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_廉耻论文

羞耻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_廉耻论文

知耻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内容论文,公民道德建设论文,知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必须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还必须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强刺激、强诱惑面前,“一尘不染,一身正气”。(江泽民《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光明日报》2001年8月23日)这其中,他揭示了廉耻与正气的内在联系,为我们党的作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道德的建设、为学校道德教育等,都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新的视角。

耻辱,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对那些不履行社会义务、违背社会公德、违反国家法律并造成危害等各种错误行为的否定、贬斥和谴责。孔子讲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国家兴旺之时,自己贫贱,说明没有为国家效力,应引以为耻;相反,在国家危难之时,你个人却发国难财而富起来,更是可耻。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卖国求荣者,都被视为无耻之徒,都像宋代秦桧那样,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羞辱,是一种自我意识、一种悟性、一种觉悟、一种良心。一个人有了知耻之心,当他受到他人或社会的谴责、唾弃时,就会感到羞辱,从而改过自新,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去履行义务,以至宁愿做出自我牺牲,也要保持自尊与人格,而不违背良心,不做出可耻、毁誉和损害自己完美人格的事情。

知耻,是人性的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知耻,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一种内心的标准;知耻,既是个体的一种品德素质,也是个体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动力。

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了羞耻之心,就可以自觉地不去做各种可耻之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民若无耻,只靠政治与法律的手段,难以实现社会控制;民若明德、达礼,就会知耻,进而使自己的言行,不违背社会各种规范。可见,国民的知耻与无耻,对社会秩序与安定至关重要。耻,是治世之端,是立国安邦的心理基础。

知耻,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精神动力,可以转化成为民族的凝聚力。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国耻累累、苦难深重、在屈辱中挣扎的历史。面对祖国的危亡,无数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赴国难,雪国耻,以身殉国。革命先烈秋瑾的诗:“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就是孔子讲的“知耻近乎勇”。“勿忘国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的民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知耻,是“正气”的内在基石。正气,义也。是一个人坚持正义、遵循道义的一种气节,就是一身正气、堂堂正正地做人。“其身正,不令而行”。修成“正气”,在于有“知耻”之心,在于不断地维护和强化自身的“知耻”之心。正如孟子所讲:“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寡廉鲜耻”的人,是素质低下的人,这种人难有高尚的品德;“寡廉鲜耻”的民族,是文明素质低下的民族,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寡廉鲜耻”的国家,难有社会的安定与祥和,更难成为礼仪之邦。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和他的一个亲属谈话时说过:“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李传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中国纪检监察报》,1996年6月6日)

无耻,就会无所不为。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的人,容易成为无恶不作的无耻之徒。当今,在社会上出现的坑蒙拐骗、盗窃抢劫、走私、贩毒、吸毒嫖娼以及凶杀、黑社会等丑恶的社会现象,都是无耻之徒所做的无耻之事。无廉耻,则嗜饮食,则枉行。无论为民、为官、为君,只要在生活上,贪酒好色,生活糜烂,贪污腐化,就必然走向荒淫无耻,成为无耻之徒。

无耻,则易无德。在职业道德方面所出现的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都是没有耻辱感、羞耻心和没有良心的表现。有的经商者,不讲商业道德,以假乱真、缺斤少两,坑害顾客;有的行医者,不讲医德,视有无“红包”以及“红包”的大小开药、住院、动手术。此外,这些年,在社会上制造和贩卖假药、假酒等伤天害理的案件屡屡发生。国家采取各种手段打假,民间成立的“消费者协会”,大众传媒的“质量万里行”“百城万店无假货”“焦点访谈”等。全国上下齐打假,虽然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很难治本。因为,那些造假、卖假的人们,只是“民免而无耻”,并没有做到“有耻且格”。

无耻,则伤风俗。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大城市中,经常可以见到:随地吐谈、乱扔垃圾、破坏绿地、损坏公物、在古建筑上乱刻乱画、说粗话脏话、稍有磨擦发生口角乃至大打出手等。种种缺乏公德、伤风败俗的社会现象,都与这些公民欠廉耻之心有关。对此,北京市已经公布了“市民公约”,上海已经有了“七不”规范。这些都是必要的、有效的。但是,这些规范对公民来说,只是一种“他律”,只有让公民懂得这些行为是可耻的,从而自觉地“不为”,并学会“自律”,才是治本的。康有为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欧阳修也讲过,“廉耻,是立(做)人之大节”。

知耻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形成的。培养新一代国民的知耻之心,历来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大端”。忽视对新一代国民进行“知耻”的教育,是当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大缺陷,也是导致当代社会上道德滑坡,世风日下的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春就讲过,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是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这种失误的一个具体内容,就是忽视了对青少年的廉耻教育。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廉耻”的教育。历代蒙学也都把“廉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各种蒙学读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成为学校、家庭、社会通用的“教科书”。“廉耻”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家训和治家格言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人认为,“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督责荣耀,皆非所以为教也。”这是说,教人知耻,并养护其知耻之心,要用奖惩的办法,惩使其畏,奖使其慕,督责荣耀、奖励并用是最佳的教育方法。正是由于中国具有对国民进行“廉耻”教育的优良传统,才使“廉耻”的美德代代相传,才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1998年11月2日,《光明日报》报道了北京力迈学校针对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进行“知耻”教育的经验。“比如,有些孩子不能明辨光荣和耻辱的界限。有的以为不吃亏或欺负别人是本事,随意损坏公物不在乎,反正由家里赔偿等等。通过教育让学生明辨:严重妨害别人是可耻的;欺负弱小是可耻的;随意损坏公物是可耻的;浪费粮食是可耻的;考试作弊是可耻的;不好好学习,浪费光阴也是可耻的……。”

真正学会做人,要从知耻开始。在力迈学校,有的班级同学自发举行演讲辩论会,讨论“花父母的钱要不要精打细算”“在学校穿用名牌好不好”等话题,正方反方,热烈精彩。通过辩论,达成积极共识,进而形成制度。在力迈学校,学生不带钱进校,学校不设商店、不卖任何食品、不许穿用国际名牌。初一、初二有的班级给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自觉学习,严于律己,郑重提出了平常考试不用老师监考的请求。对此,操作程序是,对班级全面考核评定,批准挂上“免监考班”的标牌。现在,越来越多的班级提出“免监考”申请,因为那是自豪和光荣的旗帜。

这种教育理念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就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教育传统,就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就是为新一代国民奠定人生“基础”的教育。中学的道德教育——不是标语口号式的召唤,不是法律、规章制度的制约,不是要在学生的脑海当中留下僵化的教条,而是细针密缝的刺绣,苦口婆心的叮咛,点点滴滴的渗透,在学生心灵上点燃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可见,对于中国人,尤其是对于中国各个领域的精英,进行“廉耻”与“正气”的教育,要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入手,特别要“从娃娃抓起”。今天对青少年进行的道德教育,要在15-20年后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展现其效果。办好基础教育,应当有这种教育理念。全社会都应提升“廉耻”的意识,都要重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知耻”的教育。

标签:;  

羞耻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_廉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