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战略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的战略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战略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诞辰论文,中国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周年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作为一代伟人,他的一生是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中国的现代化创造基本前提的斗争中,或是建国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初步探索、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历程中,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都表现出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战略问题,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对事关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全局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其独到的战略见解。邓小平的战略思想,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战略思想属于毛泽东战略思想的范畴,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后期战略思想,主要指他集中全党智慧所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想体系。这一战略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战略思想发展中继毛泽东战略思想之后的一个新的理论形态,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指针。在跨世纪的中国现代化新的征程中,邓小平的战略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邓小平战略思想

邓小平前期战略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1927年春天从苏联回国参加革命斗争。就在这一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在严峻的形势下,邓小平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战略主张,坚定地走毛泽东开辟的武装斗争、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1929年赴广西领导发动百色、龙州起义,创建红七、红八军和右江、左江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坚定地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在军队和战略区的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战略思想,分析形势高屋建瓴,考虑问题高瞻远瞩,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党政军工作中事关全局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在斗争中,他总是处在战略全局中的关键位置,处在同敌人针锋相对斗争的最前线,坚决执行毛泽东同志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争取战略的主动和全局的胜利,不畏艰险,勇挑重担。总之,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中国的现代化创造基本前提的斗争中,邓小平已崭露卓越的战略才干,其战略思想作为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是建国后头17年。如果说在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战略思维的重点在军事领域,但同时也从战略高度对党政工作中事关全局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思考,那么,建国以后,邓小平战略思维的重点则从军事领域转向全面的国家建设。他在主政西南时期,将统一战线工作提到建设时期战略的高度,注意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谨慎稳妥地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隔阂,促成各民族的团结;发动和依靠群众,顺利完成土地改革和其他社会变革;加强各级政权建设;迅速恢复工农业生产,兴建成渝铁路等,迅速改变了那里的混乱面貌,开创了西南地区稳定、发展的新局面。1952年7月,邓小平从西南调中央,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后又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部长。他强调部门工作要看到大事,要有战略观念。他指出财政部门是集中体现国家政策的一个综合部门,和其他工作一样,必须服从总路线,即必须保证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实现。1955年4月,邓小平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9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长达10年,参加了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层次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战略问题作了全面思考。他积极贯彻八大的路线,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针对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以来的“左”的错误,他深入各地调查研究,在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纠正错误的意见。他非常重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提出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要加强;共产党要接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即党的监督、群众的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要加强制度建设,把党的民主集中制制度化,健全党的民主生活;要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尤其可贵的是,1960年,他针对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的倾向,提出要正确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对待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很严肃的原则性的问题,不要庸俗化,庸俗化对我们不利,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不利”,“应该把毛泽东同志看作是党的集体领导中的一个成员,把他在我们党里头的作用说得合乎实际。”(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4页。)实践证明,邓小平对上述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所提出的见解是正确的。他在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初步探索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第三阶段:从“文化大革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但他时刻关心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当林彪反革命集团政变阴谋被粉碎后,邓小平复出,1975年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他力挽狂澜,同“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以战略性的大手笔,对“文化大革命”以来所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他强调全国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在短时间内,包括军队、工业、农业、交通、科教、文艺等在内的全面整顿,收到显著成效,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回顾这段工作,邓小平说:“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触怒了‘四人帮’。他们又一次把我轰下了台。”(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页。)但是整顿的业绩和邓小平在整顿中表现出来的风骨,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为粉碎“四人帮”准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在广大党员和人民的迫切要求下,邓小平恢复了原来担任的职务。当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整个国家问题成堆,急待解决。邓小平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僵化局面,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准备。

此时,邓小平战略思想经过前期三个阶段的锤炼,已经酝酿着突破,一个将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的战略思想体系已是呼之欲出。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邓小平战略思想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历史时期。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其战略思想的发展进入了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想体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也可以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这是邓小平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战略基本思路的时期。其中具有根本性战略意义的,是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确立。

第二阶段:从十二大以后到十三大。这是邓小平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想体系轮廓的时期。其主要表现一是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和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大战略判断;二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战略思想;三是在总体战略思想的统摄下,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以及祖国统一、国防与军队建设,还有国际关系等分支的战略思想也日渐清晰。

第三阶段:从十三大以后到十四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想体系日臻成熟。主要表现于两方面: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已经经受了十几年实践的检验,特别是经受了国内外政治风波冲击的考验,证明了其正确性。二是随着实践的进展,这一战略思想体系在总体和各个分支上内容不断丰富与发展。特别是邓小平1992年春天的南方谈话,作为又一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进一步解决了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想体系成熟的标志。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想体系是围绕以下主要问题逐步展开的:

1.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正确回答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思想前提,也是邓小平战略思想的灵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反复阐述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一再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将实践标准逐步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这对于我们党转变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制定和坚持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并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具有根本意义。

2.国际形势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不考虑的外部环境。过去,我们曾认为战争不可避免,要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邓小平则根据世界情况的变化,指出“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不仅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所以,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页。)在科学分析国际形势的基础上,他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新的国际形势给我们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告诫我们:“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3.基本国情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邓小平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他要求我们“要充分研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1987年,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准确地把握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为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防止“左”、右两种错误倾向,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战略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完成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艰巨性。他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380页。)

4.总体目标

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概括地说,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要把握这个目标,必须解决两个问题:(1)什么是社会主义。这关系中国现代化的方向。邓小平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了本质层次。(2)什么是现代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我们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根据邓小平的有关论述,对这个奋斗目标作了比较全面的阐释:“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89-90页。)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明确提出,我们党要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50页。)至此,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的认识,已经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升华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战略布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随后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后来在十三大得到完整表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既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布局。1989年11月,他指出:“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我们十年前就是这样提出的,十三大用这个语言把它概括起来。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5页。)

6.战略步骤

为了稳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在八十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一九八○为基数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一千美元,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第三步,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目标不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

7.党的建设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邓小平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党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研究“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1989年6月,他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的讲话中特别指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一次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此外,在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国防与军队建设等诸种事关大局的问题上,邓小平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观点。这些战略观点相互联系,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想体系。这一战略思想体系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战略思想发展中继毛泽东战略思想之后的一个新的理论形态,是邓小平理论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其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同时又在实践中发挥了其强大的指导作用。正是在这个战略思想体系的指引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其雄伟的步伐向前迈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新时期对邓小平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了跨世纪的中国现代化新的征程。在新的征程中,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想体系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指针,不仅继续发挥着指导作用,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例如:

在思想路线上:我们党不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且进一步强调要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关于国际形势:我们党一方面坚持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一方面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

在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上:我们党一方面反复强调我国当前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又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而这个初始阶段也要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21世纪之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

在总体目标上:我们党在坚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

关于战略布局: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同时进一步强调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在战略步骤上:我们党在坚持“三步走”战略的同时,进一步勾画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蓝图;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关于党的建设:我们党坚持邓小平的党建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指出始终做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指出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使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在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国防和军队建设等诸种事关大局的问题上,邓小平的一系列战略观点也得到了坚持和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注:《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邓小平战略思想在跨世纪的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中的坚持以及丰富和发展,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正在并将继续指引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胜利前进。

标签:;  ;  ;  ;  ;  ;  ;  ;  ;  ;  ;  ;  

邓小平的战略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