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馆改革取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军号。这场经济领域的大变革必将促使其他行业的变革。图书馆事业作为社会的一个方面,自然不会不受到冲击。
图书馆是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科学技术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科学文化的需求,以及劳动者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都对图书馆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变化了的社会大环境,对于图书馆事业来说,既是一种生存的挑战,又是一种发展的机遇。新体制建立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社会需求,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强大的时代动力。
新加坡有关方面在提交政府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目前的环球竞争中,知识,信息和科技是确保经济成功的主要因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为了确保我国经济成功的举措。现在人们已开始逐步认识到,离开知识,离开文献和信息,各项工作都将无法顺利进行。作为知识宝库,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也在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我国图书馆发展史上,这种机会是绝无仅有的。它在客观上创造了图书馆事业大发展的机遇。而能否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则要看图书馆自身的如何动作。本文试图就此进行一些探讨,并求教于广大同仁和专家学者。
一、敞开大门,广招用户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转换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各种机制,建立新的、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新模式。这对于图书馆事业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更是千载难逢的促进自身发展的机遇。图书馆应当主动去迎接挑战,抓柱机遇,求生存,求发展。这里首先有必要破除的传统的、封闭、半封闭的办馆观念。代之以开放的,全方位服务的办馆新模式。在当今世界上,已经很难找到完全封闭的藏书楼式的图书馆。在欧美发达国家,不但大型国家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就是许多著名的大学图书馆也向社会开放。比较好地解决了全社会共享文献资源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文献利用率。这里所说的开放,主要是馆藏向社会开放。它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向社会尽可能多的人开放,应当是只要办理必要的手续,任何人都可以进馆查询和使用文献,并得到图书馆员的服务。第二是所有文献资料都向社会开放(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包括那些特藏、珍藏一类的文献在内。此类事情,讲起来容易,要办到却不那么简单。阻力无非来自于那些传统的旧观念。旧的传统观念总是以馆藏多少作为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的标准。似乎馆藏大,文献多,就等于作用大、地位高。从而多少年来普遍地追求藏书数量,而无视如何充分利用馆藏。根本就谈不上去考虑将馆藏推向社会,充分发挥藏书的社会使用价值。其结果是形成重藏轻用,闭馆锁库,将大量文献资料束之高阁。这几年不少馆实行开架借阅和允许部分读者进库的政策,藏书利用率有明显上升。但并无根本变化。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以来,我国每年进口的外国原版图书和期刊分别为10万种和2.5万种、总价值达6000万美元之多。化费如此巨资换来的文献,却70%无人问津。文献利用率不足5%,最高的也不超过30%。这是一种何等的浪费!如果我们的文献收藏单位都向社会开放,或许利用率会大有改观。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不仅是市场经济体制对图书馆的要求,更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图书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迎来四方“客”,有利于与社会大环境建立广泛的联系。便于了解各方面读者的需求,取得信息需求反馈效用。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各馆自身的力量和条件,确定服务范围和对象。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等人上门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这种服务方式的改变: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动到主动,乃是图书馆工作的一场重大变革,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求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转变。舍此不足以应付改革大潮对图书馆事业的多方面冲击。
二、面向市场,主动变革
图书馆大门打开了,并不等于就是主动服务了。没有优良和卓有成效的服务,进了门的用户也还会跑掉,图书馆大门虽开犹关。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图书馆服务呢?办馆的方针确定以后,内部运行机制也必须相应地转变。在保证图书馆履行其基本社会职能的条件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运行新机制,特别应当重点加强情报信息和科技服务。现在的图书馆一方面要忠实地履行基本社会职能,如大学图书馆首先要保证完成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这是保证图书馆姓图,保证图书馆能继续存在下去的起码要求。同时又有必要,从大文化的概念出发,开辟新的,更广泛的服务领域。有条件的大馆,应不失时机地建立经营信息和技术的实体。如咨询公司,产业信息中心,市场信息中心,文献检索中心等等。这些年出现了“一馆两制”,“一馆两业”的很有创见的经验。在经营性的部门,完全有必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一系列企业管理的新机制。这几年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各种咨询公司和信息中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显身手,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公司或中心,对图书馆来说,本来是最有创办条件的。无论从文献资源、技术手段,还是人材条件来说,图书馆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偏偏是上述条件都相对比图书馆差的部门或一些“下海”的个体,却捷足先登,把图书馆远远地甩在了他们的后面。这是十分有说服力的,令人遗憾的现实。除开旧观念和传统的办馆模式外,还由于图书馆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尚未彻底变革。吃的依然是“大锅饭”,端的依然是“铁饭碗”所造成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一场变革,它就必然会对社会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外部环境发生了并继续在发生着各种变化。如果图书馆界对这种变化仍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仍然无动于衷,那它就无法在改革大潮中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所造成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图书馆如果仍然恪守旧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模式而不思变革,就有脱离社会发展而失去生存活力,甚至产生不能充分履行其社会职能,发挥应有作用而被他人取而代之的危险。或许有的同志不能接受这种说法,甚至认为未免有些耸人听闻、不切实际之嫌。请看这几年,就在图书馆东张西望、犹豫不决,抱着旧传统举步艰难,甚至裹足不前时,全国有各类信息、咨询机构约六万余家应运而生,并迅速形成异军崛起之势。这样的机构,仅上海就有近千家,其中由图书馆筹办的廖廖无几。它们重用户,讲效益,灵活多变,服务周到,深受用户青睐。成了图书馆有力的,最有威胁性的竞争对手。蚕食着图书馆的传统领地。显然,它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它们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远比图书馆强得多。这难道不是再有力不过的事实!难道不是严峻的挑战?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和猛省吗?
三、开发文献资源、服务市场经济
图书馆之所以要改革,首先在于图书馆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所谓形势变了,任务也变了,图书馆当然也要有应变的举措。计划经济体制对图书的要求与市场经济体制对图书馆的要求是大相径庭的。目前,正在逐步建立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去几十年图书馆所依附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逐步被取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图书馆的改革是势在必然,势在必行。其次是图书馆的一些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已不再有效,并且阻碍着图书馆的发展。比如传统图书馆都重藏轻用,片面追求藏书数量及其完整性和连续性,而不管其社会实用价值。在过去文献出版量有限的年代,要是说还能勉强应付和维持的话,那么在今天,文献出版量之多浩如烟海,世界上已没有一个图书馆有能力采集到完整的文献了。这是大家所不容否认的事实。既然已经是不可能办到的,又有何必要抱着不放呢?再如,传统的办馆模式只是满足于向读者提供有型出版物,即所谓的“借借还还”。时至今日,还有人在唱图书馆只要做好“借借还还”就够了的论调。他们哪里知道信息时代图书情报部门深层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笔者以为,图书馆工作的改革重点和根本,应放在大力开放文献资源,深层次服务于市场经济上。把图书馆工作的重点从传统服务转移到文献检索和信息咨询服务上来。这是保证图书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既不偏离方向,又可大有作为的根本性战略决策。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资源。是重要的知识源和信息源。这些文献资料,犹如沉睡于大地之下的水资源和矿藏资源,一旦被人们开掘,就将为人类放射出巨大的光和热。我们说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有待开发,还因为它为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我国社会所需要。当今世界和未来世界竞争的实质,乃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知识、信息和科学技术成为竞争成败的关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知识、信息和科学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重要的社会需求。
因此,图书馆应当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就是社会的实际信息需求。主动地,有的放矢地在开发文献资源上下功夫,为社会提供多种信息和技术服务。我们应当打破传统图书馆只提供一次文献服务的模式。今天的读者情况是大多数人,包括为数不少的中、高级科技人员,还不熟悉图书馆。还不会熟练地使用图书馆,还比较缺乏迅速获得信息的方法和手段。不但在工作上造成困难,又浪费许多宝贵时间。图书馆就可以利用这一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开展文献检索和信息咨询服务。开展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服务。继而发展成为对有特殊需要的用户,进行跟踪服务。并以此为突破口,抓几个重点用户和有影响的项目,一抓到底,务必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尚处于建立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中国的信息业远未孕育成为市场。它需要包括图书馆工作者在内的文献信息人员共同培育。在发达国家,某个企业化几万元买一条信息的事是常有的。可在中国,有这种远见的企业家还是凤毛麟角。他们倒比较乐意把这笔钱化在餐桌上。这又是今天的现实。所以不能希望过高,否则容易产生失落感。但又不能失望,否则将一事无成,无所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必将促进我国社会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的形成。这种意识和需求的形成,正是图书馆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沃土。
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它的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也有待改善。这是众所周知的。为此,图书馆界不少专家学者也曾大声疾呼过。我们的不少同志也埋怨图书馆得不到重视。但是这种埋怨和呼唤所能起的作用恐怕是很有限的。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化图书馆改革,以开发文献信息资源,适应市场信息需求为重点,带动图书馆工作全面改革。图书馆被重视的程度、地位的高低,职工待遇的改善,都得看我们图书馆工作者自身的努力程度。这取决于我们的服务是否有成效,有效的服务必然引来读者和用户,有效的服务才能影响和创造社会需求,才能得到社会的信任和重视。有效的服务才可以在未来的信息市场上开辟图书馆可以驰骋的天地。能用我们的服务去满足社会的需求,必然会得到社会的信赖和重视;图书馆的地位也就在其中了。这远比别的办法有效得多。图书馆的改革取向是一项重大的决策性举措,是前人所没有做过的全新工作。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仿效。既然是改革,就应当允许大胆探索,摸索前进,错了还可以重来。摸着石头过河,过得河去便是成功之道。
停止无谓的争论,结束无为的观望。从我们拥有的大量宝贵文献资源的开发中寻求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收稿日期 199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