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走势的若干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势论文,我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岁末年初,在北京先后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计划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工作会议,都明确无误地传出一个信息: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推进的一年。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全局,继续保持了稳定;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进了一大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这为今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一、我国近年发展呈现出一个基本特征
如果用一句许来概括我国近几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那就是“稳中求进”。
1997年,我们就是根据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基本上都达到了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农业生产在连续两年丰收的基础上,再次获得好收成;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生产和效益止跌回升;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形势比较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
1998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方针也已经确定,那就是继续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原则,全面贯彻十五大制定的各项任务,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把我国现代化事业更为扎实地推向新世纪。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在已经实现宏观经济运行“软着陆”的情况下,还要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
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对“稳中求进”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具体地讲,这里所说的“稳”,就是指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和加强农业,防止和化解金融风险,搞好社会保障,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所说的“进”,就是指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要有新的突破,经济结构调整要有新的进展,解决社会热点问题要有新的举措,对外开放水平要有新的提高。在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明显改善的前提下,继续保持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都发生很大变化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在今后的若干时期里仍然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是正确的。那是因为,从国内的情况来看,经济矛盾的主导面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不是经济数量的单纯扩展。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变动而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增强的趋向,如果无视这种潜在的威胁,那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再从国际环境来看,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波,已经揭示了一条道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不能陶醉于虚幻的经济泡沫之中,一味的盲目数量扩展和高速增长可能会使发展失去坚实的基础,一旦受到冲击,就会遭受严重的损失。同时,由于这场金融危机已经导致许多东南亚和东北亚国家实行货币贬值和经济紧缩政策,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全球的经济景气,从而给我国今年的国际收支造成了一些新的增支减收因素。考虑到这些变量,我们在新的一年里采取较为审慎的方针,是十分明智的。
二、国民经济运行发生了两个根本变化
经过将近20年的改革开放和4年半的宏观调控, 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已经发生了两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转变。那就是:
第一,国民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物价增幅进一步回落,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
1997年我国GDP增长率是9%,而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只有1%。 这种在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基础上保持了持续的快速增长,正是我们多年以来所梦寐以求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型期。其中既包括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即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换;也包括经济运作机制的转型,即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以GNP或GDP计算的经济超常规高速增长是经济运行的常态。然而,实现这个高增长则可以有多种方式,有一种是“双高型”,即高增长、高通胀,以数量扩展拉动经济增长;另一种是“高低型”,即高增长、低通胀,不是以数量扩展而是以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来带动经济增长。换句话说,经济高速增长不一定要较高的通货膨胀作为支撑。近两年来,我国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势头,说明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已经为转型期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第二,告别了短缺经济,初步形成了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买方市场”。
由于我国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社会生产力有了飞跃的发展,经济市场化程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近几年的生产形势和市场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大变化。据我国目前的市场供需情况的抽样调查统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比例大致上是100∶92。过去是供不应求,现在绝大多数工业品供求平衡, 甚至供过于求,市场竞争因此而加剧。中国摆脱了短缺经济,朱镕基同志认为“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转变”。正是由于这个历史性的转变,才有可能促使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地由单纯的数量扩展,转向谋求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提高。
三、经济增长强劲集中在三个重要领域
1997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中成绩最为突出的,则是:
第一,农业。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生了由一度徘徊到连年丰收的重大变化,在1995—1996年连续两年粮食大丰收的基础上,1997年夏粮、早稻增产290亿斤,秋粮因北方地区遭受严重旱灾而减产, 但全年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9800亿斤(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粮达到1500亿斤);棉花增产200多万担,总产量超过8600万担;其他主要农副产品, 如肉类、蛋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也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全年人均收入实际增长4%左右,生活明显改善; 农村经济同时得到全面发展,农村社会十分稳定。
在大旱之年,我国农业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成,农村经济能够取得这样大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各地政府和各级党委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业的方针,加大了抓农业力度,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同时,国家采取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价粮、增加粮食专项储备等措施,稳定了粮食价格的粮食市场,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第二,对外贸易。根据海关总署提供的资料,1997年我国外贸进口总额达到325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全球同期贸易增长速度为7%左右),成为自1983年以来连续第15 个增长年。其中,出口(1827亿美元)增长20.9%,进口(1423.6亿美元)增长2.5%,贸易顺差突破400亿美元。在推动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投资、消费和出口)中,外贸出口的作用决不可低估。与此同时,同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达到约4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这是在国际资本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非常不易。到1997年底,国家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亿美元。
第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我国近年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动作很大,发展很快。1997年水利、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的投资增幅显著提高。而且注重了国民经济布局中的东西部平衡,当年新开工的75个大型项目中,有32个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按期实现截流,南昆铁路全线投入运营,内蒙古准噶尔煤田、贵阳龙洞堡机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原先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已经大大缓解。
四、当前经济生活存在着四个突出问题
我们在充分肯定国内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仍然存在的尖锐矛盾和严重问题。就当前而言,比较突出的有:
第一,国有企业问题。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近年来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经营机制僵化,生产经营困难, 亏损情况严重。 根据1996年底的统计,我国1.6万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5900 户亏损,约占总户数的37%。工业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经营困难情况更为严重。国有企业的困境已引发出对整个社会稳定的严重威胁,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第二,社会就业问题。由于近几年国有企业效益下降,亏损面增加,下岗待业职工也就随之增多。仅目前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而言,涉及的职工人数就近1000万人。在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也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然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国有企业的现有冗员实在太多,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又在时间上同步,从而使我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回旋余地实在太小。
第三,农业基础问题。尽管我国农业已经取得了连续几年的丰收,但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态环境、粮食流通体制以及与此相关的财政负担加重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其中尤其是,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基本上是一种“大锅饭”体制,政企不分,冗员过多,大量经营性亏损与政策性亏损混淆在一起。粮食企业亏损包袱越来越重,国家财政负担难以承受。如此以往,恐怕会难以为继。
第四,金融风险问题。相对来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其他领域,我国资本市场完善程度落后于其他要素市场。我国金融机构目前面临的威胁,主要是企业贷款过程中出现的呆账和坏账。工、农、中、建四家银行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5%左右,逾期2 年以上的挂账贷款仅应收未收利息高达4000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问题则更加严重,许多信托投资公司的不良贷款高达50%。此外,还有不少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弄虚作假,内外勾结,金融诈骗。严重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波,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和金融风险的防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有三条:一是支持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调整和改革。这是从根本上减缓和消除金融风险基础的关键。二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体制本身的改革。三是按照“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积极稳定地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这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
以上这些问题,尽管都是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予以妥善解决,那么,将对我国今后若干年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
五、今年经济工作应强调五个相互结合
根据以上对我国当前发展现状和矛盾问题分析,我国1998年经济工作应强调五个相互结合。
第一,是把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总量如若不能平衡,经济就难以稳定发展;而结构如果得不到调整、优化和升级,总量平衡也就缺乏真实的基础。
中国经济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短缺经济形态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转型经济形态。结构失衡(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这是一个国家在转型期的正常现象。若要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则必须把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我们目前面临的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最突出问题是产品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不对称:一般日用消费品的生产能力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而市场需求较高的耐用消费品又或是由于开发能力的不足,或是由于经营机制的制约,被国外产品夺去了市场,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和浪费。因此,单靠全面的紧缩银根或全面放松银根,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总量调控下的加紧结构调整。
第二,是把结构调整与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才能有效促进结构调整;而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使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增强发展活力。
第三,是把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结合起来。在转型期,由于结构调整在经济增长中所处的特殊重要作用,存量需求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存量调整一是立足于技术进步,二是通过资本优化重组。资产重组是调整存量需求的重要手段,通过企业兼并、破产,一方面及时地淘汰那些无效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使那些闲置生产资源转化为新的生产能力。增量调整则是要符合市场需求,发挥对存量调整的带动作用。调控方式也应该由约束需求,转向通过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结合的方式,创造和增加有效供给。
第四,把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目前我国储蓄率较高以及国际资本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把资金有效地吸引到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来,促进国有企业的联合和兼并。在坚持间接融资为主,规范金融秩序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于直接融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其作用的潜力是非常之大的;二是要从这次亚洲金融风波中吸取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代价。因此,发展直接融资必须稳步前进,同时要把股票市场融资同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
第五,是把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现有的生产能力得到有效的使用和发挥,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六、把握全局基础上突出六大重点工作
根据党中央的部署,1998年在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时,将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突出若干经济工作重点:
第一,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在农业连续丰收和发展状态比较好的情况下,尤其要注重防止麻痹思想、松懈情绪和糊涂观念。 江泽民同志今年1月9日在会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代表时强调指出,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任何时候都要抓得很紧很紧。这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中国是人口大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发展中”阶段。就农业而言,也正处于由传统自给农业向现代商品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并且处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大背景中。过去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正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不加以认真的研究和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首先是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其中主要包括农村的土地承包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和国家的粮棉收购政策;其次,仍然必须大大加强农业的基础建设,抓好大江大河(尤其是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流域)的综合治理,沿海、沿江、沿湖的堤防建设,疏浚河流湖泊,提高防灾抗灾的能力;再次,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态问题,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早下决心,下大决心,使农业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此外,还有必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扩大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这是农业生产的潜力所在,也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第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努力使部分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明显好转。
加快国有改革是我国今后三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要任务,十分紧迫而又十分艰巨。党中央和国务院已排出了一个时间表:用三年左右时间,通过“三改一加强”(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在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部署,我们将以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突破口,并逐步扭转煤炭、兵器等特殊困难行业的亏损状况。目前,纺织行业大中型企业的亏损户数(1000多户)、亏损额(近100亿元)以及涉及职工人数(180万人),在全国各行业中均占第一位。以此重点突破,压锭、减员、增效,不仅可以大大缓解现有的社会经济矛盾,而且可以通过探索和总结出一些经验,对面上的企业改革也能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
第三,调整经济结构,加速实现国民经济合理化布局,提高国民的素质和效益。
我国多年来的盲目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了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造成目前国有企业困难的重要原因。现在,大部分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市场需求。如果不进行及时的调整,采取坚决的措施,那么,在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宏观布局面前,再合理的微观改革努力也会付诸东流。因此,我们在确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着眼于从体制和机制上有效防止和解决“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在这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关键因素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明确投资主体和形成风险机制。
第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保证财政增收和金融稳定,巩固和发展宏观经济的良好局面。
我国自1993年下半年实施宏观调控以来,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健康稳定的经济增长, 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1988年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可能会适度增加到28400亿元(增幅10%)。这是调控目标,同样需要调控手段予以保证。其中的关键仍然是控制住投资规模、调整好投资结构、改革投资体制。我们之所以仍然要实现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除了落实稳中求进和宏观调控的总体方针以外,还要考虑改善预算收支的平衡。近几年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赤字有所减少,但1997年仍有500多亿元之巨。 再加上内外债务比较重,而且还在增加。因此,必须严肃财经纪律,努力增收节支,进一步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
第五,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利用外资。
对外开放,是中国将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近20年的社会经济全面变革,是我们打破了闭关锁国的结果。同样,今后若要取得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当前,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考虑对策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有:其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结构同我国相似,它们发生金融危机并实行货币大幅度贬值后,对我国出口形成新的竞争压力,致使今明两年我国的出口贸易形势比较严峻;其二,近年来我国对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其三,我国迫切希望引进的一些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由于种种原因而受到限制,影响到我国的进口规模和结构。其四,外商在华投资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以及资本输出国结构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其中包括努力优化出口结构,抓紧改革外贸经营管理体制,扩大出口的市场和规模;健全涉外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保护知识产权,改善投资环境;实行新的优惠政策,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实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大力推进全方位的合作和开放,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加强外汇储备管理,妥善处理好外债、外贸、外汇、外资之间的关系。
第六,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推进配套改革,实施再就业工程,切实安排好群众的生活。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在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刻,我们特别需要把握和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讲,或者从战略上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目的,因此,我们始终要把维护群切实利益作为出发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发展生产,因此,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为了促使社会经济能够得到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塑造一种向上的社会凝聚力,需要维护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需要保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又必须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与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经济矛盾,排除各种显露的或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
我国当前存在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中,职工下岗待业人数增多,再就业压力加大,以及少数城市居民生活存在困难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已经把解决下岗职工就业和安排城市贫困人口生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且为之建立了领导负责制,这是我国现有制度安排条件下的一个有效举措。然而我们认为,从长远来看,则还必须进一步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起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机制。在这根本性变革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城市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国务院的统一安排,今年将在地市以上的城市全部建立起城市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随后加紧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也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