修身、强调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方法,反对教育方法的简单化、教条化与弱化。

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形成了一整套人生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方法。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注重教育,他们聚徒讲学,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孔子提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8]孔子把自身的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名人志士都是把修养作为成才和成就事业的重要手段。历代的知识分子还推举出一大批人生道德修养的榜样,总结出一整套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如立志、寡欲、养心、自反(反省自察)、动心忍性,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种无孔不入的道德教育和无时不在的道德修养对培养人们的世界观和思想道德有着深刻的普遍意义。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就曾经介绍过这种方法,对加强我们党的党员修养菩过很好的作用。在新时期,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面对国际和国内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加强全社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正如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所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达到这个目标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或教条式的说教是不行的。放任自流更不可取。而是要求我们借鉴传统的道德教育和思想修养的方法,把外在的教育制约力与主体的内在自觉力结合起来,细水长流,持之以恒,绝不能一暴十寒,虎头蛇尾。

应该指出,尽管我们民族的传统人生观就其主流来讲,是正确的、积极的、高尚的,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它本身也是停留在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上,不可能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水平,更难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境界。它的高尚,也只局限于独善其身,兼善天下,不可能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我们不能膜拜在古人的脚下而停顿下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在人生观问题上我们要坚决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正视和注意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我们坚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生观精华将会显现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注释:

[1]《法言·君子》

[2]《庄子·大宗师》

[3]《论语·卫灵公》

[4]《孟子·告子上》

[5]《论语·述而》

[6]《春秋繁露·身之养莫重于义》

[7]《孟子·滕文公》

[8]《大学》

标签:;  ;  ;  ;  ;  ;  ;  

弘扬传统人生观精髓的现实意义_儒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