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小城市的发展_农村人口论文

论我国小城市的发展_农村人口论文

论中国小城市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小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党中央指出:“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小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处于城市体系的末端,成为乡镇的中心。 所谓小城市, 在我国是指20万人以下设市的城市。据统计,到1992年底,我国小城市已有323 个,占城市总数的62.4%;人口为17191.0万人(不包括辖县, 按市区非农业人口计算,下同)占城市市区总人口的44.8%; 社会劳动者为8726.5万人,占城市市区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41.4%;土地面积为91.8 万平方公里,占城市市区土地面积的70.7%。这些数字表明,小城市在我国城市体系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我国小城市在城市体系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战略地位,从实践中已经显示出它的主要作用有六个方面;第一,小城市处于乡镇的领导地位。我国的小城市,从国家行政体制来说,它一般属专署或省辖市领导,少数为省辖市,比乡和镇高一级或者两级,设有比较健全的国家行政领导和管理机构,管辖一定的乡和镇,有的则管辖一、两个县,从而使小城市成为乡镇的领导中心;第二,小城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地。我国小城市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回顾小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早期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直到目前为止,仍占很大的比重。它已经成为小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我国整个农业生产资料工业体系中居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地的位置。我国绝大多数的小城市都建有化肥、农药、农业机械修造、水泥和塑料等基本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工业,基本上能够成龙配套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现在,我国小城市的农业生产资料工业在全国农业生产资料工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建材工业占53%,中小型农具和日用工业分别占其总产量的70%以上,化肥工业、塑料工业、水泥工业均占其总产量的50%。由于小城市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中心,因而它的生产资料工业就能够因地制宜、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及时地支援农业,装备农业,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据有关部门估算:每亩投资大约500元,全国需投资8000亿元。 这样大量的资金完全依靠国家投资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出路是在国家财政扶持同时,以自力更生为主,依靠自我积累,并通过小城市的发展,取得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第三,小城市是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市场。我国小城市由于处在大中城市与乡村的中间地带,具有交通方便、服务设施比较完备、商业网点多的优越条件,从而成为城乡物资交流的场所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解放后,小城市尽管在发展的道路上几经曲折,但在商品流通的销售额中和集市贸易中,仍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广大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扩大,商品生产的日益发达,小城市在沟通城乡之间的物资交流,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繁荣农村经济,支援城市建设,扩大工业品下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1992年统计,小城市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662.6亿元,占整个城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4.7 %; 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为581.8亿元,占整个城市的城乡集市贸易成交总额的29.8%; 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机构为222.9万个,占整个城市零售商业、饮食业、 服务业机构总数的39.8%。情况表明,小城市是我国现阶段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市场;第四,小城市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将占很大比例。尤其在大城市的郊区县,地少人多,将会出现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目前,全国一般有1/4 的剩余劳动力,大城市的郊区县占1/3,有的占1/2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十分尖锐的社会问题。如安排不好,就会出现大批的剩余劳动力盲目的涌入大中城市,使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甚至影响全国安定团结。以乡村工业为支柱,以农、工、商为主要结构的小城市,具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条件。小城市能够以广大农村为腹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力,实行农工相兼、亦工亦农、主农兼工、主工兼农、吃住在家、就地消化,“离土不离乡”。这就是在实现乡村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中国人口城镇化。这样做,既可避免象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农村破产,剩余劳动力盲目涌向大中城市;又能杜绝解放前我国农民那种离乡背井,流入大中城市另谋生计的悲惨情景,从而在我国星罗棋布的小城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安居乐业,并逐步地实现由狭义农业向广义农业转化;由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实现乡村人口城镇化。因此,通过小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就能够逐步地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比较合理的解决,就能够消化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最突出的就业难问题;第五,小城市是大中城市发展的有力助手。小城市与大中城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城市网络体系。小城市除依靠农村整个经济的繁荣外,还直接依托于大中城市。我国小城市依托于大中城市,主要是依赖于大工业的装备、产品扩散、技术协作、人才开发和市场信息,依赖于物美价廉的工业品源源不断的流入小城市,使小城市成为乡村工业化的基地,成为工农业产品的交换场所。没有大中城市的支持和大中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小城市是难以发展的。同时,大中城市的发展也取决于小城市的繁荣。这主要表现在:①它能够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过分集中。大中城市解决人口过分集中,首先是靠计划生育,控制自然增长,而更重要的是依靠控制小城市和农村的人口向大中城市涌流,使大中城市人口的增长得到控制。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小城市越繁荣,就能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甚至能容纳一部分城市人口,使大中城市人口向小城市转化,这就更有利于大中城市人口的控制,并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的局面;②它能够消化大中城市工业膨胀。大中城市在机械人口增长中,一般是由于工业的过分集中而形成的。为了减轻大中城市的负担,必须把远离原料产地的工业,不适宜于大中城市兴办的工业,通过分工、协作、联合、扩散的各种形式,向小城市发展。这样就能使小城市为大中城市控制工业的膨胀起到积极作用,使大中城市向着更高级的工业方向发展;③它能够支援大中城市。我国小城市具有劳动资源丰富、经营灵活的特点,从而能够根据现实需要,不断地调整产品方向,见缝插针,利用当地的农副产品,发展食品加工业、土特产加工业;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建材工业;利用现有工业企业,发展为大工业服务的工业性产品加工和协作配套;利用工业“三废”,发展综合利用的产品;利用大中城市广阔的市场,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协作和退休技术人员的传艺,发展新工艺、新产品;利用农业社会分工的新发展,同专业户、重点户以及新的联合体,发展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供应、供销、加工、储藏、运输、技术、信息、信贷各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小城市支援大中城市的作用;第六,小城市是乡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的中心。我国小城市有以乡村工业为支柱,农工商业结成一个整体的经济结构,有比较完备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设施,它能够不断地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满足乡村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而成为丰富和提高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生活的中心。

小城市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推进下,认真贯彻“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基本方针,我国小城市发展特别是在“七五”期间取得可喜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①小城市的总体规模明显扩大。据统计,1985年我国小城市仅有178个, 占城市总数的54.9%,人口为2317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14.4%,土地面积为55.89万平方公里,占城市土地总面积的67.9%;到1990年底, 我国小城市增加到291个,占城市总数的61.3%,人口上升为15145.31 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45.2%,土地面积扩大89.9万平方公里,占城市土地总面积的74.4%,与1985年相比,分别增长63%、40%和14%;②小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以小城市的工业生产为例,1985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为677.5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为672.44亿元; 到1990 年, 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上升为2020.1亿元,增长198%,全部工业总产值上升为2645.8亿元,增长293%;③小城市的地方财政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1985年小城市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72.05亿元,到1990年上升为206.7亿元,增长187%; ④小城市的商业服务业发展迅速。1985年小城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362.34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为56.67亿元,零售商业、 服务业和饮食机构为77.13万个,零售商业、服务业和饮食业从业人员为204.22万人; 到1990年小城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上升为1159.6亿元,增长220%,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上升为362.2亿元,增长476%,零售商业、服务业和饮食业的机构上升为158.38万个,增长140%,零售商业、 服务业和饮食业的人员上升为433.08万人,增长110%; ⑤小城市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备。据统计,1985年小城市的邮电局(所)为3417个,供水管道总长度为12453公里,全年供水量为192368万吨,全年用电量为339.76 亿千瓦小时,供应煤气总量为2184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为64805 吨,年末实有公共汽车(电)车营运车辆为4041辆,年末铺装道路面积为7693万平方米;到1990年小城市的邮电局(所)上升为7333 个, 增长115%,供水管道总长度上升为24096公里,增长93%,全年供水量上升为720713万吨,增长275%,全年用电量上升为707.36亿千瓦小时, 增长108%,供应煤气总量上升为235435万立方米,增长107.7倍,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上升为328684吨,增长407%, 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上升为6692辆,增长66%。年末铺装道路面积上升为30440 万平方米,增长296%。⑥小城市的环保事业得到迅猛发展。1985 年小城市建设区绿化面积为26970公顷,到1990年上升为50347公顷,增长87%。同时,在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处理、废气排放量和处理、工业粉尘排放量和回收等方面,过去基础很差,经过“七五”期间的努力,取得显著效果。到1990年, 小城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381972 万吨, 工业废水处理为12185万吨;废气排放量为10285亿标立米,废气处理量为5560亿标立米;工业粉尘排放量为829万吨,工业粉尘回收量为246万吨;⑦小城市的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显著。据统计,小城市1985年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高等学校为14.61万人,中等专业学校为24.84万人,农、职中学为 15.59万人,技工学校为9.54万人,普通中学为362万人,小学为832万人;到1990年高等学校上升为19.7万人,增长35%,中等专业学校上升为44.89万人,增长83.7%,农、职中学上升为43.36万人,增长178%,技工学校上升为20.62万人,增长110%,普通中学上升为666.97万人,增长84%;小学上升为1585.27万人,增长91%; ⑧小城市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1985年小城市的全部职工的工资总额为126.7 亿元,拥有影剧院1415个,公共图书馆藏书为2126万册,医院为3646个,医院床位为21.4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2.67万人;到1990年小城市全部职工的工资总额上升为358.35亿元,增长183%,影剧院上升为2556 个,增长81%,公共图书馆藏书上升为3201.9万册,增长51%,医院上升为7875个,增长116%,医院床位上升为37.96万张,增长77%,卫生技术人员上升为54.76万人,增长68%。上述实际情况表明, 我国小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并在以新的步伐向前迈进。

但是,我国小城市自身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①小城市的自主权小,功能不完善。现在,我国小城市的体系几乎与大城市一样,设有各种对口的部门与机构。其结果,是城市小、“骨架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同时,由于管理体制存在着条块分割,小城市受管层次多,政出多门,财力分散,自主权较小,特别地、市级财政对县级市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控制着计划、投资、物资分配、城市建设规划等权力,因而使小城市政府部门难以按照城市系统的必然联系组织统一的经济网络,不利于小城市的统一管理和城市综合功能的完善及发挥;②小城市的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由于小城市的物质生活待遇和文化生活享受条件长期低于大中城市的状况一直未得到改变,同时有些政策在客观上起着鼓励大城市和限制小城市发展的作用,因而小城市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和吸引力,使文化教育科技各种人才不能根据发展需要进入小城市,反而不断流入大中城市。其结果,因人才缺乏,致使小城市的文化教育落后,职工素质差,生产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高。据统计,1990年小城市每个工业劳动者提供的工业产值是23622元,仅为大城市每个工业劳动者所提供工业产值的70.4%; 小城市每百元资金提供的利税是11.2元,仅为大城市每百元资金所提供利税的70%;③小城市的交通不便,信息落后。我国小城市道路及其设施不配套、不完善,运输水平一般都大大低于大中城市,绝大部分小城市没有民航运输。特别是运输工具、邮电通信设备落后,致使小城市对外交通不便,信息严重堵塞,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小城市的横向交流与合作,给小城市搞活经济带来很大困难;④小城市的就业问题突出。我国小城市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不发达,特别是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加之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小城市,致使小城市工作岗位少,待业人员膨胀,就业发生严重困难。小城市每年大约缺少就业岗位100万个左右。这是小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并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

标签:;  ;  

论我国小城市的发展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