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对新时期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有效性提升加以探究,在对装配式建筑应用优劣势简要分析后,结合其与传统建筑施工中的差异,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质量监管优化建议,从建筑全过程、全参与以及监管方式改进三方面详细讨论,希望能为相关质量监管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及要点
装配式建筑是新时期建筑产业新发展方向之一,其主要是将建筑部分构件先在工厂加工构造,再将其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连接的建筑模式,在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及设备的不断革新发展过程中,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发挥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当然,该建筑模式应用中在构件质量、施工工艺等方面要求较高,如果不对其施工质量严加监督管理,很可能对最终使用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所以综合其应用的优劣势,多角度、全方位对其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加以分析及优化,在新时期建筑发展和质量保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实际意义。
1.新时期装配式建筑应用优势
装配置施工技术相对传统现浇施工技术而言具有很多应用优势,如图一所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具体施工管理中可实现更高效、高质的建设模式,更能满足我国当下建筑施工中多样、环保、实用、美观等多元建筑要求。其一,装配式建筑更具个性化应用功能,在实际建设使用中可结合用户的不同需求完成建筑面积以及建筑结构的有效调整;其二,简化施工环节,装配式建筑通过组装施工,可以将水电、门窗等零散构件与加工构件同步进行,有效缩短施工周期;其三,标准化施工与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有更好关联应用,通过BIM技术等能够实现各施工环节的有序化调控,促进施工规范开展;其四,减少施工污染,多构件在工厂加工,减少对施工现场的破坏,再加上施工周期更短,可最大程度降低施工污染问题。
图一 装配式建筑应用优势
2.新时期装配式建筑应用劣势
装配式建筑有其应用优势,同样也存在不少应用劣势,对其实际施工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其一,结构稳定性较差,装配式建筑混凝土节点连接处的稳定性相对不足,没有连接钢筋的加固,而且缺乏混凝土现浇施工应用中的连续性,所以在建筑应用中稳定性能上目前仍有很大限制;其二,施工中精度管控要求更高,因为是多构件装配,所以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对其预留孔洞、对接距离等方面加以管控,以免因安装细小偏差导致墙体密封保温性能不佳等问题的发生;其三,施工设计过程尤为复杂,设计阶段对施工质量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装配式建筑施工方案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构件的加工生产、组装对接、施工管控等方面都需在设计环节严格把控,才能保证施工规范进行。
3.质量监管模式优化及要点内容
结合上文所谈及到的施工优势与劣势而言,更能将其质量监督管理与传统建筑区别开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需要结合目前常用到的质量监管模式,从施工全过程、全参与入手,对其各施工环节、各建筑参与方以及监管方式优化等方面综合分析,以此确保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3.1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控要点
装配式建筑施工流程相对而言更加标准化,从施工决策到施工设计,从具体施工过程到完工验收,其中又细化包括实地现场考察、构件生产图纸设计、预制构件加工、具体施工及测量、质量验收等各个环节,都应注意质量标准监管,其中主要有如下三点应重点关注:
其一,预制构件的生产加工监管。预制构件的生产加工要作为质量管控的关键环节之一,除生产企业自身要建立起详细的产品质量管理规范制度外,为确保质量监督效果,建设单位可要求监理单位在预制构件生产中安排专门的驻场监理,对预制构件生产加工各环节进行质量管控,尤其是产品出厂检测上,严格把守质量监管。
其三,具体施工环节中的质量监管。施工开始前,要先由参建单位结合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进行施工规范及质量监管细则加以明确,施工单位要及时进行各项关键施工内容的技术交底,如测量定位、修正误差、节点连接以及后续灌浆施工等,要使施工人员对施工各环节质量问题易发点提高警惕,保证施工工艺规范应用;同时也要加强关键施工内容的施工监管,可设置旁站监理,对施工现场各项施工材料应用以及节点连接处更要严格监管,发现安装中构件之间出现钢筋偏差,应及时提醒设计部门进行合理调整,而不能进行弯曲、切割等操作,并对各施工作业内容加以记录,作为施工验收参考资料[1]。
其三,验收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作为维护建筑质量安全最后阶段,验收环节中必须要严格按照当地建筑技术应用标准、建筑质量规范等内容对验收过程、验收内容进行全面管控。一方面需结合验收规范对完工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质量核查,建筑稳定性、隔热保温、防渗防漏等各方面应用性能都需严格检查,排查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各施工参与方提供具体施工进程中各环节的施工记录,包括生产企业构件生产记录、施工单位施工记录、监理单位监督记录等等,对施工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核查[2]。
3.2施工全参与的质量管控要点
施工全参与中涉及到的各方都需落实自身责任行为,如图二所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都是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监督参与方,保证各方监管职能发挥才能加强质量维护。
图二 施工过程各参与方的质量监管
其一,建设单位。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的发起者,建设单位不可将项目置于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后就过于放手,仍要将其质量监管职能充分发挥。首先,在项目发包决策中,要先对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资质进行全面考究,确保其具备足够施工能力;其次,如果建筑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中使用到新材料、新技术时,应先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施工可行性认定,确保施工质量能达到标准要求;最后,注意各参与方之间的管理协调,特别是在多施工单位参与的情况下,要对其内部施工进出场质量管理同各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协调综合管控。
其二,设计单位。具体施工方案以及构件生产图纸设计中,要对建筑中装配式施工工艺具体应用类型、结构、装配部位、现浇关联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并对施工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问题加以分析,及时联系其他单位,保证设计方案不仅符合建设单位要求,也能由施工单位有效落实;设计中可结合BIM模型设计,对各项构件的组合安装点位更精确控制,减少设计与实际施工中的误差。
其三,生产企业。预制构件由专门生产企业负责,其作为构件生产质量监管的第一环节,应完成构件的深化设计、应用检测、信息储备等多项质量管控职责;具体加工生产中承担其质量责任,以构件生产标准要求以及生产合同产品要求达成预制构件技术指标,保证产品应用质量,同时还要建立生产环节中的质量监管制度,对各项数据加以记录,以备后续核查所用。比如在混凝土构件生产中,生产企业务必要对所用水泥、砂石料等各类材料进出场质量检测加以监督并详细记录,以及混凝土的实际配比数据、钢筋连接筒质量检测等都要作为质量监督要点。
其四,施工单位。除上述施工环节中需要加强施工技术应用以及施工过程管理之外,还要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各施工环节中的质量规范,并设立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及管理制度,对安装作业各过程内容进行全面管控;建立各项材料进场检核,对预制构件除加强安装前规格质量的检查外,还可随监理单位在生产企业中进行驻场监造;重视各施工班组之间的协调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流程,并由技术负责人与质量监督部门进行施工中的质量自检,合格之后再提交监理单位验收。
其五,监理单位。首先,结合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一般过程,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理细则,包括对设计图纸可行性进行详细核查、落实关键施工环节与部位的旁站监管等;其次,对施工质量关联方的质量保障体系加以审核,及时提醒体系健全和制度完善,并与其各质量管理机制互相配合,预制构件生产、安装、验收等方面都严格参与;最后,对于不规范施工或是脱离施工设计要求的情况,需及时签发监理通知单,对其施工操作加以制止,结合质量检测判断整改与否[3]。
3.3施工监管方式改进的质量管控要点
施工质量监管方式随时代变化已经有很大的调整,更加标准化也更加多样化,所以也要在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中多结合施工变化加以改进,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在监管方式标准化改进中,应将全过程的监管落实在实际管理制度体系,不仅要重视竣工之后的质量验收规范进行验收,也要将各单位、各环节的质量监管列为关键工作内容,结合装配式建筑施工特点以及实际施工需要,编制各方完善且具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如监理单位需对生产加工环节中驻场监理具体质量监管工作内容、工作规范加以明确,做好监管记录和报告等,通过有序条理化的监管模式提高质量监督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在监管方式多样化改进中,应注意先进信息管理技术与理念的应用,比如在材料检查中可以将随机检查和定期检查起来,抽检预制构件成品质量,或是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结合,对施工各环节节点连接的规范性加以明确;此外,BIM技术的应用也为质量监管提供更多支持,可结合其工程特点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对施工各环节质量监管提供更多支持。
4.结语
新时期建筑发展背景下加强装配式建筑质量的监督管理尤为必要,对其各施工环节中技术应用高标准、高要求务必建立起更加完善且全面的监管模式,发挥各参与方职能,并将质量监管方式结合时代发展加以革新,落实在施工的各环节中,以保证建筑质量的有效维护。
参考文献:
[1]幸幸.浅谈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要点[J].城市建筑,2019,16(29):186.
[2]张旭.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督管理的模式和要点分析[J].重庆建筑,2020,19(02):27.
[3]杨永胜.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要点探索分析[J].江西建材,2018(11):46.
论文作者:林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标签:质量论文; 建筑论文; 构件论文; 环节论文; 预制构件论文; 要点论文; 等方面论文; 《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