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心理学研究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困境论文,心理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69(2002)04-0091-03
自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以来,心理学已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回顾百余年的沧桑历程,心理学研究究竟存在哪些困境?这一问题对心理学的发展不可谓不重大,从总体上把握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并力图研究对策以摆脱困境。
以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摆脱思辩的哲学心理学时代,宣称自己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一直为此而努力。从早期构造主义的元素分析说,到行为主义只研究可观测的外在行为,并且采用严格的实验室实验方法,再到认知心理学以实验和计算机模拟为手段,试图建立各种精确的心理模型和内在机制流程图。心理学一直以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和生理学)为模版,力图日益科学和客观,由此也决定了心理学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其主流取向是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科学主义。
但无庸讳言,心理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美国心理学会在纪念科学心理学诞生100周年时,曾邀请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就“科学心理学第一个世纪的成功与失败及其对心理学未来的展望”这一论题展开讨论,结果专家们对心理学的百年发展和功绩估价不高,对心理学的前景也似乎信心不足。科克和勒伊声称:心理学如此零碎,有如此多的分支,以至于不能使哪怕两个人对其产生共同的语言。在他们看来,当今的心理学很象一个混乱的暗藏着图象的迷箱,但其中又没有什么图象。[1](P39)可以这么说,20世纪是心理学飞速发展、理论派别层出不穷的时代,也是心理学始终处于支离破碎、分裂割据的时代,各派心理学家们甚至在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上(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性质等)也是争论不休。虽然心理学各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的、貌似非常精确的经验材料,但纵观整个心理学发展史,有没有真正具有影响力、具有整合性或一以贯之的理论呢?心理学是人类理解自我的探求,但透过心理学蓬蓬勃勃发展的表面,有多少理论能够真正切近现实、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呢?虽然心理学家们一直以追求心理学的科学地位为己任,但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种种困境,恰恰使心理学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在我看来,心理学研究的困境存在于以下方面。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复杂性所造成的困境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而正是这门年轻的科学正在研究着“即使不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最复杂的之一”的课题。
首先,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问,一般教科书将其研究对象定义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而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构成,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相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绝对的客观对象,而是掺杂着主观因素的经验,这是不可共证的,是人的自我觉察和感受。人的这些主观经验是不可能被量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诸如情感、动机、愿望、兴趣等等。”[2]也就是说,人不同于物,人的心理是非实体的,你无法通过仪器去直接观测而只能通过特定的方法(如果这种方法是可靠的话)去间接推测;人的心理又是动态的,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处于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中,在这一过程中,人是能动而非机械的,是能自我选择而非被动决定的。同时,研究人的心理必然要涉及到人性和人的社会性问题,这是人的研究与物的研究根本区别所在。有学者提出,人性是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因为“人性意味着人的存在依据和人对终极的关怀”。[3]
但西方主流心理学(即实证心理学)无视心理现象的特殊性,片面追求心理研究的客观化和精确化,结果使得心理学研究消解了人性,人的研究异化为物的研究。最典型的代表是行为主义,华生为了将思维、情绪等内隐的心理活动解说成一种可观测的量化行为,可谓煞费苦心,竟然认为思维是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内隐活动,而情绪则是内脏和腺体的一种“模式反应”。在行为主义的解释体系中,绝对避免使用“感觉”、“体验”、“意向”等描述内在心理过程的术语,而只用S-R、反应频率的增强或减弱等来描述人的行为反应,这样人无异于一架受外界刺激操纵的机器,冷冰冰的丧失了人最可贵的人性。而现代认知心理学也未能摆脱将心理研究异化为物的研究的倾向,反映在认知心理学将人脑与计算机类比,试图建立各种看似精确实则机械的认知模型上。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科学主义心理学把人“看成是较大的白鼠或较慢的计算机”,是对人的非人化处理,漠视了正常人的心理特性和巨大的精神力量。[1](P64)这种批评是符合事实的。
其次,要想研究心理,必须深入、透彻地探索心理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虽然目前脑科学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够成熟,距离真正解开这一“科学黑洞”之谜还很遥远。退一步说,即使脑的机制研究透彻了,但生理基础不等同于心理反应,毕竟心理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如果人的心理和行为都可以被还原为分子和化学运动,还有我们“人”的存在吗?因此,心理学研究不能仅仅借助于还原论,而应进一步寻求心理反应与生理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但以目前的技术支撑而言,这种探寻决非易事。
最后,环境对心理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也是纷繁复杂的,家庭、学校、社会阶层、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纵横交错、变化万千。
总之,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的复杂性以及环境影响的复杂性,使得心理研究比起其他科学来说,有更多的困境和更大的挑战性。毕竟认识人类自身的规律比认识人类以外客观世界的规律要更加步履维艰。
二、心理学研究范围宽泛性所造成的困境
心理学研究人心理的方方面面,对此科克曾发出感慨:“在原则上心理学的领域也太宽阔了,不能为任何单纯的方法论或理论的体系所包揽,因为它包括从感觉到精神病的每一件事物”,“它的领域太广,不能成为一种完整的学科”。[4]由于心理学研究范围非常宽泛,使得每一位或每一组研究者各自“恪守一小快阵地,从事小作坊式的工作,所得的成果彼此间很难沟通与交流”,[1](P6)由此也造成了学派林立,各学派的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概念界定、理论体系各不相同,甚至连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不稳定的。
虽然目前理论心理学界一直在谈论心理学的整合与统一,但心理学的分裂趋势仍在继续,最明显的事实是,在各种层次和主题的心理学学术会议中,关注不同问题的研究者之间越来越感到“无话可说”,交流时缺乏共同的“语言平台”,相互之间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形成了一种“集体自言自语”的局面。据《心理学年鉴》统计,心理学所涉及的分支学科达100多个,仅“心理治疗理论”就有400多种不同学说。所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学的混乱,而这种混乱在某种程度上与心理学研究范围包容性太大有关。正因为心理学研究范围过于宽泛,科克建议
“心理学”应被“心理学的研究”所取代,后者更倾向于接纳多元论,承认心理学存在不同派别和分支领域,不必要求这些派别和领域达成统一,因而也不会预先肯定或否定某种特殊的取向和方法。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待变革
一门科学的存在,必须有其方法的支撑;一门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依赖于方法上的突破。心理学也不例外。
正如前文提到的,主流心理学一直以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为参照样板,坚持科学主义取向和客观化倾向。概括地说,科学主义(即唯科学主义)主要有三大特点:
第一,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实证主义有两条基本的方法论原则:经验证实原则和客观主义原则。经验证实原则认为,一切知识均来自于经验,只有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由此也决定了“科学所讨论的问题只能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凡能以经验证实或证伪的问题就是科学问题,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的,是没有意义的非科学问题。”[5]客观主义原则要求心理研究必须摆脱“安乐椅式”的哲学思辩,重视观察与实验等客观方法在心理研究中的作用。
但对实证主义的两条原则,我们不禁要问:心理学研究的结论真的全都能被经验证实吗?不能被证实的就一定是错误的吗?在关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中我们已经论及,人的心理不是绝对的客观对象,心理活动是一种主观经验,很难象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客观经验那样符合可操作性和可量化的要求,如果一味要效仿自然科学的做法,追求绝对的实证,其后果必然是将充满灵性的心理现象演变为一堆方法和程序的集合。
第二,坚持价值中立说。科学主义心理学主张科学只研究事实、知识,即回答是不是的问题,不研究价值、意义,不回答该不该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主义假定,价值观念不影响科学观察和实验研究,研究活动应该是客观的,研究者应该是超然的、不带价值判断的。
但心理学家的理论真的能摆脱其哲学观、人性观、价值观的影响而保持中立吗?以心理治疗理论为例,每一种治疗理论的提出都是建立在理论家对人性的理解之上的,如弗洛伊德认为人性中充斥着非理性的欲望和本能,而罗杰斯则坚持人性是向善的、是可以信赖的,由此两位心理治疗家所提出的治疗理论和治疗方法也就大相径庭。另外,在心理观察和实验中,心理学家真的能完全保持客观吗?对此,科学哲学家波普(Popper.k.)早已指出,理论先于经验观察,因为研究者总是以一种预想的理论去观察事物,观察中浸透着理论。从这两点来看,价值中立的原则在心理学中是难以成立的。
第三,坚持方法中心主义。科学心理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权衡中,选择了方法,认为科学研究关键在于其方法、技术和程序,而研究的问题倒在其次。“方法中心”暗含着这样一种认识,即只要方法完美和精致,无论研究的问题和结论是否有价值,都不会受到质疑。而且实证主义者为了方法而方法,习惯于在方法的限定内选择那些可操作和简便的研究对象,这样做必然要舍弃许多心理学本应研究的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苛费尔认为,囿于方法的追求或者说借助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方法而取得合法性的心理学的现代模式,在解释、理解、透视人的心理和行为方面是幼稚可笑和虚弱无力的。[1](P42)对此,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曾撰文《平话心理学向何处去》,指出:“对方法论的制度化,我也特别强烈的反感。因为我认为这样就会窒息许多有益的实践。就是因为方法论的制度化,只要用某种实验方法,好象结果就必然是科学的。……心理学的对象本来内涵复杂,如果用某种方法来限制它,结果当然会扼杀心理学的生机。”[6]
无视心理研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盲目坚持单一的科学主义取向,摒弃一切整体性的、主观性的“非科学主义方法”,其结果必然使得心理学研究显得细琐而无关宏旨,理论显得深奥而远离生活。在我看来,心理学百余年的发展中,忽视心理研究的特殊性,盲从实证主义原则并将心理研究的创造性拘束在单一的方法学规定中,是心理学家们所犯下的最大失误。这也是造成今日之心理学困境的主要根源。
四、理论心理学的研究明显滞后
理论的建构对任何一门科学都是极其重要的。恩格斯曾指出,科学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材料和具体事实之后,必须要经过理论思维的抽象和综合,这是科学发展无可避免的一个阶段。而心理学恰恰在这种阶段,需要理论心理学发挥它在理论思维方面的优势,将大量的实证材料和分割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和整合。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在回顾与反思心理学一个世纪的历程时,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只注意琐碎的实证研究而忽略系统的理论建构,是造成心理学缺乏整合、四分五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证主义方法论极端排斥非经验的研究,蔑视安乐椅式的理论思辩,但科学哲学的研究表明:“经验研究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被以往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大大高估了……我们许多人现在都愿意承认科学工作的范围要比经验工作大得多,也就是说,有许多工作等待着扶手椅上的心理学家(即理论心理学家)”。[5]
1967年,“理论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成立,这标志着理论心理学开始恢复其合法地位。研究中心主任贝克博士这样阐述该中心成立的意义:“在北美这样一种环境中,它的建立明显是对那种充满尘埃的经验主义的反叛。这种经验主义极大地阻碍了心理学关于哲学基础的探讨,而这种探讨对于这门科学是非常必要的”。[7]1992年美国心理学家阿纳斯塔斯撰文《心理科学的一个世纪》,指出当今美国心理学两个相互关联的新走向,其中之一就是要重新重视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地位,认为实证研究不应脱离理论的指导而盲目地进行。[8]
以上我们论述了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其中研究对象的复杂、研究范围的宽泛是心理科学自身特点所引发的困境,而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的问题则是这一学科在发展中出现的偏差,这种偏差是可以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而逐渐克服的。而目前心理学发展呈现出重视理论建构、重视科学主义方法与人文主义方法相结合、以及变方法中心为问题中心的趋向,正是对自身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偏差的反思和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