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500强:苏浙对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和江苏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大省,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一直位居第一,江苏第二。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浙江的领跑距离与江苏有所缩短,先行优势弱化明显,据此,笔者对浙江和江苏上榜的500强企业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500强民企,浙江更多
自1998年,全国工商联开展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名以来,浙江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
2010年,浙江入围企业144家,占比28.8%;江苏118家,占比23.6%。
分析近年来浙江入围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2003年,浙江有183家企业入围,到2010年,当年入围的企业还有62家持续入围,占比33.9%;江苏113家企业有39家持续入围,占比34.5%。
二是发展质量较高。2010年,浙江入围的有色、黑色、化工、医药等耗能较高、污染较大的企业有29家,占入围企业的20.1%;而江苏43家,占比36.4%。
三是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2010年,浙江入围的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等装备制造企业35家,占入围企业的24.3%;江苏27家,占比22.4%。
四是服务业发展较快。2010年,浙江入围的服务业企业(除房地产外)27家,占比18.8%;江苏12家,占比10.2%。
数量背后的软肋
尽管浙江民企的数量在全国500强中占了绝对优势,且在结构上也有一定优势,但仔细分析,在发展趋势上还是存在许多隐忧。
首先,浙江民企入围数量下降明显,而江苏则保持上升态势。从1998年到2006年,浙江民企在500强中的入围数量是逐年增加,从1998年的108家、占比21.7%上升到2003年的203家、占比40.6%。但以2006年为拐点,浙江入围企业下降趋势明显,2006年至2010年的数量分别为203家、174家、185家、180家、144家:而江苏在这五年中的入围企业分别104家、112家、101家、111家、118家,上升态势明显。
其次,浙江民企规模总体偏小,大企业比江苏少,特别是缺乏千亿级企业。从营业收入总额看,2003年江苏省尽管入围企业数仅是浙江的51%,但营业收入总额却最高达7065.5亿元,是浙江省的1.3倍。2010年,浙江144家的营业收入总额16316.6亿元,而江苏118家的营收总额19082.5亿元。从单个企业平均营业收入看,2010年浙江平均每家113.3亿元,江苏161.7亿元。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浙江48家,江苏62家。从千亿级企业看,江苏有沙钢集团和苏宁电器2家,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86亿元和1562亿元;浙江目前还没有千亿级民企。
第三,浙江民企成长性比江苏差,特别是新入围的企业比江苏少。从连续入围企业排名看,2010年浙江有39家企业排名位次比上一年度提升,占比27.1%,其中新入围17家,占比11.8%;江苏有52家排名进一步提升,占比44.1%,其中新入围21家,占比17.8%。
第四,浙江从事房地产的企业位居首位,而江苏企业更多注重实体经济,特别是新入围企业这个现象尤其突出。从专门从事房地产企业(不包括兼营房地产企业)的入围情况看,浙江2008年47家,2009年49家,2010年38家;江苏2008年19家,2009年25家,2010年22家。2010年,浙江新入围企业17家,其中有8家是房地产企业,占比达47%;江苏21家新入围企业仅有2家是房地产企业,实体经济入围企业占比达90.5%。
第五,浙江入围民企排名下降明显,且下降速度要快于江苏。从连续入围企业看,2010年浙江连续入围企业排名比上一年度下降超过20名的有86家,占入围企业的59.7%;江苏是40家,占比33.9%。下降名次超过50位的,浙江有48家,占比33.3%;江苏23家,占比19.5%。
原因分析
针对我省入选全国民企500强企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客观分析原因。
入围门槛逐年提高。从近年公布的数据看,入围民营企业前500名的门槛从2003年的营业收入6.1亿元,提高至2005年的13.36亿元,2010年达到50.6亿元。
产业结构差异,江苏偏于重化工业,而浙江偏于轻工业。2010年,江苏入围的重化工企业40家,营业收入总额7736.1亿元;浙江34家,4771.3亿元。浙江入围的轻工企业37家,营业收入总额4230.5亿元;江苏34家,3188.1亿元。
受资源要素瓶颈制约,浙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转移到江苏。近年来,浙江民企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土地、能源和用工等因素都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走出去”的企业比较多。而江苏的土地面积广,“引进来”优势明显,在江苏宿松、南通等地,均建有浙江转移产业园区,有的园区70%是浙商企业,所以,外省民营企业500强当中,相当一部分其业主是浙商。
江苏外资企业多,技术溢出效应明显。得益于江苏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府强有力的招商政策,江苏的外资企业比较多,有新加坡工业园和台湾工业园等,台商最为集中的江苏省昆山市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引进跨国公司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提高了与其配套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浙江有相当一部分优质民企没有参加评比。由于评比是自愿参加,没有硬性规定,近年来,我省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没有报名参加评比;一些以前进入500强的企业也有放弃评比的。最为典型的例子是,1998-2005年一直位居全国民企500强前10的万向集团,2009年和2010年都没有参加评比。
浙江民企如何更多更强
对照江苏做法,依托浙江自身的优势,只要方向对头,举措得当,浙江民企做大做强的空间依然十分广阔。
以批发和零售行业为对象,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抓手,努力培育一批江苏“苏宁”式的千亿级民企。现代物流不仅成长性快,而且通过兼并重组做大规模也快,浙江培育的首家千亿级企业很可能是现代物流企业。在现代物流发展上,江苏比浙江有着明显的优势,苏宁电器集团仅用5年时间就将营业额从200多亿元提高到1000多亿元,主要靠的是现代物流。建议我省以批发零售行业为扶持对象,以现代物流为发展重点,积极培育“苏宁”式千亿级民营企业。
积极引导“走出去”企业的总部回归,促进“浙江人经济”向“浙江经济”回归集聚。“走出去”是浙商做强做大的一个发展阶段,当资本和市场积累到一定程度,回归是一种必然趋势。今年3月,吉林回归浙商缪明伟、林正荣等人共同投资120亿元在嘉兴建设浙商回归产业示范区,发展浙商回归总部经济。借鉴嘉兴的经验做法,建议抓住我省召开世界浙商大会形成的浙商回归氛围,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筹建浙商回归产业示范区,以发展总部经济为核心,吸引海内外浙商先将总部回归,形成“走出去”企业的总部扎根浙江,而生产销售花开海内外的发展格局。
以产业异地配套为目标,统一规划,将园区低层次加工产业集中搬迁转移。低层次加工业整体转移,且实现产业异地配套,能够避免企业外迁和产业“空心化”。在这方面,温岭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推广。温岭市政府鉴于泵业产业链上的翻砂、铸造能耗大、污染大,关闭了上百家小企业。为解决铸件配套问题,温岭市一方面在江西泰和、江苏沐阳等地建设温岭铸造园区,将大部分铸造企业集中搬迁,实现铸造产品异地生产配套;另一方面,在泽国和大溪两镇各筹建一家现代化铸造翻砂企业,满足产业链配套需求。
抓住国家房地产调控机遇,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实体经济。建议对投资新兴产业的民营企业,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所有规费一律按最低标准收取。对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实行用电、用地、环保等指标倾斜和人才政策倾斜,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激情。适时启动政府投融资平台为大企业兼并重组国内外科技型企业提供银行融资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