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竞争力发展研究_转口贸易论文

香港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竞争力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产业结构论文,竞争力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F2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3)12-0120-06

一、分析框架与方法

本文通过对香港产业结构演变的定量分析,提出香港产业结构变迁的特征及其动因。产业结构分析从两个层次展开,一是制造业、批发零售酒店餐饮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保险业等四个行业结构变化特征,后三个行业属于服务业;二是分析四个行业内部主要部门结构变化特征。特征分析又从产业的规模、产业对整个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以及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等。更具体地,规模采用就业人数,相对规模采用行业就业人数与全部行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产业贡献度采用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例;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采用定性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香港产业结构变革的动因及其对香港竞争力发展的影响。通过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分析给出了香港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特点,但更为重要的是揭示导致这一演变过程的动因是什么。我们从五个方面展开,包括地理与区位因素、国际化因素、经济投入要素、产业组织、政府治理。这五个方面因素也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城市竞争力包括产业核心能力、战略性基础设施(包括指支撑价值增值经营活动的设施,包括地理区位、交通等硬设施和社会环境)[1]和风险管理能力。

对某一行业内部部门结构变化分析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为Ashby 1967年提出的区域变化的三成分模型[2]的变型来分析同一区域内某一产业内的部门结构变化特征,经过分析和应用证明完全可行。

最后,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阐述优化产业结构及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含义,指出不同发展时期制定战略规划着眼点的差异。

二、香港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分析

(一)香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划分

香港土地总面积1098平方公里,2000年总人口686.6万人。香港位于太平洋地区海、空交通要冲,具有良好的天然深水港,吞吐量居世界前列,已经成为世界航运中心和第四大港。同时,香港北依内地珠江三角洲。良好的区位优势使香港成为世界经济、贸易、金融的集聚地。现在,香港已经发展成为知名的国际商贸、金融和信息中心之一。

表1 1961-2000年香港选定行业增加值结构变化情况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1961年数据来自戴维·来思布里奇(1984):香港的营业环境;数据来源:华润贸易咨询有限公司,香港经济贸易统计汇编(1947-1987);其它年份来自经济年鉴;1985-2000年数据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电子版资料,香港常用统计资料:http://www.info.gov.hk/censtatd/chinese/hkstat/index2.html;本地生产总值是按生产要素成本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

表2 1961-2000年香港就业结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1961-1975数据来自华润贸易咨询有限公司(1988),香港经济贸易统计汇编(1947-1987)其中,1961、1966年制造业人数为20人以上或装有动力的工厂所雇佣的工人;其它数据来自相关年份《香港经济年鉴》。这里就业人数为选定行业内部主要部门就业人数合计数。

下面我们根据香港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详见图1),将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以下均指20世纪)早期-1966中,第二阶段为1967-1975年;第三阶段为1976-1985年;第四个阶段为1986-1998年;最后一个阶段为1999年至今。

(二)各时期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下面采用选定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结构来分析香港产业结构沿革的历史状况,详细数据见表1和表2,进出口情况见表3。因为统计数据获取的原因,采用了当年值计算的产业结构比例。但因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只能用于粗略分析经济结构变动的态势。在分析行业内部结构变化时,采用了就业人数变量,克服前面分析的不足。另外,因为1975年前香港制造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再者也因收集数据的困难,服务业结构变化的分析从1975年开始。这样处理完全可以满足分析的有效性。另外,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中的商业服务业(英文为business service)是指法律、会计、广告策划、咨询业等,与我们传统上的“商贸业”完全不同,商贸业在本文中主要指批发零售、进出口餐饮酒店业。

图1 1952-2000年香港经济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1961-2000年增长速度依据各年《香港经济年鉴》计算获得;1952-1960年名义增长速度依据华润贸易咨询有限公司编印的《香港经济贸易统计资料汇编》计算获得。

第一阶段是从“转口型”经济转向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加工型经济。该时期为香港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是香港经济结构发生的第一次转型。1952-1960年均名义经济增长速度为8.9%,1961-1966年均增长速度为10.9%。1961年选定行业(包括制造业、批发零售进出口餐饮服务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商业服务业)的增加值结构为:23.6:21.9:9.6:15.3,制造业规模最大,而且相对规模继续增大。该时期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1966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低位收入水平,在亚洲紧随日本之后,位于第二位。

1952-1966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0.5%,该时期末的1966年就业人数达到346,990人。1950年香港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38.2%,香港经济外向度很高。但本港商品出口比重只有11%。到了本阶段末1966年对外贸易依存度略有下降,为124.1%,但本港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到75.8%,绝对额为57.3亿港币,是1950年的14倍。很显然,本阶段香港制造业发展迅速,根据模型计算,制造业内部具有相对竞争力的部门,也即主导制造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部门(用RSi值衡量,按照强弱顺序)为衣着(含鞋业)、电机与电气制造业(电机及电器制造业包括电子零件制造业、办公室、会计及计算器材制造业、收音机、电视机及通讯设备与器材制造业、家庭电器用具及电子玩具制造业、其它电子产品。其中电子类又包括家用电器、70年代后半期发展的计算机存储系统、电子计算器、集成电路、半导体元件等电子产品。因此,该部门是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家具制造、木及软木制品业、纸及纸制品制造;我们定义相对竞争力大且就业绝对规模大的部门为优势部门,它既是现阶段支柱型部门,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部门。按此定义,该阶段制造业优势部门为衣着、电机与电气制造业。尽管金属制品业、运输设备、纺织业是支柱性部门,但是相对竞争力最弱。总之,该阶段制造业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主要角色,香港经济实现了“转口型”经济向“出口加工型”经济的转变。

第二阶段,香港经济增长较为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从“加工型”为主转向以“制造型”为主。1975年选定行业的增加值结构为:26.9:20.7:7.2:17.0。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增加,其它行业变化不大。前五年和后五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4%和6.4%;1975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和地区收入的中位水平。

该时期制造业就业规模增长速度放慢,年均为6.4%,1967-1975年吸纳就业人数增加了265,511人。到该阶段中期的1971年,吸纳就业人数占全行业比重高达47.4%(该数据由制造业就业人数和全部行业就业人数计算获得),接近一半。该时期末1975年制造业增加值贡献度为26.9%,比该阶段中期比重略有下降,但仍居全行业之首。而其它三个行业贡献度在阶段中期略有下降,但到阶段末又略有回升,但都低于1961年的水平。该阶段中期的1970年,本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最高峰为80.1%。到了后期比重略有下降,但仍然在77%的水平,标志制造业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而且出口绝对额大幅增加,到1975年达到228.52亿元,是本阶段初1965年的4.5倍。外贸依存度先升后降,1970年为142.7%,1975年为128.5%。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按照强弱顺序)为:衣着(服装)、电机与电器制造、家具制造、机械制造、纸及纸制品业。另外,鞋类制造也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部门。衣着、电机与电器制造业为制造业的优势部门。总之,该时期制造业对香港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表3 香港转口贸易占总出口额比例

单位:亿港币

资料来源:1950-1960年数据来自1961年《香港经济年鉴》;1970-1985年数据来自港澳研究所编(1990):香港经济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2000年数据来自《香港经济年鉴》。2002年数据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电子版资料:香港常用统计资料:http://www.info.gov.hk/censtatd/chinese/hkstat/index2.html。

第三阶段香港经济增长加速、健康发展。前五年增长速度达到11.6%,后5年的增长速度放缓,为5.5%。1985年人均GDP达到6375美元,达到中上等国家和地区中位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到阶段末的1975年零售批发酒店餐饮业比重略超过制造业,出现并立局面。选定行业增加值结构为:22.0:22.8:8.1:16.1。

该阶段前期选定行业就业规模增长速度分别为:2.2%、5.6%、7.9%、10%,制造业就业规模增长速度减慢,年均增长速度为2.2%,1985年制造业绝对规模达到最大为847,618人,就业人数仍为各行业之首位。而其它三个行业中,金融保险地产业增长最快,交通仓储通讯业增长次之。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由1975年的228.52亿港元增加到1985年的1298.04亿港元,增加了5.7倍,但是本地制造业出口比重在下降,由1975年的76.6%下降到1985年的55.2%。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外贸依存度由1975年的128.5%大幅攀升为1985年的171.8%,进出口总额为4665.72亿元港币,较1975年增长了7.4倍。直接贡献来自香港转口贸易快速发展的结果。制造业中具有相对竞争力的部门为电机与电器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印刷出版业、纸制品、塑料制品业;优势部门为电机与电器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印刷出版业。表明尽管香港本地制造业规模减小,但技术密集度进一步提高,一些高新技术部门如电子工业迅速成长,新的高增加值产品不断涌现,并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至1985年已有10种产品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服务业中,具有相对竞争力的部门为商业服务业、运输业、批发业、进出口服务业、地产业、金融服务业。零售业、酒店餐饮旅馆业失去竞争力。服务业中的优势部门为进出口贸易业、金融业、批发业、商业服务四个部门,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成为香港服务业的主体。该时期,香港产业结构实现了多元化、高层级发展阶段,香港初步发展成为以制造业为基础,国际贸易和金融业支撑,辐射周边国家和区域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人均GDP达到6375美元,香港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第四阶段前五年增长速度为7.4%,后8年增长趋缓,平均速度为3.8%。1988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的低位水平,步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也标志着香港真正进入现代化阶段;1993年人均GDP近2万美元,这是香港成为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选定四个行业增加值比重为:6.0:25.0:9.2:24.6。

从该阶段开始香港制造业规模出现负增长且速度越来越快,标志着制造业绝对规模开始萎缩,1998年对GDP的贡献度只占6%。而同期其它三个行业占GDP比重都有所上升,最为突出的是金融保险地产业,比重上升到24.6%。就业规模增长速度逐步下降,且1993-1998年批发零售酒店餐饮业还出现了0.8%的负增长,表明后期香港经济增长缺乏后劲。香港本地产品出口比重由1985年55.2%下降到1998年的14%,转口贸易大幅上升,高达86%。在转口贸易中,按照来源地口径计算,来自中国内地的转口额从1985年的460.2亿港元上升到1998年的6912.19亿港元,上升了15倍。来自中国内地转口货物额比重从1985年的43.7%上升为1998年的59.6%,表明该阶段来自中国内地转口货物额比重不断上升[3]。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大幅提高,1995年达到249.3%,1998年因亚洲金融危机有所下降,但仍高达219.3%。制造业中具有相对竞争力的部门为:印刷出版业、食品烟草业、机械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优势部门为印刷出版业、食品烟草业、机械制造业。优势部门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电机与电器制造业不再成为优势部门。服务业中具有相对竞争力的部门为进出口贸易业、商业服务业、地产业、保险业、运输业。该阶段进出口贸易业成为该时期香港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转口贸易中超过一半的比重来自中国内地。随着香港制造业的北移和拓展,本地制造业呈现出集融资、采购、设计、推销、货物中转的生产控制中心和服务中心于一体的虚拟化特征,但本地制造业虚拟化可能带来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空洞化”的质疑。总之,香港已经发展成为以国际贸易和金融业为主导,制造业虚拟化为特征的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

第五阶段也即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得益于内地与香港的经济互动以及全球一体化推动,香港成为内地最重要的金融及商贸服务中心之一,香港经济迅速走出低谷,从1999年第四季度开始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2000年更出现了10.5%的高增长率,称冠亚洲。2000年选定行业增加值比重为5.8:26.4:10.2:23.7。2001年受到美国经济下滑以及9.11事件的影响,经济增长受到“急挫”,增长速度只有0.6%,2002年经济增长缓慢复苏,增长率达到2.3%[4]。据路透社调查显示,10名分析师2003年7月份平均预测2003年香港经济增长因受到SARS影响,增长率由4月份2.3%下降1.4%[5],经济增长再次受挫。预计这种状态会延至2004年。

该阶段香港就业规模继续下降,但速度放慢,服务业其它三个行业都有所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继续提高,2002年为252.4%,本地产品出口比重为9.4%。该阶段转口贸易增长速度放慢,离岸贸易比重越来越大[6]。香港转口贸易恢复与香港制造业北移珠江三角洲紧密相关,而离岸贸易的迅速发展则与香港制造业北移长江三角洲紧密相关。尽管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对香港本地GDP贡献小于本地产品出口贸易(2000年本地产品出口附加值比率约40%,转口为21.1%,离岸贸易只有8.6%。资料来源同[6]),进而影响本地制造业的表现,但是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进一步带动了运输、与贸易相关服务、金融业服务的出口。例如,与1999年比较,2000年的服务输出总额上升13.8%,达3176亿元,其中运输服务出口占31.3%,与贸易相关的服务出口占30.3%,金融保险服务出口占7.7%。向内地长江三角洲扩展,进一步带动服务制造业,具有相对竞争力部门为印刷出版、食品烟草业、机电与电器制造业等;优势部门为印刷出版业、机电与电器制造业、食品烟草业。服务业中具有相对竞争力部门为商业服务业、进出口贸易业、零售业、通讯业。优势部门为商业服务业、零售业、进出口贸易业。产业结构变革特征是代表高技术含量的电机与电器制造业又成为制造业优势部门,服务业中商业服务业上升为第一优势部门。该阶段发展趋势表明,香港管理和应对国际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其国际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稳固。

三、香港产业结构变革的动因及其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50年之前,依托天然深水港和世界航道要冲地理于区位优势以及政府积极不干预的“自由港”政策,香港成为纯粹的转口贸易中心。但是这种单一的纯粹转口贸易产业结构决定了香港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竞争力。

第一阶段,因为朝鲜战争导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国际化因素是香港产业结构变革的重要动因,它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威胁和挑战的一面,也有机遇和机会的一面。进入第一阶段后,一方面使转口贸易受阻,另一方面使中国内地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汇聚到香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组织能够很快适应急剧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变化。香港政府及时采取导向战略,该战略实施比台湾早六、七年,比韩国和新加坡早十年。同时继续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和低税率等宏观政策。地理与区位因素对产业结构变革影响较小。产业结构变革带来香港竞争力的提升,利用内地转入的传统要素成本和航运优势,本地加工业迅速发展带来制造业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另外香港政府有效的治理措施,大幅提高了香港管理和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二阶段,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上升使低增加值的加工产品失去竞争力。香港政府积极采取“接受外资,繁荣香港”的方针,继续推行自由经济政策,重视法律制度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良好投资环境。灵活易变的中小企业“产业群”组织是保证香港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基础。该阶段香港产业竞争力随着技术和资金密集度的提高,核心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香港社会环境或软环境进一步优化,风险管理能力得到稳固和提升。

第三阶段,香港毗邻珠江三角洲的区位因素为香港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保证。香港政府积极采取产业多元化发展战略,通过将传统加工业的工厂转移到珠江三角洲腹地,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以及香港良好港口基础设施,建立起了以转口贸易为主的跨区域联盟,也是香港制造业虚拟化发展的开端。利用香港制造业的北移拓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该阶段中期之后这种新产业组织有效地将香港技术、市场、资金、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同内地低廉劳动力、土地要素集聚到一起,产业核心能力得到加强,带来香港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阶段,国际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加快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该阶段制造业大规模迁移珠江三角洲,带来以进出口贸易、商业服务业、地产业、保险业、运输业等服务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并成为香港经济的优势产业部门。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组织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劣势显露出来,香港本地制造业大幅度萎缩,出现制造业虚拟化的特性。特别是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的机电和电器制造业失去优势。尽管香港政府对发展科技的态度较为积极,但缺乏明确的战略和政策导向。该时期香港产业核心能力主要来自服务业,但因为香港产业技术创新力度不够,香港城市竞争力的持续性值得反思。

进入第五阶段,随着珠江三角洲的低廉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渐失,中国内地对三资企业逐步开放一部分市场,以及内地投资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等因素,香港港口、通讯等区位比较优势渐弱,促使香港制造业进一步北移长江三角洲。以离岸贸易为特征的跨区域联盟产生,成为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将内地市场、良好投资环境与香港资本市场、生产性服务能力集聚在一起,为产业注入了新的核心能力。另外,香港投资者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优势,大举进入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领域,加大了科技创新和研究开发的投入。香港政府也一改“积极不干预”的治理思想,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对各种风险、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积极措施,包括财政、科技、教育和法律等方面,其效果已初见端倪,为香港城市竞争力的持续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影响香港产业结构演变的五个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共同决定产业核心能力、支撑产业能力提升和实现的基础设施、风险管理能力,进而决定城市竞争力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内涵。

四、结论

通过产业结构演变特征及动因分析,可以评价一个区域或城市产业核心能力、战略基础设施和风险管理能力,进而揭示区域或城市竞争力发展变化内涵。把握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是建立和提升竞争力发展的关键。影响产业结构变革的因素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甚至因素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地理与区位因素在城市现代化实现之前,仍然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但随着城市产业级次不断提高,其重要性下降。国际化因素是产业结构演变和城市竞争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化因素的影响一般都具有两面性。传统投入要素如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等随着产业级次的提高,其贡献度在下降。而新的投入要素如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能力、技能的管理配置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要素发挥作用的特征是协同性、跨区域、无形化。产业组织的类型不断变革,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群”除了产生规模经济性外,还具有灵活且对市场反应速度快等优势,不足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随着信息技术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产业组织呈现出行政区域按照经济规则组成的供应链联盟。区域经济发展也按照都市圈或经济圈的规则来发展。例如以香港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为腹地的香港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以长江三角洲为腹地的上海经济圈。政府治理在产业结构变革,城市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在提出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大有作为。

制定合理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变革,提升城市或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城市发展战略的着眼点因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异。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前期以提升区域比较竞争优势为目标,传统投入要素发挥重要的作用。到了现代化中期以提升区域的竞争优势为目标,传统要素和现代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到了现代化后期阶段,以提高竞争优势,尤其是合作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现代要素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如何提升产业核心能力,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在竞争更为激烈、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的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为了保证战略制定和实施,应重视建立产业、中介和政府组成的社团组织,这种组织往往是跨行政区域的、多级政府参与的社团组织。

收稿日期:2003-09-23

标签:;  ;  ;  ;  ;  ;  ;  ;  ;  ;  ;  ;  

香港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竞争力发展研究_转口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