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格、社会支持感与自尊的关系_中学生论文

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支持论文,中学生论文,人格论文,因素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6)04-0044-09

一、问题提出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一种总体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自尊的发展和培养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问题。自尊作为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相联系,较高水平的自尊往往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指标[1]。而且,自尊作为一种起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学生的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都具有重要作用[2][3],自尊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因果决定的关系[3],高自尊者生活满意度更高[2]、更少抑郁[1];低自尊往往导致中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4]。

影响自尊的因素大致有两类,一类为个体因素,如人格、人口学变量等;另一类为环境因素,例如家庭因素、社会支持等。有理论认为,自尊与人格特点紧密相关,而且相互影响[5]。首先,自尊与人格具有共同的发展根源,两者都具有中等的可遗传性;其次,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如人格)会影响个体如何知觉和评价自己,反之,个体对自己的评价(自尊)也会影响个体长期的行为模式和对生活的感受,从而对人格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研究也发现,自尊与人格结构显著相关,尤其与情绪稳定性有很强的相关,与外向性有较强的相关[6][7],与谨慎性中度相关,而与宜人性和开放性的相关很弱[2][8][9]。

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起源于社会支持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社会支持至少包括四类:1.实际的支持,即实际得到的具体支持行为;2.知觉到的支持,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可得性或质量的主观判断;3.社会网络特征,即社会支持的网络大小或网络成员间彼此了解的程度、网络的密度;4.对支持的寻求,指个体在面对一系列问题时寻求支持的倾向。以往的研究更多地注重实际的支持和社会支持网络的结构特征,被称为社会支持概念的“环境模型”,而注重社会支持的感知和寻求方面的特征的理论被称为社会支持概念的“人格模型”。大量的研究发现,各种社会支持都与个体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但是,只有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能够促进个体的自尊,感知到的社会支持越多,个体自尊水平越高[10](P281- 309)。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感知的社会支持,并对形成社会支持知觉的人格因素显示出日益浓厚的兴趣。

大量证据显示,个体所知觉到的被他人支持和关照的程度并不仅仅是与他人支持性的互动的量或质的直接体现,还受到接受支持者本人的人格、期望、偏好和需要等特征的影响[10](P281-309)。有些个体可能会对他人善意的社会支持进行消极评估,从而对自己产生无能感[11]。过去的研究较多地强调了人格中的外向性与感知的社会支持以及心理健康的关系,普遍发现,内向者比外向者更不容易及时得到社会支持并加以有效利用,因而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11]。但是,这些研究一般没有全面探讨人格五因素与感知的社会支持的关系,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五因素中的宜人性与青少年感知的社会支持相关最强[12]。我国也有研究探讨了青少年的人格五因素特征与社会支持间的关系,发现人格中的外向性、开放性和谨慎性等都会对社会支持知觉有极强的预测作用[13]。由这些研究可以推测,人格五因素与青少年感知的社会支持紧密相关,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采用人格五因素,全面考察不同的人格特征对青少年感知的社会支持的影响,进而综合考察人格五因素和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对自尊的影响。

很多研究发现,自尊具有比较稳定的性别差异,尤其是那些广泛采用Rosenberg整体自尊量表的研究,一般发现男生的自尊高于女生[7],但是其原因却莫衷一是。本研究的目的是综合探讨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这也将有助于理解自尊的性别差异。人格是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研究还发现,人格虽然与社会支持相互影响,但是一般情况下主要是人格影响社会支持,而只有在经历了重大生活事件之后,社会支持才会影响人格[13]。因此,本研究假设,人格会直接影响自尊,也通过影响感知的社会支持对自尊产生间接作用;自尊作为自我系统的一部分,更主要是受到人格特点的影响;人格和感知的社会支持对于自尊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北京、西安各两所中学,每所学校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各随机抽取两个班,共1659人,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率为86.3%。其中,初一 379人,初二402人,高一321人,高二330人;男生748人,女生684人。

(二)测量工具

1.小五人格学生问卷。测量五因素的人格特质,由邹泓[14](P11-25)修订,是适用于我国中小学生的人格问卷,包含五个人格维度:外向性(E),宜人性(A),情绪性(N),谨慎性(C),开放性(O),相对适用于成人的大五因素人格问卷而被称为“小五”人格问卷。由50个项目组成,五点计分,被试根据项目的描述是否符合自身的情况,回答从“一点也不像你”到“非常像你”。各维度平均分作为维度得分。在本次测量中,各维度的Cronbachα值依次为0.851,0.800,0.800,0.837,0.808。

2.社会支持网络问卷。由邹泓[15](P35-36)修订,包括社会性支持(由肯定价值、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支持组成)、陪伴支持、亲密感、满意度、冲突惩罚五个维度。由34个项目组成,以支持事件核查的方式对每一个项目都依次调查中学生与重要他人 (父亲、母亲、教师和朋友)之间支持事件的发生频率。从“从不”到“几乎总是”依次记为1-5分。本研究在每个维度上取四种支持源的总均分为感知的社会支持维度总均分,其Cronbachα值分别为 0.931,0.830,0.917,0.865,0.891;将冲突惩罚反向记分,在不同支持源上取五个维度的总均分为各支持源的社会支持总均分,其Cronbachα值分别为0.914,0.895,0.891,0.897。

3.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测量整体自尊[16](P86-88),由10个项目组成,四点计分,被试根据项目的描述是否符合自身情况,回答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将各项目平均分作为自尊感得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越高。本次测量的 Cronbachα值为0.827。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结果

(一)中学生的自尊、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的特点

由表1可见,中学生的整体自尊比较高,总平均分为3.07分(最高为4分)。人格显示出比较高的宜人性和外向性,以及情绪稳定性不高的特点。中学生感知的亲密感不是很高,而冲突惩罚比较多,相对来说,感知的社会性支持比较高,即较多的肯定价值、建议和帮助、情感支持等。

对自尊进行年级×性别的方差分析ANOVA发现,自尊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年级差异不显著,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对人格各维度进行年级×性别的多元方差分析 MANOVA发现,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5,1456) =27.910,p<0.001,年级的主效应也显著,F (15,4374)=7.592,p<0.001,性别和年级的交互效应不显著。进一步地单变量F检验表明,宜人性、情绪性和开放性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的宜人性更低,情绪更稳定,开放性更高;在外向性、谨慎性上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在外向性上,初一和初二均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二,表现出高中阶段低于初中阶段的特点;在谨慎性上,初一高于初二、高一和高二,初二高于高二,表现出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

对不同维度的社会支持总均分进行年级×性别的多元方差分析MANOVA发现,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5,1408)=10.006,p<0.001,年级的主效应也显著,F(15,4230)=5.850,p<0.001,性别和年级的交互效应不显著。进一步的单变量 F检验表明,在陪伴支持、亲密感和冲突惩罚上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感知到的陪伴支持、亲密感更高,而感知到的冲突惩罚更少;各个维度都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在社会性支持、陪伴支持和满意度上,初一、初二学生均高于高一和高二学生;在亲密感上,初一学生高于高一和高二学生;在冲突惩罚上,初一学生低于初二和高一,高二也低于高一。对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总均分进行关系类型×性别×年级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MNOVA,结果发现三阶交互作用显著,F=2.063,df=9,p<0.05。因此,进一步对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总均分分别进行性别X年级的方差分析ANOVA,结果发现,在母亲支持和朋友支持上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并且在母亲支持上,性别与年级具有显著交互作用,F=2.686,df=3,p<0.05,女生不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而男生在初一高于高一和高二,初二也高于高二;在父亲和教师的社会支持上,年级差异显著,初一和初二学生感知到的父亲支持高于高二学生,初一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高于其他所有年级,而且初二高于高中。

(二)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自尊之间的相关分析

1.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相关分析

由于男生与女生的自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同时人格五因素、社会支持的多个维度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分别对男生和女生进行自尊与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 2所示,整体自尊与人格各维度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尤其是与情绪稳定性有较高的负相关,其次是与开放性、外向性有中度的正相关。

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也具有显著的相关,但是总体来说,相关系数没有人格五因素与自尊的相关高。在不同维度上,社会性支持与自尊的相关相对来说比较高(r=0.322),其次是满意度;在不同支持源上,自尊与教师的社会支持相关相对来说比较低。在不同性别上,男生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相关在不同维度上都低于女生,只有亲密感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支持源上,男生的朋友支持与自尊的相关显著高于其他人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相关(与相关系数最小的教师支持比较,Z=3.16,p<0.01),女生感知的母亲支持与自尊的相关高于其他人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相关,但是未达到显著水平。

2.中学生的人格与感知的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由表3可见,首先,宜人性与男生和女生感知的社会支持都有较强的相关,其次,情绪性也与男生和女生感知的社会支持的相关比较高,尤其是与女生感知的社会支持的相关比较高。而外向性与男生感知的社会支持有很强的相关,与女生感知的社会支持的相关较低;谨慎性与女生感知的社会支持具有较高的负相关,而与男生感知的社会支持相关较低。在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上,情绪性与教师的社会支持相关显著,而与朋友的社会支持没有显著相关;外向性与朋友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与其他人的社会支持的相关。

(三)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对自尊的预测

对男生和女生的自尊分别在人格五因素和感知的社会支持的不同维度总均分上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将年级作为控制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第一层,人格作为第二层,社会支持各维度作为第三层,结果见表4。自尊本身不具有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也无显著的年级差异,但是在年级和人格一起进入回归方程之后,男生在高二时的自尊显著高于初一的自尊,女生在高一和高二时的自尊都显著高于初一的自尊;并且,情绪性、开放性和外向性显著预测了男生的自尊,而情绪性、开放性和谨慎性显著预测了女生的自尊。由于外向性和谨慎性都具有随着年级升高而降低的趋势,这说明,在排除了外向性降低而对自尊产生的作用之后,男生在高二时的自尊本身显著高于初一时的自尊,而女生的自尊在排除了谨慎性降低而产生的影响之后,高一和高二的自尊本身也都显著高于初一的自尊。

在控制了年级和人格的作用之后,社会支持对于男生和女生的自尊都仍然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不同维度的社会支持进入回归方程之后,社会性支持对男生的自尊具有显著作用,冲突惩罚的负向预测作用接近显著,人格的三个维度也仍然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但是外向性的预测作用显著降低,中介效应的Sobel检验Z=4.950,p<0.001,即男生的外向性通过社会性支持对自尊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对女生的自尊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是社会支持的满意度和冲突惩罚、人格中的情绪性和开放性,而谨慎性不再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由于女生的自尊与满意度、冲突惩罚的相关比较高,因此,该结果说明,谨慎性对女生自尊的作用通过满意度和冲突惩罚间接作用。对满意度、冲突惩罚两者的中介作用分别进行检验,结果发现,Sobel检验Z分别等于 4.612,3.715,p<0.001。说明了满意度和冲突惩罚都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只是满意度的中介效应更大。

对男生和女生的自尊在人格五因素和感知的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总分上分别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对男生的自尊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是人格的外向性、情绪性和开放性,以及朋友的社会支持,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081,-0.374, 0.318,0.086;对女生的自尊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是人格的情绪性、开放性,以及母亲的社会支持,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479,0.265,0.110,并且在各来源的社会支持进入回归方程之后,谨慎性对女生自尊的预测作用变得不再显著,标准化回归系数由0.092降低到0.051,Sobel检验Z=4.020,p<0.001,即谨慎性通过母亲社会支持对女生的自尊间接作用。

四、讨论

(一)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

总的来说,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与中学生的自尊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人格特点与中学生的自尊具有很强的相关。其中主要是情绪性、开放性和外向性与自尊的相关比较高,而且情绪性和开放性能够显著预测中学生的自尊。这说明情绪越稳定,对各种经验越开放、越外向,则个体的自尊越高。这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已有研究多数发现,自尊主要与情绪稳定具有强相关,其次是与外向性[6][9]。但是已有研究一般发现,自尊与开放性的相关不是很强[6][7],这与本研究不一致。也许在于本研究的开放性主要反映了中学生的才智和能力,而对于我国中学生来说,才智和能力的表现就是学习能力,它与中学生的人生前途息息相关,受到中学生和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一般认为,只有个体觉得某种属性很重要时,该积极属性的有无才会影响个体的自尊[8]。而且,有研究者发现,我国中学生的自尊与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相关[7]。因此,开放性对我国中学生的自尊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这也许显示了影响我国中学生自尊的人格特点的独特性。

本研究发现,感知的社会支持与中学生的自尊也具有较强的关系,在控制了人格的作用之后,社会性支持和满意度对自尊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冲突惩罚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有研究认为,自尊是一种社会建构,来自他人的积极的关注,如赞许、尊敬等是决定自尊的关键因素[18],而这种赞许和尊敬可以被称为社会支持,因此社会支持与自尊具有密切联系。其中,社会性支持主要包括肯定价值,给予建议、帮助,以及情感支持;冲突惩罚则反映了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观念或价值的否定;而自尊本身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评价性体验,因此,社会性支持会增强个体的自尊,而冲突惩罚会降低个体的自尊。对社会支持的满意感可能使个体拥有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由于自尊属性的另一面也正是对自我的积极情绪体验,它与情绪稳定性有很强的相关,这也正反映了自尊受情绪影响的一面,因此,对社会支持的满意感会促进个体的自尊。

情绪性和开放性对中学生自尊的作用最强,而男生的情绪性和开放性都比女生高,因此,可以推断,男生自尊高于女生主要在于男生具有更高的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虽然女生感知到的社会支持高于男生,但是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总体来说与自尊的联系没有人格的作用强,因此,感知的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并不能使女生的自尊高于男生。另外,本研究发现,虽然人格和感知的社会支持都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但是自尊并没有表现出年级差异。这一方面在于,对自尊产生主要影响作用的情绪性、开放性并没有显著的年级差异,但是另一方面,与自尊中度相关的外向性和谨慎性具有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的趋势,社会支持各维度也都具有初中高于高中的特点,而自尊仍然没有显著的年级差异,这说明虽然人格与社会支持对自尊的解释率还比较高(大约在46%),但是也还不能充分解释中学生自尊的变化。

(二)中学生的人格、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发现,人格的不同特点和感知的社会支持的不同维度、不同来源对男生和女生的自尊具有不同的影响。在人格各维度上,情绪性和开放性对男生和女生的自尊都会产生影响,但是男生的自尊还会受到外向性的影响,而女生的自尊还会受到谨慎性的影响。外向性包含了乐于交往、活跃有活力、果断有魄力的特征,谨慎性主要表现为做事方面的认真尽责、勤奋努力、信守承诺,可能男孩更看重外向性特点,而谨慎性更为女孩所看重,因此外向性对男生的自尊具有重要作用,而谨慎性对女生的自尊具有重要作用。一般认为,多数女孩比男孩更外向,注重与他人交往,而男生一般具有谨慎性的特点,注重做事方面[19],但是现代社会中男女分工的差异已经越来越小,刻板的性别角色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男性和女性更趋向于追求双性化特征,以成功地适应社会,满足各种社会角色的要求,而且现代的家长对于女孩的要求和期望也与对男孩的期望一样,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在缩小[20]。也许,正是对这种双性化特征的追求,使得个体更加看重自身所缺乏的特征。

总体来说,社会支持对女生自尊的作用比对男生自尊的作用更强。而女生感知的社会支持也都高于男生,主要是陪伴支持、亲密感高于男生,冲突惩罚低于男生,这与认为女性更具有人际关系取向 [19][20],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女性的自尊、自我价值感具有更重要影响的观点[21]具有一致之处。但是由于社会支持对自尊的影响相对于人格的影响来说比较小,而且从表4可见,社会支持对自尊的解释率在男女生之间差别不大,因此,女生感知到较高的社会支持并未能显著促进其自尊水平高于男生。

在不同维度的社会支持上,冲突惩罚对男生和女生自尊都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但是对男生自尊还具有显著作用的是社会性支持,而对女生自尊还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是满意度。社会性支持中价值肯定、给予建议和帮助占有较大的比重,情感性支持相对来说比重较小,而满意度完全反映了对于重要他人的支持的积极情绪体验。社会性支持和满意度分别对男生和女生的自尊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反映了价值肯定等评价性体验对于男性的自尊具有更大的影响,而情绪性体验对于女生的自尊具有更重要的影响。这也与男性更关注自我价值、被社会和他人肯定[20],而女性更关注情绪体验的观点一致[19]。在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上,朋友支持对男生的自尊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而母亲支持对女生的自尊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有研究发现,家庭支持而不是朋友支持对于女孩的抑郁[22]、压力问题[23]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而朋友支持对于男孩的抑郁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4]。这说明,家庭支持对于女孩的心理健康(既包括了自尊,也包括了抑郁、压力等)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而朋友支持对于男孩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三)人格与感知的社会支持的关系,以及两者对中学生自尊的联合作用

在人格与感知的社会支持的关系上,本研究与其他研究的发现一致,宜人性与感知的社会支持相关最高[12]。首先,宜人性反映了个体的相互关系性,即个体对关系中的对方感兴趣,并趋向于与对方维持积极的关系[12]。因此,宜人性与感知的社会支持相关很高,并且主要是与社会支持中明显表现关系维系的维度相关:陪伴支持和亲密感。其次,与其他研究结果一样,本研究发现,外向性也与感知的社会支持有较高的相关,尤其是与男生感知的社会支持有很强的相关。这说明,个体越外向,越容易获得和寻求社会支持,也越容易感知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而外向性对感知的社会支持的影响作用对于男生更明显。在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上,情绪性与教师支持的相关显著高于与其他重要他人的支持的相关,而外向性与朋友的支持显著高于与其他重要他人的支持的相关。这说明,情绪越稳定,个体感知的社会支持越多,尤其是有利于情绪普遍易波动的青少年对教师的社会支持的感知,但是该结果也可能表明中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对其情绪稳定性的影响比起其他人的支持具有更大的作用。许多研究都表明,师生关系对于青少年的自尊、情感、乃至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23] [25]。外向性的特点使得个体倾向于与他人更多的交往,朋友间的交往是需要个体主动发起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因此,外向性显然会对感知到的朋友支持具有更大的影响。

在人格、感知的社会支持对于自尊的联合作用上,本研究发现,对于男生来说,情绪性、开放性、外向性人格特点以及感知的社会支持对自尊的影响主要具有直接效应,同时外向性特点还会通过影响男生感知到的社会性支持而对自尊产生间接作用;而对女生来说,情绪性、开放性人格特点和感知的社会支持对自尊的影响具有直接效应,谨慎性人格特点则通过感知的社会支持间接影响自尊。具体来说,外向性既会直接影响男生的自尊,也会使他们能够感知到更多的社会性支持,从而通过社会性支持对自尊产生影响。谨慎性的人格特点与女生自尊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高谨慎性使得女生感知到更多的支持满意,更少的冲突惩罚,从而有更高的自尊。另外,在不同人际关系的支持上,女生的谨慎性人格特点还会通过影响母亲的支持而间接影响自尊。这说明,谨慎性对女生自尊的影响,主要在于母亲的影响。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起到主导作用,也许女孩应该具有高谨慎性的社会期望主要来自于母亲,因此,高谨慎性的女生,能够感到母亲更多的支持,与母亲的关系更满意,从而有助于获得更高的自尊。

总的来说,本研究发现,人格以及感知的社会支持都会显著影响中学生的自尊,但是自尊更主要的受到人格的影响,尤其是情绪性、开放性和外向性,而且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较大。人格和感知的社会支持对自尊的影响在男生和女生之间存在差异。男生的自尊主要受情绪性、开放性和外向性的人格以及社会性支持的影响,女生的自尊主要受情绪性、开放性和谨慎性人格以及对感知的社会支持的满意度和冲突惩罚的影响。外向性对男生的自尊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会通过感知的社会性支持间接影响自尊;而谨慎性对女生的自尊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感知的支持的满意度和冲突惩罚间接影响自尊,同时,谨慎性会影响女生感知到的母亲支持,从而间接影响自尊。该结果暗示,提高中学生的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主要在于培养其人格的情绪稳定性,同时,对于男生还需要更注重外向性的培养,对女生应更注重谨慎性的培养,这也将有利于中学生提高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同时,直接给予中学生更多的肯定价值等支持,尤其是来自教师的社会支持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自尊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2005-11-10

标签:;  ;  ;  ;  

中学生人格、社会支持感与自尊的关系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